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镜片式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11633发布日期:2021-06-04 15:47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可转换镜片式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转换镜片式后视镜。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汽车后视镜都是单镜片,在除雨水方面,主要利用后视镜加热实现。加热除雨水需时间较久,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往往在雨天行驶过程中需要车辆变道或者观察后方车辆情况时,不能快速除去雨水,导致视野受限。现有技术中,采用在后视镜正面安装小型雨刮的装置,来快速除去雨水,但是这种方式雨刮器会占用一部分后视镜的空间,影响视野和后视镜整体的美观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转换镜片式后视镜,能够快速除去镜片上的雨水,同时保证后视镜具有足够的视野和美观度。
4.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转换镜片式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视镜外壳体、后视镜本体和驱动后视镜本体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后视镜本体包括呈正多边形布置的多块镜片,其中一块镜片向外作为使用面,其它镜片均设置在后视镜外壳体内;所述驱动装置驱动后视镜本体转动,多个镜片依次作为使用面切换。
5.作为优选,所述后视镜本体包括呈正三角形布置的三块镜片,分别为a镜片、b镜片和c镜片。
6.作为优选,所述后视镜外壳体内设有用于擦拭镜片的擦拭装置。
7.进一步的,所述擦拭装置采用雨刷。
8.更进一步的,所述雨刷采用细密的尼龙丝制成。
9.更进一步的,所述雨刷一端固定在后视镜外壳体内,另一端抵靠在后视镜外壳体内的镜片镜面上。
10.作为优选,所述后视镜本体设置在后视镜支架上,所述后视镜支架固定在驱动装置的连接轴上,所述连接轴一端连接驱动装置,另一端连接安装在后视镜外壳体上的轴承。
11.进一步的,所述后视镜支架上设多个方向的镜片。
12.更进一步的,所述后视镜支架包括上下两端框架,框架包括多边形边框,上下相对应边框之间设置镜片,连接轴设在上下两端框架之间。
13.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电机。
14.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后视镜外壳体内的驱动装置,驱动后视镜本体转动,使得呈正多边形布置的多块镜片不断切换使用面,可以保证司机在雨天行驶中快速的切换被雨水粘湿的后视镜,快速除去雨水,方便司机安全的进行变道,转向等操作。同时保证了后视镜充分的观察视野和美观度。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后视镜正面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镜侧截面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的后视镜正截面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的后视镜除水模式的状态图;
19.图中:1、后视镜外壳体;2、a镜片;3、b镜片;4、c镜片;5、雨刷(擦拭装置);6、塑料顶端;7、雨刷基座;8、驱动装置(电机);9、连接轴;10、后视镜支架;11、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21.如图1

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可转换镜片式后视镜,包括后视镜外壳体1、后视镜本体和驱动后视镜本体转动的驱动装置8,后视镜本体包括呈正多边形布置的多块镜片,正常使用状态下,保证其中一块镜片的镜面面向后视镜外壳体1外,作为使用面,其它镜片均隐藏在后视镜外壳体内(不使用,待使用时转出);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8采用电机,驱动后视镜本体转动,多个镜片依次交替作为使用面切换。
22.本实施例中,后视镜本体包括呈正三角形布置的三块镜片,分别为a镜片2、b镜片3和c镜片4。如图2所示,图中a镜片2作为使用镜片,b镜片3和c镜片4隐藏在后视镜外壳体1内。
23.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后视镜本体设置在后视镜支架10上,后视镜支架10固定在电机的连接轴9上,连接轴9一端连接电机,另一端连接安装在后视镜外壳体1上的轴承11。
24.本实施例中,后视镜外壳体1内设有用于擦拭镜片的擦拭装置5。
25.本实施例中,擦拭装置5采用雨刷,其由细密的尼龙丝组成,尼龙丝一端嵌在雨刷的塑料顶端6,塑料顶端6插在后视镜外壳体1的雨刷基座7设置的槽中;尼龙丝的另一端抵靠在位于后视镜外壳体1内的镜面上(图2中,尼龙丝抵靠在c镜片4的镜面上)。在电机驱动后视镜本体转动过程中,由于尼龙丝有弯曲的韧性,可以将雨水从镜面上刮除。
26.在雨天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变道或者观察后方车辆时,可以按方向盘上的后视镜切换按钮,左右两个后视镜的驱动电机会开始工作,将后视镜片从沾满雨水的a镜片2切换到清晰的b镜片3,此时驾驶员可以比较清晰的观察到后方情况,再进行变道等操作。下一次切换则是从b镜片3切换到c镜片4,再从c镜片4切换到a镜片2,如此循环。在镜片切换过程中,镜片上的雨水也会被连接在壳体内部的雨刷清除干净。
27.在车辆停止状态,可以手动将后视镜调整至除水模式,如图4,此时镜片会保持a镜片2和b镜片3的夹角正对后视镜外面,方便雨刷上面及后视镜外壳体1内部的雨水蒸发散去。
2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特征。本发明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