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层三纵群洞地下车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0844发布日期:2019-01-29 18:18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层三纵群洞地下车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层三纵群洞地下车站。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地下火车站主要采用明挖法施工,但由于地下环境复杂,尤其是在山岭等地区,其施工难度大,且容易影响地下地质环境,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如何在进行地下火车站建造时进行有效、且安全的车站布局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但目前在地下火车站的建造中,尚无既能保证施工安全,降低施工难度,又能保证线路高效运营,便于线路管理的布局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地下车站,其是一种“三层三纵”的群洞结构,由此可减小洞室跨度,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施工安全;同时,群洞布局还有利于运营安全,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三层三纵群洞地下车站,其包括均建造在地面下的出站层、进站层以及站台层,且所述出站层、进站层以及站台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所述出站层连通地面站房的地面层;所述进站层连通地面站房的的地下层;且所述站台层包括至少一条供列车运行的隧道。

优选的,所述出站层包括:出站扶梯;出站通道,其通过所述出站扶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出站通道扶梯,其连接所述出站通道以及站台层,用于供人员从站台层进入出站通道;设备区,其设置在所述出站通道的一侧/两侧,用于放置火车站运转相关设备;以及第一疏散楼梯间,其中设置有第一疏散楼梯,且所述第一疏散楼梯的一端连通所述出站通道,另一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

优选的,设置在所述出站通道同侧的出站通道扶梯至少有两个,且所述设备区位于同侧的、相邻两所述出站通道扶梯之间。

优选的,所述出站层还包括:出站楼梯,所述出站通道通过所述出站楼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和/或,出站通道楼梯,其连接所述出站通道以及站台层,用于供人员从站台层进入出站通道。

优选的,所述进站层包括:进站扶梯;进站通道,其通过所述进站扶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下层;进站通道扶梯,其连接所述进站通道以及站台层,用于供人员从进站通道进入站台层;以及第二疏散楼梯间,其中设置有第二疏散楼梯,且所述第二疏散楼梯的一端连通所述进站通道,另一端连通所述出站层和/或地面站房的地面层。

优选的,设置在所述进站通道同侧的进站通道扶梯至少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进站层还包括:进站楼梯,所述进站通道通过所述进站楼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下层;和/或,进站通道楼梯,其连接所述进站通道以及站台层,用于供人员从进站通道进入站台层。

优选的,所述供列车运行的隧道包括:左到发线隧道、右到发线隧道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正线隧道;所述左到发线隧道、右到发线隧道均用于列车停靠和旅客上下车;所述中间正线隧道用于过站不停车的列车行驶通过。

优选的,所述中间正线隧道有若干条。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地下车站采用“三层三纵”的群洞结构布局,由此减小了洞室跨度,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施工安全;同时,群洞布局为防灾救援及疏散提供了分区管理条件,中夹岩体可有效阻隔火灾或烟气蔓延,有利于运营安全,且减小了开挖量,可充分利用岩体支撑作用减少了支护强度,降低了工程造价;此外,群洞布局可以避免不同方向的客流相互干扰,有利于客流高效有序流动,提高运营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地下车站的纵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地下车站的横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出站层的平面布置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进站层的平面布置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地下车站包括均建造在地面下(优选山岭地区的地面下)的出站层1、进站层2以及站台层3,且所述出站层1、进站层2以及站台层3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所述出站层1连通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所述进站层2连通地面站房的的地下层5;且所述站台层3包括至少一条供列车运行的隧道,优选的,所述站台层3的长度为450-500m,特别优选为470m;所述供列车运行的隧道包括:左到发线隧道31、右到发线隧道32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正线隧道33,且三者相互平行、相互独立设置;其中,所述左到发线隧道31、右到发线隧道32均用于列车停靠和旅客上下车;所述中间正线隧道33可以有若干条,用于过站不停车的列车行驶通过,由此可保证不同线路之间的有序运营和客流的高效流动,避免不同方向的客流相互干扰;

如图3所示,所述出站层1包括:出站扶梯13;出站通道12,其通过所述出站扶梯13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出站通道扶梯11,其连接所述出站通道12以及站台层3,用于供人员从站台层3进入出站通道12;设备区14,其设置在所述出站通道12的一侧/两侧,用于放置火车站运转相关设备;以及第一疏散楼梯间15,其中设置有第一疏散楼梯,且所述第一疏散楼梯的一端连通所述出站通道12,另一端通过疏散出入口16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

优选的,设置在所述出站通道12同侧的出站通道扶梯11至少有两个,且所述设备区14位于同侧的、相邻两所述出站通道扶梯11之间;由此便于对地下空间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为缓解客流,避免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所述出站层1还包括:出站楼梯,所述出站通道12通过所述出站楼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和/或,出站通道楼梯,其连接所述出站通道12以及站台层3,用于供人员从站台层进入出站通道;

由此,正常情况下,客流可通过站台层3--出站通道扶梯11/楼梯--出站通道12--出站扶梯11/楼梯到达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离开火车站,紧急状况下,可启用第一疏散楼梯间15,使得人员可快速通过出站通道12--第一疏散楼梯间15到达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进行疏散,减少安全隐患。

类似的,如图4所示,所述进站层2包括:进站扶梯21;进站通道22,其通过所述进站扶梯21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下层5;进站通道扶梯23,其连接所述进站通道22以及站台层3,用于供人员从进站通道22进入站台层3;以及第二疏散楼梯间24,其中设置有第二疏散楼梯,且所述第二疏散楼梯的一端连通所述进站通道22,另一端连通所述出站层1和/或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

同样的,设置在所述进站通道22同侧的进站通道扶梯至少有两个;所述进站层还包括:进站楼梯,所述进站通道22通过所述进站楼梯连通所述地面站房的地下层5;和/或,进站通道楼梯,其连接所述进站通道22以及站台层3,用于供人员从进站通道进入站台层3,以此缓解客流;

由此,正常情况下,客流可通过地面站房的地下层5--进站扶梯21/楼梯--进站通道22--进站通道扶梯23/楼梯到达站台层3候车,紧急状况下,可启用第二疏散楼梯间24,使得人员可快速通过进站通道22--第二疏散楼梯间24到达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进行疏散,减少安全隐患,或者先达到出站层1,再通过出站层1达到地面站房的地面层4,实现分流,避免拥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地下火车站采用“三层三纵”的群洞结构布局,由此减小了洞室跨度,降低了施工难度,有利于施工安全;同时,群洞布局为防灾救援及疏散提供了分区管理条件,中夹岩体可有效阻隔火灾或烟气蔓延,有利于运营安全,且减小了开挖量,可充分利用岩体支撑作用减少了支护强度,降低了工程造价;此外,群洞布局可以避免不同方向的客流相互干扰,有利于客流高效有序流动,提高运营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