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风管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15884发布日期:2022-06-07 20:4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风管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车辆的风管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为了给驾驶员和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环境,通常会在汽车内设置空调装置,空调装置通过风管将风输送到出风口,并通过在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导向叶片来调节气流方向。
3.现有的风管只提供气流传输的作用,没有起到气流导向或者辅助气流导向的作用。当风管连接出风口的导向距离过短时,会因气流直冲叶片而影响气流导向的效果。
4.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的风管导向效果不佳的问题。
6.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风管装置,该风管装置包括:壳体,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叶片,其设置于所述出风口,所述叶片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便于调节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引流组件,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引流组件能够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引导至所述出风口。
7.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多个引流板,多个所述引流板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引流板的末端对应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叶片之间的位置。
8.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引流板包括弧形部和直线部,所述弧形部的一端朝向所述进风口,所述弧形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直线部的一端平滑地连接。
9.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直线部的另一端伸入到两个所述叶片之间的位置。
10.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风管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分流构件,所述分流构件位于两个所述出风口之间以便将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分割成两股分别流向两个所述出风口的气流,多个所述引流板分成两组,两组所述引流板分别将两股气流引导至对应的所述出风口。
11.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引流板的起始端与所述分流构件之间的距离沿远离所述进风口的方向逐渐变小。
12.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分流构件为分流板。
13.在上述风管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上设置有转轴,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轴的两端位于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转轴能够相对于与所述安装孔转动。
14.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风管装置。
15.在上述车辆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车辆包括车厢以及安装在所述车厢内的座
椅,所述风管装置安装在所述座椅的靠背上。
16.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包括:壳体,其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叶片,其设置于出风口处,叶片与壳体转动连接以便于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引流组件,其设置于壳体内且位于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引流组件能够将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引流组件的作用下,将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处,并在叶片的作用下将气流输出,避免了气流直冲叶片,优化了气流导向的效果。
17.进一步地,叶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叶片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引流组件包括多个引流板,多个引流板沿出风口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引流板的末端对应于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在多个引流板的作用下,将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分割成多股从而输送到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并通过叶片导向后输出,避免了气流直冲叶片,优化了气流导向的效果。
18.又进一步地,引流板包括弧形部和直线部,弧形部的一端朝向进风口,弧形部的另一端与直线部的一端平滑地连接。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弧形部的引导下,便于使气流能够更加顺利地流向出风口。
19.又进一步地,直线部的另一端伸入到两个叶片之间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防止气流直冲叶片,提高气流导向的效果。
20.又进一步地,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分流构件,分流构件位于两个出风口之间以便将从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分割成两股分别流向两个出风口的气流,多个引流板分成两组,两组引流板分别将两股气流引导至对应的出风口。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分流构件的作用下,将从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分割成两股,并分别通过两个出风口输出,从而便于实现多方位送风,提升了乘员的乘车体验。
21.此外,本实用新型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的车辆由于具备了上述风管装置,进而具备了上述风管装置所具备的技术效果,相比于改进前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气流导向效果更好,乘员的乘车体验也更佳。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的侧视图;
25.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列表:
27.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2、叶片;21、转轴;3、引流板;31、弧形部;32、直线部;4、分流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首先参照图1至图3,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包括壳体1、叶片2和引流组件,其中,壳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叶片2设置于壳体1的出风口12处,叶片2与壳体1转动连接以便于调节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引流组件设置在壳体1内,引流组件位于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之间,引流组件能够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2处。
33.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引流组件的作用下,将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内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12处,并在叶片2的作用下将气流输出,避免了气流直冲叶片2,优化了气流导向的效果。
34.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叶片2与壳体1的转动连接设置成在叶片2上设置转轴21,在壳体1上设置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或者,也可以将叶片2与壳体1的转动连接设置成在壳体1的两侧设置转轴21,在叶片2的两侧设置安装孔,等等,这种对叶片2与壳体1的转动连接的具体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5.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叶片2上设置有转轴21,壳体1上设置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转轴21的两端位于对应的安装孔内,转轴21能够相对于与安装孔转动。
