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车架纵梁。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是车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连接车身和发动机,前副车架纵梁设计时,为了方便焊接及保证焊接强度,通常纵梁直接由上下板焊接完成,结构过于简单,使得纵梁的强度、刚度及碰撞效果无法满足要求且后续容易出现疲劳开裂问题。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副车架纵梁,能够提高纵梁的扭转刚度,实现纵梁整体强度、刚度的提升以及疲劳开裂问题的优化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副车架纵梁,能够提高纵梁的扭转刚度,实现纵梁整体强度、刚度的提升以及疲劳开裂问题的优化解决。
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纵梁,包括纵梁下板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由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拼接组成,各加强板沿所述纵梁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纵梁下板的横断面呈U形槽状结构,并且两槽壁向外延伸设有翻边。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中部凸起形成拱形,其横断面均呈几字形。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横向侧边均与所述纵梁下板的两翻边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加强板由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搭接后焊接组成。
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拱形结构内,并适形贴合焊接于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加强板的搭接处适形贴合并焊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第三加强板横向侧边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加强板横向侧边对应开设有定位缺口。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第三加强板搭接成整体后与所述纵梁下板的槽底合围形成贯通的空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副车架纵梁,通过多加强板设置,能够提高纵梁的扭转刚度,实现纵梁整体强度、刚度的提升以及疲劳开裂问题的优化解决,避免一次性制造工艺要求过高而带来的制造难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板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板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副车架纵梁,包括纵梁下板1和加强板2,所述加强板由第一加强板21、第二加强板22和第三加强板23拼接组成,各加强板沿所述纵梁下板1的长度方向设置;通过多加强板设置,能够提高纵梁的扭转刚度,实现纵梁整体强度、刚度的提升以及疲劳开裂问题的优化解决,避免一次性制造工艺要求过高而带来的制造难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纵梁下板1的横断面呈U形槽状结构,并且两槽壁向外延伸设有翻边;利于增加纵梁下板1的抗弯强度,同时利于各加强板的安装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21、第二加强板22和第三加强板23的中部凸起形成拱形,其横断面均呈几字形;方便安装的同时,利于增加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21、第二加强板22和第三加强板23的横向侧边均与所述纵梁下板1的两翻边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由第一加强板21、第二加强板22和第三加强板23搭接后焊接组成;所述第二加强板22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1拱形结构内,并适形贴合焊接于第一加强板21;所述第三加强板23与第一加强板21的搭接处适形贴合并焊接固定;结构强度高,制备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强板23横向侧边开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加强板21横向侧边对应开设有定位缺口;方便定位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21与第三加强板23搭接成整体后与所述纵梁下板1的槽底合围形成贯通的空腔;利于减轻整体结构的重量。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