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铁联运系统以及铁路运输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22260发布日期:2022-01-04 23:30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铁联运系统以及铁路运输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铁路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铁联运系统以及铁路运输车辆。


背景技术:

2.随着交通运输能力的发展,货主对货物送达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铁路不断致力于提高货物送达速度,努力形成货物送达的速度优势,并逐步形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代表的“门到门”运输。
3.由于起步比较晚,我国运输物流业发展一直滞后于国外,实现铁路“门到门”运输装备仅在运用铁路集装箱运输。但铁路集装箱运输始终在“门到站、站到门”运输之间徘徊游离,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门到门”运输。这种状况使铁路货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物流时代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物流链条,无法形成全程物流服务,严重制约了铁路运输优势的发挥,导致铁路运输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明显滞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技术政策明确提出将开行多种形式的货物列车,开展联运延伸服务,推进集中化运输和“门到门”运输。
4.目前,我国实现“门到门”运输的主要方式是集装箱的公铁联合运输,运输过程为:首先由公路汽车将集装箱由集散地运往铁路集装箱集结站场,然后铁路运输到集装箱分发站场,最后由公路汽车运输到收货场,其中公路运输集装箱一般使用公路集装箱半挂车运输,铁路运输集装箱一般使用集装箱平车或敞车运输。现有的集装箱的公铁联合运输需要相关的起重设备配合完成公铁车辆之间集装箱的转接。
5.目前常用的公铁联运方式有以下几种:
6.驮背运输:车辆凹底架具有水平侧移功能,通过凹底架侧移出铁路车辆限界,实现公铁车辆间货物运输的快速对接。
7.托板运输:车辆驶入专用托板,通过吊装的方式将承载车辆的托板装入配套铁道车辆内,到达目的地后再将其吊出,车辆自行驶离托板。
8.公铁两用车:由公路集装箱半挂车、一位牵枕装配、二位牵枕装配、风手制动装置、车钩缓冲装置和转向架组成;两端分别与一位牵枕装配和二位牵枕装配连接,在牵枕装配端部及下部分别安装车钩缓冲装置和转向架,并在一位牵枕装配上安装风手制动装置,可以实现公铁两用车的铁路运输;当用于公路运输时,集装箱半挂车脱离一位牵枕装配和二位牵枕装配,与公路牵引车连接形成汽车列车,实现公路运输。
9.目前常用的公铁联运方式存在以下缺点:驼背运输车受机构所限,自重大,可靠性低,可维护性差,经济效能较低;托板运输车需场站配套专用吊装工具,场地占用大,地面基础设施投入维护成本较高;公铁两用车铁路转公路运输时,需要卸去一位牵枕装配、二位牵枕装配及转向架,增加了转运时间,且要求铁路车站设置专用的转向架存放场地,限制了能使用公铁转换的铁路车站数量。
10.综上,现有的公铁联运方式进行公铁运输转换费时,并且“门到站、站到门”不能距离最小化。因此,发展更多铁路站场能参与的便捷的“门到门”运输装备已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公铁联运系统以及铁路运输车辆,可实现公路运输车辆的公铁快速转运,提升了转运效率。同时还可以运输各型集装箱,可快捷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之间集装箱转换运输。
12.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公铁联运系统,包括公铁转换站场、登车台和铁路运输车辆,所述公铁转换站场和所述铁路运输车辆的端部地板通过所述登车台对接,以使货物在所述公铁转换站场和所述铁路运输车辆之间转运;所述铁路运输车辆包括车体组成、以及安装于所述车体组成上的升降平台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升降平台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在升起至与所述端部地板齐平以及下降至所述车体组成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13.可选的,所述登车台为移动式登车桥或站场水泥登车台;所述铁路运输车辆和/或所述登车台上设置有渡板,所述渡板用于对接所述登车台与所述铁路运输车辆的端部地板。
14.可选的,所述铁路运输车辆上设置有用于供电的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充电电池;所述公铁转换站场中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充电电池充电的速充电桩。
15.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对应提供一种应用于上述的公铁联运系统的铁路运输车辆,所述铁路运输车辆包括车体组成、升降平台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车体组成包括凹底架和位于所述凹底架两端的端部底架,所述凹底架的两侧具有侧墙,所述端部底架的顶端具有所述端部地板;所述升降平台设置于所述凹底架中,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凹底架的侧墙上,所述升降平台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在升起至与所述端部地板齐平以及下降至凹底架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16.可选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设置有2个以上,2个以上所述升降驱动装置间隔分布于所述凹底架的侧墙上。
17.可选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设置有偶数个,偶数个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对称分布于所述凹底架的两个侧墙上。
18.可选的,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包括动力装置、链轮和锁链,其中:所述动力装置为伸缩机构;所述链轮安装于所述侧墙上,用于支撑所述锁链;所述锁链与所述链轮啮合,所述锁链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升降平台连接。