36.通过这样的设置,即将叶片2设置成与壳体1转动,能够便于乘员在乘车时根据需要调节叶片2与壳体1之间的倾斜角度,从而便于调节出风方向,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37.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叶片2设置成通过手动与壳体1转动,或者,也可以将叶片2设置成通过设置在车辆内的按钮实现与壳体1转动,再或者,还可以将叶片2设置成通过与应用软件连接来实现与壳体1的转动,等等,这种对叶片2的具体转动方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8.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引流组件设置成引流板3,或者,也可以将引流组件设置成引流管,再或者,还可以将引流组件设置成引流槽,等等,这种对引流组件的具体结构形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9.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将引流组件设置成引流板3。
4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叶片2的数量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叶片2的数量也可以设置多个,等等,这种对叶片2的具体设置数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1.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叶片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叶片2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42.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成多股,并经多个叶片2导向后输出,从而便于使输出的气流更加柔和,提升乘员的乘坐体验。
43.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引流板3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引流板3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引流板3的末端对应于相邻的两个叶片之间的位置。
44.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在多个引流板3的作用下,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割成多股从而输送到相邻的两个叶片2之间,并通过叶片2导向后输出,避免了气流直冲叶片,优化了气流导向的效果。
45.优选地,如图3所示,引流板3包括弧形部31和直线部32,弧形部31的下端朝向进风口11,弧形部31的上端与直线部32的下端平滑地连接。
46.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顺利地引导致叶片2处,并在叶片2的导向作用下从出风口12处输出,从而防止气流直接撞击叶片2,避免影响气流的导向效果。
47.优选地,如图2所示,直线部32的上端伸入到两个叶片2之间的位置。
48.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经引流板3的弧形部31输送到直线部32,并通过直线部32导入两个叶片2之间的位置,从而防止气流由引流板3的直线部进入两个叶片2之间时偏离出风口12,从而影响导风效果。
49.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壳体1上的出风口12设置成一个,或者,也可以将出风口12设置成两个,再或者,还可以将出风口设置成多个,等等,这种对出风口12的具体设置数量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0.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出风口12的数量设置成两个,且两个出风口12左右相对设置。
51.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别输送到两个出风口12,并经出风口12处的叶片2导向后输出,从而便于实现多方位送风,提升了乘员的乘车体验。
52.优选地,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风管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分流构件4,分流构件4位于两个出风口12之间以便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割成两股分别流向两个出风口12的气流,多个引流板3分成两组,两组引流板3分别将两股气流引导至对应的出风口12。
53.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分流构件4的作用下,将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分割成两股,两股气流能够分别在两组引流板3的作用下输送至相对应的出风口12处,并经出风口12处的叶片2导向后输出,从而便于使两侧的送风量更加均匀,提升了乘员的乘车体验。
54.优选地,如图3所示,多个引流板3的下端与分流构件4之间的距离l沿远离进风口11的方向逐渐变小。
55.通过这样的设置,从进风口11进入的气流在分流构件4的作用下被分割成两股气流,一方面,通过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与分流构件4之间的有足够的距离使得每股气流通畅地进入引流组件内;另一方面,通过远离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与分流构件4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从而防止气流从引流板3的上方溢出,避免影响导风效果。
56.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设置成延伸至分流构件4与壳体1的内侧壁之间,或者,也可以将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设置成与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等等,这种对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57.优选地,如图3所示,将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设置成与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
58.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保证引流板3的下端与分流构件4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供气流通过,避免影响导风效果。
59.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中间的引流板3的下端与分流构件4之间不连接,以便使气流能够从下至上依次输送至每个引流板3处,从而保证每个引流板3的引流效果,这样一来,使得风管的导风效果更佳。
6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远离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设置成朝分流构件4的方向延伸,或者,也可以将远离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设置成与分流构件4连接,等等,这种对远离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61.优选地,如图3所示,将远离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下端设置成与分流构件4连接。
62.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防止气流从远离进风口11一侧的引流板3的上端和分流构件4之间溢出,从而避免影响导风效果。
63.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分流构件4设置成分流板,或者,也可以将分流构件4设置成分流片,再或者,还可以将分流构件4设置成分流块,等等,这种对分流构件4的具体类型调整或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64.优选地,如图3所示,将分流构件4设置成分流板。
65.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分流板设置成直线型分流板,或者,也可以将分流板设置成弧线形分流板,再或者,还可以将分流板设置成y型分流板,等等,这种对分流板的具体形状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66.优选地,如图3所示,将分流板设置成弧线型分流板。
67.通过这样的设置,弧线形分流板能够使气流顺畅地进入分流板的两侧,从而便于优化导风效果,有助于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68.最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介绍的风管装置。
69.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车厢以及安装于车厢内的座椅,风管装置设置于座椅的靠背上(图中未示出)。
70.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给座椅后排的乘员提供优质的送风效果,提升乘员的乘车体验。
71.优选地,风管装置设置于座椅靠背上的立柱上。
72.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风管装置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上述介绍的座椅靠背上,或者,也可以将风管装置设置在仪表盘的下方,再或者,还可以将风管装置设置在车厢的内顶壁上,等等,这种对风管装置在车厢内的具体设置位置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73.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