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平的充电架、包括其的充电仓、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37279发布日期:2022-04-27 12:44阅读:80来源:国知局
可调平的充电架、包括其的充电仓、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换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平的充电架、包括其的充电仓、换电站或储能站。


背景技术:

2.现在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电动汽车使用的能源基本上为电能,电动汽车在电能使用完后需要充电,由于现在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限制,电动汽车充满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不如燃油汽车直接加油简单快速。因此,为了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在电动汽车的电能快耗尽时更换电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为了便于给电动汽车更换电池,满足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需要建造换电站,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需要建造更多的换电站来满足需求。
3.现有充电架直接被安置在换电站的充电室内用于存放满电电池以及对亏电电池进行充电。由于充电架都设置为多层结构,以便容纳多块电池,在充电架存放电池之后,尤其是在同一充电架的不同层上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充电架容易因不同位置的受力不同,而导致充电架底部相对换电站的底面无法保持水平,降低充电架的平稳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充电架的平稳性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平的充电架、包括其的充电仓、换电站或储能站。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可调平的充电架,用于换电站或储能站内存放电池,所述充电架包括:
7.校调元件,所述校调元件设于所述充电架的立柱,所述立柱通过所述校调元件连接于换电站,所述校调元件用于调节所述立柱相对所述换电站的高度和/或水平位置。
8.本技术方案中,该充电架,通过在立柱上设置校调元件,并通过校调元件与换电站连接,以利用该校调元件实现立柱相对换电站的高度及水平位置的调整,以便对充电架相对换电站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高度和/或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换电站的平稳性。
9.较佳地,所述校调元件包括:
10.第一校调元件,所述第一校调元件设于所述立柱的底部,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一校调元件连接于换电站的底面,所述第一校调元件用于调节所述立柱相对所述换电站的高度;
11.第二校调元件,所述第二校调元件设于所述立柱的侧面,所述立柱通过所述第二校调元件连接于换电站的侧面,所述第二校调元件用于调节所述立柱相对所述换电站侧面的距离。
12.本技术方案中,将校调元件至少分为设在立柱底部的第一校调元件和设在立柱侧面的第二校调元件,其中,通过第一校调元件和第二校调元件分别调节立柱相对换电站的
高度和水平位置距离,以共同实现充电架相对换电站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水平度的目的。同时,第二校调元件用于使充电架的侧面与换电站的连接,可加强充电架与换电站的连接强度,提高充电架的承载能力。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校调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一校调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充电架的各所述立柱的底面。
14.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校调元件使各个立柱的底面与换电站连接,提高了这些立柱所组成的充电架相对换电站的连接强度,并通过各第一校调元件调整对应的立柱相对换电站的高度,满足多点调节的需求,简化调节难度。
15.较佳地,所述第二校调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二校调元件分别以预设间隔沿竖直方向设置于所述立柱的侧面。
16.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校调元件使单个立柱通过其侧面与换电站多点连接,提高了具有该立柱的充电架相对换电站的连接强度,通过各第二校调元件调整对应的立柱相对换电站侧面的距离,以满足多点调节的需求,简化调节难度。
17.较佳地,所述校调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校调元件分别设于所述立柱的底部或侧面。
18.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校调元件分别设在立柱的底部或侧面,以实现立柱相对换电站的多点连接和多点调节。
19.较佳地,各所述校调元件均包括:
20.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校调元件固定于所述换电站;
21.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分别连接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立柱;
22.调节部,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立柱相对所述换电站的高度或水平位置。
23.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以提供一种较佳的校调元件结构设置方案,使校调元件同时具备使立柱连接至换电站,并调整立柱相对换电站高度或水平位置的能力。
24.较佳地,设于所述立柱的底部的所述校调元件的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立柱相对所述换电站底面的高度;
25.设于所述立柱的侧面的所述校调元件的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立柱相对所述换电站侧面的距离。
