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9011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驾驶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过利用卡合部件对插通于孔部的钩部进行保持来将组件安装于驾驶盘主体的驾驶盘。



背景技术:

现今,作为汽车的驾驶盘即方向盘,公知有在构成方向盘主体的支撑部亦即轮毂部(轮毂芯骨)安装具备折叠的安全气囊、向该安全气囊供给气体的充气器、安装有上述安全气囊和充气器的底板、以及覆盖安全气囊和充气器并与底板连结的罩体等的安全气囊装置等组件而构成的装置。

而且,作为这样的安全气囊装置,公知如下结构:通过相对于在设于组件的壳体的底板的贯通孔的背面侧的两侧部以及下部这三个部位分别配置的u字状的卡合部件亦即弹簧锁弹簧(金属线),将设于方向盘主体的轮毂部的卡合部亦即多个钩部分别压入于贯通孔并钩挂于弹簧锁弹簧,来一次操作地将组件安装于轮毂部。

在像这样一次操作地将组件安装于轮毂部的情况下,利用钩部与弹簧锁弹簧的卡合来相对于轮毂部在正面背面方向上定位组件,但仅利用这些卡合的话无法进行上下左右方向的定位,从而将用于在上述上下左右方向上进行定位的多个(一对)定位销(locatepin)与钩部分开设置。在这些定位销的外侧部,突出设置有多个与设于轮毂部的开口部的内侧面弹性地抵接的弹性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8478号公报(第5-8页,图2)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弹性爪被设定于定位销的下侧(6点方向)的情况下,因组件的自重而挠曲,从而要求使组件的自重方向的定位的精度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精度地限制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位置的驾驶盘。

方案1记载的驾驶盘具备:驾驶盘主体;组件;孔部,其在上述驾驶盘主体和上述组件中的任一方设有多个;钩部,其在上述驾驶盘主体和上述组件中的另一方设有多个,并且能够分别插通于上述孔部;以及多个卡合部件,其与插通于上述孔部的上述钩部卡合来保持该钩部,从而将上述组件支撑于上述驾驶盘主体,至少两个上述钩部和至少两个上述孔部中的任一方具备定位基准部,该定位基准部利用与上述钩部和上述孔部中的另一方的接触来限制位置,并且承接上述组件相对于上述驾驶盘主体的重量。

方案2记载的驾驶盘根据方案1记载的驾驶盘,至少两个钩部和至少两个孔部中的任一方具备调整部,该调整部利用上述定位基准部与上述钩部和上述孔部中的另一方的接触来在与该定位基准部不同的位置,与上述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弹性地接触。

方案3记载的驾驶盘根据方案1或者2记载的驾驶盘,上述定位基准部设于从至少两个钩部和至少两个孔部中的任一方的下侧向左右60°以内的范围内。

方案4记载的驾驶盘根据方案1至3任一项中记载的驾驶盘,具备:卡定承接部,其设于上述驾驶盘主体和上述组件中的任一方;以及卡定部,其设于上述驾驶盘主体和上述组件中的另一方,并且卡定于上述卡定承接部。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记载的驾驶盘,通过设置多个孔部、以及能够分别插通于这些孔部的多个钩部,利用卡合部件来保持这些钩部,而将组件支撑于驾驶盘主体,并且在至少两个钩部和至少两个孔部中的任一方设置定位基准部,该定位基准部利用与上述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的接触来限制位置,并且承接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重量,从而能够抑制因组件的重量导致的定位精度的降低,进而能够高精度地限制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位置。

根据方案2记载的驾驶盘,除方案1记载的驾驶盘的效果之外,通过在至少两个钩部和至少两个孔部中的任一方设置调整部,该调整部利用定位基准部与上述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的接触来在与该定位基准部不同的位置,与上述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弹性地接触,从而能够利用该调整部与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的弹性接触来吸收尺寸误差,同时利用该接触所产生的来自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的反作用力,能够对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更加高精度地限制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位置。

