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从供电侧线圈输送的电力的受电(接收电)侧线圈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提案有通过设置于车辆的受电侧线圈和设置于地面的供电侧线圈,以非接触的方式对搭载于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参照下述专利文献I)。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 217452号公报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在搭载于车辆的受电侧线圈,受电时产生的磁通量通过构成线圈周围的车身部件的铁等磁性体部件,由此产生涡电流,会加热磁性体部件。
【发明内容】
[0008]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因受电侧线圈产生的磁通量而在线圈周围的磁性体部件上产生涡电流的情况。
[0009]本发明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具备:受电侧线圈,其搭载于车身的下面,以非接触的方式接收从供电侧线圈输送的电力,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线圈轴卷绕导电线;板状的磁屏蔽件,其设置于所述车身的下面的所述受电侧线圈的周围,并覆盖所述车身的下面,在所述磁屏蔽件,相对于所述受电侧线圈,在所述线圈轴方向的车身前方侧和后方侧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有向车辆下方向突出的第一壁部。
[0010]根据本发明,通过磁屏蔽件的第一壁部使受电侧线圈的磁通量朝向车辆下方,因此,能够缩窄磁通量向与线圈轴方向对应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分布范围。由此,能够抑制磁通量波及到受电侧线圈周边的车身部件等磁性体部件而产生涡电流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概略的整体构成图;
[0012]图2是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的车身下部构成体的立体图;
[0013]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0014]图4是图2的B—B剖面图;
[0015]图5是相对于图2省略底板的立体图;
[0016]图6是从下方观察省略了屏蔽部件及受电侧线圈等的状态的车身的底面图;
[0017]图7是包含图5所示的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0018]图8是表示图2的底板及安装于其下面的各种零件的底板侧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19]图9是表示图2的底板及安装于其下面的各种零件的屏蔽部件侧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0020]图10是从下方观察省略线圈盖的状态的车身的底面图;
[0021]图11是受电侧线圈的磁通量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3][非接触充电装置的概要]
[0024]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具备地面侧单元即供电装置I和车辆侧单元即受电(接收电)装置3。该非接触充电装置从配置于未图示的供电站等的供电装置I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搭载于以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车辆5的受电装置3供给电力,对车载的蓄电池7充电。供电装置I构成非接触供电装置,受电装置3构成非接触受电装置。即,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是在车辆5上搭载受电装置3的构造。另外,图1中的Wf为前轮,Wr为后轮。
[0025]供电装置I具备配置于供电站附近的停车空间9的作为供电部的供电侧线圈11。另一方面,受电装置3具备在车辆5停在停车空间9的规定的位置时,以与供电侧线圈11相对的方式设置于车辆5的底面的作为受电部的受电侧线圈13。
[0026]供电侧线圈11及受电侧线圈13都以由导电线构成的一次线圈作为主体。通过供电侧线圈11和受电侧线圈13之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以非接触的方式可从供电侧线圈11向受电侧线圈13供给电力。
[0027]地面侧的供电装置I具备电力控制部15、上述的供电侧线圈11、无线通信部17、控制部19。
[0028]电力控制部15是将从交流电源21输送的交流电力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力,用于向供电侧线圈11供电的电路,并具备整流部23、PFC电路25、逆变器27、传感器29。整流部23与交流电源21电连接,是对来自交流电源21的输出交流电力进行整流的电路。PFC电路25是用于通过对来自整流部23的输出波形进行整形,改善功率因数的电路(Power FactorCorrect1n),并连接于整流部23和逆变器27之间。
[0029]无线通信部17和设置于车辆5侧的无线通信部31进行双向通信。
[0030]控制部19是控制供电装置I的整体的部分,通过无线通信部17、31间的通信,向车辆5侧发送开始从供电装置I供给电力的消息的信号,或者接收从车辆5侧接收来自供电装置I的电力的消息的信号。
[0031 ]此外,控制部19基于传感器29的检测电流进行逆变器27的开关控制,控制从供电侧线圈11输送的电力。另外,在供电中基于来自异物传感器33的检测信号,进行供电停止,或通过无线通信部17、31,向车辆5侧发送警告信号。
[0032]作为异物传感器33,例如使用金属检测线圈。异物传感器33在供电中金属异物侵入或介入形成于供电侧线圈11和受电侧线圈13之间的磁场中的情况下检测异物。这时,通过异物传感器33的检测电信号,控制部19立即警告或促使供电停止,能事先抑制金属异物介入磁场引起的供电不良等问题的产生。
[0033]车辆5侧的受电装置3具备上述的蓄电池7、受电侧线圈13及无线通信部31、充电控制部35、整流部37、继电器部39、逆变器41、电动机43、通知部45。
[0034]受电侧线圈13在车辆5停在停车空间9的规定的停止位置时,与供电侧线圈11的正上方正对,和该供电侧线圈11保持距离而被定位。
[0035]整流部37与受电侧线圈13连接,通过将由受侧线圈13接收的交流电力整流为直流的整流电路构成。
[0036]继电器部39具备通过充电控制部35的控制,切换接通及断开的继电器开关。另外,继电器部39通过断开继电器开关,断开含有蓄电池7的主电路系、和作为充电的电路部的受电侧线圈13及整流部37。
[0037]蓄电池7通过连接多个二次电池而构成,为车辆5的电力源。逆变器41是具有IGBT等开关元件的HVM控制电路等控制电路,基于开关控制信号,将从蓄电池7输出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供给向电动机43 ο电动机43例如由三相交流电动机构成,是用于驱动车辆5的驱动源。
[0038]通知部45由警告灯、导航系统的显示器或扬声器等构成,基于充电控制部35的控制,对使用者输出光、图像或声音等。
[0039]充电控制部35是用于控制蓄电池7的充电的控制器,控制无线通信部31、通知部45、继电器部39等。充电控制部35通过无线通信部31,17的通信向控制部19发送开始充电的消息的信号。另外,充电控制部35用CAN通信网与控制车辆5的整体的未图示的控制器连接。该控制器管理逆变器41的开关控制及蓄电池7的充电状态(SOC)。而且,充电控制部35通过该控制器,基于蓄电池7的充电状态,在达到充满电的情况下,向控制部19发送结束充电的消息的信号。
[0040]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充电装置中,在供电侧线圈11和受电侧线圈13之间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以非接触状态进行高频电力的输送及接收。换言之,如果对供电侧线圈11施加电压,则在供电侧线圈11和受电侧线圈13之间产生磁親合,从供电侧线圈11向受电侧线圈13供给电力。
[0041 ][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的概要]
[0042]接着,对上述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非接触受电装置的车载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在以后的图中用箭头FR所示的方向是车辆前方。
[0043]上述的供电侧线圈11和受电侧线圈13的各相对的保护框体面是电磁感应域,因此,以不成为其障碍的方式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而且,非接触受电装置的受电侧线圈13及蓄电池7都搭载于车辆5的图2所示的底板47的下面即搭载于车身的下面。
[0044]在图2的底板47的车辆后方接合有其它未图示的底板,在该未图示的底板的下方配置收纳蓄电池7的蓄电池箱49。另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