26.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使设在不同位置的校调元件分别沿不同方向调节立柱相对换电站的位置,以降低单个校调元件的结构复杂程度,还可以简化调节立柱位置的操作难度。
27.较佳地,所述固定部包括:
28.底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用于与所述换电站固定,且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在所述底板上的设置位置与所述换电站上的第二固定件相对应,且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相配合以使得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换电站。
29.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将底板相对换电站进行固定,使底板能够有效、可靠地连接至换电站。同时,由于设置了底板,增大了校调元件的固定部的受力面,保证校调元件对充电架的立柱的承载能力和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充电架与换电站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30.较佳地,所述连接部包括:
31.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竖直设置,所述螺纹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底板,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穿入所述立柱的安装孔内,所述安装孔的开孔尺寸与所述螺纹杆相匹配;
32.所述调节部包括:螺母,所述螺母至少设置在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处,所述螺母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
33.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利用拧动螺母而产生相对螺纹杆的位移,使立柱相对固定部的距离能够调节,也就是调节了立柱相对换电站在沿螺纹杆长度方向的距离。同时,由于连接部和调节部采用螺纹杆、螺母结构,使得校调元件的结构简单、紧凑,可维护性较好。
34.较佳地,所述安装孔与所述螺纹杆之间的间隙范围在1-2.5mm之间。
35.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使安装孔相对螺纹杆保持可靠连接定位,而在安装过程中,可以降低螺纹杆穿入安装孔的难度。
36.较佳地,所述螺母的数量为多个,部分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孔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处。
37.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在安装孔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也同样设置螺母以实现与螺纹杆的连接,以提高螺纹杆与立柱的安装孔的连接强度,避免螺纹杆相对安装孔产生移动,进而保证充电架相对换电站的连接稳定性。
38.较佳地,在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底板的一侧处,至少两个所述螺母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相邻的所述螺母沿竖直方向相互抵接。
39.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利用两个以上螺母之间的自锁效应,保证充电架相对换电站的连接稳定性。
40.一种充电仓,其包括所述的可调平的充电架。
41.本技术方案中,该充电仓,通过在充电架的立柱上设置校调元件,并使校调元件与换电站连接,以利用该校调元件实现立柱相对换电站的高度及水平位置的调整,以便对充电架相对换电站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换电站的平稳性。
42.以调整该立柱相对换电站的底面的高度的,以便对充电架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换电站的平稳性。
43.一种换电站或储能站,其包括如所述的充电仓。
44.本技术方案中,该换电站或储能站,在充电架的立柱上设置校调元件,以调整该立柱相对换电站或储能站的高度和水平位置,以便对充电架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平稳性,还能够提高充电架的承载能力。
45.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46.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47.本技术方案中,该充电架,通过在立柱上设置校调元件,并通过校调元件与换电站连接,以利用该校调元件实现立柱相对换电站的高度及水平位置的调整,以便对充电架相对换电站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
况下,保持其相对换电站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4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电站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电站的另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校调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校调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5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一校调元件的放大示意图。
5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柱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55.附图标记说明:
56.充电架100
57.第一校调元件110,第二校调元件120,立柱130,缺口131,电池承载部140,延长柱150
58.固定部10
59.底板11,通孔12,安装孔13
60.连接部20
61.螺纹杆21
62.调节部30
63.第一螺母32,第二螺母33,第三螺母34
具体实施方式