根据方案3记载的驾驶盘,除方案1或者2记载的驾驶盘的效果之外,通过将定位基准部设于从至少两个钩部和至少两个孔部中的任一方的下侧向左右60°以内的范围内,从而在钩部插通于孔部的状态下与钩部和孔部中的另一方接触的定位基准部能够有效果且可靠地承接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重量,进而能够更加高精度地限制组件相对于驾驶盘主体的位置。

根据方案4记载的驾驶盘,除方案1至3任一项中记载的驾驶盘的效果之外,通过在设于驾驶盘主体和组件中的任一方的卡定承接部卡定设于驾驶盘主体和组件中的另一方的卡定部,能够以至少两个钩部以及孔部的位置、和卡定部以及卡定承接部中的至少三点来高精度地定位组件和驾驶盘主体。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驾驶盘的一个钩部的位置的剖视图,(b)是其它钩部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2(a)是上述一个钩部的立体图,(b)是其它钩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上述驾驶盘的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上述驾驶盘的组件安装于驾驶盘主体的状态下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a)是示出卡合部与卡合部件的卡合状态的俯视图,(b)是(a)的剖视图,(c)是示出卡定部与卡定承接部的卡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上述驾驶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上述驾驶盘的主视图。

图中:

10—驾驶盘亦即方向盘,11—组件,12—驾驶盘主体亦即方向盘主体,16—作为卡合部件的金属线,37—钩部,38—卡定部,46—作为定位基准部的调准肋部,47—作为调整部的调准钩部,48—作为孔部的插通开口部,57—卡定承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7中,10是作为汽车部件的驾驶盘(转向驾驶盘)亦即方向盘,该方向盘10配置于汽车的驾驶座的乘员的前方,由如下部件构成:组件11;在乘员侧装配有该组件11的驾驶盘主体亦即方向盘主体12;安装于该方向盘主体12的乘员侧的相反侧、即安装于与组件11相反的一侧的作为覆盖部件的罩体13;以及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2的乘员侧的作为装饰部件的装饰件(装饰物)14等。而且,组件11利用作为卡合部件的线16而能够装卸地卡合保持于方向盘主体12,该金属线16利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方向盘主体12的保持部17而保持于组件11和方向盘主体12中的任一个。

此外,方向盘10通常是在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倾斜的状态配备的作为未图示的操纵装置的转向轴装配的部件,但以下将组件11侧设为乘员侧、正面侧或者后侧(图6所示的箭头r侧),将转向轴侧设为车体侧、背面侧或者前侧(图6所示的箭头f侧),将沿该转向轴的前后方向设为轴向,除此之外,以配备有该方向盘10的车体的直线前进方向为基准,对前后方向(箭头f、r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图1等所示的箭头u、d方向)等方向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组件11是具备如下部件的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组件):具备作为收纳体的安装部件亦即底板21以及作为覆盖体的安全气囊罩22且收纳有折叠的安全气囊23的外壳24;配置于该外壳24的充气器25;以及保持器26等。

图3所示的底板21也能够被称作背板、或者背部支架等,兼作未图示的喇叭装置的喇叭板,例如由合成树脂而一体地注射成形。而且,该底板21具备作为外壳主体的安装面部亦即基板部31、以及遍及该基板部31的表面侧的周缘部的整体地在正面侧立起的周壁部32。

在基板部31,且在大致中央部开口有圆孔状的充气器安装孔34,并且包围该充气器安装孔34地分别开口有四个部位的安装孔35。并且,在该基板部31,且在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将组件11(图6)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方向盘7主体12(图6)进退的作为卡合部的一对柱状(圆柱状)的钩部37。并且,在该基板部31,且在背面侧突出设置有将组件11(图6)安装为能够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图6)进退的卡定部38。另外,在该基板部31,例如一体成形地埋入并安装有对一个接点亦即可动接点39进行设定的导电性的导电板40。

