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防撞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汽车侧面车身结构的抗冲击强度普遍不是很高,为了加强车身侧面的强度,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安装防撞梁,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车门内板前后部处的加强板固定连接。这样在发生侧面碰撞时,防撞梁吸收了一定的冲击力变形,减少了碰撞冲击力对车内乘员的影响。
[0003]目前的防撞梁大部分采用管状防撞梁,安装管状防撞梁时还需要同时加装安装支架。而车门外板是有弧度的,不同车型的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的尺寸和曲率也不相同,因此,管状防撞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车门的适应性较差,并且还容易与车门外板干涉导致车门外板出现凸包。出于减重节能,节省成本的目的,车门外板常采用更薄的高强度钢板,但更薄的高强度钢板会导致车门外板变软,抗凹性能减小,而汽车在使用过程中,车门外板常常会受到外载荷作用,如人为的触摸按压、行进过程中的振动以及碎石冲击等,这些载荷往往使车门外板发生凹陷挠曲,甚至产生局部的永久变形,影响车门外观质量,因此还需要通过加装抗凹板等增加车门外板的抗凹性能,为提高整个车门外板抗凹性能,抗凹板普遍设计成两条长条形板状结构相互交叉粘附于车门外板,此种类型的抗凹板会增加整个汽车车门的重量,防撞梁、安装支架和抗凹板分别设置导致汽车车门的零部件较多,增加了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
[0004]再有,位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其它的部分车门部件如外开拉线、线束等由于是在汽车车门经过涂装处理后进入总装线时进行安装的,因此,外开拉线、线束等会因无法固定而悬挂于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之间的空间,汽车车门在开关时或行进过程中会因为外开拉线、线束等没有固定而碰打车门外板或其它车门部件发出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车门防撞结构,其具有较好的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车门防撞结构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防撞梁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一表面且第一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涂胶槽,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防撞梁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
[0008]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和抗凹板的弯曲弧度与车门外板的弯曲弧度一致。
[0009]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的剖面结构呈“双帽型”,包括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条拱起部、位于两条拱起部之间凹陷部和沿防撞梁的长度方向的两条翻边。两条拱起部的拱起方向朝向车门外板,第一涂胶槽位于两条拱起部。
[0010]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在涂装过程中流入/排出电泳液的多个漏液孔,漏液孔位于防撞梁的凹陷部。
[0011]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以及连接在车门外把手和门锁之间的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防撞梁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的第一线束固定部、用于固定外开拉线的第一拉线固定部。
[0012]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抗凹板还包括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的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用于固定外开拉线的第二拉线固定部。
[0013]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防撞梁的第一线束通孔和第二线束通孔,以及第一线束固定件和第二线束固定件。第一线束通孔位于凹陷部,第二线束通孔位于防撞梁的远离抗凹板一侧的翻边。第二线束固定部包括贯通抗凹板的第三线束通孔和第三线束固定件。外把手线束通过第三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三线束通孔、通过第一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一线束通孔、通过第二线束固定件固定于第二线束通孔。
[0014]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防撞梁的第一拉线通孔和第一拉线固定件。第一拉线通孔位于防撞梁的靠近抗凹板一侧的翻边。第二拉线固定部包括贯通抗凹板的第二拉线通孔和第二拉线固定件。外开拉线通过第二拉线固定件固定于第二拉线通孔、通过第一拉线固定件固定于第一拉线通孔。
[0015]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防撞梁和抗凹板采用长条形单层板结构,防撞梁的厚度为1.5mm?2mm,抗凹板的厚度为0.8mm?1mm,防撞梁的材料的硬度大于抗凹板的材料的硬度。
