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胎轮(tire wheel)的轮胎阀以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2.以往,作为这种轮胎阀,已知有从阀杆的前端侧插入胎轮的阀安装孔、且配设于阀杆的外侧的弹性构件卡止于阀安装孔的插入式的轮胎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考虑在这种轮胎阀中作为弹性构件而利用作为弹性体制的简体的索环(grommet)。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1137号公报(第0013段、图4等)
技术实现要素: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寻求在上述的轮胎阀中防止向胎轮装配时索环从阀杆脱离的情况。
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9.本发明的轮胎阀在作为阀杆的一端侧的基端侧的外侧嵌合有索环,且所述轮胎阀从作为所述阀杆的另一端侧的前端侧插入胎轮的阀安装孔而使所述索环的基端部卡止于所述阀安装孔,其中,所述轮胎阀具有:杆台阶部,其设置于所述阀杆的外表面中的供所述索环嵌合的部分,所述杆台阶部的所述基端侧扩径,且所述杆台阶部朝向前端侧;环,其设置于所述索环中的比所述杆台阶部靠所述阀杆的前端侧的部分,并且被限制相对于所述索环的轴向的移动;以及被夹压部,其设置于所述索环中的所述杆台阶部与所述环之间的位置,且所述被夹压部在所述索环朝向所述阀杆的基端侧承受载荷时在所述杆台阶部与所述环之间被夹压。
附图说明
10.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阀的侧剖视图。
11.图2是索环的分解剖视图。
12.图3是安装于胎轮的状态的轮胎阀的侧剖视图。
13.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轮胎阀的侧剖视图。
14.图5是索环的侧剖视图。
15.图6是安装于胎轮的状态的轮胎阀的侧剖视图。
16.图7是变形例的轮胎阀的侧剖视图。
17.图8是变形例的轮胎阀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第一实施方式]
[0019]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轮胎阀10成为在由金属制的筒体形成的阀杆11的内侧具备阀芯20、且在阀杆11的外侧嵌合有由弹性体制的筒体构成的索环30的结构。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将图1的上方设为前端侧,将图1的下方设为基端侧。
[0020]
阀芯20形成为直动杆22贯穿筒形芯主体21的中心部的结构。筒形芯主体21具有:头部21a,其螺合于在阀杆11的内表面形成的内螺纹部11a;以及躯体部21b,其嵌合于阀杆11内并进行密封。
[0021]
在直动杆22中的从筒形芯主体21向基端侧突出的部分具备阀体23。另外,在筒形芯主体21的前端与直动杆22的前端部之间配设有未图示的螺旋弹簧,在该螺旋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通常阀体23被向筒形芯主体21的基端侧开口21c按压。由此,通常流体无法在阀芯20内通过,在直动杆22被从前端侧按压、或者在阀杆11内比阀芯20靠前端侧的压力比基端侧的压力高一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阀体23从简形芯主体21的基端侧开口21c分离,流体在阀芯20内通过。
[0022]
如图1所示,在阀杆11的前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11b,在此处螺合装配有阀盖25。阀盖25是呈一端有底的筒状的树脂的成形品,且在内侧面形成有与外螺纹部11b螺合的内螺纹部25a,在内侧里面装配有弹性体制的衬垫26。并且,阀盖25紧固于阀杆11,从而阀杆11的前端与衬垫26紧贴。
[0023]
阀杆11在比轴向的中央部靠基端侧的外表面具有向侧方突出的突出大径部12。阀杆11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侧的部位与比突出大径部12靠前端侧的部位相比直径较小。突出大径部12在前端侧端部具有随着趋向前端侧而缩径的前端侧锥部12a(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杆台阶部”),另一方面,该突出大径部12在基端侧端部具有随着趋向基端侧而缩径的基端侧锥部12c。突出大径部12的外表面中的前端侧锥部12a与基端侧锥部12c之间成为与轴向平行地延伸的均匀面12b(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大径部”)。
[0024]
另外,在阀杆11的基端部安装有胎压检测装置50。胎压检测装置50具有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无线回路,检测轮胎内的压力以及温度,并将这些检测结果向车辆主体所具备的未图示的轮胎监视装置无线发送。轮胎监视装置基于接收到的检测结果来监视轮胎内的压力以及温度有无异常。
[0025]
另外,如图1所示,索环30将阀杆11中的从轴向的中央部到比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侧的部分覆盖。如图2所示,索环30在比轴向的中央部靠基端侧的位置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锥部33、压入部34(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卡止槽”)以及底部卡止部35。锥部33随着趋向基端侧而扩径,压入部34呈与锥部33的基端部相比直径稍小的圆筒状,底部卡止部35呈与压入部34相比直径较大的圆筒状。
[0026]
如图2所示,向阀杆11装配之前的索环30的内表面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第一均匀面36、锥面37以及第二均匀面38。第一均匀面36从索环30的前端与轴向平行地延伸到锥部33的中间部分。第二均匀面38与第一均匀面36相比直径稍大,且从锥部33的基端部与轴向平行地延伸到索环30的基端附近位置。锥面37将第一均匀面36与第二均匀面38之间倾斜地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索环30的内表面中的基端部成为圆角面。
[0027]
并且,如图1所示,在索环30装配于阀杆11的状态下,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配设于锥部33以及压入部34的内侧,锥部33以及压入部34的内侧部分被突出大径部12按压而弹
