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3256发布日期:2019-09-29 14:38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轨道车辆的车门通常用于供乘客上下,按照车门的运动轨迹及车体的安装方式,轨道车辆的车门大致分为内藏门、外挂门和塞拉门三种。其中,内藏门的门叶通常在车体的外墙板和内墙板之间的夹层内移动,具有驱动结构简单、故障率低等优势,应用较广泛。

现有的具有内藏门的轨道车辆的车体的密封性通常较差,当轨道车辆在雨中行驶时,难免有雨水通过车体与门叶之间的缝隙钻入车体内,影响车体的密封性。对于该问题,现有的轨道车辆通常在用于支撑门叶的门框底部增设车门排水机构,此类车门排水机构通常包括排水孔和安装于排水孔内并延伸至车体底架底部的排水管,以便由上述缝隙钻入的雨水流经排水孔后从排水管内排出。然而,排水孔及排水管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使车体的结构变得较为复杂,且使车体内的噪声较大。

因此,现有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的结构较复杂且影响整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其结构较简单,且使整车性能有所提升。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其制造成本较低。

其具体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包括:

用于设于客室底架边梁且与客室门框处的客室门叶滑槽的底部相贯通的第一储水槽;

用于设于客室底架边梁、夹于外墙板和内墙板之间且顶面低于内底板设置的第二储水槽;

其中,所述第一储水槽与所述第二储水槽相贯通,所述第一储水槽底部设有用于由客室车体内向外倾斜向下排出所述第一储水槽内积水的第一排泄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泄口包括用于设于客室底架边梁以引导积水倾斜向下排出的导流斜坡。

优选地,所述客室门叶滑槽包括用于固设于内底板且与门叶滑块相抵接的内门槛;所述第一储水槽和所述第二储水槽均包括填充于所述内门槛与所述导流斜坡之间、用于阻挡积水流入内底板的第一密封挡件。

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内门槛的底部相抵接、用于固设于客室底架边梁以支撑所述第一密封挡件的第一挡件支块。

优选地,所述客室门叶滑槽包括与所述内门槛相对设置的外门槛;还包括固设于所述导流斜坡、用于支撑所述外门槛的外门槛支架,所述外门槛支架的底部具有与所述导流斜坡相平行的支撑斜面。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设于所述外门槛与门叶滑块之间以供流水经客室门叶滑槽流入所述第一储水槽的导流槽。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储水槽内、用于设于内墙板与客室底架边梁之间以阻挡积水流入内底板的第二密封挡件。

优选地,还包括:

用于设于司机室底架边梁且与司机室门框处的司机室门叶滑槽的底部相贯通的第三储水槽,所述第三储水槽通过所述第二储水槽与所述第一储水槽相贯通,所述第三储水槽底部设有用于由司机室车体内向外倾斜向下排出所述第三储水槽内积水的第三排泄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外墙板和内墙板门框,还包括设于所述外墙板和所述内墙板之间并相对滑动以实现开合的左门叶和右门叶,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将从所述左门叶和所述右门叶之间的缝隙钻入的积水排泄至车体外的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

相对于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包括用于设于客室底架边梁且与客室门框处的客室门叶滑槽的底部相贯通的第一储水槽,以及用于设于客室底架边梁、夹于外墙板和内墙板之间且顶面低于内底板设置的第二储水槽;所述第一储水槽与所述第二储水槽相贯通,所述第一储水槽底部设有用于由客室车体内向外倾斜向下排出所述第一储水槽内积水的第一排泄口。

当轨道车辆在雨中行驶时,雨水由客室门叶滑槽进入所述第一储水槽和所述第二储水槽内,以便存储雨水,进而使积水由所述第一排泄口排出。

由于所述第一储水槽与客室门叶滑槽的底部相贯通,而客室门叶滑槽通常低于内底板设置,故所述第一储水槽低于内底板;同样,由于所述第二储水槽低于内底板设置;从而使所述第一储水槽和所述第二储水槽内的积水在流入内底板之前已由所述第一排泄口排出。

