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3201发布日期:2018-11-02 23:1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往的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具备左右一对的履带(crawler)式无限轨道(以下简称为履带)、和具有驱动履带的驱动源的车体。另外,在升降装置的前部和后部设置有向履带的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脚轮(caster)。并且,在平地行驶时,通过这些前后的脚轮来行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295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升降装置中,前部的脚轮是万向轮,后部的脚轮是固定轮。在这种情况下,转弯(转换方向)时,以后部的脚轮的左右的中央附近为中心进行转弯。也就是说,需要将从后部的脚轮的左右的中央附近到前端部的长度作为转弯半径。因此,在狭窄的地方难以进行转弯。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来的,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操作的升降装置为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包括框架(frame)、履带和转弯单元(unit)。框架组装有驱动单元。一对履带设置在框架的左右侧方,并由驱动单元进行驱动。转弯单元具有车轮。车轮围绕沿升降装置的左右延伸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旋转轴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并沿着旋转轴排列配置。并且,车轮被设置为,在位于行驶于平地上的状态下的履带下表面的下方的突出状态、与侧视观察时位于履带的外周面内侧的收纳状态之间移动自如。并且,升降装置在转弯时,通过使车轮处于突出状态,来利用转弯单元进行转弯。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可以具备把手(handle)。把手配置于升降装置的后部。另外,转弯单元可以具有操作杆(lever)。操作杆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把手的前方,通过使操作杆向前方移动来使车轮从突出状态转换到收纳状态,并且通过使操作杆向后方移动来使车轮从收纳状态转换到突出状态。

在本发明的升降装置中,转弯单元可以分别在下端部配置有车轮,在上端部配置有操作杆,并且围绕配置在该车轮与操作杆之间的、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转动轴转动自如地被框架支承。另外,升降装置可以具备施力构件。施力构件配置在框架与转弯单元之间,并且对转弯单元赋予作用力,该作用力朝向使车轮从收纳状态的位置向突出状态的位置移动的方向。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可以具备缓冲构件。缓冲构件配置在框架与转弯单元之间,当车轮从突出状态的位置向收纳状态的位置移动时,使阻尼力作用于转弯单元。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可以具备配置在框架的上方并用于放置装载物的货架。并且,车轮可以在突出状态下,处于在货架上放置有装载物的状态并且处于被置于平地上的状态时,位于整体的重心位置的后方。

在本发明的升降装置中,车轮可以在突出状态下,处于在货架上放置有装载物的状态并且处于可转弯的状态时,位于整体的重心的铅垂下方附近。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可以具备照亮车轮的照明。

在本发明的升降装置中,可以设置有多个车轮,并且该多个车轮中位于两端的车轮之间的间隔可以是整体的宽度的0.25倍至0.5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楼梯升降时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并且是用于说明车轮的收纳状态和突出状态的转换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并且表示车轮处于突出状态且前端部接地的状态。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的侧视图,并且表示车轮处于突出状态且前端部悬空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将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具体化的实施方式1,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的方向,将在楼梯上下降移动时的行进方向(图1中的左方)定义为升降装置的前方,将上升移动时的行进方向(图1中的右方)定义为升降装置的后方。另外,关于上下的方向,将图1和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原样定义为升降装置的上下方向。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1是在楼梯上升降的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升降装置1包括框架10、履带20、转弯单元30、货架40、把手50以及支承构件(作为本发明的施力构件和缓冲构件而示例。)60。

如图1至图3所示,框架10包括水平部10a、倾斜部10b、电机(motor)安装部10c、履带引导(crawlerguide)部10d、前方轴承部10e、后方轴承部10f以及把手支承部10g。另外,框架10中组装有驱动单元11。

水平部10a左右平行地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构件。倾斜部10b从水平部10a的后端向后方侧斜上方延伸形成。电机安装部10c设置在水平部10a的前端部上方,并安装有下述的驱动单元11的电机11a。一对履带引导部10d设置在水平部10a和倾斜部10b的左右侧方。履带引导部10d形成有向下方开口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如图1所示,履带引导部10d在侧视观察中,沿着水平部10a及倾斜部10b的延伸方向延伸形成。前方轴承部10e从水平部10a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设置。前方轴承部10e轴支承下述的驱动单元11的驱动轴11b。后方轴承部10f从倾斜部10b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后端沿着倾斜部10b的延伸方向朝斜上方延伸形成。后方轴承部10f轴支承下述的从动单元12的从动轴12a。把手支承部10g设置在倾斜部10b的上端部上方,并且支承下述的把手50的下端部。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单元11包括电机11a、驱动轴11b和驱动带轮(pulley)11c。电机11a是履带20的驱动源,由未图示的电池(battery)进行驱动。驱动轴11b被框架10的前方轴承部10e轴支承。驱动轴11b通过链轮(sprocket)和链条(chain)被传递电机11a的动力从而进行旋转。驱动带轮11c是卷挂履带20的带齿的带轮。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从动单元12组装在框架10中。从动单元12具有从动轴12a和从动带轮12b。从动轴12a被框架10的后方轴承部10f轴支承。从动带轮12b上卷挂着履带20。

