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和具有该框架总成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在当今车辆领域中,常规的车辆后排座椅均会具有可翻转的肘靠组件从而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对于一些较高档车辆来说,通常不需要后排座椅和肘靠组件的肘靠向车辆前向方向倾倒,而是可以向车辆后向方向躺倒从而为乘客提供半躺倒状态。
[0003]对于后排座椅设置成4:6结构,尤其是4:2:4结构的车辆来说,需要使得车辆后排座椅和肘靠组件均能够稳固地保持在适当位置,从而防止由于紧急停车、刹车或前部碰撞引起部件可能的向前大幅度倾覆,导致对乘客造成伤害。
[0004]目前市面上的车辆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或结构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和车辆,以至少实现车辆后排座椅和肘靠组件的稳固安装。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包括沿车辆的车宽方向分隔开的第一座椅框架、第二座椅框架以及位于二者之间的肘靠框架,其中,第一座椅框架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内侧底端分别与肘靠框架连接,第一座椅框架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分别与车辆的底板连接,其中,肘靠框架的底部与底板连接,顶部通过连接架与车辆的车身构件连接。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架包括第一连接段、布置在第一连接段两端的第二连接段以及将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相连的第三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与肘靠框架的顶部连接,第二连接段与车身构件连接。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连接架布置在车身构件和肘靠框架之间的空隙处,并且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分别与第三连接段成角度地布置。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肘靠框架的底部通过分别设置在肘靠框架的两侧底部边缘处的肘靠安装构件与底板连接。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任一肘靠安装构件还与车辆的车身主体框架连接。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内侧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内侧底端分别与肘靠框架两侧的肘靠安装构件连接。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分别通过外部安装构件安装至底板。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处的外部安装构件与第二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处的外部安装构件相对于肘靠框架镜像对称地布置。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与外部安装构件之间、第一座椅框架的内侧底端与肘靠安装构件之间、第二座椅框架的外侧底端与外部安装构件之间、第二座椅框架的内侧底端与肘靠安装构件之间均设置有安转衬板。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车身构件为车辆后窗台板。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座椅框架、肘靠框架以及第二座椅框架构造成尺寸比例为4:2:4的独立框架结构。
[0017]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
[00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0019]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和第二座椅框架的内侧底端和外侧底端分别与肘靠框架和车辆的底板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座椅框架稳固地保持在车辆中;进一步,由于肘靠框架的底部与车辆的底板连接,同时顶部通过连接架车辆的车身构件连接,这就使得肘靠框架在顶部与底部均与车辆的车身结构件相连,从而保证肘靠框架的稳固,继而使得与其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座椅框架保持稳固。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框架总成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更加稳固地安装。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连接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肘靠框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其中一个座椅框架与肘靠框架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中座椅框架底部的放大图;
[0025]图6是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外部安装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后排座椅框架总成,其包括沿车辆的车宽方向L分隔开的第一座椅框架1、第二座椅框架2以及肘靠框架3,其中肘靠框架3位于第一座椅框架I和第二座椅框架2之间。由此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后排座椅框架总成构造为尺寸比例为4:2:4的独立框架结构;但是应当理解,如果第一座椅框架I或者第二座椅框架2单独与肘靠框架3结合,则本实用新型的框架总成也可以为尺寸比例为6:4的结构。
[0027]继续参照图1,第一座椅框架I的内侧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内侧底端可以分别与肘靠框架3连接;而第一座椅框架I的外侧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外侧底端可以分别与车辆的底板连接。此处应当理解,第一座椅框架I的内侧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内侧底端指的是二者分别靠近肘靠框架3的一侧底端部,而第一座椅框架I的外侧底端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外侧底端指的是二者分别远离肘靠框架3的另一侧底端部。
[0028]进一步如图1所示,肘靠框架3的底部可以与车辆的底板连接,而肘靠框架3的顶部可以通过连接架4与车辆的车身构件连接。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车辆的车身构件可以构造为车辆的车身主体框架的一部分,即,位于后排座椅后方的框架部分;而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车身构件可以为车辆后窗台板的框架、车辆后备箱安装架等任何适于安装的框架。
[0029]由以上描述可知,结合图1和图2,第一座椅框架1、第二座椅框架2均与车辆的底板连接;同时肘靠框架3在顶部与底部均与车身结构件稳固相连。所以在这种框架总成中,第一座椅框架I和第二座椅框架2的底部可以起到稳固作用;而连接架4可以对肘靠框架3起到良好的稳固作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后排座椅框架总成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车辆前部碰撞事件中出现的后排座椅框架发生大幅度地倾覆。
[0030]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架4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段41、布置在第一连接段两端的第二连接段42以及将第一连接段41与第二连接段42相连的第三连接段43。进一步,第一连接段41可以与肘靠框架3的顶部连接,第二连接段42与车身构件连接。进一步优选地,第一连接段41和第二连接段42可以分别与第三连接段43成角度地布置。也就是说,当连接架4安装到位后,从车辆顶部向车辆底部观察,第一连接段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段42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S卩,并未处在同一平面内,同时两者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段43相连接。因此,在如图2所示实施例中,包括两个第三连接段43,二者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段41的两端部,而且可选地,第二连接段42可以镜像对称地布置在第一连接段41两端,同时第三连接段43同样为镜像对称布置,由此形成如图2所示的“几”字形结构。
[0031]这种“几”字形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对肘靠框架3与车身构件起到充分连接的作用,使得能够有效防止肘靠框架3在意外事件中的前倾。同时,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对于豪华型车辆而言,其后排座椅可以设置成无法向前倾倒,而是可以向车辆后方躺倒从而为乘客提供舒适的乘坐体验。因此,在这种类型的车辆中,后排座椅与车辆的后窗台板或车身构件之间会留有一定空隙,以用于后排座椅的向后躺倒。因此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连接架4被布置在车身构件和肘靠框架3之间的上述空隙处,以在提供稳固连接的同时可以对空隙进行适度遮挡。
[0032]当然应当理解,第一连接段41与第三连接段43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连接段42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