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89727发布日期:2021-09-18 01:44阅读:57来源:国知局
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一种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2.圆筒型加热炉是炼化行业一种常用的加热炉炉型,它主要包括辐射段、对流段、炉顶烟道短节以及梯子平台等。圆筒型加热炉具有投资小,占地小,结构紧凑,整体安装周期短等优点。
3.目前,炼化行业中箱式加热炉的整体运输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圆筒型加热炉的整体运输(辐射段、对流段、炉顶烟道短节及梯子平台组装完成),国内外均未见过类似案例。
4.分析其主要难点在于:
5.1:圆筒型加热炉较于箱式加热炉,圆筒型加热炉的重心更高,整体运输过程中稳定性要求更高;
6.2:圆筒型加热炉炉底立柱及其土建基础均呈圆周布置,给运输装置的设计以及轴线车在运输装置支撑位置的布置方式造成困难;
7.3:整体运输装置的设计,应保证圆筒型加热炉炉底立柱底板处的变形很小,才能保证圆筒型加热炉炉底板的螺栓孔能够精准就位。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及运输系统,该运输装置能够解决对圆筒形加热炉的运输问题。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运输架、以及设置于该运输架下方并对其进行转运的运输车;所述运输架形成有开放端的容纳腔以用于供圆筒形加热炉插设,且所述运输架用于与所述圆筒形加热炉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运输架包括沿上下方向相对间隔布置的上横梁架以及下横梁架,所述上横梁架和下横梁架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通过支撑架相互连接;所述上横梁架设置有上环形横梁,所述上环形横梁限定出所述容纳腔的所述开放端,所述下横梁架设置有与所述上环形横梁相对的下环形横梁,所述上环形横梁和所述下环形横梁均用于与所述圆筒形加热炉的炉体立柱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下环形横梁内设置有与其连接的支撑横梁架,所述支撑横梁架构成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以用于与所述圆筒形加热炉的炉底立柱可拆卸地连接。
10.可选地,所述上环形横梁通过第一连接螺栓用于与所述炉体立柱连接,所述支撑横梁架通过第二连接螺栓用于与所述炉底立柱连接,所述下环形横梁通过第三连接螺栓用于与所述炉体立柱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螺栓、所述第二连接螺栓以及第三连接螺栓均构造为高强度螺栓,且所述运输架由高强度钢材制成。
12.可选地,所述支撑横梁架包括环形支撑横梁、多个第一支撑横梁以及多个第二支
撑横梁;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均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横梁内且两端均与该环形支撑横梁连接,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横梁均沿所述运输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均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撑横梁内且两端均与该环形支撑横梁连接,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均沿所述运输架的宽度方向延伸。
13.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梁以及多个加强梁,多个所述支撑梁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所述支撑梁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上横梁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下横梁架,所述加强梁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梁之间。
14.可选地,所述运输架沿其宽度方向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均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有所述容纳腔,且所述运输车设置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方。
15.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第四连接螺栓沿所述运输架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螺栓沿所述运输架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及所述第四连接板。
16.可选地,所述运输架与所述运输车之间设置有缓冲垫板。
17.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圆筒形加热炉运输系统,所述运输系统包括所述圆筒形加热炉以及所述的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所述圆筒形加热炉包括加热炉本体、多个炉体立柱以及多个炉底立柱,所述炉体立柱和炉底立柱均沿所述加热炉本体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炉体立柱沿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周向设置于其外侧壁并凸出于该加热炉本体的底部;多个所述炉底立柱沿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周向设置于其底壁。
