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02094发布日期:2022-07-26 23:34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地铁用扶手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


背景技术:

2.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列车在全封闭的线路上运行,位于中心城区的线路基本设在地下隧道内,中心城区以外的线路一般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地铁是涵盖了城市地区各种地下与地上的路权专有、高密度、高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铁具有节省地面空间、减少空气污染、减少交通干扰、速度快、大量节省通勤时间等优点,现已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地铁路线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提高地铁的运能,地跌车厢一般只在车厢的左右两侧设置座椅,而大部分的空间是用于增加载客人数的乘客站立区,乘客站立区内通常设有竖直的直立扶手杆和架设安装于各直立扶手杆之间的水平扶手杆。
3.由于地铁在启动或停靠站台的过程中会有惯性的作用,因此乘客需要用手持续抓握直立扶手杆或水平扶手杆,避免因惯性造成伤害。针对直立扶手杆而言,直立扶手杆现有的通常是直杆状结构,没有其他结构。但是,目前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迅速发展,大多数乘客会在乘车时利用电子设备打发时间。一手抓握直立扶手杆、一手操作电子设备,是一部分乘客乘坐地铁的常态,还有一部分人为了操作电子设备方便,双手操作电子设备,并不握持扶手杆,仅靠双脚站立在地铁内,这样非常不安全,在地铁启停的过程中,若惯性过大,则会出现乘客摔倒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解决了地铁乘客操作电子设备时易发生摔伤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其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在所述直立扶手杆上的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且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均为空腔结构,所述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均包括弧形面,且第一倚靠体的弧形面大于第二倚靠体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的中间位置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延伸至倚靠体的内部,支撑杆的另一端位于弧形面的外部,且支撑杆位于弧形面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靠板;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的内部均固定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位于倚靠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使靠板自动复位的复位装置;所述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的侧壁上均设有自动防护装置。
6.进一步的,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弧形面内壁上的第一固定端和固定设置在支撑杆侧壁上的第二固定端,所述第一固定端上转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一内收杆,所述第一内收杆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二内收杆,所述第二内收杆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杆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弧形面的内壁固定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自动防护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弧形面内壁上的滑筒,所述滑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防护杆,所述防护杆靠近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v”形的驱动杆;所述倚靠体的内部设有竖杆,所述竖杆的上端与倚靠体的内上壁固定连接,竖杆的下端与倚靠体的内下壁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转动连接在竖杆上。
8.进一步的,所述靠板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倚靠体的内部,且连接杆与倚靠体之间滑动配合;所述驱动杆远离防护杆的一端滑动套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位于倚靠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设有多个手抓把手,所述手抓把手的外壁上固定设有软材质防护层。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相对的一侧壁上设有用于扣合所述直立扶手杆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11.进一步的,所述靠板的倚靠板面呈圆形。
12.进一步的,所述靠板的倚靠板面上设有防滑凸起。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直立扶手杆上固定安装倚靠装置,乘客乘坐地铁时,可通过后背倚靠在倚靠装置上,解放双手,可利用双手去操作电子设备,更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倚靠装置包括第一倚靠体和第二倚靠体,由于乘客有胖瘦身材体型的不同,通过将第一倚靠体的弧形面设置为大于第二倚靠体的弧形面,针对不同体型的乘客,使乘客倚靠时更加舒适。同时,倚靠装置上设置有自动防护装置和靠板,在乘客倚靠在弧形面上时,乘客的后背会挤压靠板,挤压靠板后,会触发自动防护装置伸出,自动防护装置对乘客的左、右侧身进行防护,若地铁启、停出现惯性时,防护装置能避免乘客因惯性从左或右方甩出摔倒,提高安全性。乘客下车离开后,自动防护装置会自动收缩到倚靠装置内部,减少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倚靠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的放大图。
20.图中:1、直立扶手杆2、第一倚靠体3、第二倚靠体4、弧形面5、支撑杆6、靠板7、底板8、第一弹簧9、复位装置10、第一固定端11、第二固定端12、支杆13、第一内收杆14、第二内收杆15、第二弹簧16、滑筒17、防护杆18、驱动杆19、竖杆20、连接杆21、伸缩杆22、手抓把手23、第一凹槽24、第二凹槽25、防滑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
所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均是以图1为参考图做出的方位词,且所有方位词均不对本实用新型做限定,只是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22.实施例1