由于所述第一储水槽和所述第二储水槽均设于客室底架边梁,积水可由所述导流斜坡排出,无需增设其他排水部件,所需的零部件数量减少,故其结构较简单;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有利于消除车体内噪声,从而提升整车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的结构较简单,且使整车性能有所提升。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包含上述车门排水机构,因车门排水机构的结构较简单,待加工及组装的零部件数量有所减少,故制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客室车体处的车门排水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带门叶的A-A剖面图;

图3为图1中无门叶的B-B剖面图;

图4为图1中带门叶的C-C剖面图;

图5为图1中无门叶的C-C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司机室车体的客室车体处的车门排水机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客室底架边梁01、客室门框02、客室门叶滑槽03、客室门叶滑块04、外墙板05、内墙板06、内底板07、司机室门框08和司机室门叶滑槽09;

第一储水槽1、第二储水槽2、内门槛3、外门槛4、外门槛支架5、导流槽6、第一密封挡件7、第一挡件支块8、第二密封挡件9、挡水板10和第三储水槽11;

导流斜坡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客室车体处的车门排水机构的俯视图;图2为图1中带门叶的A-A剖面图;图3为图1中无门叶的B-B剖面图;图4为图1中带门叶的C-C剖面图;图5为图1中无门叶的C-C剖面图。

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仅针对单一客室车体侧墙设有内藏门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包括第一储水槽1和第二储水槽2。

通常情况下,客室车体的侧墙设有供乘客上下的客室门框02,在轨道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左门叶和右门叶相对滑动以封堵客室门框02;在轨道车辆到站停车后,左门叶和右门叶再次对向相对滑动,以对应钻入分别位于客室门框02左右两侧的左容纳槽和右容纳槽,左容纳槽和右容纳槽分别为夹于外墙板05和内墙板06之间以收纳门叶的型腔。

第一储水槽1设于客室门框02底部,第二储水槽2分别设于左容纳槽和右容纳槽的底部。

第一储水槽1设于客室门框02处的客室门叶滑槽03的底部,与该客室门叶滑槽03的底部相贯通。客室门叶滑槽03在客室门框02处引导门叶沿车体的长度方向移动,且客室门叶滑槽03通常低于内底板07设置,相应地,第一储水槽1低于内底板07设置,有效防止第一储水槽1内的积水流入内底板07。第一储水槽1设于客室底架边梁01上,相应地,第一储水槽1是指夹于客室门叶滑槽03底部与客室底架边梁01的顶部之间且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白区域。

第二储水槽2远离客室门框02设置,是由客室底架边梁01、外墙板05及内墙板06围绕而成,此处的外墙板05和内墙板06分别夹于门叶两侧以便引导门叶开合。第二储水槽2低于内底板07设置,从而防止第二储水槽2内的积水流入内底板07。

雨水等经客室门叶滑槽03后一部分进入第一储水槽1,另一部分附着于门叶上以便在门叶打开时落入第二储水槽2内或通过客室门叶与外墙板05间间隙进入第二储水槽2内,从而使第一储水槽1和第二储水槽2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第一储水槽1和第二储水槽2相贯通,使第一储水槽1和第二储水槽2内的积水能够相互流通。

第一储水槽1的底部设有用于排泄积水的第一排泄口,第一排泄口能够使第一储水槽1内的积水由客室车体内向外倾斜向下及时有效排出,相应地,第二储水槽2的积水流入第一储水槽1后也可由第一排泄口排出,进一步有效防止积水流入内底板07。

第一排泄口设于第一储水槽1上,第一储水槽1设于客室底架边梁01上,仅需将客室底架边梁01上增设导流斜坡101即可,无需增设其他排水部件,涉及的零部件数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的结构较简单。

优选地,第一排泄口包括设于客室底架边梁01的导流斜坡101,该导流斜坡101由车体至地面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便引导积水靠自流的方式倾斜向下排出。该导流斜坡101是客室底架边梁01的一部分,还用于支撑客室车体侧墙上的客室门框02及客室门叶滑槽03等。

客室门叶滑槽03包括固设于内底板07且与客室门叶滑块04相抵接的内门槛3,相应地,第一储水槽1和第二储水槽2包括填充于内门槛3与导流斜坡101之间的第一密封挡件7,以便阻挡积水流入内底板07。

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内门槛3的横截面大致呈L型,其水平段与内底板07相固连,其竖直段使内底板07与第一储水槽1在垂向形成一定的高度差以便阻挡积水浸入内底板07。