性变形,锥面37与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的均匀面12b抵接。另外,第一均匀面36与阀杆11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上侧的上侧部分抵接。另一方面,在第二均匀面38与阀杆11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的基端侧部分之间形成空洞k。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突出大径部12的前端侧锥部12a与索环30之间产生微小的空洞,但也可以是不产生空洞的结构。
[0028]
这里,如图1所示,在索环30的外表面,在比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靠前端侧的位置装配有金属制的环40。如图2所示,环40呈圆筒状,前端面40a与轴向正交地延伸,另一方面,基端面40b成为趋向前端侧而缩径的锥形状。该基端面40b的锥形状成为与索环30的锥部33大致相同的倾斜度。另外,环40的内径与突出大径部12的均匀面12b的外径大致相同。
[0029]
另外,在索环30的前端部具备向侧方突出而对环40进行防脱的防脱突起部31。防脱突起部31的前端侧的外缘部成为锥状,防脱突起部31的基端面(相当于技术方案中的“索环台阶部”)与轴向正交地延伸。该防脱突起部31与锥部33之间成为收容环40的环收容槽32。如图1所示,在环40装配于索环30的环收容槽32的状态下,环40的前端面40a与防脱突起部31的基端部抵接,环40的基端面40b与锥部33的前端部抵接。
[0030]
通过将该环40装配于索环30,从而在索环30装配于阀杆11的状态(图1的状态)下,索环30的一部分被夹在环40(特别是,基端面40b)与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特别是,前端侧锥部12a或者其外缘)之间。将夹在该环40与突出大径部12之间的部分设为被夹压部30a。
[0031]
轮胎阀10如以下那样制造。首先,在将环40从索环30的前端侧安装于索环30的外侧。此时,由于防脱突起部31的前端侧的外缘部与环40的基端面40b成为锥状,因此容易将环40向基端侧压入。若环40通过防脱突起部31,则在前端面40a与防脱突起部31的基端面抵接,且基端面40b与锥部33的前端部抵接的状态下,环40收容于环收容槽32。
[0032]
接着,将安装有环40的索环30从阀杆11的前端侧嵌合,将索环30向阀杆11的基端侧逐渐压入。以该状态压入,当索环30的内表面的锥面37到达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且环40靠近突出大径部12时,将索环30向基端侧压入时的阻力变大,索环30的装配完成。
[0033]
以上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的结构。接下来,对轮胎阀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轮胎阀10安装于胎轮90而被使用。胎轮90的轮胎轮辋91具有:大径部91a,其配设于车宽度方向的外侧;小径部91b,其配设于车宽度方向的内侧;以及立起部91c,其将大径部91a与小径部91b连接,在立起部91c贯通形成有阀安装孔92。
[0034]
并且,轮胎阀10从轮胎轮辋91的内侧压入到该阀安装孔92。具体而言,以使胎压检测装置50位于胎轮90的内侧的朝向将轮胎阀10的前端部插入阀安装孔92,且索环30的锥部33抵接到阀安装孔92的开口缘,此时利用未图示的工具从轮胎轮辋91的外侧将轮胎阀10的前端部(阀杆11的前端部)把持并牵拉,从而将轮胎阀10的压入部34压入阀安装孔92。需要说明的是,在轮胎阀10安装于胎轮90的状态下,索环30变形,压入部34向比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侧的位置偏移。
[0035]
这里,在索环30与阀安装孔92摩擦卡合的状态下将阀杆11向前端侧牵拉,从而阀杆11以相对于索环30朝向前端侧的方式承受载荷。于是,相对地,索环30以相对于阀杆11朝向基端侧的方式承受载荷。担心如下情况:在该载荷的作用下,索环30中的比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靠前端侧的部分以越过突出大径部12的方式变形而使索环30从阀杆11脱离。
[0036]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在索环30中的比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
靠前端侧的位置装配有环40,当索环30以相对于阀杆11朝向基端侧的方式承受载荷时,环40以靠近突出大径部12的方式承受力,作为索环30的一部分的被夹压部30a在环40与突出大径部12之间被夹压。由此,索环30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前端侧的部分以越过突出大径部12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得到抑制,防止索环30从阀杆11脱离的情况。
[0037]
而且,环40的内径与突出大径部12的均匀面12b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考虑到索环30的壁厚,环40不会向比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侧的位置移动,环40与突出大径部12之间的夹压的可靠性增加,能够进一步防止索环30从阀杆11的脱落。
[0038]
另外,索环30的防脱突起部31从前端侧与环40抵接,因此防止环40从索环30的前端侧脱落的情况。而且,索环30的锥部33从基端侧与环40抵接,因此环40的位置稳定。并且,在将索环30装配于阀杆11之前,将环40安装于索环30,因此在将环40安装于索环30时索环30容易弹性变形,环40的安装变得容易。
[0039]
另外,环40的基端面40b与突出大径部12的前端侧锥部12a成为锥状,因此与被夹压部30a中的被突出大径部12按压而容易承受载荷的内侧部分抵接的部位不会变得锐利,防止索环30损伤的情况。
[0040]
另外,在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配设于索环30的锥部33以及压入部34的内侧,且轮胎阀10安装于胎轮90的状态下,索环30的一部分被夹压在胎轮90的阀安装孔92的开口缘与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之间,胎轮90与索环30之间、索环30与阀杆11之间的密封性提高。
[0041]