23.如图1-6所示,本实施列公开了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倚靠装置,其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在直立扶手杆1上的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且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均为空腔结构,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均包括弧形面4,且第一倚靠体2的弧形面4大于第二倚靠体3的弧形面4。弧形面4的中间位置滑动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一端延伸至倚靠体的内部,支撑杆5的另一端位于弧形面4的外部,且支撑杆5位于弧形面4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靠板6。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的内部均固定设有底板7,底板7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的另一端与支撑杆5位于倚靠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5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使靠板6自动复位的复位装置9。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的侧壁上均设有自动防护装置。
24.本实施例通过在直立扶手杆1上固定安装倚靠装置,乘客乘坐地铁时,可通过后背倚靠在倚靠装置上,解放双手,可利用双手去操作电子设备,更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倚靠装置包括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由于乘客有胖瘦身材体型的不同,通过将第一倚靠体2的弧形面4设置为大于第二倚靠体3的弧形面4,针对不同体型的乘客,使乘客倚靠时更加舒适。同时,倚靠装置上设置有自动防护装置和靠板6,在乘客倚靠在弧形面4上时,乘客的后背会挤压靠板6,挤压靠板6后,会触发自动防护装置伸出,自动防护装置对乘客的左、右侧身进行防护,若地铁启、停出现惯性时,防护装置能避免乘客因惯性从左或右方甩出摔倒,提高安全性。乘客下车离开后,自动防护装置会自动收缩到倚靠装置内部,减少占用空间。
25.实施例2
26.如图1-6所示,本实施列公开了一种地铁车厢直立扶手杆1倚靠装置,其包括用于固定安装在直立扶手杆1上的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且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均为空腔结构,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均包括弧形面4,且第一倚靠体2的弧形面4大于第二倚靠体3的弧形面4。弧形面4的中间位置滑动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一端延伸至倚靠体的内部,支撑杆5的另一端位于弧形面4的外部,且支撑杆5位于弧形面4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靠板6。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的内部均固定设有底板7,底板7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的另一端与支撑杆5位于倚靠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5的侧壁上设有用于使靠板6自动复位的复位装置9。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的侧壁上均设有自动防护装置。
27.为了更好的效果,复位装置9包括固定设置在弧形面4内壁上的第一固定端10和固定设置在支撑杆5侧壁上的第二固定端11,第一固定端10上转动连接有支杆12,支杆12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一内收杆13,第一内收杆13的另一端滑动连接有第二内收杆14,第二内收杆14的另一端与第二固定端11转动连接。支杆12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第二弹簧15的另一端与弧形面4的内壁固定连接。靠板6带动支撑杆5向倚靠装置的内部移动过程中,第二固定端11跟随支撑杆5同步移动,第一内收杆13和第二内收杆14从支杆12的内部被拉出,第二弹簧15被拉伸。乘客下车后,在第一弹簧8和第二弹簧15的作用下,靠板6会带动支撑杆5向倚靠装置的外部移动。
28.为了更好的效果,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3上均各自设置有两个自动防护装置,自动防护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弧形面4内壁上的滑筒16,滑筒1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防护杆17,防护杆17靠近支撑杆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呈“v”形的驱动杆18。倚靠体的内部设有竖杆19,竖杆19的上端与倚靠体的内上壁固定连接,竖杆19的下端与倚靠体的内下壁固定连接,驱动杆18转动连接在竖杆19上。靠板6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0,连接杆20的另一端延伸至倚靠体的内部,且连接杆20与倚靠体之间滑动配合。驱动杆18远离防护杆17的一端滑动套接有伸缩杆21,伸缩杆21的另一端与连接杆20位于倚靠体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靠板6向倚靠装置靠近的过程中,连接杆20朝向倚靠装置内部移动,连接杆20带动伸缩杆21从驱动杆18的内部拉出,同时,连接杆20带动驱动杆18绕着竖杆19旋转,驱动杆18旋转的过程中带动防护杆17沿滑筒16内部向倚靠装置的外部伸出,防护杆17用于包围在乘客的左侧边和右侧边,避免乘客因惯性从左或右侧甩出摔倒,保护乘客的安全。
29.为了更好的效果,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设有多个手抓把手22,手抓把手22的外壁上固定设有软材质防护层。手抓把手22用于其他非倚靠状态的乘客握持。
30.为了更好的效果,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相对的一侧壁上设有用于扣合直立扶手杆1的第一凹槽23和第二凹槽24。通过第一凹槽23和第二凹槽24的配合,使倚靠装置固定安装在直立扶手杆1上,安装更加方便快捷。
31.为了更好的效果,靠板6的倚靠板6面呈圆形。靠板6的倚靠板6面上设有防滑凸起25。将靠板6设置为圆形,增加审美体验,圆形是所有形状中给人最舒服的形状,使地铁乘客心情愉悦。
32.本实施例通过在直立扶手杆1上固定安装倚靠装置,乘客乘坐地铁时,可通过后背倚靠在倚靠装置上,解放双手,可利用双手去操作电子设备,更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倚靠装置包括第一倚靠体2和第二倚靠体3,由于乘客有胖瘦身材体型的不同,通过将第一倚靠体2的弧形面4设置为大于第二倚靠体3的弧形面4,针对不同体型的乘客,使乘客倚靠时更加舒适。同时,倚靠装置上设置有自动防护装置和靠板6,在乘客倚靠在弧形面4上时,乘客的后背会挤压靠板6,挤压靠板6后,会触发自动防护装置伸出,自动防护装置对乘客的左、右侧身进行防护,若地铁启、停出现惯性时,防护装置能避免乘客因惯性从左或右方甩出摔倒,提高安全性。乘客下车离开后,自动防护装置会自动收缩到倚靠装置内部,减少占用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