钩部37能够装卸地卡定组件11(图6)和方向盘主体12(图6),并且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图6)定位组件11(图6),以及沿正面背面方向对组件11进行导向。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这些钩部37一体地具备:从基板部31突出设置且形成基端侧的圆柱状的承接部42;与该承接部42相比直径尺寸更小、且与该承接部42同轴地突出设置的圆柱状的钩部主体部43;以及同轴地设于该钩部主体部43的前端部的圆锥状的插入部44。并且,在这些钩部37分别至少各一个地设有作为定位基准部的调准肋部46、以及作为调整部的调准钩部47。而且,对于这些钩部37而言,钩部主体部43以及插入部44沿正面背面方向(朝向前方向)插入于作为后述的方向盘主体12的孔部的插通开口部48(图4),并且在分别安装于这些插通开口部48(图4)的金属线16(图5的(a))弹性地卡定保持。并且,在钩部37,保持有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图6)朝向后方(乘员侧)对组件11(图6)进行施力的作为施力机构的螺旋弹簧亦即喇叭弹簧49(图6)的一端部(后端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钩部37,设定有在组件11(图6)的底板21(基板部31)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即中立状态(空挡状态)下的方向盘10(图7)中的3点方向以及9点方向上相互分离而存在的(第一)钩部37a(图1的(a))和(第二)钩部37b(图1的(b))。

承接部42对喇叭弹簧49(图6)的一端部(后端部)进行保持,并在径向上突出设置有多个用于对该喇叭弹簧49(图6)进行卡定的卡定爪部51。

在钩部主体部43,喇叭弹簧49(图6)的另一端部(前端部)位于基端侧亦即承接部42侧的周围。另外,该钩部主体部43包括插入部44,比喇叭弹簧49(图6)的另一端部更靠前端侧(尖端侧)的部分成为插入于方向盘主体12(图6)的插通开口部48的部分。而且,钩部37的外侧面亦即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与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分离,并在该外周面52,与插入部44的基端邻接地凹设有供金属线16(图6)卡定的凹部53。

插入部44形成为从钩部主体部43侧亦即基端侧朝前端侧逐渐地缩径,以便能够容易地将钩部37插入于插通开口部48。

调准肋部46成为利用与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接触(抵接)来限制在钩部37的位置从而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图6)定位组件11(图6)的基准,并且,接受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图6)的组件11(图6)的重量(负载)而组件11(图6)因自重不会向下侧掉落。该调准肋部46是不会因与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的接触而变形(弹性变形)的非变形部(刚性部),沿轴向即钩部37向插通开口部48插入的插入方向长条状地形成于钩部37的外侧面亦即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并在轴直方向(径向)上从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突出。因此,该调准肋部46在例如利用喇叭装置的操作等而使组件11(图6)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图6)沿正面背面方向移动的状态下维持与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的接触。该调准肋部46设定为与从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沿轴直方向的突出量相比长度方向的长度更大。另外,当在轴直方向的截面中观察时,该调准肋部46例如形成为半圆状等凸状形状。而且,该调准肋部46位于钩部37的下侧、即钩部37的6点方向侧。在该调准肋部46,设定有设于钩部37a的(第一)调准肋部46a、设于钩部37b的(第二)调准肋部46b。

如图1(a)所示,调准肋部46a配置于钩部37a的正下方的位置。即,该调准肋部46a(调准肋部46a的中心位置)配置在相对于钩部37a的中心轴a1交叉(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假想线l1与钩部37a的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之间的下侧的交叉位置。

并且,如图1(b)所示,调准肋部46b配置在钩部37b的下侧、且向左右分别成规定的锐角、例如60°的范围内。即,该调准肋部46b(调准肋部46b的中心位置)配置在相对于与钩部37b的中心轴a2交叉(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假想线l2而以中心轴a2为中心的左右的角度分别成60°的范围内(整体为左右120°的范围内)的下侧的区域、即4点~8点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准肋部46b在钩部37b的下侧、且从乘员侧观察的右侧(图1的(b)的左侧)、即钩部37a侧亦即与底板2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侧成规定角度的位置配置。

