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梁与前围板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4921发布日期:2019-08-13 20:59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纵梁与前围板的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挤出机,具体涉及一种纵梁与前围板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厂家对汽车的安全性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车身作为汽车碰撞的主要承载结构,应当具备通过合理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和耗散碰撞力的功能,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因此车身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成为影响汽车碰撞安全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现有纵梁与前围板通常是直接搭接,碰撞发生时,纵梁的变形会直接传导至前围板,导致驾乘舱的侵入量变大,不利于碰撞安全,会对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乘用化车对碰撞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车身结构在设计尽量考虑碰撞的安全性,减量驾乘舱碰撞时的侵入量。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有效降低成员舱侵入量的连接结构,提高了碰撞的安全性,同时加工方便,利于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高,并且结构简单紧凑。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纵梁与前围板的连接构造,通过在纵梁和前围之间增加一个连接构造,在碰撞时纵梁的受力会作用到连接构造上,连接件碰撞中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前围板的入侵量就会相应减小,有效提高了碰撞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纵梁与前围板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构造本体,连接构造本体设置于纵梁根部和前围板之间,所述连接构造本体与纵梁根部和前围板连接设置并形成有用于吸收纵梁碰撞的吸能腔。

进一步,连接构造本体包括定位面、定位面连续弯折形成的前围板搭接面和纵梁搭接面以及定位面续弯折形成的过渡连接面;定位面与前围板搭接面、纵梁搭接面、过渡连接面、前围板以及纵梁形成所述的吸能腔。

进一步,定位面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构造本体安装定位的定位孔。

进一步,定位孔为两个。

进一步,前围板搭接面与过渡连接面之间、纵梁搭接面与过渡连接面之间均设置有压溃缺口。

进一步,过渡连接面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结构。

进一步,纵梁搭接面上设置有让位缺口。

进一步,吸能腔深度为15-2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纵梁与前围板的连接构造,通过在纵梁和前围之间增加一个连接构造,在碰撞时纵梁的受力会作用到连接构造上,连接件碰撞中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前围板的入侵量就会相应减小,有效提高了碰撞安全性能,从而提高了驾乘舱结构的稳固性和此处的承受碰撞的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附图标记

前围板1;连接构造本体2;纵梁3;定位面4;前围板搭接面5;过渡连接面6;纵梁搭接面7;第一定位孔8;第二定位孔9;吸能腔10;压溃缺口11;加强筋12;让位缺口13。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本实用新型的纵梁3与前围板1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构造本体2,连接构造本体2设置于纵梁3根部和前围板1之间,所述连接构造本体2与纵梁根部3和前围板1连接设置并形成有用于吸收纵梁3碰撞的吸能腔10;通过在纵梁3和前围板1之间增加一个连接构造,在碰撞时纵梁的受力会作用到连接构造上,连接构造碰撞中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前围板1的入侵量就会相应减小,有效提高了碰撞安全性能,从而提高了驾乘舱结构的稳固性和此处的承受碰撞的能力;提高了碰撞的安全性,同时加工方便,利于生产,保证产品的质量高,并且结构简单紧凑。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造本体2包括定位面4、定位面4连续弯折形成的前围板搭接面5和纵梁搭接面7以及定位面续弯折形成的过渡连接面6;定位面4与前围板搭接面5、纵梁搭接面7、过渡连接面6、前围板1以及纵梁3形成所述的吸能腔10,安装时,纵梁3一部分与定位面4接触连接安装,一部分与纵梁搭接面7连接安装,使其具有各大的接触面,方便于吸能,定位面4通过连续弯折的方式形成多个弯折面,分别与各个部件连接安装,优选的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安装,连接构造本体2与纵梁3和前围板1安装好后,形成吸能腔10,连续弯折的方式方便于安装的同时更利于吸能腔10发生形变进而快速吸收冲击产生的能量,提升安全保障。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面4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构造本体安装定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两个包括第一定位孔8和第二定位孔9,两个定位孔分别设置于定位面4的两端部,定位孔不仅实现了连接构造本体的安装定位作用,同时还在纵梁3受到冲击时,方便于连接构造本体材料发生形变,利于碰撞吸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围板搭接面5与过渡连接面6之间、纵梁搭接面7与过渡连接面6之间均设置有压溃缺口11,压溃缺口11与各个面之间圆滑过渡连接,压溃缺口11的设计不仅实现起到利于安装的作用,同时也是应力集中区域,发生碰撞时,利于引导能腔10被压缩,方便连接构造碰撞中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小前围板1的受到冲击而产生的入侵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连接面上设置有若干加强筋结构,加强筋12的设计提高产品的强度,缓解连接处产生的疲劳强度,提升产品品质;所述纵梁搭接面上设置有让位缺口13,让位缺口的设计便于其他部件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能腔深度为15-30mm,优选的深度设计为25mm,在确保有着足够的安装空间的同时,起到最大程度的缓冲吸能的作用,进一步的提升安全质量,确保驾驶舱的安全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