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述篷杆2中部断开,由弹性件II 35连接,所述弹性件II 35两端由定位销33固定于篷杆2上,所述套管32位于两定位销33之间,所述套管32的管径小于于篷杆2的直径。
[0056]通过电机22控制传动钢丝绳9运动,实现引导篷杆座5的运动,从而实现软篷覆盖系统的打开和收起,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工作稳定、操作简单。
[0057]减速轮7的设置,能够降低传动钢丝绳9的移动速度,防止传动钢丝绳9移动速度过快对篷杆座和C型槽17造成损伤,并且可以降低电机22的功率,增大可用电机的范围。
[0058]篷杆导管3的设置,可根据车厢1的高度自由调节篷杆2的高度,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的车厢1。
[0059]钢轨19和垫片20的设置,能够固定篷杆座的滑动路径,将篷杆座对C型槽17的压力平均分布到C型槽17上,增加C型槽17使用寿命。
[0060]漏水孔25的设置,能够将落入C型槽17的雨水自行排出,同时在清洗C型槽17时也能将废水和杂质排出。
[0061]滚轮18能够卡在上下两钢轨19之间,固定篷杆座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篷杆座沿着钢轨19自由滑动。
[0062]将传动钢丝绳9固定在引导篷杆座5上时,不能精确确定传动钢丝绳9的长度,棘轮16、棘爪15和绕线器21的设置,能够自由调节传动钢丝绳9的长度,减少了传动钢丝绳9的安装难度。
[0063]当软篷覆盖系统完全打开后,旋转篷杆套管301能够旋转至于车厢1平行的角度,实现车厢1的完全封闭,当软篷覆盖系统收紧时,旋转篷杆套管301能够自动收起,不需要外力协助。
[0064]当引导篷杆座5滑向后挡板26和滑离后挡板26时,后挡板26和引导篷杆座5配合,实现旋转篷杆套管301的放下和收起。
[0065]偶尔当货车载货较多时,车厢1会向左右两侧膨胀,造成车厢1变宽的情况,常规的软篷覆盖系统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不能打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II 35和套管32的结构能够让篷杆2在货车车厢1变宽的情况下也变宽,照样能够实现自由打开和收紧,适用范围更广。
[0066]当软篷覆盖系统打开时,引导篷杆座5随着传动钢丝绳9的转动沿着C型槽17从收起位置向车厢1尾部滑动,引导篷杆座5的滑动带动篷杆2 —同运动,从而将固定于篷杆2上的软篷布逐渐打开,当引导篷杆座5与滑动篷杆座4之间的软篷布被拉直之后,软篷布带动滑动篷杆座4和固定于其上的篷杆2滑动,依次实现滑动篷杆的逐个打开。当引导篷杆座5滑动至后挡板26处时,引导篷杆座上的轮子13滑入设置于后挡板26的滑动槽中的圆弧I 28,随着引导篷杆座5继续向后挡板26滑动,轮子滑向位于圆弧I 28下方与圆弧I 28相切的竖直壁,引导篷杆座5继续向后挡板26滑动,轮子13沿着竖直壁继续向下滑动,当轮子13滑动到位于竖直壁下方的圆弧II 30处时,轮子的位置卡死,电机22停止转动。当轮子13在滑动槽内沿圆弧I 28滑动到圆弧II 30处的过程中,轮子13带动连杆12和摆臂11向下摆动,摆臂11带动定位杆10围绕销子III 36旋转,销子III 36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旋转篷杆套管301转动,当轮子13滑动到圆弧II 30处时,定位杆10带动旋转篷杆套管301旋转至水平位置,从而让固定于旋转篷杆套管301上的篷杆2位于水平位置,实现车厢1的完全覆盖。
[0067]当软篷覆盖系统收起时,电机22带动传动钢丝绳9反向转动,传动钢丝绳9带动引导篷杆座5滑离后挡板26,轮子13随着引导篷杆座5沿着滑动槽中的斜面29向上滑动,带动连杆12和摆臂11向上摆动,摆臂11带动定位杆10沿着销子III 36转动,旋转篷杆套管301随着定位杆10对其压力的减少,在弹性件I 34的拉力作用下,沿着销子III 36向上旋转,当轮子13滑出滑动槽后,旋转篷杆套管301在弹性件I 34的拉力下完全收起。当引导篷杆座5继续滑动到滑动篷杆座4的位置处时,在传动钢丝绳9的拉力作用下继续滑动,推动滑动篷杆座4滑动,随着滑动的进行,依次将滑动篷杆座4向C型槽17前端推动,当第一个滑动篷杆座4滑动到设置于C型槽17前端的前挡板27处时,电机22停止转动,软篷覆盖系统完全收起。
[0068]所述弹性件可采用弹簧、拉簧或橡皮筋。
[0069]所述前板101上设置有支架23,所述C型槽17的前端固定座支架23上,所述电机22固定在支架23上。
[0070]所述篷杆导管3上设置有螺栓31,螺栓31将篷杆固定在篷杆套管3上,且可以灵活调节篷杆2的高度。
[0071]实施例2
[007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1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本实施例包括:
[0073]一种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包括篷布、电机22、篷杆2、篷杆座、C型槽17、驱动轮6、导向轮8和传动钢丝绳9,所述电机22的驱动轴与驱动轮6固定连接,所述C型槽固定在车厢1上,所述导向轮8、驱动轮6设置于C型槽17内,导向轮8在C型槽17的前后各一个且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篷杆座包括滑动篷杆座4和引导篷杆座5,所述引导篷杆座5设置于C型槽17的尾部,所述篷杆座与C型槽17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钢丝绳9两端均固定于引导篷杆座5上,所述传动钢丝绳9依次绕过驱动轮6和导向轮8。