另一方面,调准钩部47通过调整钩部37相对于插通开口部48的位置,来使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位置为规定的初始位置(居中位置)。如图2的(b)所示,该调准钩部47配置于比凹部53更靠钩部主体部43的基端侧,前端部位于凹部53。该调准钩部47成为设为能够在钩部37的钩部主体部43的轴直方向(径向)上弹性变形的舌片状,在前端部,设有比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更向轴直方向外侧突出的抵接爪部55。该调准钩部47的上述抵接爪部55能够与图1的(a)以及图1的(b)所示的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弹性地接触(抵接)。即,该调准钩部47形成为(抵接爪部55)相对于插通开口部48的尺寸总是强烈干涉,朝向钩部37的轴直方向(径向)以规定的负载、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于组件11(图6)的重量1.5倍左右的负载进行施力。而且,在该调准钩部47,设定有设于钩部37a的(第一)调准钩部47a(图1(a))、设于钩部37b的一个(第二)调准钩部47b(图1(b))、以及另一个(第二)调准钩部47c(图1(b))。

图1(a)所示的调准钩部47a配置于钩部37a的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的与调准肋部46a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准钩部47a配置于钩部37a的正上方的位置。即,该调准钩部47a(调准钩部47a的中心位置)配置在相对于钩部37a的中心轴a1交叉(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假想线l1与钩部37a的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之间的上侧的交叉位置。因此,该调准钩部47a配置在相对于钩部37a的中心轴a1而与调准肋部46a相反的一侧。换言之,调准钩部47a和调准肋部46a上下并列地配置在假想线l1上。

并且,图1(b)所示的调准钩部47b、47c配置于钩部37b的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的与调准肋部46b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准钩部47b配置于钩部37b的正上方的位置,调准钩部47c配置于钩部37b的下侧。即,调准钩部47b(调准钩部47b的中心位置)配置在相对于钩部37b的中心轴a2交叉(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假想线l2与钩部37b的钩部主体部43的外周面52之间的上侧的交叉位置。并且,调准钩部47c(调准钩部47c的中心位置)配置在相对于与钩部37b的中心轴a2交叉(正交)的上下方向的假想线l2而以中心轴a2为中心的左右的角度分别成60°的范围内(整体为左右120°的范围内)的下侧的区域、且与调准肋部46b不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调准钩部47c(调准钩部47c的中心位置)配置在相对于钩部37b的中心轴a2而与调准肋部46b相反的一侧。因此,调准钩部47c和调准肋部46b设定为离调准钩部47b的距离相互大致相等。因此,调准钩部47b、47c和调准肋部46b位于以中心轴a2为重心的左右对称的假想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

并且,图4所示的卡定部38通过与设于后述的方向盘主体12侧的作为爪部的卡定承接部57卡定,来在钩部37朝插通开口部48插入的插入方向亦即正面背面方向上卡定,具体而言为在正面方向上防脱卡定,从而抑制组件11(图6)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晃动,并且提高操作组件11(图6)使喇叭装置动作时的操作性。该卡定部38相对于基板部31形成为环状(u字状),从基板部31向前方、即背面侧突出设置。而且,该卡定部38位于组件11(图6)的底板21(基板部3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即中立状态(空挡状态)下的方向盘10(图7)中的6点方向。因此,钩部37(钩部37a、37b)和卡定部38配置于相互不同的位置,并且配置为位于从正面观察时左右对称的假想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图3所示的各可动接点39与配置于后述的方向盘主体12侧的喇叭机构的固定接点59(图6)对置,和这些固定接点59(图6)一起构成喇叭开关。

导电板40利用导电性的金属等形成为板状。此外,该导电板40可以利用爪等固定于基板部31,也可以在成形底板21时进行镶嵌成形而将除可动接点39之外的部分埋入于基板部31。

周壁部32对折叠的状态下的安全气囊23(图6)进行包围,位于沿安全气囊23(图6)的突出方向的方向。而且,在该周壁部32的外部,遍及基板部31设有用于对安全气囊罩22(图6)进行卡合保持的多个卡合部61。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合部61形成为钩状,但例如可以是开口等,也可以具备钩状的部分和开口双方。