19.可选的,所述铁路运输车辆还包括旋转托台,所述旋转托台转动安装于所述凹底架的侧墙上,以在转动至升降平台下方以及转动至升降平台覆盖区域外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20.可选的,所述旋转托台设置有偶数个,偶数个所述旋转托台对称分布于所述凹底架的两个侧墙上。
21.可选的,所述旋转托台包括伸缩动力装置、转动座、固定轴和托台,所述伸缩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转动座铰接,所述转动座活动套装于所述固定轴上,所述固定轴安装于所述侧墙上,所述托台与所述转动座固定连接。
22.可选的,所述铁路运输车辆还包括渡板,所述渡板活动安装于所述车体组成的至少一端,以在伸出于车体组成外以及收回至车体组成内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23.可选的,所述渡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渡板分别与所述车体组成的两端铰接,以
使所述渡板翻转伸出于车体组成外或翻转收回至车体组成内;
24.或者,所述渡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渡板分别与所述车体组成的两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渡板滑动伸出于车体组成外或滑动收回至车体组成内。
25.可选的,所述铁路运输车辆还包括渡板驱动装置,所述渡板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车体组成上,用于驱动所述渡板伸出于车体组成外或收回至车体组成内。
26.可选的,所述车体组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端部底架为中空结构,以在所述端部底架内部形成安装空间。
27.可选的,所述铁路运输车辆还包括用于供电的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包括充电电池;
28.所述铁路运输车辆还包括电气系统和通讯系统,所述电气系统用于与所述铁路运输车辆的各用电元器件电性连接,所述通讯系统用于实现所述铁路运输车辆与控制台或调度室的数据通讯。
29.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公铁联运系统中,铁路运输车辆内部自带升降平台,可在升降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将升降平台升起至与端部地板齐平或下降至车体组成底部,以便装载的货物(集装箱或者公路运输车辆)规避铁路车辆限界。当该公铁联运系统应用于公铁联运快速对接时,通过在公铁转换站场与铁路运输车辆之间设置登车台,通过登车台对接公铁转换站场与铁路运输车辆,可实现公路运输车辆货物的公铁快速转运,提升了转运效率。
30.与近年开发的联运工具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公铁联运系统,由于允许公路公路运输车辆直接驶入/驶离铁路运输车辆的升降平台上,因此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多式联运站的相关设施投资,降低了运营成本,加速了货物送达,集铁路长距离、低成本和公路灵活机动、“门到门”运输等特性于一体,简单高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适应中国经济与运输业发展迫切需要、高效的、理想的运输系统。
31.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本质上是一种驮背运输车辆,该铁路运输车辆整体包括车体组成、升降平台和升降驱动装置,车体组成包括凹底架和位于凹底架两端的端部底架,凹底架位于车体组成中部,凹底架向下凹陷呈凹底结构,凹底架的两侧具有侧墙,端部底架的顶端具有端部地板。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在凹底架中增设了升降平台和升降驱动装置,升降平台设置于凹底架中,可在凹底结构的凹腔中升降移动,升降驱动装置安装于凹底架的侧墙上,以避让升降平台的升降作业空间,并且不占用升降平台的升降作业空间,从而增加升降平台的下降位移。升降平台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在升起至与端部地板齐平以及下降至凹底架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32.当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升降平台升起至与端部地板齐平的位置时,升降平台与凹底架的端部地板共同组合为一整块地板,可供公路运输车辆直接行驶,也即,在此状态下,公路运输车辆自行驶入升降平台上或者自行驶出升降平台;当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升降平台下降至凹底架底部时,升降平台停放在凹底架的凹底地板上。由于该铁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升降平台高度降低位于低位,可规避铁路车辆高度限界,因此该铁路运输车辆尤其适合运输各型集装箱,可快捷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之间集装箱转换运输。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的主视图。
3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的左视图。
35.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的俯视图。
36.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拆除侧墙外板)在升降平台升起至承载位时的主视图。
37.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拆除侧墙外板)在升降平台下降至凹底底部时的主视图。
38.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在升降平台升起至承载位时的立体图。
39.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在升降平台下降至凹底底部时的立体图。
40.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铁路运输车辆中升降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铁路运输车辆中旋转托台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运输3个20英尺集装箱时的主视图。
43.图11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运输1个40英尺集装箱时的主视图。
44.图12本发明实施例1中铁路运输车辆运输车辆运输公路运输车辆时的主视图。
45.图13本发明实施例2中公铁联运系统中铁路运输车辆与的登车台对接的主视图。
46.图14为图13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47.图15本发明实施例2中公铁联运系统中铁路运输车辆与的登车台对接的俯视图。
48.附图标记说明:100

