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车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306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煞车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煞车操作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二轮机车的煞车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参阅图1及图2,一般的煞车操作装置1是配合一条煞车线2使用。该煞车线2包含一个一端连接位于前轮或后轮上的煞车器(图未示)的内线21,及一条套覆于该内线21上以保护该内线21的外线22。该煞车操作装置1包含一个手把管11、一个固定于该手把管11上的枢座12、一个沿左右方向枢设于该枢座12的其中一侧的拉柄13、一个沿上下方向设置于该拉柄13上且用来固定该煞车线2的内线21的固定件14,及一个沿左右方向靠设于该枢座12的另一侧且套设固定于该煞车线2的外线22上的套筒15。

首先,该套筒15的中心线151是通过该固定件14,故按压该拉柄13的作用行程较长,导致煞车灵敏度不佳。此外,该手把管11一般是连接龙头,且龙头前方通常设有灯具结构。该煞车线2在走线时需注意以避免干涉灯具结构,因此通常是以束带A或其他固定组件将该煞车线2固定于该手把管11上,使该煞车线2向内偏移,从而能由灯具结构及该手把管11间通过。由于该煞车线2仍具有一定的韧性,因此该煞车线2向后偏移后会造成固定于该外线22上的套筒15如图1所示地跟着该煞车线2向后偏斜,导致该枢座12及该套筒15间产生一个间隙B。当使用者按压该拉柄13时,由于该外线22是固定在该套筒15上,因此该外线22及该内线21会先随该套筒15一起被拉动,直至该套筒15如图2所示地紧抵该枢座12,当该套筒15紧抵该枢座12后,使用者继续按压该拉柄13,方能使该内线21相对于该外线22移动,进而带动煞车器进行煞车。该煞车操作装置1在使用时需先按压一段行程以消除该枢座12与该套筒15间的间隙B,接着再按压另一段行程进行煞车,导致该拉柄13的作用行程较长而使敏锐度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煞车敏锐度的煞车操作装置。

本实用新型煞车操作装置,适用于一条煞车线,该煞车线包含一条内线,及一条套绕该内线的外线;其特征在于:该煞车操作装置包含一个手把管、一个连接于该手把管上的枢座、一个枢设于该枢座上的拉柄、一个沿上下方向设置于该拉柄上并用以固定该煞车线的内线的一端的固定件,及一个套设固定于该煞车线的外线上的套筒,该套筒界定出一条沿自身轴线延伸的中心线,该固定件的中心不在该中心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态样中,该套筒的中心线沿前后方向位于该固定件及该手把管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拉柄具有一个导槽,该固定件可沿该导槽滑移至定位后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态样中,该煞车操作装置包含一个手把管、一个枢座、一个枢设于该枢座上的拉柄、一个沿上下方向设置于该拉柄上并用以固定该煞车线的内线的一端的固定件,及一个套设固定于该煞车线的外线上的套筒,该枢座包括一个连接该手把管的承接部,及一个由该承接部向前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具有一个第一靠抵面,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靠抵面且呈斜面的第二靠抵面,该拉柄枢设于该枢座的延伸部上,并靠抵于该延伸部的第一靠抵面上,该套筒靠抵该延伸部的第二靠抵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枢座的第二靠抵面上具有一个可受调整而顶抵该套筒的调整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态样中,该枢座还包括一个开设于该第二靠抵面上的通孔,该套筒具有一个本体部,及一个连接于该本体部上且伸置于该枢座的通孔的限位部,该第二靠抵面及该本体部间具有一个相距最远的间距,该通孔与该限位部间的间隙小于该间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透过使固定件的中心不在该中心线上,可改变该拉柄按压的作用行程,且呈斜面的该第二靠抵面可紧靠该套筒,以避免该枢座与该套筒间产生间隙,故握压该拉柄便可直接进行煞车,消除该煞车线拉动时的二段差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俯视图,说明一个现有的煞车操作装置;

图2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煞车操作装置的作动态样;

图3是一个俯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煞车操作装置的一个第一实施例;

图4是一个示意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固定件与一个现有固定件的位置比较;

图5是一个示意图,辅助说明图4的原理;

图6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

图7是一个俯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煞车操作装置的一个第二实施例;

图8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的作动态样;

图9是一个示意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实际组装的态样;及

图10是一个俯视图,说明该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种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煞车操作装置3的一个第一实施例,适用于一条煞车线4。该煞车线4包含一条内线41,及一条套绕该内线41以保护该内线41的外线42。该煞车操作装置3包含一个手把管31、一个设置于该手把管31上的枢座32、一个沿左右方向枢设于该枢座32的其中一侧上的拉柄33、一个沿上下方向插设于该拉柄33上并用以固定该煞车线4的内线41的一端的固定件34,及一个套设固定于该煞车线4的外线42上,且沿左右方向位于该枢座32的另一端的套筒35。