64.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6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设置在换电站或储能站内的充电仓。如图1和图2所示,充电仓包括充电架100和安装在充电架100上的若干个充电装置(图中未示出),其中,充电架100提供多个电池仓位,用于供电池进出摆放,充电装置与电池仓位一一对应设置,用于与放置在电池仓位内的电池进行电力的对接,实现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目的。
66.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在充电架100上设置有校调元件,校调元件设置在充电架100的各立柱130上,以用于使立柱130相对换电站或储能站实现连接,并且还具备调节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或储能站高度和/或水平位置的功能。
67.在本实施例中,校调元件具体包括第一校调元件110和第二校调元件120。
68.第一校调元件110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设置在充电架100的立柱130底部位置,以用于调整该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或者储能站的安装底面的高度,便于对充电架100相对该安装底面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100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100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保持其相对换电站或者储能站的平稳性。
69.而第二校调元件120设置在充电架100的立柱130侧部位置,具体结构可参见图4,立柱130通过第二校调元件120连接于换电站的侧面,这些第二校调元件120用于调节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的侧面的水平距离。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充电架100的立柱130还具备相对换电站的侧面进行位置调节的能力,以更好的实现调平目的。
70.并且,通过第二校调元件120使充电架100的侧面与换电站的连接,可加强充电架100与换电站的连接强度,提高该充电架100的承载能力。
7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校调元件也可以不像本实施例那样通过分体设置的第一校调元件110和第二校调元件120分别实现立柱相对换电站的高度调节和水平位置调节,而是通过同一个校调元件同时实现立柱相对换电站的高度调节和水平位置调节,这种结构设置方案下,单个校调元件的结构会相对比较复杂。
72.充电架100上设有电池承载部140,电池承载部140通过其上表面来承载电池,在电池承载部140上可以设置充电装置,通过与电池的充电接口的对接,实现向电池供电的目的。
73.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校调元件110位于各根立柱130的底部,立柱130通过第一校调元件110固定在换电站或者储能站的安装底面上,第一校调元件110用于调节立柱130相对于安装底面高度。
74.具体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对各根立柱130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得这些第一校调元件110可共同实现调节充电架100水平度的目的,保证在充电架100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充电架100相对于换电站的平稳性。第一校调元件110可以像本实施例中那样,设置在所有的立柱130的底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在部分立柱的底部,以通过调节这些立柱的高度,实现调平目的。
7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校调元件110较为优选的结构设置方案:具体如图3所示,第一校调元件11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固定部10、连接部20和调节部30。
76.其中,固定部10的作用在于安装固定在储能站或换电站的安装底面上,连接部20用于连接固定部10和立柱130,调节部30用于调节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的安装底面的高度。采用上述结构,以提供一种较为简单的第一校调元件110的结构设置方案,使第一校调元件110同时具备连接至储能站或换电站的安装底面,并使立柱130具备高度调节的能力。
77.如图3和图5所示,每个固定部10均包括一块底板11,底板11沿水平方向延伸,其下表面用于与换电站或储能站的安装底面贴合,可以使得换电站受力均匀。底板11上设有第一固定件,换电站的安装底面上设有第二固定件,第一、第二固定件位置相对应且相配合使得底板固定在换电站的安装底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为通孔12,第二固定件为固定孔。具体地,在底板11上开设有两个通孔12,通孔12在底板11上设置的位置与其安装底面上的固定孔(图中未示出)进行匹配,进一步通过安装螺钉等紧固件,实现将底板11固定在安装底面上的目的,提高与换电站或储能站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安装紧固件将底板11相对安装底面进行固定,使底板11能够有效、可靠地连接至换电站,保证第一校调元件110对于充电架100的立柱130的承载能力。同时,由于设置了底板11,增大了第一校调元件110的固定部10的受力面,保证第一校调元件110对充电架100的立柱130的承载能力,同时提高充电架100与换电站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如图7所示,在底板11上在不同位置设有通孔12,使得换电站的安装底面上开设的固定孔可以对应不同位置的通孔12,换电站或储能站在安装底面上的位置可以根据通孔12的位置的不同进行调节。在其他实施例中,单块底板11上可设置超过两个的通孔12,通过使这些通孔12沿底板11的延伸方向均匀排列,提高相对换电站或储能站的连接强度。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可通过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他固定方案将底板11固定安装在安装底面上,以同样实现将充电架100可靠固定在安装底
面上的目的。