铁路运输车辆;10

车体组成,11

凹底架,111

侧墙,1111

侧梁,1112

上侧柱,12

端部底架,121

端部地板;20

升降平台,21

集装箱锁,22

连接座;30

升降驱动装置,31

动力装置,32

链轮,33

锁链,34

安装座34;40

铁路车辆联挂;50

转向架;60

车钩缓冲系统;70

渡板;80

旋转托台,81

伸缩动力装置,82

转动座,83

固定轴,84

托台;90

渡板驱动装置;200

登车台。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了使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50.为了解决现有公铁联运方式所存在的转换费时,并且“门到站、站到门”不能距离最小化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铁路运输车辆,基本发明构思如下:
51.一种铁路运输车辆,包括车体组成、升降平台和升降驱动装置;车体组成包括凹底架和位于凹底架两端的端部底架,凹底架位于车体组成中部,凹底架向下凹陷呈凹底结构,凹底架的两侧具有侧墙,端部底架的顶端具有端部地板;升降平台设置于凹底架中,升降驱动装置安装于凹底架的侧墙上,升降平台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在升起至与端部地板齐平以及下降至凹底架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52.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车辆中部的凹底架内部自带升降平台,可在设置于侧墙上的升降驱动装置的作用下,将升降平台升起至与端部地板齐平或下降至凹底架底部,以便装载的公路运输车辆规避铁路车辆限界。当本发明铁路运输车辆应用于公铁联运系统时,只需要在公铁转换站场与铁路运输车辆之间设置登车台,可实现公路运输车辆的公铁快速转运,提升了转运效率。同时还可以运输各型集装箱,可快捷实现公路与铁路运输
之间集装箱转换运输。本发明提供的公铁联运系统,由于允许公路公路运输车辆直接驶入/驶离铁路运输车辆的升降平台上,因此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进一步减少了多式联运站的相关设施投资,降低了运营成本,加速了货物送达。从而克服了现有公铁联运方式所存在的转换费时,并且“门到站、站到门”不能距离最小化的弊端。
5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54.实施例1:
5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铁路运输车辆100,与现有的铁路驮背

