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室外铁路机车车体外轮廓测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背景技术:2.目前,轨道交通行业采用铁路机车车辆限界对机车车辆外形轮廓进行测量,铁路机车车辆限界是一种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可以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同时沿海地带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且风力充足,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安装在沿海地带室外,由于钢制叶板密度较大,长年风吹日晒,钢制叶板变形速度加快,这样一方面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及维修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耽误生产进度,以致工作效率降低,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适用于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进行室外铁路机车车体外轮廓测量,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及维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包括立柱和上横梁,所述立柱设有两根,两根立柱竖直设置在机车轨道两侧,上横梁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的顶部连接;
6.两个立柱靠近机车轨道一侧以及上横梁的下方均连接有叶板,叶板分别与立柱、上横梁活动连接;
7.叶板表面设置有贯通孔。
8.进一步的,机车轨道之间还设有叶板。
9.进一步的,叶板包括限界板和调整板,限界板与调整板之间通过转轴活动连接;
10.限界板通过调整板分别安装在立柱和上横梁上。
11.进一步的,立柱和上横梁上还设置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的推杆与限界板连接。
12.进一步的,立柱靠近机车轨道一侧自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车轮外侧上限界板、侧面下限界板、侧面上限界板、侧斜下限界板,车轮外侧上限界板、侧面下限界板、侧面上限界板、侧斜下限界板通过对应的调整板与立柱连接。
13.进一步的,上横梁上依次设置有侧斜上限界板、上部水平限界板、上部水平限界板、侧斜上限界板,侧斜上限界板、上部水平限界板通过对应的调整板与上横梁连接。
14.进一步的,调整板两侧均设置有行程开关,行程开关的推杆分别与限界板的两侧连接。
15.进一步的,限界板与调整板之间的转轴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之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均包括轴套和轴芯,轴芯设置在轴套内,轴芯相对于轴套转动连接,轴套的柱面设置
有连接口,便于通过连接口与内部的轴芯连接;
16.第一连接板的端面与调整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第一边缘为自由端,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通过第一转轴轴套的连接口与第一转轴的轴芯连接;
17.第二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的轴套与第二转轴的轴套;
18.第三连接板的端面与限界板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的第一边缘为自由端,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通过第二转轴轴套的连接口与第二转轴的轴芯连接。
19.进一步的,机车轨道之间还设有叶板包括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轮对内侧下限界调整板、轮对内侧下限界板,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与地面连接,轮对内侧下限界板通过轮对内侧下限界调整板与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连接。
20.进一步的,限界板表面喷涂有黄黑相间的斑马线涂层。
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提出了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的设计,可实现室外铁路机车车体外轮廓测量,一方面可以在确保正常使用条件下降低钢制叶板自重,另一方面形成风的流动渠道,最大限度降低风力对钢制叶板的冲击作用,从而达到降低钢制叶板变形速度的目的。
23.(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设计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作,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及机车限界规的维修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整体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侧方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a
‑
a剖视图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a
‑
a剖视图转轴部位放大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b
‑
b剖视图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与轨道的安装位置的俯视图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
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2
‑
轮对内侧下限界调整板;3
‑
轮对内侧下限界板;7
‑
车轮外侧下限界板;8
‑
车轮外侧上限界板;9
‑
立柱;10
‑
侧面下限界板;14
‑
行程开关;141
‑
推杆;15
‑
侧面上限界板;17
‑
侧斜下限界板;18
‑
侧斜上限界板;22
‑
上横梁;23
‑
上部水平限界板;24
‑
第一连接板;25
‑
第二连接板;26
‑
第三连接板;27
‑
第一转轴;28
‑
第二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4]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5]