参阅图3、图4及图5,该套筒35界定出一条沿自身轴线延伸的中心线351,该中心线351会如图3所示地沿前后方向位于该固定件34及该手把管31间,且该固定件34不在该中心线351上。图4中的假想线是表示现有煞车操作装置5的固定件51的开设位置,由图4可明显看出该第一实施例的固定件34位于现有固定件51的前侧,当按压该拉柄33时,该固定件34及现有固定件51皆会以拉柄33的枢设点331为圆心地转动,而当煞车开始作用后,便停止按压该拉柄33。由图5可看出,该第一实施例的固定件34与该枢设点331间相距一个距离R1,当该拉柄33向后扳动一个距离C1时,会使该拉柄33转动一个角度θ1,进而使该固定件34移动一段路径S1,该路径S1即为该第一实施例的煞车行程。同样地,该现有固定件51与该枢设点331间相距一个距离R2,当该拉柄33向后扳动一个距离C2时,会使该拉柄33转动一个角度θ2,进而使该现有固定件51移动一段路径S2,该路径S2即为现有的煞车行程。由于该第一实施例的距离R1>该现有固定件51的距离R2,因此当路径S1=路径S2时便会使角度θ1<角度θ2,也就是当该第一实施例及现有开始煞车时,该第一实施例的拉柄33所需转动的角度θ1较小,使得该拉柄33后扳的距离C1较现有的距离C2短,可较快触发煞车动作,有效提高刚性及煞车敏锐度。

参阅图6,该拉柄33也可以如图6所示地具有一个导槽332,该固定件34可沿该导槽332滑移至所需的位置后,以锁合迫紧的方式固定,有效提高泛用性。当然,也可以采用调整螺丝或其他机构,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7、图8及图9,为本实用新型煞车操作装置3的一个第二实施例,该第二实施例大致上是与该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该枢座32包括一个连接该手把管31的承接部321,及一个由该承接部321向前延伸且界定出一个通孔320的延伸部322。该延伸部322具有一个朝向左或右其中一侧的第一靠抵面323,及一个相反于该第一靠抵面323且呈斜面的第二靠抵面324。而该套筒35具有一个本体部352,及一个凸设于该本体部352上且伸置于该通孔320内的限位部353。

该拉柄33未按压时是靠抵于该延伸部322的第一靠抵面323上,而该套筒35则无论该拉柄33是否按压,皆保持紧抵该延伸部322的第二靠抵面324,进而如图7所示地未产生间隙,因此当该第二实施例如图8所示地拉动该拉柄33时,该套筒35仍紧靠该第二靠抵面324而未移动,故可直接拉动该内线41以进行煞车,并避免在该拉柄33的按压过程中,该套筒35偏移而造成行程浪费,有效减少所需的按压作用行程,并可提高刚性及敏锐度。

参阅图9,在实际组装时,由于该通孔320及该限位部353为松配合,故该通孔320及该限位部353间可能会因公差等因素而产生一个间隙T,造成该套筒35装配后会因该间隙T而相对于该枢座32倾斜,而该第二靠抵面324及该本体部352间具有一个相距最远的间距L,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该间距L大于等于该间隙T,因此该套筒35可与该手把管31同向倾斜,因而容许连接该套筒35的煞车线4偏摆并朝向具有弯曲特征的手把管31,此种配置方式可减少该煞车线4的弯折程度,进而降低该内线41的摩擦程度。

复参阅图7、图9,并配合图10,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第二实施例也可不具有该中心线351位于该固定件34及该手把管31间的特征(请见图3),而仅有该第二靠抵面324呈斜面之技术特征,如此同样能达到避免浪费行程及减少作用行程之功效。此外,该第二靠抵面324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地具有一个调整件325,使用者可调整该调整件325以使其顶抵该套筒35,如此便可让使用者根据置入的套筒35的偏斜状况进行调整,从而确保该套筒35能靠抵该第二靠抵面324。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该调整件325是一个可透过螺动而位移的调整螺丝,但也可以是可相对于该第二靠抵面324移动的面板等设计,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透过重新配置该固定件34的位置,可减少按压该拉柄33的作用行程,而借由呈斜面的第二靠抵面324,可避免该枢座及该套筒35间产生缝隙,并避免行程浪费及提高敏锐度,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