集装箱运输平车整体架构、工作原理均不相同。
56.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100,包括车体组成10、升降平台20和升降驱动装置30。车体组成10包括凹底架11和位于凹底架11两端的端部底架12,凹底架11位于车体组成10中部,凹底架11向下凹陷呈凹底结构,凹底架11的两侧具有侧墙111。由于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100需要设置升降平台20和升降驱动装置30,因此需要对凹底架11的两个侧墙111进行强化设计。端部底架12的顶端具有端部地板121,端部底架12优选中空结构,便于在端部底架12内部形成安装空间。根据铁路运输车辆100以及额定载荷,本实施例中,车体组成10为一体式结构,即凹底架11与端部底架12固连为一体,凹底架11与端部底架12共用一整体式侧墙。车体组成10优选对称结构,例如在横向(铁路车辆中以整车宽度方向为横向)和/或纵向(铁路车辆中以整车长度方向为横向)上为对称结构,优化整车受力情况。
57.在车体组成10上还设置有制动装置、铁路车辆联挂40、车钩缓冲系统60以及转向架50等铁路车辆基本配置,具体布置形式是车体组成10两端加装铁路车辆联挂40和车钩缓冲系统60,端部底架12安装转向架50,制动装置可选择设置于端部底架12内部。由于本发明并未对制动装置、铁路车辆联挂40、车钩缓冲系统60和转向架50的结构进行改进,因此上述制动装置、铁路车辆联挂40、车钩缓冲系统60和转向架50的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具体内容此处不做展开说明。
58.参见图4至图7,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100中,升降平台20和升降驱动装置30均设置在凹底架11上,其中升降平台20位于凹底架11中,升降驱动装置30安装于凹底架11的侧墙111上,升降平台20通过升降驱动装置30驱动,在升起至与端部地板121齐平以及下降至凹底架11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
59.升降平台20是独立于凹底架11而设置的组件,为保证结构强度,采用hg785d高强度钢作为升降平台20主体材料。根据铁路运输车辆100以及额定载荷,升降平台20可选择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或者分体式结构。升降平台20的具体结构依据其设计承载能力而设置,例如可以参考普通铁路平车的底架结构,或者铁路敞车的车厢地板的结构,升降平台20的具体结构形式本发明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升降平台20采用分体式结构,具体的,升降平台20由两块对称设置的分平台构成,两块分平台在对接处的间隙应当满足车辆正常行驶的要求。
60.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100中,升降平台20不仅要能够承载公路公路运输车辆,还要具有运输集装箱的功能,故而在升降平台20顶面需要设置集装箱锁21(例如通用翻转式集装箱锁21头)、轮胎固定装置等固定负载的机构,相应的,在凹底架11的侧墙111和/或凹底地板上则取消对应的集装箱锁21、轮胎固定装置等。上述用于固定负载的机构的结
构以及分布方式均可参照现有技术,具体内容此处不做展开说明。
61.升降驱动装置30用于驱动升降平台20在凹底架11的凹底空腔中升降移动。升降驱动装置30安装于凹底架11的侧墙111上,以避让升降平台20的升降作业空间,并且不占用升降平台20的升降作业空间,从而增加升降平台20的下降位移。升降平台20通过升降驱动装置30驱动,在升起至与端部地板121齐平以及下降至凹底架11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当升降驱动装置30驱动升降平台20升起至与端部地板121齐平的位置时,升降平台20与凹底架11的端部地板121共同组合为一整块地板,可供公路运输车辆直接行驶,也即,在此状态下,公路运输车辆自行驶入升降平台20上或者自行驶出升降平台20;当升降驱动装置30驱动升降平台20下降至凹底架11底部时,升降平台20停放在凹底架11的凹底地板上,由于高度降低,可规避铁路车辆高度限界,在此状态下,本发明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100也可用于运输集装箱。
62.由于该升降驱动装置30安装于凹底架11的侧墙111上,即设置于凹底架11的侧墙111上,考虑到升降平台20的整体尺寸以及升降移动的平稳性,升降驱动装置30优选设置有2个以上,2个以上升降驱动装置30间隔分布于凹底架11的侧墙111上。