另一方面,图6所示的安全气囊罩22利用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而一体形成,具有对方向盘10的一部分的正面侧进行覆盖的作为罩主体的面板部63、以及从该面板部63的背面侧亦即前面侧方筒状地向下方突出设置的作为安装壁部的安装板部64。

在面板部63的背面亦即前面,且被安装板部64围起的位置,例如主视时大致呈h字状地形成有厚度尺寸较小的槽状的未图示的断裂预定部(弱部)亦即撕裂线,并且构成为在安全气囊的膨胀时,因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而沿撕裂线开裂从而展开。

安装板部64位于底板21的周壁部32的外侧,沿该周壁部32的外形形成。另外,在安装板部64,分别设有与底板21的卡合部61卡合的卡定开口65。

安全气囊23例如利用单数或者多个基布而形成为扁平的袋状(为明确说明,图6中仅示出包括安装部在内的基布面板的一部分而省略其它部分),并且与底板21的基板部31相同,形成有圆孔状的充气器安装孔66、以及包围该充气器安装孔66而设置的四个部位的安装孔67(仅图示三个)。

充气器25具备圆盘状的充气器主体部71、以及从该充气器主体部71向外周侧突出设置的凸缘部72。并且,在充气器主体部71设有未图示的气体喷射口,并在凸缘部72的四个部位(仅图示三个部位)设有安装孔74。另外,在充气器主体部71的底部设有未图示的接点部。在该接点部经由未图示的连接器连接有线束,并且充气器25经由该线束而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保持器26形成为环状,具备由金属板等形成的保持器基部76、以及固定于该保持器基部76的四根安装螺栓77(仅图示三根)。而且,在保持器基部76的中央部形成有圆孔状的充气器安装孔78。并且,安装螺栓77以包围充气器安装孔78的方式突出设置于背面侧,分别与未图示的螺母螺纹结合。

而且,在安全气囊23的内侧插入保持器26,将该保持器26的安装螺栓77从安装孔67引出,在该状态下将安全气囊23折叠为规定的形状。另外,将安全气囊罩22覆盖于折叠的安全气囊23,并且使该安全气囊罩22的安装板部64的卡定开口65与底板21的周壁部32的卡合部61对位,同时一边将保持器26的安装螺栓77插入于安装孔35一边朝底板21侧进行压入,从而将卡定开口65与卡合部61插入卡定,进而利用一次操作来固定安全气囊罩22和底板21(卡扣)。

另外,一边将向底板21的背面侧突出的安装螺栓77插入于安装孔74,一边从底板21的背面侧组合充气器25,从而将螺母螺纹结合并紧固于安装螺栓77。在该状态下,充气器25的设有气体喷射口的充气器主体部71的正面侧的部分从充气器安装孔34插入于安全气囊23的内侧,从而构成组件11。

另一方面,方向盘主体12由如下部件构成:呈圆环状的轮缘部(环部)81;位于该轮缘部81的内侧的作为部件主体的毂部亦即轮毂部(安装部)82;以及连结这些轮缘部81和轮毂部82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条的轮辐部83。

而且,该方向盘主体12具备金属制的芯骨85、以及一体地覆盖该芯骨85的一部分的软质的覆盖部86(图6),该芯骨85的背面侧由罩体13覆盖。

与轮缘部81、轮毂部82以及两条轮辐部83对应,芯骨85具备轮缘芯骨91、作为支撑部的驾驶盘主体安装部(毂芯骨)亦即轮毂芯骨92、以及作为连结部的轮辐芯骨93。该芯骨85例如使用未图示的金属模具而被压铸成型。此外,剩余的一条轮辐部83例如由组件11、装饰件14构成。因此,本实施方式构成为,通过使组件11、装饰件14的形状变化,能够与具备三条轮辐部83的方向盘10对应,也能够与具备两条轮辐部83的方向盘10对应。