78.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20的具体结构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螺纹杆21,该螺纹杆21的下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底板11的上表面。在立柱130的底端表面上开设有圆形的安装孔13,安装孔13为光孔,螺纹杆21的直径小于安装孔13的直径,以穿过安装孔13,实现与立柱130之间的定位。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孔13与螺纹杆21之间的间隙范围可控制在1-2.5mm之间的尺寸范围内,该尺寸范围内的间隙设置较为合理,既可以使得安装孔13相对螺纹杆21保持可靠连接定位,同时在螺纹杆21穿入安装孔13的安装过程中,也能够降低螺纹杆21相对安装孔13的穿入难度,便于装配。
79.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孔13也可以是螺纹孔,螺纹杆21螺纹连接在安装孔13上,使得螺纹杆21相对立柱130的连接关系更加可靠。
80.具体的,如图6和图7所示,螺纹杆21在底板11上的固定点位于两个通孔12的连线的中间位置,即:通孔12沿螺纹杆21的轴线对称分布。通过使通孔12对称布置在螺纹杆21的两侧使得在通孔12利用螺栓固定在储能站或换电站的安装底面上时,保证各立柱相对安装底面的受力均匀稳定。
81.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中的调节部30的具体结构为三个螺母,在立柱130的安装孔13的下侧处,设置有两个螺母(参见图3,具体为第二螺母33和第三螺母34),与螺纹杆21螺纹连接。而在安装孔13的上侧处,设置有剩余的一个螺母(参见图3,具体为第一螺母32),也同样与螺纹杆21螺纹连接,以限制立柱向上脱离螺纹杆21。并且,在完成调节后,将位于下侧的这两个螺母的端面相互贴紧,以实现螺母自锁的作用,保证充电架100相对于换电站的安装底面的连接稳定性。
82.本实施例的调节部30通过设置多个螺母与螺纹杆21进行螺纹连接,再通过扳手等工具拧动位于安装孔13下侧的第二螺母33而产生相对于螺纹杆21的位移,使得立柱130相对螺纹杆21产生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立柱130的高度进行调节的目的,在调整完成后,锁紧位于安装孔13上侧的第一螺母32,以锁定立柱130相对螺纹杆21的高度,实现定位目的。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提供了一种使立柱130相对于固定部10的底板11能够调节,且结构简单、紧凑,可维护性较好结构设置方案。
83.其中,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扳手等工具扭动的第一螺母32,立柱130在底端位置处的横截面呈“c”字型,以形成一个侧向敞开的缺口131,便于扳手工具伸入立柱130内侧,扭动第一螺母32。其中,立柱的横截面呈“c”字型,既兼顾了扳手的操作,也保证了立柱130的自身结构强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立柱130在底端位置处的横截面也可以呈“l”字型,以敞开两侧的空间,更加便于扳手的伸入和操作。
84.采用螺母进行固定,利用第一螺母32、第二螺母33和第三螺母34与螺纹杆21的连接,以提高螺纹杆21与立柱130的安装孔13的连接强度,保证充电架100相对于换电站的安装底面的连接稳定性。即使充电架100在持续使用中,在该处因为摩擦而产生松动的情况下,也只有上侧的第一螺母32可能会产生松动,因此可避免充电架100与螺纹杆21完全脱离。
8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安装孔13上侧设置两个螺母,使得安装孔13的上侧也能够实现螺母自锁,彻底避免因长期使用而产生松动的可能性。
86.当然,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连接部20和调节部30的具体结构设置仅为本实用新型一
较佳的结构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20和调节部30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以同样实现连接立柱、调整高度和锁定位置的目的。
8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校调元件120的结构与第一校调元件110大致相同,第二校调元件120也包括固定部10、连接部20和调节部30。对于第二校调元件120来说,其固定部10用于实现安装在换电站侧面的目的,连接部20连接固定部10,调节部30用于调节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的侧面的水平距离。
88.此外,相比于第一校调元件110,第二校调元件120的不同点还在于,如图4所示,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立柱130相对换电站的侧面距离较远,因此,会设置有额外的、水平延伸的延长柱150,其一端焊接在立柱130的侧面,另一端供第二校调元件120的连接部20进行连接。
89.如图3和图4所示,这些第二校调元件120以预设的间隔依次竖向设置于充电架100的立柱130侧面。采用上述布局,实现多点分布支撑,可提高充电架100相对于换电站侧壁的调平效果,同时,通过增加连接点,对应提高充电架100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充电架100以相对简单的框架结构实现可靠承载电池的目的。在调节充电架100时,充电架100底部的第一校调元件110先调好,再调整侧面的第二校调元件120,使得充电架100整体结构稳定。多个第二校调元件120以预设间隔竖向设置,使得这些第二校调元件120可以互相分担来自于充电架100的受力。并且,这些第二校调元件120以预设间隔竖向布置,使得充电架100相对于换电站的侧面受力均匀,安装稳固性更好。
90.通过将上述这种具有充电架100的充电仓应用在换电站或储能站中,通过充电架100的立柱130实现相对于换电站的安装底面的高度调节,又或者是相对换电站的侧面的水平位置调节,以便对充电架100进行调平,实现调节充电架100水平度的目的。
91.并且,通过上述的这种结构设置,在保证在充电架100存放不同尺寸电池的情况下,可保持其相对换电站的平稳性。本实施例中,校调元件包括第一校调元件110和第二校调元件120,第一校调元件110可以调整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底部的高度,第二校调元件120可以调整立柱130相对于换电站的侧面的距离,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充电仓与换电站或者储能站的安装稳固性。
9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