63.考虑到凹底架11所能提供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升降驱动装置30设置有偶数个,偶数个升降驱动装置30对称分布于凹底架11的两个侧墙111上。例如,图4至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实施方案:凹底架11上共安装8个升降驱动装置30,8个升降驱动装置30对称分布于两侧的侧墙111上,位于同一侧墙111上的4个升降驱动装置30两两为一组、沿凹底架11的横向中线对称分布,从而确保升降平台20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受力均匀。
64.升降驱动装置30可以采用现有任一种实现升降运动机构,例如液压缸、气缸、电动推杆、千斤顶、电机驱动的齿轮齿条机构、电机驱动的链传动机构或者上述机构的组合等。升降驱动装置3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制。
65.参见图8,本实施例中,升降驱动装置30采用链轮32提升机构,具体包括动力装置31、链轮32和锁链33。动力装置31为伸缩机构,例如液压缸、气缸、电动推杆、千斤顶等,本实施例采用液压缸。链轮32安装于凹底架11上,用于支撑锁链33,具体的,在凹底架11的侧墙111的顶面上设置有安装座34,链轮32转动安装于该安装座34上。锁链33与链轮32啮合,锁链33的一端与动力装置31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升降平台20连接,动力装置31利用定滑轮的原理带动升降平台20升降移动。
66.为方便连接,本实施例中,升降平台20的侧边上设置有与升降驱动装置30数量相同的连接座22,锁链33与连接座22连接,可以采用固定连接或者铰接的方式实现连接。作为优选方案,凹底架11的侧墙111内部布置供8条锁链33升降的8条滑道,例如将车体侧墙111上侧柱1112内部作为滑道,避免升降驱动装置30以及连接座22侵占实际载货空间,同时侧墙111上侧柱1112也可保护锁链33。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在凹底架11的侧墙111顶部布置8个外罩壳,用于保护动力装置31,例如将动力装置31安装于侧墙111的侧梁1111(位于侧墙111顶部、突出于端部地板121)中,通过侧梁1111对连接座22限位,限制升降平台20在升降驱动装置30的驱动下所上升的最大行程。
67.为了提高升降平台20在承载位(升起至与端部地板121齐平)时的稳定性以及车辆整体承载能力,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中铁路运输车辆100还包括旋转托台80,旋转托台80转动安装于凹底架11的侧墙111上,以在转动至升降平台20下方以及转动至升降平台20
覆盖区域外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当升降驱动装置30驱动升降平台20升起至与端部地板121齐平的位置时,旋转托台80转动至升降平台20下方以承托升降平台20,如图4所示,此时负载的载荷主要由旋转托台80承担。当升降驱动装置30驱动升降平台20下降至凹底架11底部时,旋转托台80转动至升降平台20覆盖区域外,如图5所示,避免干扰升降平台20下降。
68.考虑到凹底架11所能提供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旋转托台80设置有偶数个,偶数个旋转托台80对称分布于凹底架11的两个侧墙111上。例如,图4至图7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实施方案:凹底架11上共安装8个旋转托台80,8个旋转托台80对称分布于两侧的侧墙111上,位于同一侧墙111上的4个旋转托台80两两为一组、沿凹底架11的横向中线对称分布,从而确保升降平台20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受力均匀。
69.旋转托台80可以采用现有任一种实现旋转运动机构,总的来说,通过电机或者伸缩机构提供驱动力,由连杆机构实现转动,满足上述动作原理的现有旋转运动机构均可应用于本发明中。旋转托台8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不做限制。