[0016]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上述抗凹板具有面向车门外板的第三表面,第三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涂胶槽,第二涂胶槽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并设有隔震胶,抗凹板通过隔震胶与车门外板相连接。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车门防撞结构包括防撞梁和抗凹板,防撞梁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和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连接至车门内板且第一端部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的水平高度,以防撞梁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抗凹板具有连接至防撞梁的第一端和连接至车门内板的第二端,抗凹板的第二端位于防撞梁的第二端部的上方,车门防撞结构提高了汽车车门的整体防撞性能和抗凹性能,且车门防撞结构的结构简单,布置空间合理,有效地降低汽车车门的开发成本。进一步地,在防撞梁上设置第一涂胶槽和抗凹板设置第二涂胶槽既能保护隔震胶从防撞梁和抗凹板上溢出,同时又方便涂胶位置的识别。防撞梁上设置漏液孔,让防撞梁在涂装过程中防撞梁电泳更加充分,防止因为防撞梁是密封结构致使电泳液不能进入到防撞梁内或进入了防撞梁内的电泳液不能及时排出,时间久了导致防撞梁生锈。在防撞梁上设置第一线束固定部和第一拉线固定部,在抗凹板上设置第二线束固定部和第二拉线固定部,让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从门锁上输出后能可靠地固定,从而在开关汽车车门或汽车行进的过程防止了外把手线束和外开拉线撞击车门外板或其它车门部件而产生异响。
[00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防撞梁和抗凹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防撞梁的I1-1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门防撞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0023]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防撞梁和抗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防撞梁的I1-1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车门防撞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和图3,车门防撞结构10适于设置于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内板(图未不)和车门外板20,车门防撞结构10设置在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20之间,包括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防撞梁100包括靠近汽车前端的第一端部101和与第一端部101相对的第二端部102,防撞梁100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连接至车门内板。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101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二端部102的水平高度,并且以防撞梁100为对角线形成的矩形区域占车门内板的面积的2/3以上,因此防撞梁100能支撑的车门外板20区域更大,防撞性能更强。抗凹板200包括连接至防撞梁100的第一端201和与第一端201相对的第二端202,第二端202位于防撞梁100的第二端部102的上方并连接至车门内板。本实施例中,抗凹板200的第一端201大致连接至防撞梁100的中间位置,且抗凹板200的第二端202的水平高度大于第一端201的水平高度,防撞梁100和抗凹板200形成“Y”字型结构。
[0025]具体地,防撞梁100为长条形单层板结构,其厚度为1.5mm?2_,优选为1.5_。如图2所示,防撞梁100的剖面结构呈“双帽型”,包括沿防撞梁1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两条拱起部100a、位于两条拱起部10a之间凹陷部10b和沿防撞梁100的长度方向的两条翻边100c,两条拱起部10a的拱起方向朝向车门外板20。防撞梁100具有面向车门外板20的第一表面IlOa和与第一表面IlOa相对的并面向车门内板的第二表面110b,防撞梁100的拱起部10a的弯曲弧度与车门外板20的弯曲弧度一致。在两条拱起部10a设置多个第一涂胶槽111,第一涂胶槽111的开口朝向车门外板20,第一涂胶槽111内设置隔震胶(图未示)与车门外板20相连接。防撞梁100的凹陷部10b还设置多个漏液孔112,漏液孔112用于汽车车门在后期涂装过程中电泳液更容易流入到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IlOb使防撞梁100的第二表面IlOb电泳更充分并能及时排出电泳液防止防撞梁100后期生锈。防撞梁100靠近第二端部102 —端还设置有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和第一拉线固定部114,第一线束固定部113用于固定外把手线束303,第一拉线固定部114用于固定汽车车门的外开拉线304。本实施例中,第一线束固定部113包括例如两个贯穿防撞梁100的第一线束通孔113a、第二线束通孔113b,第一线束通孔113a设置在防撞梁100的凹陷部100b、第二线束通孔113b设置在防撞梁100的远离抗凹板200 —侧的翻边10c上;第一拉线固定部114包括例如贯穿防撞梁100的第一拉线通孔114a,设置在防撞梁100的靠近抗凹板200 —侧的翻边100c。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线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