另外,构成为在索环30的第二均匀面38与阀杆11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下侧的下侧部分之间产生空洞,因此在将轮胎阀10安装于阀安装孔92时,索环30容易弹性变形,安装变得容易。
[0042]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以往的轮胎阀,也有将弹性体硫化粘接于阀杆而构成被压入阀安装孔的弹性构件的轮胎阀,但如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那样,通过将索环30与阀杆11分开成形,从而能够使索环30的原材料与阀杆11的原材料多样化。由此,例如,能够将刚性高但难以将弹性体硫化粘接的原材料用于阀杆,能够制造能耐受高压条件下的使用的轮胎阀。
[0043]
[第二实施方式]
[0044]
以下,参照图4至6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w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w中,索环30w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索环30不同。
[0045]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索环30w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索环30相比,成为不具有比锥部33靠前端侧的部位且在锥部33的内侧配设有环40w的结构。
[0046]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环40w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环40同样地,具有与轴向正交的前端面40a以及锥形状的基端面40b。另外,环40w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环40相比直径较小且能够与阀杆11的外表面抵接。即,环40w的内径比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的均匀面12b的外径小。
[0047]
如图5所示,向阀杆11装配之前的索环30w在内表面从前端侧起依次具有收容环40w的环收容部32w、锥面37以及第二均匀面38。环收容部32w向上方和内侧开放,下表面与环40w的基端面40b对应地以随着趋向径向的内侧而朝向前端侧的方式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40w硫化粘接于索环30w。
[0048]
如图6所示,在索环30w装配于阀杆11的状态下,索环30w的第二均匀面38的前端部
与阀杆11的突出大径部12的均匀面12b抵接,索环30w的一部分(被夹压部30a)被夹在环40w与突出大径部12之间。
[0049]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w,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同样地,在将轮胎阀10w安装于胎轮90的阀安装孔92时,当索环30w以相对于阀杆11朝向基端侧的方式承受载荷时,环40w以靠近突出大径部12的方式承受力,作为索环30w的一部分的被夹压部30a在环40w与突出大径部12之间被夹压。由此,索环30w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前端侧的部分以越过突出大径部12的方式弹性变形的情况得到抑制,防止索环30w从阀杆11脱离的情况。
[0050]
而且,环40w的内径比突出大径部12的均匀面12b的外径小,因此环40w不会向比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侧的位置移动,环40w与突出大径部12之间的夹压的可靠性增加,能够进一步防止索环30w从阀杆11的脱落。
[0051]
[其他实施方式]
[0052]
(1)环40、40w也可以埋设于索环30、30w。在图7中示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轮胎阀10中将环40埋设于索环30的例子。在该情况下,防止环40、40w的腐蚀。
[0053]
(2)也可以是在阀杆11中的比突出大径部12靠基端侧的基端侧部分抵接有索环30、30w的结构。
[0054]
(3)环40、40w只要刚性比索环30、30w高即可,也可以是树脂等。
[0055]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阀杆11在轴向的中途部分具有突出大径部12的结构,但也可以是如图8所示在轴向的中途部分具有台阶部12w且从此处起基端侧成为大径的结构。
[0056]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大径部12具有均匀面12b,且成为截面大致梯形形状,但也可以是截面三角形形状,还可以是圆弧状。另外,也可以是在周向上断续地设置的结构。
[0057]
(6)也可以是环40、40w在周向的一部分设置有狭缝的结构。
[0058]
(7)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环40w利用粘接剂等后装于索环30w的结构。
[0059]
(8)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将索环30装配于阀杆11之后将环40装配于索环30的结构。
[0060]
(9)也可以是,突出大径部12的前端侧的面(前端侧锥部12a)、台阶部12w不为锥状,而与阀杆11的轴向正交地延伸。
[006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公开了技术方案所包括的技术的具体例子,但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技术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子,也包括对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方案,另外,也包括从具体例单独提取出一部分而得到的方案。
[0062]
附图标记说明
[0063]
10、10w
ꢀꢀ
轮胎阀
[0064]
11
ꢀꢀ
阀杆
[0065]
12
ꢀꢀ
突出大径部
[0066]
12a
ꢀꢀ
前端侧锥部(杆台阶部)
[0067]
30、30w
ꢀꢀ
索环
[0068]
30a
ꢀꢀ
被夹压部
[0069]
31
ꢀꢀ
防脱突起部
[0070]
32 环收容槽
[0071]
33
ꢀꢀ
锥部
[0072]
34
ꢀꢀ
压入部
[0073]
40、40w
ꢀꢀ
环
[0074]
40a
ꢀꢀ
前端面
[0075]
40b
ꢀꢀ
基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