70.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旋转托台80包括伸缩动力装置81、转动座82、固定轴83和托台84,伸缩动力装置81为伸缩机构,例如液压缸、气缸、电动推杆、千斤顶等,本实施例采用液压缸。伸缩动力装置81的输出端与转动座82铰接,转动座82活动套装于固定轴83上,固定轴83安装于侧墙111上,托台84与转动座82固定连接,伸缩动力装置81的输出端与转动座82的铰接点距离托台84与转动座82的固定连接点一定间距,使得转动座82自身充当一根摇杆,在伸缩动力装置81的驱动下,转动座82绕固定轴83做定轴转动,带动托台84转动至升降平台20下方以承托升降平台20,或者转动至升降平台20覆盖区域外以避让升降平台20。
71.考虑到该铁路运输车辆100在靠站后往往与站台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并且多节铁路车辆通过铁路车辆联挂40、车钩缓冲系统60连挂后,两节车之间会存在700mm~800mm的间隙,影响公路运输车辆通行。参见图2,作为优选实施方案,铁路运输车辆100还包括渡板70,渡板70活动安装于车体组成10的至少一端,以在伸出于车体组成10外以及收回至车体组成10内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当铁路运输车辆100在靠站后,将渡板70伸出于车体组成10外、放平,使得渡板70与端部地板121以及站台顶面齐平,方便公路运输车辆通行。铁路运输车辆100在行驶过程中渡板70收回至车体组成10内,不影响铁路运输车辆100的正常行驶。
72.渡板70优选设置两个,两个渡板70分别与车体组成10的两端活动连接,具体的,渡板70可选择与端部底架12铰接或者滑动连接,以使渡板70翻转/滑动伸出于车体组成10外或翻转/滑动收回至车体组成10内。渡板70的运动形式根据车体组成10的实际结构而设计,本发明不做限制。优选两个渡板70的结构、尺寸、与车体的连接方式均完全相同,使得配置有渡板70的该铁路运输车辆100具有更好的通用性。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对称设置、且形状尺寸均完全相同的翻转渡板,渡板70与车体组成10的端部(优选端部地板121的端部)铰接,可以翻转至水平状态或者竖直状态。
73.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该铁路运输车辆100还包括渡板驱动装置90,渡板驱动装置90安装于车体组成10上,用于驱动渡板70伸出于车体组成10外或收回至车体组成10内。渡板驱动装置90应优选液压缸、气缸、电动推杆、千斤顶等使用液压油、气压、电力作为能源的机构,便于在铁路运输车辆100上实施。该铁路运输车辆100中液压执行元件(例如液压缸、液压马达等)需要配置对应的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可选择安装于端部地板121内部,即作为最优选的方案,该铁路运输车辆100的两个端部地板121的内部分别安装液压系统和制动装
置。
74.为实现自动化作业,作为优选实施方案,该铁路运输车辆100还包括电气系统、通讯系统和供电系统,电气系统用于与该铁路运输车辆100的所有用电元器件电性连接;通讯系统实现该铁路运输车辆100与控制台或调度室的数据通讯,具体可采用数据线缆等有线通讯方式,或者4g/5g通信技术、蓝牙、wifi等无线通讯方式。供电系统可采用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系统或者轴端发电装置等,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供电系统优选充电电池,通过布置在公铁转换站场接货点或送货点的速充电桩进行充电。
75.实施例2:
76.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公铁联运系统,参见图13和图15,该公铁联运系统包括公铁转换站场(图中未示出)、登车台200和铁路运输车辆100。登车台200用于对接公铁转换站场与铁路运输车辆100,以使货物在公铁转换站场与铁路运输车辆100之间转运,登车台200可采用现有任一种公铁对接的登车辅具,例如移动式登车桥或站场水泥登车台。
77.铁路运输车辆100包括车体组成、以及安装于车体组成上的升降平台和升降驱动装置,升降平台通过升降驱动装置驱动,在升起至与铁路运输车辆100端部地板齐平以及下降至车体组成底部的两个位置之间切换,当升降平台升起至与铁路运输车辆100端部地板齐平时,公铁转换站场、登车台200、铁路运输车辆100的端部地板、升降平台依次对接,形成完整的行车道路,公路运输车辆能够从公铁转换站场驶入铁路运输车辆100,或者从铁路运输车辆100上驶入公铁转换站场。
