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及其减阻系统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24372发布日期:2019-11-26 02:2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高速列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阻系统、车体及车体两端分别连接的车头(3)和车尾(7),所述减阻系统包括位于所述车头(3)和车尾(7)上的喷气输出单元,所述喷气输出单元包括位于端部的可伸缩壳体(1),当所述可伸缩壳体(1)处于伸出状态时,其与对应车头(3)和对应车尾(7)分别呈流线型,所述可伸缩壳体(1)由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控制;所述可伸缩壳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组压力传感器(5),所述车头(3)和车尾(7)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组压力传感器(5)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可伸缩壳体(1)配合的第一喷气管道;所述第一喷气管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用于调节喷气方向的第一导流件,所述第一导流件由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驱动部控制;所述第一喷气管道的另一端与储气单元的高压储气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喷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出气控制阀;所述高压储气装置的进气端通过进气管道与空气压缩机连接;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组压力传感器(5)、第一出气控制阀和空气压缩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压力传感器(5)包括呈环形分布的4个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速列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分别安装在车头(3)和车尾(7)上、且与对应可伸缩壳体(1)配合的可伸缩弧形板(2),所述可伸缩弧形板(2)由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三驱动部控制,所述可伸缩弧形板(2)位于对应可伸缩壳体(1)靠近车体的一侧,所述车头(3)与对应可伸缩弧形板(2)和对应可伸缩壳体(1)整体呈流线型,所述车尾(7)与对应可伸缩弧形板(2)和对应可伸缩壳体(1)整体呈流线型;所述可伸缩弧形板(2)外表面设置有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组压力传感器(6),所述车头(3)和车尾(7)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组压力传感器(5)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可伸缩弧形板(2)配合的第二喷气管道,所述第二喷气管道的出口处设置有用于调节喷气方向的第二导流件,所述第二导流件由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第四驱动部控制,所述第二喷气管道的另一端与储气单元的高压储气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喷气管道上设置有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二出气控制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压力传感器(6)包括呈扇形分布的3个压力传感器。

5.一种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高速列车的减阻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启动车尾(7)上设置的喷气输出单元,并使对应所有喷气管道以设定初始角度和设定初始喷气速度喷气,之后同步进入步骤s2和步骤s3;

s2、采集所有所述压力传感器所在位置的压力得到车头(3)和车尾(7)对应位置之间的第一压差,并判断所有第一压差的绝对值均是否均小于或等于设定压差,若是进入步骤s4,否则进入步骤s5;

s3、采集高压储气装置内压强,并判断高压储气装置内压强是否在设定范围内,若否进入步骤s6,若是回到步骤s3;

s4、调节车尾(7)上的所有导流件至各个角度并保持设定时间,每次调节完成后,采集所有所述压力传感器所在位置的压力得到车头(3)和车尾(7)对应位置之间的第二压差,取每组对应位置下所有第二压差中最小值对应的导流件的角度为最佳角度,并使该导流件保持在对应最佳角度,然后进入步骤s2;

s5、调节喷气管道的喷气速度后进入步骤s2;

s6、调节控制空气压缩机的工作状态后进入步骤s3。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列车及其减阻系统的控制方法。高速列车包括减阻系统、车体及车体两端分别连接的车头和车尾,减阻系统包括位于车头和车尾上的喷气输出单元,喷气输出单元包括位于端部的可伸缩壳体,当可伸缩壳体处于伸出状态时;可伸缩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组压力传感器,车头和车尾上设置有与第一组压力传感器一一对应,且与可伸缩壳体配合的第一喷气管道;第一喷气管道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导流件;第一喷气管道的另一端与储气单元的高压储气装置连接,第一喷气管道上设置有第一出气控制阀;高压储气装置的进气端通过进气管道与空气压缩机连接;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组压力传感器、第一出气控制阀和空气压缩机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高国强;杨林;魏文赋;杨泽锋;吴广宁;佘鹏鹏;陈琦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8.23
技术公布日:2019.11.2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