轮毂芯骨92也能被称作轮毂板等,在中央部一体地具有嵌装于转向轴的圆筒状的轮毂95。并且,在该轮毂芯骨92,分别设有插通开口部48、以及构成喇叭开关装置的固定接点59。另外,在该轮毂芯骨92的下部,环状(u字状)地突出设置有设有上述卡定承接部57以及上述固定接点59的一部分的突出承接部96。

插通开口部48设置为在厚度方向亦即前后方向上贯通轮毂芯骨92,并形成为圆孔状。该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形成为无凹凸的大致同一平面的圆筒面状,成为调准肋部46以及调准钩部47。而且,该插通开口部48在与钩部37对应的位置、即向轮毂芯骨9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轮辐芯骨93的基端附近的位置)分离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插通开口部48,设有与钩部37a对应的(第一)插通开口部48a、以及与钩部37b对应的(第二)插通开口部48b。即,在插通开口部48,设定有在组件11的底板21(基板部31)的上部的左右两侧部、即中立状态(空挡状态)下的方向盘10中的3点方向以及9点方向上相互分离而存在的插通开口部48a、48b。

卡定承接部57在与卡定部38对应的位置、即轮毂芯骨9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下部,从轮毂芯骨92(突出承接部96)爪状地突出设置,在钩部37向插通开口部48插入的插入方向亦即正面背面方向上卡定卡定部38,具体而言在正面方向上防脱(图5的(c))。

固定接点59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的部件形成,与组件11侧的可动接点39(图3)对置地配置。

并且,图6所示的罩体13也能被称作主体罩或者下部罩等,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构成为对除轮毂95之外的轮毂部82的背面侧、以及各轮辐部83的背面侧进行覆盖。并且,在该罩体13,开口有供用于解除钩部37与金属线16的卡合的l字型钩部等夹具插入的插入口98。

而且,各金属线16也能被称作一次操作金属线,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金属等的线材(钢琴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金属线16是扭曲螺旋弹簧,如图5的(a)所示,具备螺旋状地卷绕的线圈部101、从该线圈部101的一端部沿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一臂102、以及从线圈部101的另一端部沿与第一臂102成锐角的切线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第二臂103。并且,各金属线16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轮毂部82))配置于背面侧、即前侧。具体而言,各金属线16分别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轮毂部82))的背面侧。此外,由于左右的金属线16成为相互左右对称的配置,因而仅说明一个金属线16,省略另一个金属线16的说明。

线圈部101产生弹性复原力。即,各金属线16产生施力负载,以便因使第一臂102与第二臂103的角度从自然状态(无负荷状态)变化,而利用线圈部101使第一臂102与第二臂103的角度朝自然状态复原。

第一臂102设定为比第二臂103短。该第一臂102是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轮毂部82)固定而不移动的被固定部。

第二臂103是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轮毂部82)而能够向与组件11(图6)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2的安装方向亦即前方向交叉(大致正交)的方向移动(滑动)的移动部(滑动部),利用该第二臂103的移动(滑动)能够进行与组件11的钩部37卡合以及解除该卡合。即,在该第二臂103,设有与组件11的钩部37的凹部53(图5(b))卡合来卡定钩部37的作为卡合部件主体的钩挂部105、105、在这些钩挂部105、105间连续的作为拆卸操作用的被卡合解除部的拆卸操作部106、以及与一个钩挂部105的前端侧连续的作为被保持部的滑动导向部107。

钩挂部105、105分别在与第二臂103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这些钩挂部105、105配置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经由拆卸操作部106而连续。

拆卸操作部106的前端侧形成为圆弧状,是在钩挂部105、105卡定于图5(b)所示的钩部37的凹部53的状态下比该钩部37更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因此,如图5(a)所示,拆卸操作部106和钩挂部105、105设为使第二臂103的前端侧弯曲成v字状(u字状)。

滑动导向部107与前端侧的钩挂部105连续,沿第二臂103的长度方向直线状地延伸。

并且,图6所示的保持部17设于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轮毂部82))。该保持部17限制金属线16的位置,对线圈部101以及第一臂102进行保持固定,并且将第二臂103保持为能够滑动。