18.可选地,每相邻两个所述炉底立柱之间设置有立柱加强梁。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运输架上形成有开放端的容纳腔以供圆筒形加热炉的插设,且在圆筒形加热炉插设于该容纳腔内时,上横梁架上的上环形横梁、以及下横梁架上的下环形横梁与该圆筒形加热炉的炉体立柱可拆卸地连接;下横梁架的下环形横梁内的支撑横梁架与圆筒形加热炉的炉底立柱可拆卸地连接。首先,将圆筒形加热炉的炉体立柱与炉底立柱均与运输架连接,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且上环形横梁与下环形横梁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也即在上下方向上均设置有与圆筒形加热炉连接的安装点,避免因圆筒形加热炉的重心过高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晃动的情况;其次,通过与圆筒形加热炉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对该圆筒形加热炉进行安装与拆卸。
20.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圆筒形加热炉运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的运输架的俯视图;
24.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也即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
运输架
ꢀꢀꢀꢀꢀꢀꢀꢀꢀꢀꢀ
11
ꢀꢀꢀꢀꢀꢀ
上横梁架
[0027]
111
ꢀꢀꢀꢀ
上环形横梁
ꢀꢀꢀꢀꢀꢀꢀ
12
ꢀꢀꢀꢀꢀꢀ
下横梁架
[0028]
13
ꢀꢀꢀꢀꢀ
支撑架
[0029]
131
ꢀꢀꢀꢀ
支撑梁
ꢀꢀꢀꢀꢀꢀꢀꢀꢀꢀꢀ
132
ꢀꢀꢀꢀꢀ
加强梁
[0030]
14
ꢀꢀꢀꢀꢀ
支撑横梁架
ꢀꢀꢀꢀꢀꢀꢀ
141
ꢀꢀꢀꢀꢀ
环形支撑横梁
[0031]
142
ꢀꢀꢀꢀ
第一支撑横梁
ꢀꢀꢀꢀꢀ
143
ꢀꢀꢀꢀꢀ
第二支撑横梁
[0032]
15
ꢀꢀꢀꢀꢀ
第一部分
ꢀꢀꢀꢀꢀꢀꢀꢀꢀ
151
ꢀꢀꢀꢀꢀ
第一连接板
[0033]
16
ꢀꢀꢀꢀꢀ
第二部分
ꢀꢀꢀꢀꢀꢀꢀꢀꢀ
161
ꢀꢀꢀꢀꢀ
第二连接板
[0034]
17
ꢀꢀꢀꢀꢀ
第三部分
ꢀꢀꢀꢀꢀꢀꢀꢀꢀ2ꢀꢀꢀꢀꢀꢀꢀ
运输车
[0035]
10
ꢀꢀꢀꢀꢀ
圆筒形加热炉
ꢀꢀꢀꢀꢀ
101
ꢀꢀꢀꢀꢀ
炉体立柱
[0036]
100
ꢀꢀꢀꢀ
加热炉本体
ꢀꢀꢀꢀꢀꢀꢀ
200
ꢀꢀꢀꢀꢀ
容纳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8]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本公开的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所定义的上和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的具体结构轮廓的内和外;运输架的长度方向指的是与运输车延伸方向相平行的方向,运输车的宽度方向指的是与运输车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具体可以参照图1所示;另外,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仅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外一个要素,并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0039]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一种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该运输装置包括运输架1、以及设置于该运输架1下方并对其进行转运的运输车2。运输架1形成有开放端的容纳腔200以用于供圆筒形加热炉10插设,且运输架1用于与圆筒形加热炉10可拆卸地连接;运输架1包括沿上下方向相对间隔布置的上横梁架11以及下横梁架12,上横梁架11和下横梁架12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通过支撑架13相互连接;上横梁架11设置有上环形横梁111,上环形横梁111限定出容纳腔200的开放端,下横梁架12设置有与上环形横梁111相对的下环形横梁(未图示),上环形横梁111和下环形横梁均用于与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体立柱101可拆卸地连接;下环形横梁内设置有与其连接的支撑横梁架14,支撑横梁架14构成容纳腔200的底壁,以用于与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底立柱可拆卸地连接。
[004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运输架1上形成有开放端的容纳腔200以供圆筒形加热炉10的插设,且在圆筒形加热炉10插设于该容纳腔200内时,上横梁架11上的上环形横梁111、以及下横梁架12上的下环形横梁与该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体立柱101可拆卸地连接;下横梁架12的下环形横梁内的支撑横梁架14与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底立柱可拆卸地连接。首先,将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体立柱101与炉底立柱均与运输架1连接,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且上环形横梁111与下环形横梁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布置,也即在上下方向上均设置有与圆筒形加热炉10连接的安装点,避免因圆筒形加热炉10的重心过高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晃动的情况;其次,通过与圆筒形加热炉10进行可拆卸地连接,可以便于操作人员对该圆筒
形加热炉10进行安装与拆卸。
[0041]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环形横梁111通过第一连接螺栓(未图示)用于与炉体立柱101连接,支撑横梁架14通过第二连接螺栓(未图示)用于与炉底立柱连接,下环形横梁通过第三连接螺栓(未图示)用于与炉体立柱连接。
[0042]