第一密封挡件7优选密封胶,分别用于阻挡内门槛3的竖直段底端与第一储水槽1底面之间及内门槛3的竖直段底端与第二储水槽2底面之间的缝隙,也即用于阻挡内门槛3与导流斜坡101之间的缝隙,防止积水浸入客室车体底架和内底板07内。当然,第一密封挡件7的材质不限于此。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与内门槛3的底部相抵接且固设于客室底架边梁01上的第一挡件支块8,以便支撑第一密封挡件7。第一密封挡件7的两侧分别夹于内门槛3的竖直段与第一挡件支块8之间,从而使第一挡件支块8配合内门槛3限定第一密封挡件7移动,使第一密封挡件7的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挡件支块8的横截面呈C型,且开口向上,以便利用螺栓螺母将内门槛3的水平段固定于第一挡件支块8上,从而起到支撑内门槛3的作用。当然,第一挡件支块8的结构及功能不限于此。

为使客室门叶滑块04顺利滑动,客室门叶滑槽03包括与内门槛3相对设置的外门槛4,从而使客室门叶滑块04夹于内门槛3与外门槛4之间,引导客室门叶滑块04滑动。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包块用于支撑外门槛4的外门槛支架5,该外门槛支架5固设于导流斜坡101上,自然,外门槛支架5的底部具有与导流斜坡101相平行的支撑斜面。但需指明的是,外门槛支架5的顶面沿水平面延伸,有利于提升美观性。外门槛支架5包括若干个,若干个外门槛支架5沿车体的长度方向错开分布,相邻两个外门槛支架5之间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便形成第一排泄口,使积水快速排出。当然,外门槛支架5的结构、数量及分布方式均不限于此。

为使雨水顺利流入第一储水槽1内,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于外门槛4与客室门叶滑块04之间的导流槽6,以供流水经客室门叶滑槽03流入第一储水槽1内。需要注意的是,导流槽6的相对两侧面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通常在1~2mm之间,以防因外门槛4与客室门叶滑块04之间的缝隙过大而导致客室门叶滑块04在滑动过程中剧烈摆动,有利于客室门叶滑块04稳定滑行。

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于第二储水槽2内的第二密封挡件9,以便阻挡第二储水槽2内的积水流入内底板07。进一步地,客室底架边梁01的底部设有与第二密封挡件9相抵的挡水板10。具体地,第二密封挡件9设于第一挡件支块8与挡水板10之间,第一挡件支块8固设于导流斜坡101上,以阻挡积水从第一挡件支块8与挡水板10之间的缝隙流入客室车体底架内。

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储水槽2分别位于第一储水槽1的两侧,附图1中的箭头指代积水的流向,两个第二储水槽2中积水均对向流入第一储水槽1中,然后由第一排泄口排出。

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针对司机室和与司机室相连的客室车体均设有内藏门的情况。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司机室车体的客室车体处的车门排水机构的俯视图。

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设于司机室底架边梁上的第三储水槽11,该第三储水槽11与司机室门框08处的司机室门叶滑槽09的底部相贯通,且第三储水槽11通过第二储水槽2与第一储水槽1相贯通,第三储水槽11的底部设有第三排泄口,以便第三储水槽11内的积水由司机室车体内向外倾斜向下排出。第三排泄口的结构与第一排泄口的结构相同,具体参照第一排泄口,在此不作赘述。

同样地,第三排泄口的设置能使积水依靠自流的方式排出,同样无需增设排水部件,所需的零部件减少,使结构更简单。

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三储水槽11设于司机室门框08的底部。由附图6可知,第二储水槽2设于第一储水槽1与第三储水槽11之间,图6中的箭头方向指代积水流动方向,第二储水槽2内的积水分别流入第一储水槽1和第三储水槽11中,再分别经第一排泄口和第三排泄口排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外墙板05和内墙板06,还包括设于外墙板05和内墙板06之间并相对滑动以实现开合的左门叶和右门叶,以及如上所述的用于将从左门叶和右门叶之间的缝隙钻入的积水排泄至车体外的轨道车辆的车门排水机构。因上述车门排水机构的结构简单,待加工及组装的零部件数量有所减少,故制造成本较低。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