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调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空调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2.乘客在驾乘汽车时,汽车座椅不能保持舒适的温度。在乘座时,座椅温度不断上升,人体与座椅接触的腿、裆、背等部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乘客将会出汗,感到不舒服,乘坐体验差,而且会对需长时间乘车的乘客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汽车在阳光曝晒后,座椅和车体的温度更高,即使开启空调也不能让汽车座椅迅速降低温度。北方地区寒冷季节则相反,汽车座椅迟迟不能达到乘客感到温暖舒适的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座椅无法快速散热或升温,影响乘坐体验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空调系统,其包括座椅和空调;所述座椅具有坐垫和靠背垫;所述坐垫具有第一发泡层和具有第一风道的第一导风层,所述第一导风层位于所述第一发泡层的底面上,所述坐垫的上表面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送风孔;所述靠背垫具有第二发泡层和具有第二风道的第二导风层,所述第二导风层位于所述第二发泡层的后侧面上,所述靠背垫的正面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二送风孔;所述空调具有第一出风管;所述第一出风管通过第一导风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5.优选地,座椅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具有进风管和第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所述第二出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管。
6.优选地,座椅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导风管和第三导风管;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导风管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三导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管为一根,所述第二导风管与所述第三导风管均与所述第一导风管连通。
7.优选地,所述第一导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管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导风管通过所述第一孔道与所述第二导风管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孔道,所述第一导风管通过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三导风管连通。
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导风管卡扣连接。
9.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导风管卡扣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发泡层的底面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导风层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发泡层设置有封盖所述第一容纳槽的第一封盖,所述第二导风管穿过所述第一封盖并与所述第一风道连通。
11.优选地,所述第二发泡层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发泡层设置有封盖所述第二容纳槽的第二封盖,所述第三导风管穿过所述第二封盖并与所述第二风道连
通。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出风管设置有输出口,所述进风管伸入所述输出口内。
1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车身以及上述的座椅空调系统;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车身内,所述第一出风管设置在所述座椅下方。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空调系统与具有该座椅空调系统的汽车,其有益效果为:座椅空调系统的空调通过第一导风管将冷风或暖风输送到坐垫的第一导风层的第一风道和靠背的第二导风层第二风道中,第一导风层可将冷风或暖风发散到第一发泡层,并通过第一送风孔往坐垫上表面送风,使第一发泡层受热均匀,从而可以为坐垫降温或加热;同理,第二导风层可将冷风或暖风发散到第二发泡层,并通过第二送风孔往靠背正面送风,使第二发泡层受热均匀,从而可以为靠背降温或加热,即空调可为座椅快速降温或快速加热,使座椅的温度达到人体舒适的温度,使乘客乘坐更加舒适,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所示的座椅空调系统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1所示的座椅空调系统的连接示意框图;
19.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导风层和第二导风层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00、座椅;110、坐垫;120、靠背垫;111、第一发泡层;112、第一导风层;113、第一送风孔;114、第二导风管;115、第一容纳槽;116、第一封盖;121、第二发泡层;122、第二导风层;123、第二送风孔;124、第三导风管;125、第二容纳槽;126、第二封盖;200、空调;210、第一出风管;211、输出口;220、第一导风管;221、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300、风机;310、进风管;320、第二出风管;400、上通风片;410、下通风片;420、导风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4.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
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5.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空调系统进行说明。
26.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空调系统,其包括座椅100和空调200;座椅100具有坐垫110和靠背垫120;坐垫110具有第一发泡层111和具有第一风道(图中未标出)的第一导风层112,第一导风层112位于第一发泡层111的底面上,坐垫110的上表面设置有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一送风孔113;靠背垫120具有第二发泡层121和具有第二风道(图中未标出)的第二导风层122,第二导风层122位于第二发泡层121的后侧面上,靠背垫120的正面设置有连通第二风道的第二送风孔123;空调200具有第一出风管210;第一出风管210通过若干根第一导风管220分别连通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2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风层112和第二导风层122均采用市面上的座椅100常用的导风垫制成,其结构如图4所示,图4中的箭头为风的流向。导风层具有上通风片400和下通风片410,上通风片400和下通风片410具有多个透风孔,用于往上层或下层通风,上通风片400和下通风片410之间形成第一风道或第二风道,上通风片400和下通风片410通过多根导风连接杆420连接,导风连接杆420中部往内弯曲,其弯曲方向与上通风片400、下通风片410之间的风的流向相反,则可以将上通风片400、下通风片410之间的风导向两侧,以发散风到导风垫的两侧。