通过采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操作人员安装及拆卸的便利性。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体立柱101和炉底立柱与运输架1之间的连接方式作限定,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0043]
可选地,上述炉体立柱101凸出于加热炉本体100的部分除了与上述的上环形横梁111以及下环形横梁连接以外,该炉体立柱101还可以连接于支撑横梁架14上,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
[0044]
为了提高连接的强度及稳定性,第一连接螺栓、第二连接螺栓以及第三连接螺栓均构造为高强度螺栓,且运输架1由高强度钢材制成,提高结构强度,避免运输架1在运输圆筒形加热炉10的过程中发生结构上的变形。
[0045]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支撑横梁架14包括环形支撑横梁141、多个第一支撑横梁142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横梁143;每个第一支撑横梁142均设置于环形支撑横梁141内且两端均与该环形支撑横梁141连接,每个第一支撑横梁142均沿运输架1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第二支撑横梁143均设置于环形支撑横梁141内且两端均与该环形支撑横梁141连接,每个第二支撑横梁143均沿运输架1的宽度方向延伸。
[0046]
该支撑横梁架14结构稳定,能够有效地提高该支撑横梁架14的强度。可选地,环形支撑横梁141与第一支撑横梁142及第二支撑横梁143之间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以进一步提高该支撑横梁架14的结构强度。
[0047]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该支撑横梁架14可以构造为沿上下方向布置的两层,该两层支撑横梁架14可以通过支撑竖杆(未图示)连接。结合上述的炉体立柱101来说,该炉体立柱101在与上述的上环形横梁111以及下环形横梁连接之外,还有该双层的支撑横梁架14的环形支撑横梁141连接。
[0048]
可选地,参照图1所示,支撑架13包括多个支撑梁131以及多个加强梁132,多个支撑梁131均沿上下方向延伸,每个支撑梁131的一端连接于上横梁架11,另一端连接于下横梁架12,加强梁132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梁131之间。该支撑架13结构稳定,有利于提高运输架1整体的强度。
[0049]
可选地,支撑梁131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与上横梁架11和下横梁架12连接,加强梁132也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在相邻两个支撑梁131之间,以进一步提高运输架1的结构强度。
[0050]
参照图1所示,运输架1沿其宽度方向包括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16以及第三部分17。第一部分15和第三部分17均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二部分16,第二部分16设置有容纳腔200,且运输车2设置于第二部分16的下方。之所以将运输架1设置为该可拆卸的三部分,是考虑到运输道路宽度的设计,在运输道路较窄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可以将第一部分15以及第三部分17从第二部分16上拆卸下来,通过该第二部分16同样能够完成圆筒形加热炉10的运输,灵活性高。
[0051]
具体地,参照图3所示,第一部分15与第二部分16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51,第二部分16与第一部分15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板161,第四连接螺栓沿运输架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一连接板151和第二连接板161;第三部分17与第二部分16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接板,第二部分16与第三部分17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四连接板,第五连接螺栓沿运输架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连接第三连接板及第四连接板。通过设置连接螺栓及连接板,在便于操作人员操作的同时能够提高连接的强度。
[0052]
但是,本公开并不对该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16以及第三部分17三者之间的连接方式作限定,能够实现稳定连接即可。
[0053]
为了提高上述连接板的强度,该连接板上可以设置有加强筋。
[0054]
可选地,运输架1与运输车2之间设置有缓冲垫板(未图示),避免运输架1和运输车2之间发生硬接触而对运输车2或运输架1造成损害,该缓冲垫板可以构造为橡胶垫。
[0055]
为了方便圆筒形加热炉10的炉底燃烧器(未图示)的安装,上述的容纳腔200在上下方向的尺寸需考虑该炉底燃烧器在上下方向的尺寸进行设计。
[0056]
此外,运输车2与支撑横梁架14的抵接处可以设置有加强筋,避免该支撑横梁架14受力发生变形。
[0057]
参照图1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圆筒形加热炉运输系统,该运输系统包括圆筒形加热炉10以及上述的圆筒形加热炉运输装置,圆筒形加热炉10包括加热炉本体100、多个炉体立柱101以及多个炉底立柱,炉体立柱101和炉底立柱均沿加热炉本体100的轴向延伸;
[0058]
多个炉体立柱101沿加热炉本体100的周向设置于其外侧壁并凸出于该加热炉本体100的底部;多个炉底立柱沿加热炉本体100的周向设置于其底壁。该运输系统能够稳定地对圆筒形加热炉10进行运输。
[0059]
为了平衡运输架1在炉底立柱处产生的内力,减少运输过程中炉底立柱的变形,每相邻两个炉底立柱之间设置有立柱加强梁(未图示)。
[0060]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0061]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0062]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