78.该铁路运输车辆100的升降驱动装置可以采用机械升降装置、气压升降装置或者液压升降装置,具体结构本技术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铁路运输车辆100采用上述实施例1的铁路运输车辆100,详细结构参照实施例1,此处不再赘述。铁路运输车辆100和/或登车台200上设置有渡板,渡板用于对接铁路运输车辆100与登车台200,渡板的具体结构以及安装方式均可参照实施例1,具体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79.本实施例中渡板设置于铁路运输车辆100上,即渡板70,登车台200具体采用移动式登车桥。铁路运输车辆100中设置有控制器和用于供电的充电电池,控制器用于与该铁路运输车辆100的所有用电元器件电性连接,并且实现该铁路运输车辆100与控制台或调度室的远程通讯。在该公铁转换站场中设置有速充电桩,可向充电电池充电,从而允许铁路运输车辆100动能的提供方式由车辆自带电池供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铁路运输车辆100也可采用列车编组的供电车实现供电或者其他铁路车辆供电方式。应当知晓的是,本领域的常用铁路货车供电方式以及通讯设备均可应用于本发明的铁路运输车辆100。
80.应用实例:
81.某型号铁路运输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1的铁路运输车辆100,车体为全钢焊接结构,主体包括至少1个凹底架11、2个可升降的平台、2个翻转渡板70和8套侧部链轮32提升机构(即升降驱动装置30)。全车呈对称结构,8套侧部链轮32提升机构分2组各置于车体侧墙111上侧柱1112内部,2个可升降的平台无缝对接从而构成升降平台20。采用高强度钢作为升降平台20主体材料,在满足外形尺寸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细化分析受力情况、优化结构形式等方式,实现升降平台20在自重1.6吨的情况下、最大承载重量20t的高超性能,在同领域内处于先进水平。
82.参见图13至图15,包含有上述铁路运输车辆100的公铁联运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83.1、首先将图1所示的铁路运输车辆100的翻转渡板70放平,与移动式登车桥或站场水泥登车台(登车台200)连成直线平面,如图13和图15所示;
84.2、升降平台20启动上升至承载位略高处;
85.3、旋转托台80旋至承载位并保持不动;
86.4、升降平台20下落至旋转托台80上,液压系统卸力,升降平台20由旋转托台80承载,此时车辆状态如图4和图6所示;
87.5、公路运输车辆从移动式登车桥或站场水泥登车台上自行驶入升降平台20上;
88.6、升降平台20启动上升至承载位略高处;
89.7、旋转托台80旋回初始位;
90.8、升降平台20启动开始下降直至初始位置,落位信号同步传达至控制系统,此时车辆状态如图5和图7所示。
91.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92.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创新凹底架内置升降平台技术,通过2个20英尺或1个40英尺集装箱放入凹底架中(如图11所示)运输,3个20英尺的集装箱(不满载)在平台升起的情况顺序排放(如图10所示)的方式,实现了运输不同规格集装箱的功能,通过整车采用凹底结构,整体上端面采用平面结构形式以便车辆走行,凹底架内置升降平台来承载公路运输车辆(如图12所示),实现了公路运输车辆无需站场吊具辅助,自主登车装载,填补了铁路车辆无法在任意线路运输公路货车的空白。
93.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采用将升降驱动装置布置于侧墙上端,侧墙内部设置供升降平台升降的滑道,通过链轮系统将动力传递至升降平台的方法,实现了升降平台的升降动作,避免了铁路平车类型车辆因运输公路货车超限界需要限定运输路线的情况,在同领域内处于先进水平。
94.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采用旋转托台对升起状态的升降平台进行支撑,平台下降及运输过程中托台收回,托台由电动推杆提供旋转动力,旋转动作同步,旋出、回位的2个工作位置具备自锁功能(通过液压系统实现)的技术,实现升降平台承担公路货车装载、行走时的支撑性能,在同领域内处于先进水平。
95.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铁路运输车辆,采用高强度钢作为升降平台主体材料,在满足外形尺寸要求的情况下,通细化分析受力情况、优化结构形式等方式,实现了平台在自重1.6吨的情况下、最大承载重量20t的高超性能,在同领域内处于先进水平。
96.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97.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