28.空调200可输出冷风或暖风,空调200输出的冷风或暖风可通过第一导风管220输送到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风道和第二导风层122的第二风道,使得坐垫110或靠背垫120降温或加热。空调200输入的冷风或暖风进入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风道时,第一导风层112可以将冷风或暖风向四周的第一发泡层111发散,使第一发泡层111受热均匀,更好地为第一发泡层111降温或加热,保证坐垫110不会出现部分聚冷或聚热的情况,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而且经过第一导风层112的部分冷风或暖风可通过第一送风孔113往坐垫110外散发,使冷风或暖风可对坐垫110上表面进行降温或加热,也可为坐在坐垫110上的乘客降温或加热,使乘客的体感温度更舒适,提高乘坐体验。
29.同理,空调200输入的冷风或暖风进入第二导风层122的第二风道时,第二导风层122可以将冷风或暖风向四周的第二发泡层121发散,使第二发泡层121受热均匀,更好地为第二发泡层121降温或加热,保证靠背不会出现部分聚冷或聚热的情况,提高乘客的乘坐体验;而且经过第二导风层122的部分冷风或暖风可通过第二送风孔123往靠背外散发,使冷风或暖风可对靠背正面进行降温或加热,也可为背部靠在靠背上的乘客降温或加热,使乘客的体感温度更舒适,提高乘坐体验。
30.需要说明的是,当车内温度较高,座椅100温度较高,乘客感受到热的时候,空调200根据乘客的需求从第一出风管210输出冷风,以降低座椅100的温度,使乘客乘坐更舒服。同理,当车内温度较低,座椅100温度较低,乘客感受到冷的时候,空调200根据乘客的需求从第一出风管210输出热风,以加热座椅100,使乘客在坐座椅100的时候更加温暖舒适。
31.本实施例的座椅空调系统的空调200通过第一导风管220将冷风或暖风输送到坐垫110的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风道和靠背的第二导风层122的第二风道中,第一导风层112可将冷风或暖风发散到第一发泡层111,并通过第一送风孔113往坐垫110上表面送风,使第一发泡层111受热均匀,从而可以为坐垫110降温或加热;同理,第二导风层122可将冷风或
暖风发散到第二发泡层121,并通过第二送风孔123往靠背正面送风,使第二发泡层121受热均匀,从而可以为靠背降温或加热,即空调200可为座椅100快速降温或快速加热,使座椅100的温度达到人体舒适的温度,使乘客乘坐更加舒适,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3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泡层111和第二发泡层121均采用聚氨酯软质发泡材料制作而成,方便通入空调200输出的冷风或暖风,而且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除此之外,第一发泡层111和第二发泡层121可采用海绵发泡材料等发泡材料制成。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座椅空调系统还包括风机300;风机300具有进风管310和第二出风管320;进风管310连通第一出风管210,第二出风管320连通第一导风管220。风机300可增加第一导风管220的风压,保证将空调200输出的冷风或热风输送至坐垫110或靠背内,提高冷风或热风的流速,使空调200对座椅100的降温或加热的效果更好,座椅100可以更快地降温或加热。
34.需要说明的是,风机300为涡流风机300,可以更好地为第一导风管220增加风压,确保空调200输出的风到达座椅100。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座椅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导风管114和第三导风管124;第一风道与第二导风管114连通,第二风道与第三导风管124连通,第一导风管220为一根,第二导风管114与第三导风管124均与第一导风管220连通。第二导风管114和第三导风管124为第一导风管220的支管,空调200输出的冷风或暖风通过风机300加压加速后,经过第一导风管220,然后在第二导风管114处输入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风道,或在第三导风管124处输入第二导风层122的第二风道,可使一个风机300为整个座椅100输入冷风或暖风,结构更加简单。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导风管220的一端与第二出风管320连通,第一导风管220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1和第二连接部222,第一连接部221具有第一孔道(图中未标出),第一导风管220通过第一孔道与第二导风管114连通,第二连接部222具有第二孔道(图中未标出),第一导风管220通过第二孔道与第三导风管124连通。即风机300将空调200的风输送到第一导风管220的另一端时,风将会分为两股风流,且两股风流分别流向第二导风管114或第三导风管124。
37.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连接部221与第二导风管114卡扣连接。即第二导风管114可通过卡扣直接扣接在第一连接部221上,方便第二导风管114安装在第一连接部221上,方便安装。除此之外,第二导风管114可通过螺钉、插销等连接方式连接在第一连接部221上。
38.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二连接部222与第三导风管124卡扣连接。即第三导风管124可通过卡扣直接扣接在第二连接部222上,方便第三导风管124安装在第二连接部222上,方便安装。除此之外,第三导风管124可通过螺钉、插销等连接方式连接在第二连接部222上。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发泡层111的底面设置有容纳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容纳槽115,第一发泡层111设置有封盖第一容纳槽115的第一封盖116,第二导风管114穿过第一封盖116并与第一风道连通。第一容纳槽115与第一封盖116形成用于容纳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容纳腔,第二导风管114与第一封盖116连接,并与第一风道连通。通过设置第一封盖116,可以防止第一导风层112发散的风往坐垫110底部散发,使空调
200输出的冷风或热风更好地对第一发泡层111降温或加热。
40.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二发泡层121的后侧面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25,第二发泡层121设置有封盖第二容纳槽125的第二封盖126,第三导风管124穿过第二封盖126并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二容纳槽125与第二封盖126形成用于容纳第二导风层122的第二容纳腔,第三导风管124与第二封盖126连接,并与第二风道连通。通过设置第二封盖126,可以防止第二导风层122发散的风往靠背背部散发,使空调200输出的冷风或热风更好地对第二发泡层121降温或加热。
4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3,第一出风管210设置有输出口211,进风管310伸入输出口211内。进风管310与第一出风管210的管壁之间具有过风间隙,可以让空调200输出的冷风或热风输送到汽车的车身内,为整个车身空间降温或加热。
42.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出一种汽车,其包括车身以及上述的座椅空调系统;座椅100设置在车身内,第一出风管210设置在座椅100下方。空调200通过第一导风管220将冷风或暖风输送到坐垫110的第一导风层112的第一风道和靠背的第二导风层122的第二风道中,第一导风层112可将冷风或暖风发散到第一发泡层111,并通过第一送风孔113往坐垫110上表面送风,使第一发泡层111受热均匀,从而可以为坐垫110降温或加热;同理,第二导风层122可将冷风或暖风发散到第二发泡层121,并通过第二送风孔123往靠背正面送风,使第二发泡层121受热均匀,从而可以为靠背降温或加热,即空调200可为座椅100快速降温或快速加热,使座椅100的温度达到人体舒适的温度,使乘客乘坐更加舒适,提升乘客的乘坐体验。
43.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