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代步折叠车及尾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8323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智能代步折叠车及尾翼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特别涉及一种智能代步折叠车及尾翼。



背景技术:

一般折叠电动车有车架折叠关节和立管折叠关节构成,通过车架折叠,将前后两轮对折在一起,可减少45%左右的长度,在折叠的使用过程中也不需要借助外来工具,可通过手动自行将电动车折叠展开或自行折叠,在折叠后通过座杆作为支撑点以使折叠后能立稳。

通过检索,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204223100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电动车,包括车座、车轮、一对脚踏板,还包括位于电动车前端的前叉组件、车梁、承重架、支撑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电池;所述电池为自行车提供动力支撑;所述承重架包括一对承重架、基座,所述基座上安装有第一制动装置,通过第一制动装置使得前叉组件可以围绕第一转轴旋转;所述车梁前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承重架前端连接;所述车梁尾部安装有滑板,车梁中部设有车座卡位,车座卡位上设置有第二制动装置,通过第二制动装置,可以控制滑板是否滑动于车梁上;所述滑板两侧翼通过一对第三转轴与支撑架端部连接,所述支撑架与承重架相交部分连接有第四转轴,所述支撑架尾端部连接有脚踏板;所述承重架包括基座、固定在基座两侧的第一承重架、第二承重架以及承重架尾部安装的第二后轮。

使用时,通过第一制动装置使得前叉组件折叠,然后通过第二制动组件使得滑板在车梁上向后滑动,这样车座将随着滑板滑动到车梁尾部,然后将整个折叠好的车立起来,这样折叠好的车的第二后轮与车座将与地面接触,并将折叠好的车立起来,由于折叠好的车的车座直接与地面接触,所以容易使得放置状态下的车座变脏或者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翼,通过用尾翼支撑智能代步折叠车,防止智能代步折叠车的车座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尾翼,包括滑架与设置在滑架上的支撑座,所述滑架上设置有滑移孔,所述滑架内部设置有插销杆,所述插销杆的一端位于滑移孔中,所述滑架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插销杆从滑移孔出来的连动机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尾翼滑动安装在车梁上,通过控制连动机构就可以使得插销杆在滑架中来回运动,这样就可以控制尾翼是否可在车梁上滑动,通过扳动连动机构就可以使得插销杆缩进滑架内,这样尾翼就可以在车梁上滑动,放开连动机构时,插销杆的一端将位于滑移孔中,这时,位于滑移孔中的该段插销杆将插入车梁中,起到限位作用,使得尾翼将不能在车梁上滑动,通过在折叠时使得支撑座与地面接触,防止了车座与地面接触,同时由于尾翼的存在,可以使得车座直接固定在车梁上,防止因车座频繁滑动时使其在使用时容易晃动。

优选的,所述连动机构包括铰接在滑架中部的控制杆,插销杆铰接在控制杆与滑架的铰接点两侧,且插销杆与滑架之间设置有使插销杆趋向滑移孔中运动的回力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插销杆的一端铰接在控制杆转动点的两侧,当掰动控制杆向一侧旋转时,由于力臂的作用,会使得插销杆向滑架中部运动,这样就可以控制插销杆从滑移孔中出来,完全缩进滑架内部;通过在插销杆与滑架之间设置有回力弹簧,当放开控制杆时,会在回力弹簧的作用下,控制杆将会旋转到初始位置,这时插销杆将伸进滑移孔中;通过控制杆,方便的控制了插销杆进入滑移孔或从滑移孔中出来,操作简单。

优选的,所述控制杆一端伸出滑架外且该端设置有方便手指扣合的弧形段。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控制控制杆运动,将控制杆的一端伸出滑架之外,同时为了使得客户使用时体验更佳,将控制杆伸出滑架侧设置成方便与手指扣合的弧形段,这样在扳动控制杆时,手部握持时舒适。

优选的,所述控制杆上设置有铰接凸起,所述插销杆靠近控制杆端设置有与铰接凸起配合的卡接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将控制杆与插销杆铰接在一起,通过在控制杆一端设置有铰接凸起,同时在插销杆上设置与铰接凸起卡接配合的卡接板,就可以方便的将控制杆与卡接板铰接在一起;由于卡接板与铰接凸起之间只是单单卡和,没有固定,所以在需要维修时,拆卸方便。