而且,当组装图6所示的方向盘10时,将罩体13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从背面侧组合,定位并且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2。之后,将该方向盘主体12的轮毂95嵌装于转向轴,并利用未图示的螺母紧固固定。

通过在组件11的卡定部38钩挂卡定承接部57,同时将各插通开口部48与各钩部37对位地从正面侧压入,从而利用所谓的一次操作来将组件11安装于该方向盘主体12。即,对于该组件11而言,若将向最前部、即与轮毂芯骨92对置的位置突出的钩部37以与开口于底板21的各插通开口部48对位的方式压入各插通开口部48,则钩部37的插入部44成为导向件而钩部主体部43内插入于插通开口部48。此时,在钩部37(钩部37a、37b)中,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相对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下侧的内表面不挠曲地滑动接触,从而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被可靠地定位,并与该定位对应地,利用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接触的调准钩部47(调准钩部47a、47b、47c)的抵接爪部55的弹性变形来调整尺寸误差,同时利用该弹性变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回弹)来将钩部37(钩部37a、37b)向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中心侧压回,从而对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位置进行调整。其结果,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被定位。另外,通过利用插入部44来对位于插通开口部48的背后侧的金属线16的钩挂部105、105进行按压,来使钩挂部105、105以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以线圈部10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转动的方式滑动从而退避。而且,若充分地压入组件11,插入部44穿过钩挂部105、105,则在穿过插通开口部48的状态下,金属线16的第二臂103因线圈部101的弹性复原力而复原,从而在钩部37的凹部53卡合钩挂部105、105。其结果,在两侧以及下侧的三个部位,组件11卡合于方向盘主体12而防脱地被支撑。

并且,在该状态下,利用各钩部37以及卡定部38沿正面背面方向对方向盘主体12进行引导。

而且,例如通过在充气器25的接点部等进行电气方面的布线,来在安装于转向轴的状态下构成具备组件11的方向盘10。

对于像这样构成的方向盘10而言,驾驶座的乘员通过把持轮缘部81使之转动,来进行行驶时的操作。并且,乘员通过克服各喇叭弹簧49的施力负载地按动兼作按动部的组件11的安全气囊罩22,来利用各钩部37与各插通开口部48的嵌合、以及卡定部38与卡定承接部57的嵌合来相对地向前方对组件11进行导向(图5(b)以及图5(c)),从而若任一个可动接点39与固定接点59接触,则车体侧的喇叭装置鸣叫。此时,对于与各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接触的各钩部37的调准肋部46以及调准钩部47而言,各插通开口部48的内表面是无凹凸的大致同一平面形状,从而调准肋部46以及调准钩部47不会钩挂于插通开口部48,而组件11能顺利地移动。

并且,在车辆的正面碰撞等时,从充气器25向安全气囊23的内部迅速地喷射气体,而折叠地收纳的安全气囊23急剧地膨胀。这样,因该安全气囊23的膨胀的压力,安全气囊罩22沿撕裂线开裂而形成安全气囊23的突出口,安全气囊23从该突出口突出而在乘员的前方膨胀展开,从而束缚并保护乘员。此时,组件11主要是各钩部37被各金属线16卡定,从而相对于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时的冲击而保持于方向盘主体12。

另一方面,在从方向盘主体12拆卸组件11时,在拆卸操作部106钩挂未图示的例如l字型钩部等夹具并向钩部37的反方向拉动使之从凹部53脱离,从而解除金属线16对钩部37的卡合,进而能够从方向盘主体12拆卸组件11。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多个插通开口部48、以及能够分别插通于这些插通开口部48的多个钩部37,利用金属线16对这些钩部37进行保持而将组件11支撑于方向盘主体12,并且,利用至少两个钩部37(钩部37a、37b)和至少两个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钩部37(钩部37a、37b))与这些钩部37(钩部37a、37b)和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的接触来限制位置,并且分别设置承接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重量的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从而能够抑制因组件11的重量导致的定位精度的降低,进而能够高精度地限制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位置。