由于钢制叶板密度较大,为了降低钢制叶板自重及沿海地带风力对钢制叶板的冲击作用,从而降低钢制叶板的变形速度,设计一种适用于沿海地带室外的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
[0036]
该设计在原有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即包括上部规和下部规两部分,由立柱9和横梁组成的钢结构框架,以及在钢结构框架内侧对称分布着可调复位钢制叶板组成。)的基础上,根据钢制叶板的材质和外形尺寸,参考沿海地带当地的风力,采用在钢制叶板上挖孔的思路,如图所示。不同沿海地带所挖的孔的形状可不同。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确保正常使用条件下降低钢制叶板自重,另一方面形成风的流动渠道,最大限度降低风力对钢制叶板的冲击作用,从而达到降低钢制叶板变形速度的目的。
[0037]
利用此装置,便可实现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体外轮廓测量。
[0038]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沿海地带室外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包括立柱9和上横梁22,所述立柱9设有两根,两根立柱9竖直设置在机车轨道两侧,上横梁22两端分别与两根立柱9的顶部连接;
[0039]
两个立柱9靠近机车轨道一侧以及上横梁22的下方均连接有叶板,叶板分别与立柱9、上横梁22活动连接;
[0040]
叶板表面设置有贯通孔。
[0041]
机车轨道之间还设有叶板。
[0042]
叶板包括限界板和调整板,限界板与调整板之间通过转轴活动连接;
[0043]
限界板通过调整板分别安装在立柱9和上横梁22上。
[0044]
立柱9和上横梁22上还设置有行程开关14,行程开关14的推杆141与限界板连接。
[0045]
立柱9靠近机车轨道一侧自下向上依次设置有车轮外侧上限界板8、侧面下限界板10、侧面上限界板15、侧斜下限界板17,车轮外侧上限界板8、侧面下限界板10、侧面上限界板15、侧斜下限界板17通过对应的调整板与立柱9连接。
[0046]
上横梁22上依次设置有侧斜上限界板18、上部水平限界板23、上部水平限界板23、侧斜上限界板18,侧斜上限界板18、上部水平限界板23通过对应的调整板与上横梁22连接。
[0047]
调整板两侧均设置有行程开关14,行程开关14的推杆141分别与限界板的两侧连接。
[0048]
限界板与调整板之间的转轴包括第一连接板24、第二连接板25、第三连接板26、第一转轴27和第二转轴28,第二连接板25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4与第三连接板26之间,第一转轴27和第二转轴28均包括轴套和轴芯,轴芯设置在轴套内,轴芯相对于轴套转动连接,轴套的柱面设置有连接口,便于通过连接口与内部的轴芯连接;
[0049]
第一连接板24的端面与调整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24的第一边缘为自由端,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通过第一转轴27轴套的连接口与第一转轴27的轴芯连接;
[0050]
第二连接板2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27的轴套与第二转轴28的轴套;
[0051]
第三连接板26的端面与限界板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26的第一边缘为自由端,与
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通过第二转轴28轴套的连接口与第二转轴28的轴芯连接。
[0052]
机车轨道之间还设有叶板包括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1、轮对内侧下限界调整板2、轮对内侧下限界板3,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1与地面连接,轮对内侧下限界板3通过轮对内侧下限界调整板2与轮对内侧下限界支架1连接。
[0053]
限界板表面喷涂有黄黑相间的斑马线涂层。
[0054]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测试需求调节立柱9和上横梁22上设置的叶板的位置,以保证各个叶板的设置位置符合铁路机车车辆限界规的要求,同时叶板包括限界板和调整板,限界板和调整板均包括多个,比如设置在立柱9上的车轮外侧上限界板8、侧面下限界板10、侧面上限界板15、侧斜下限界板17,车轮外侧上限界板8,同时上述的限界板均设置有对应的调整板,限界板通过调整板分别安装在立柱9和上横梁22上,限界板与调整板之间通过转轴活动连接,同时车轮外侧上限界板8还连接有车轮外侧下限界板7,用于对车轮以及轨道外侧进行检测;
[0055]
此处所说的转轴包括第一连接板24、第二连接板25、第三连接板26、第一转轴27和第二转轴28,第二连接板25设置在第一连接板24与第三连接板26之间,第一转轴27和第二转轴28均包括轴套和轴芯,轴芯设置在轴套内,轴芯相对于轴套转动连接,轴套的柱面设置有连接口,便于通过连接口与内部的轴芯连接;
[0056]
第一连接板24的端面与调整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24的第一边缘为自由端,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通过第一转轴27轴套的连接口与第一转轴27的轴芯连接;
[0057]
第二连接板25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27的轴套与第二转轴28的轴套;
[0058]
第三连接板26的端面与限界板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板26的第一边缘为自由端,与第一边缘相对的第二边缘通过第二转轴28轴套的连接口与第二转轴28的轴芯连接;
[0059]
在具体使用时,由于机车在通过时,由于机车的外形尺寸不符合要求,会造成叶板的摆动,由于机车可能从轨道的不同方向驶向限界规,因此需要保证限界板与调整板之间的转轴在汽车触碰到限界板时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转动以较少对叶板的损坏,转轴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0060]
同时为了知晓机车是否触碰到了叶板,设置有行程开关14,行程开关14的推杆141(即为行程开关14的触发单元)连接与限界板的两侧连接,限界板的两侧均设置有行程开关14,在车辆从不同方向驶来时,一旦触碰到叶板,随着叶板的转动会触发行程开关14,通过将行程开关14与监控系统连接,即可知晓机车触碰到叶板了,同时在使用时,对于每块叶板均设置行程开关14,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位置的行程开关14反馈给监控系统的信号,得知待测机车的哪个位置的尺寸不符合规定。
[0061]
为了便于理解,本方案中立柱9和轨间的叶板结构相同,均采用图3
‑
图5所示的机构。
[006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006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