优选的,所述铰接凸起设置在控制杆的正反两面,所述卡接板为两块,所述铰接凸起处的控制杆位于两块卡接板之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防止在使用时控制杆与卡接板之间脱开,在控制杆的正反两面均设置有铰接凸起,同时使得该两块铰接凸起位于两块卡接板之间,这样的话控制杆将牢牢夹持在卡接板之间,在使用时工作稳定,不易脱开。

优选的,所述滑移孔中设置有衬套,所述衬套上设置有用于插销杆通过的开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尾翼在使用时,需要在滑移孔中安装车梁,因此,为了防止滑移孔在使用时被磨损或者损坏,在滑移孔中设置有衬套,通过衬套可以起到防止滑移孔损坏的目的,同时为了使得插销杆在使用时正常工作,在衬套靠近插销杆的一侧开口设置,这样既可以使滑移孔不易受损,同时确保插销杆正常工作。

优选的,所述滑架包括底座与盖板,所述支撑座与所述盖板一体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将滑架安装到车梁上,将滑架设置成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将滑移孔各分一半,上半部分为盖板,下半部分为底座,使用时,将底座放在车梁底下,将盖板放在车梁上边,通过螺栓将二者固定在一起即可;使用时支撑座与盖板一体设置所以强度较高,不易相互断开。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向远离底座侧弧形弯曲,且其形状为燕尾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折叠车折叠好时,支撑座将与地面接触且将车支撑起来,为了使得车在放置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将支撑座向远离底座侧弧形弯曲,这样,支撑座受到竖直方向的力时,将可以方便形变,起到缓冲将振的目的,将支撑座设置成燕尾形,可以使得支撑座与地面接触时具有两个接触点,支撑稳定,同时使得折叠车在使用时,支撑座可以起到装饰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代步折叠车,其通过用尾翼支撑,可以防止智能代步折叠车的车座与地面直接接触而被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智能代步折叠车,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尾翼,还包括承重架,承重架一端连接有承重后轮,另一端可折叠设置有承重前轮,承重架上还铰接有用于支撑车座的车梁,所述尾翼滑动设置在车梁上,所述车梁上设置有与插销杆配合的插孔,在尾翼与承重架之间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连接有脚蹬。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智能代步折叠车处于展开状态,当需要折叠该车时,用手扳动控制杆,使得插销杆缩进滑架内部,这时,向下压动车梁,车梁较向下旋转,同时尾翼将在车梁上向车尾部滑动,支撑杆会在尾翼滑动时,底端向上旋转,最终车梁、承重架、支撑杆将紧贴在一起,这样车将被折叠起来,这个折叠过程中车座位置不动,当车折叠之后,将折叠好的车立起来,这时支撑座与地面接触,将整个车支撑起来,车座离地面距离较远,不易被地面弄脏,同时没有与地面直接接触,所以不易被磨损。

优选的,所述承重架一端设置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轴心到所述承重后轮轴心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承重后轮的直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被折叠之后,需要将车立起来放置,这时,支撑座与支撑轮将分别与地面接触,由于接触点为四个,所以车将被牢牢支撑起来,防止在车放置时承重后轮与地面接触;由于承重后轮与地面不接触,所以承重后轮可以在不使用时不受外界压力作用,使得承重后轮的到休息,增加其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插销杆与控制杆连接,可以方便的控制尾翼是否可在车梁上滑动,间接的控制了车的折叠,操作简单方便;

2、通过设置尾翼,代替车座与地面接触,防止车座受损或者被地面弄脏,使用时不需要擦拭和更换新的车座,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爆炸视图,主要突出其内部的结构;

图3为实施例一的底座的结构图,主要突出其内部插销杆的结构;

图4为实施例一插销杆与控制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尾翼;a1、滑架;a2、盖板;a3、底座;2、支撑座;3、插销杆;4、控制杆;5、回力弹簧;6、铰接凸起;7、卡接板;8、衬套;9、承重架;10、承重后轮;11、承重前轮;12、车梁;13、支撑杆;14、脚蹬;15、支撑轮;16、第一铰接点;17、第二铰接点;18、第三铰接点;19、第四铰接点;20、锁扣;21、滑移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尾翼,包括滑架a1与支撑座2,滑架a1两端对称设置有滑移孔21,在滑架a1内部设置有可伸进或缩出滑移孔21的插销杆3,插销杆3的动作是通过控制杆4控制的。