即,将非变形部(刚性部)亦即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设定于施加组件11的重量的钩部37(钩部37a、37b)的下侧,从而在钩部37插入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状态下,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接触的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c)不会因组件11的重量而变形,利用来自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的反作用力从下侧对组件11进行支撑,因此安装于方向盘主体12的组件11的位置不会因自重而向下方掉落,进而能够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在上下方向上高精度地定位组件11。

并且,在至少两个钩部37(钩部37a、37b)和至少两个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钩部37(钩部37a、37b))设置调准钩部47(调准钩部47a、47b、47c),该调准钩部47利用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与这些钩部37(钩部37a、37b)和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的接触而在与该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不同的位置,与这些钩部37(钩部37a、37b)和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弹性地接触。因此,利用该调准钩部47(调准钩部47a、47b、47c)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弹性接触来吸收尺寸误差,同时利用该接触所产生的来自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的反作用力来将钩部37(钩部37a、37b)压回,从而能够对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能够更加高精度地限制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位置。

而且,由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大致形成为同一平面,即使例如当在使喇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压入了组件11时,也能够不钩挂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接触的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以及调准钩部47(调准钩部47a、47b、47c)地使之滑动,从而不会使喇叭装置的操作性降低。

另外,通过将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设为从至少两个钩部37(钩部37a、37b)和至少两个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钩部37(钩部37a、37b))的下侧向左右60°以内的范围内,从而在相对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在正面背面方向上插入有钩部37(钩部37a、37b)的状态下与钩部37(钩部37a、37b)和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中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内表面接触的调准肋部46(调准肋部46a、46b)能够有效果且可靠地承接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重量,进而能够更加高精度地限制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的位置。

而且,通过在设于方向盘主体12和组件11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方向盘主体12)的卡定承接部57卡定设于方向盘主体12和组件11中的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组件11)的卡定部38,从而能够以至少两个钩部37(钩部37a、37b)以及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位置、和卡定部38以及卡定承接部57中的至少三点来高精度地定位组件11和方向盘主体12。

而且,卡定部38和卡定承接部57沿钩部37(钩部37a、37b)相对于插通开口部48(插通开口部48a、48b)的插通方向(正面背面方向)卡定,且卡定部38的位置由卡定承接部57在两侧方向(左右方向)上限制,从而确保两侧方向的定位精度,并且例如当在使喇叭装置工作的情况等下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压入了组件11时,也不会阻碍组件11相对于方向盘主体12在正面背面方向上的移动,不仅如此还成为该移动的导向件,从而能够使组件11更加顺利地移动。

此外,在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设置调准肋部46以及调准钩部47的钩部37也设定为三个以上。在该情况下,插通开口部48能够与钩部37的个数对应地设置。

并且,在将钩部37设定为三个以上的情况下,若相对于至少两个钩部37设置调准肋部46以及调准钩部47,则也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相对于组件11(底板21)的两侧方向的中心部的一侧以及另一侧、即相对于左侧以及右侧的至少各一个的钩部37设置调准肋部46以及调准钩部47。

另外,调准肋部46、调准钩部47也可以代替钩部37而设于插通开口部48。

并且,方向盘10并不限定于具备三条轮辐部83的结构,例如也能够适用于具备两条、四条轮辐部83的结构等。

而且,金属线16例如能够设为u字状等其它任意的形状。

另外,虽然做成在组件11(底板21)突出设置有钩部37、且在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配置插通开口部48以及金属线16的结构,但也能够是在组件11(底板21)配置插通开口部48以及金属线16、且在方向盘主体12(轮毂芯骨92)突出设置钩部37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方向盘主体12设置卡定部38,且在组件11(底板21)设置卡定承接部57。

而且,作为组件11,也能够代替安全气囊装置而使用例如收纳有冲击吸收体的垫体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作为汽车的方向盘而良好地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