[0074]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举例,而并非是对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法一一举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主权项】
1.一种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22)、篷杆座、C型槽(17)、驱动轮(6)、导向轮(8)和传动钢丝绳(9),所述电机(22)的驱动轴与驱动轮(6)固定连接,所述C型槽(17)固定在车厢(1)上,所述导向轮(8)、驱动轮(6)设置于C型槽(17)内,导向轮(8)在C型槽(17 )的前后各一个且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篷杆座包括滑动篷杆座(4 )和引导篷杆座(5 ),所述引导篷杆座(5 )设置于C型槽(17 )的尾部,所述篷杆座与C型槽(17 )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钢丝绳(9)两端均固定于引导篷杆座(5)上,所述传动钢丝绳(9)依次绕过驱动轮(6)和导向轮(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速轮(7),所述减速轮(7)设置于C型槽(17)内,与驱动轮(6)、导向轮(8)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减速轮(7 )的半径大于驱动轮(6 )的半径,所述传动钢丝绳(9 )依次绕过驱动轮(6 )、减速轮(7 )和导向轮(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篷杆座上设置有篷杆导管(3),所述篷杆导管(3)为中空柱状,所述篷杆导管(3) —端与篷杆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篷杆(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槽(17)的上壁和下壁各设置有钢轨(19),所述钢轨(19)与C型槽平行,所述C型槽(17)与钢轨(19)之间均匀设置有垫片(2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槽(17)的下壁设置有漏水孔(2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篷杆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滚轮(18),所述滚轮(18)设置有双轮缘,所述滚轮(18)分别与上壁和下壁的钢轨(19)接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篷杆座(5)上设置有绕线器(21)、棘轮(16)和棘爪(15),所述棘轮(16)和棘爪(15)设置于引导篷杆座(5)的外侧,所述绕线器(21)设置于引导篷杆座(5)的内侧,所述棘爪(15)与引导篷杆座(5)活动连接,所述棘轮(16)与绕线器(21)通过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与引导篷杆座(5)转动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篷杆座(5)上还设置有旋转篷杆套管(301)、连杆(12)、摆臂(11)和定位杆(10),所述旋转篷杆(301)通过销子111(36)与篷杆导管(3)活动连接,所述定位杆(10)—端通过销子I (14)与摆臂(11)活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中部通过销子111(36)与滑动篷杆座(5)活动连接,所述摆臂(11)一端与定位杆(10)活动连接,另一端通过销子II (24)与连杆(12)活动连接,所述连杆(12)一端与摆臂(1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滑动篷杆座(5)活动连接,所述销子II (24)的内侧设置有轮子(13)。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槽(17)上还设置有后挡板(26),所述后挡板(26)上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与轮子(13)在同一平面内。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篷杆(2)包括套管(32)、弹性件II (35)和定位销(33),所述篷杆(2)中部断开,由弹性件II (35)连接,所述弹性件II (35)两端由定位销(33)固定于篷杆(2)上,所述套管(32)位于两定位销(33)之间,所述套管(32)的管径小于篷杆(2)的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车辆车厢的加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卸车软篷覆盖系统。包括电机、篷杆座、C型槽、驱动轮、导向轮和传动钢丝绳,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驱动轮固定连接,所述C型槽固定在车厢上,所述导向轮、驱动轮设置于C型槽内,导向轮在C型槽的前后各一个且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篷杆座包括滑动篷杆座和引导篷杆座,所述引导篷杆座设置于C型槽的尾部,所述篷杆座与C型槽滑动连接,所述传动钢丝绳两端均固定于引导篷杆座上,所述传动钢丝绳依次绕过驱动轮和导向轮。本实用新型具备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工作稳定、操作简单的特点。
【IPC分类】B60P7/04
【公开号】CN205010080
【申请号】CN201520658873
【发明人】魏依光
【申请人】魏依光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