如图2所示,滑架a1包括盖板a2和底座a3,其中,盖板a2和底座a3将滑移孔21一分为二,在底座a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插销杆3与控制杆4的空腔,插销杆3沿着底座a3的长度方向滑动安装,控制杆4铰接在底座a3的中间,插销杆3为两根,其中一根插销杆3铰接在控制杆4上,且铰接点位于控制杆4与底座a3铰接点的上方,另一根插销杆3也铰接在控制杆4上,但是铰接点位于控制杆4与底座a3铰接点的下方;控制杆4的一端伸出底座a3之外,且在伸出端设置有方便手部握持的弧形。

于此同时,如图3所示,在插销杆3与底座a3之间安装有回力弹簧5,该回力弹簧5始终处于伸长状态,这样,回力弹簧5将始终对插销杆3施加弹力,使得插销杆3始终有趋向滑移孔21中运动的力。

如图2所示,在滑移孔21中安装有C字形的衬套8,衬套8的开口朝向插销杆3,插销杆3可以自由的从开口中伸进伸出。

如图4所示,其中,控制杆4与插销杆3铰接处设置有铰接凸起6,铰接凸起6位于控制杆4的正反两面,同时,在插销杆3上设置有卡接板7,卡接板7上设置有与铰接凸起6配合的槽,该槽上下两端开口,在插销杆3的滑动方向上封口,这样方便插销杆3的拆卸。

如图2所示,盖板a2上一体设置有燕尾形的支撑座2,支撑座2向远离底座a3侧弧形弯曲,这样可以增加支撑座2的缓冲能力,同时燕尾形支撑座2的两个角在使用时会与地面接触,使得支撑座2与地面间的压强增大,增加放置时的稳定性。

使用时,通过扳动控制杆4,就可以使得位于底座a3左边的插销杆3向底座a3右侧滑动,使得位于底座a3右边的插销杆3向底座a3左侧滑动,这样当控制杆4扳动一定距离之后,插销杆3将从滑移孔21中出来,方便尾翼1在车梁12上滑动;当放开控制杆4的时候,会在回力弹簧5的弹力的驱动下,插销杆3将向滑移孔21中滑动,这样可以使得插销杆3插入车梁12中,使得尾翼1固定,不再滑动。

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一种智能代步折叠车,包括承重架9,承重架9一端连接有承重后轮10,另一端通过第四铰接点19可折叠设置有承重前轮11,在第四铰接点19处设置有用于控制第四铰接点19是否可转动的锁扣20,承重架9上通过第一铰接点16铰接有用于支撑车座的车梁12,尾翼1滑动设置在车梁12上,车梁12上设置有与插销杆3配合的插孔,支撑杆13一端通过第二铰接点17铰接在尾翼1上,支撑杆13中段通过第三铰接点18铰接在承重架9上,同时在支撑杆13一端连接有脚蹬14,通时在车梁12上固定安装有车座,在使用时,车座固定不动。

其中在承重架9位于承重后轮10端设置有支撑轮15,其中支撑轮15数量为两个,位于承重后轮10的两边,当车折叠时,支撑轮15与尾翼1均与地面接触;为了在车折叠放起时,使得承重后轮10不与地面接触,需要让支撑轮15轴心到所述承重后轮10轴心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承重后轮10的直径,通过这样设置,可以在不使用车时使得承重后轮10处于松弛状态,增加其使用寿命。

折叠智能代步折叠车时,用手扳动控制杆4,使得插销杆3从车梁12上的插孔中出来,这样尾翼1将可以在车梁12上滑动,这时,将车梁12向下压动,车梁12将绕第一铰接点16发生转动,于此同时尾翼1也将在车梁12上继续向车后方滑动,在车梁12发生转动的过程中,支撑杆13会在第二铰接点17与第三铰接点18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支撑杆13位于第二铰接点17的一端将向下旋转,脚蹬14端将向上旋转,最终车梁12与支撑杆13以及承重架9将相互贴合在一起,使得三者之间占空的空间减小,达到折叠的目的,为了防止折叠后车辆在不小心的情况下伸开,在折叠时插销杆3相对出的车梁12上设置有另一个插销孔,使得插销杆3插入;将车折叠之后,需要使得车立起来,这时尾翼1与支撑轮15将与底面接触,且将车支撑,通过控制锁扣20,使得第四铰接点19可使得承重前轮11也与承重架9折叠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