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护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99056阅读:1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护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门护板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外力作用下可变形的门护板。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关注度的提高,汽车行业对汽车安全性也越发重视。针对减少汽车在侧碰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目前一些汽车门内护板凸出部分(扶手区域)的向3车厢内的侧面设计有可变形、吸能的结构,主要通过局部结构弱化,通过凸出部分(扶手区域)的变形来减少侧碰过程中对乘员肋部的伤害。
[0003]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些门护板,以减少在汽车侧碰过程中,对乘员的伤害。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申请号:CN201220246602公开了一种车门内饰板,通过门护板翻边分段料厚不均,设置弱化结构,减小车门内饰板变形。申请号:CN201120013407公开了一种门护板,针对对乘员腰部的碰撞区域将扶手本体局部的壁厚进行减弱,均匀过渡,提高侧碰撞击吸能的要求,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申请号:CN200910000432公开了一种门护板,扶手壁厚比主体部薄,多个加强筋,其设置在上述扶手内表面上,扶手的沿车宽方向的中部或大致中部设置有断裂线,该断裂线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在发生碰撞时,上述扶手受到乘客的挤压,被乘客挤压的上述扶手沿上述断裂线从上述扶手外表面向车厢内侧变形,通过该扶手变形来降低对上述乘客的冲击,断裂线的位置由沿车身前后方向配置上述多个加强筋确定。上述现有技术方案虽然可以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过程中对乘员可能造成伤害的能量,但其设计的变形部分设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扶手区域),导致该部分碰撞、变形、破损之后,产品会露出锋利棱边朝向车内,有可能对乘员产生二次伤害。由此可见,导致这些缺点的原因是吸能、变形结构布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门护板,包括护板主体,所述护板主体朝车厢内的侧面上设有扶手,所述扶手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所述变形区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夹角设置。一般认为,扶手突出于门护板设置,在车辆发生侧碰过程中,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碰撞,人体最先接触扶手,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扶手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区,这样,所述变形区设置在人体与门护板非接触区域,并且该变形区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阶梯面,所述多个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的阶梯面之间以预设的角度设置。在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时,扶手与人体首先接触,进而变形区的多个阶梯面依次发生弯折,吸收因车辆受侧面碰撞而通过门护板传递到人体的部分能量,降低人体可接触范围内门护板变形、破损的概率,从而减少因吸能结构所导致的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变形区包括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所述第二阶梯面分别连接第一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所述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沿车身宽度方向,从内向外依次设置。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第一阶梯面与第二阶梯面之间以第一预设角度向外设置,所述第一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所述第二阶梯面与第三阶梯面之间以第二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第二预设角度为170度-175度。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的彼此连接处设有用于使阶梯面连接处弯折的弱化部。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第一阶梯面、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的彼此连接处设有开口向内的弱化槽。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门护板,所述弱化槽为V形槽,所述弱化槽以预设角度向内设置,所述预设角度为130度。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门护板的变形区的位置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门护板的变形区的截面图。
[0013]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阶梯面和第二阶梯面连接处的放大图。
[0014]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阶梯面和第三阶梯面连接处的放大图。
[0015]图5是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门护板的变形区的受力变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1]在汽车内饰件领域中,门护板的扶手是突出于门护板设置的,在汽车发生侧碰时,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扶手区域为人体最先接触的区域。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汽车侧碰过程中扶手对乘员的冲击,会优先考虑将扶手的内侧设计成可变形、吸能的结构,主要通过局部结构弱化,通过扶手区域的变形来减少侧碰过程中对乘员肋部的伤害。但是这类方案虽然可以通过变形,吸收碰撞过程中对乘员可能造成伤害的能量,但其设计的变形部分设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扶手区域),导致碰撞、变形、破损之后,产品会露出锋利棱边朝向车内,有可能对乘员产生二次伤害。由此可见,导致这些缺点的原因是吸能、变形结构布置于与乘员有直接接触的部分。基于以上原因,如果将变形部分设计在门护板与乘员非直接接触的位置,这样,即使汽车发生侧碰,因外力趋势使人体与门护板发生激烈碰撞,变形部分发生在与乘员非直接接触的位置,与乘员直接接触的扶手不产生破裂和棱边,从而降低了对乘员的伤害。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护板,将门护板的变形、吸能的结构设在与乘员非直接接触的位置,可有效降低在汽车侧碰时门护板对乘员的伤害。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门护板,包括护板主体10,所述护板主体10朝车厢内的侧面上设有扶手20,如图1所示的A区域,所述扶手2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和所述护板主体10与车身侧围相对的侧面共同构成变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