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1080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节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转向节。



背景技术:

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上的主要零件之一,能够使汽车稳定行驶并灵敏传递行驶方向,汽车转向节的作用是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承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转向节通常包括转向节本体和置于转向节本体上的多个臂体,但转向节本体上的臂体由于受力较大导致臂体容易受到冲击,造成臂体与转向节本体之间产生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转向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置于转向节本体上的第一臂体、置于转向节本体上的第二臂体和置于转向节本体上的第三臂体,其特征是: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有连杆,连杆与转向节本体的连接端上设有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的第一加强环,第一加强环与转向节本体的连接端上设有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的第二加强环,转向节本体上设有加强体,加强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段、第二加强段和第三加强段,第一加强段与第三加强段均呈内凹的弧形结构,第二加强段呈外凸的弧形结构,第一加强段和第一臂体相连接,第二加强段和第二臂体相连接,第一臂体上的厚度由两侧向中间呈逐渐增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臂体、第二臂体和第三臂体依次沿转向节本体周向排布,第一臂体和第三臂体置于同一中线上,连杆置于转向节本体的其中一个端面上,第一加强环可以增加连杆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端的连接面积,第二加强环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加强环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端的连接面积,从而进一步分散连杆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端的应力,从而增加连杆与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段、第二加强段和第三加强段依次连接,且均与转向节本体连接,由于第一加强段和第一臂体相连接,第二加强段和第二臂体相连接,所以加强体可以对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之间起到支承加强作用,即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受力时,作用力会在加强体上传导,由于第一加强段与第三加强段均呈内凹的弧形结构,所以第一加强段受力时会受到朝向转向节本体内侧的作用力,由于第二加强段呈外凸的弧形结构,所以第一加强段受力时会受到朝向转向节本体外侧的作用力,第一加强段和第二加强段的作用力方向与第二加强段的作用力方向相反,传递过程中会抵消部分作用力,从而降低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之间的受力,提高结构强度,由于第一臂体的长度较第二臂体和第三臂体的长度要长,所以为了提高第一臂体的抗断裂强度,第一臂体上的厚度由两侧向中间呈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相对于转向节本体与连杆连接面的另一面上设有定位槽,定位槽内设有支承条,支承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连接,定位槽的槽壁上设有与定位槽槽底连接的第一加强部,支承条的两侧均设有与定位槽槽底连接的第二加强部,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外壁均为弧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用于与其它部件适配定位,增加转向节本体的稳定性,支承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连接,对第一臂体和第二臂体起到支承加强作用,同时可以增加第一臂体和转向节本体之间、第二臂体和转向节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支承条使定位槽分隔成两个,第一加强部和第二加强部的外壁均为弧形结构,可以与外接部件更好的适配,增加抵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还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均用于转向节本体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实施例中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实施例中图1中第一臂体的E-E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实施例图1中定位槽的F-F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转向节本体,2-第一臂体,3-第二臂体,4-第三臂体,5-连杆,6-第一加强环,7-第二加强环,10-加强体,11-第一加强段,12-第二加强段,13-第三加强段,20-定位槽,21-支承条,22-第一加强部,23-第二加强部,31-第一固定部,32-第二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1、置于转向节本体1上的第一臂体2、置于转向节本体1上的第二臂体3和置于转向节本体1上的第三臂体4,其特征是: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连杆5,连杆5与转向节本体1的连接端上设有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第一加强环6,第一加强环6与转向节本体1的连接端上设有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的第二加强环7,转向节本体1上设有加强体10,加强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段11、第二加强段12和第三加强段13,第一加强段11与第三加强段13均呈内凹的弧形结构,第二加强段12呈外凸的弧形结构,第一加强段11和第一臂体2相连接,第二加强段12和第二臂体3相连接,第一臂体2上的厚度由两侧向中间呈逐渐增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臂体2、第二臂体3和第三臂体4依次沿转向节本体1周向排布,第一臂体2和第三臂体4置于同一中线上,连杆5置于转向节本体1的其中一个端面上,第一加强环6可以增加连杆5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端的连接面积,第二加强环7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加强环6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端的连接面积,从而进一步分散连杆5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端的应力,从而增加连杆5与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段11、第二加强段12和第三加强段13依次连接,且均与转向节本体1连接,由于第一加强段11和第一臂体2相连接,第二加强段12和第二臂体3相连接,所以加强体10可以对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之间起到支承加强作用,即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受力时,作用力会在加强体10上传导,由于第一加强段11与第三加强段13均呈内凹的弧形结构,所以第一加强段11受力时会受到朝向转向节本体1内侧的作用力,由于第二加强段12呈外凸的弧形结构,所以第一加强段11受力时会受到朝向转向节本体1外侧的作用力,第一加强段11和第二加强段12的作用力方向与第二加强段12的作用力方向相反,传递过程中会抵消部分作用力,从而降低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之间的受力,提高结构强度,由于第一臂体2的长度较第二臂体3和第三臂体4的长度要长,所以为了提高第一臂体2的抗断裂强度,第一臂体2上的厚度由两侧向中间呈逐渐增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1相对于转向节本体1与连杆5连接面的另一面上设有定位槽20,定位槽20内设有支承条21,支承条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连接,定位槽20的槽壁上设有与定位槽20槽底连接的第一加强部22,支承条21的两侧均设有与定位槽20槽底连接的第二加强部23,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3的外壁均为弧形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槽20用于与其它部件适配定位,增加转向节本体1的稳定性,支承条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连接,对第一臂体2和第二臂体3起到支承加强作用,同时可以增加第一臂体2和转向节本体1之间、第二臂体3和转向节本体1之间的连接强度,支承条21使定位槽20分隔成两个,第一加强部22和第二加强部23的外壁均为弧形结构,可以与外接部件更好的适配,增加抵触面积,提高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向节本体1上还设有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部31和第二固定部32均用于转向节本体1与其它部件的连接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