一对履带20设置在框架10的左右侧方并由驱动单元11驱动。如图1所示,履带20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的环状,被卷挂在驱动带轮11c、从动带轮12b和履带引导部10d上。履带20是橡胶(rubber)履带。履带20在其背面设置有规定间隔的多个齿,这些齿与驱动带轮11c的齿啮合并传送电机11a的动力从而驱动。另外,在履带20的表面(在楼梯上升降时与楼梯接触的面)上形成有波状的起伏。如图4所示,履带20在楼梯s上升降时,在由履带引导部10d进行引导的一侧(图1所示的下侧)的部位,与楼梯s的角部抵接。在该状态下,通过使驱动单元11动作来驱动一对履带20,由此履带引导部10d在履带20的背面上滑动,从而使升降装置1在楼梯s上升降。以在楼梯s上升降时成为接地面的部位跨越楼梯s的至少2个以上的角部的长度,卷挂各履带20。

转弯单元30具有车轮31。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弯单元30具有两个车轮31。各车轮31围绕旋转轴a1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并沿着旋转轴a1延伸的方向排列配置,该旋转轴a1沿着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及图3的左右方向)延伸。如图2和图3所示,这两个车轮31之间的间隔d被设为升降装置1的左右宽度w的1/3左右。车轮31被设置为在突出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移动自如,所述突出状态为车轮31位于在平地上行驶的状态下的履带20下端的下方的状态,所述收纳状态为车轮31在侧视观察时位于履带20的外周面内侧的状态。另外,转弯单元30具有操作杆32。操作杆3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被设置在把手50的前方。通过使操作杆32向前方移动,将车轮31从突出状态转换到收纳状态,通过使操作杆32向后方移动,将车轮31从收纳状态转换到突出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弯单元30围绕图5所示的转动轴a2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框架10上。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转弯单元30借助下述的货架40的放置面部41支承在框架10上。转动轴a2是沿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轴,是与旋转轴al平行的轴。转弯单元30隔着该转动轴a2,分别在下端部配置有车轮31,在上端部配置有操作杆32。因此,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对操作杆32进行移动操作,转弯单元30使包括车轮31在内的整体围绕转动轴a2转动。转弯单元30通过该转动,转换车轮31的突出状态和收纳状态。

此外,如图5所示,转弯单元30具有第1锁定(lock)机构33。第1锁定机构33将车轮31锁定在收纳状态。具体而言,第1锁定机构33具备第1卡止部33a和第1被卡止部33b。第1卡止部33a设置在操作杆32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第1被卡止部33b设置在下述的货架40的侧部。通过向前方移动操作杆32并将第1被卡止部33b卡止在第1卡止部33a上,使第1锁定机构33处于锁定状态。操作杆32在第1锁定机构33的锁定状态下,保持已移动到前方的状态。并且,转弯单元30通过保持操作杆32已移动到前方的状态,来锁定车轮31的收纳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锁定机构33,采用与车辆的门等中使用的锁定机构相同的锁定机构。第1卡止部33a形成u形的缺口,第1被卡止部33b是圆形截面的环状的承受金属配件,通过将第1被卡止部33b从径向插入到第1卡止部33a的缺口来进行卡止。另外,通过操作如图5所示的解除杆33c,来解除第1卡止部33a和第一被卡止部33b的卡止。

此外,如图5所示,转弯单元30具有第2锁定机构34。第2锁定机构34将车轮31锁定在突出状态。第2锁定机构34具备与第1锁定机构33的第1卡止部33a及第1被卡止部33b相同的第2卡止部34a及第2被卡止部34b。第2卡止部34a设置在下述的把手50的把持部51的下方,并且第2被卡止部34b设置在操作杆32的上端部。通过向后方移动操作杆32并将第2被卡止部34b卡止到第2卡止部34a上,从而使第2锁定机构34处于锁定状态。在第2锁定机构34的锁定状态下操作杆32保持已移动到后方的状态。并且,转弯单元30通过保持操作杆32已移动到后方的状态,来锁定车轮31的突出状态。通过操作如图5所示的解除杆34c,来解除第2卡止部34a和第2被卡止部34b的卡止。

货架40配置在框架10的上方并用于放置装载物b。如图1所示,货架40具有放置面部41和下部承受部42。放置面部41从下端部朝上端部向后方斜上方延伸设置。放置面部41的下端部被框架10的水平部10a支承,并且上端部被框架10的倾斜部10b支承,设置为在侧视观察时以与倾斜部10b大致平行的角度倾斜。下部承受部42从放置面部41的下端向前方斜上方延伸设置。货架40通过这些放置面部41和下部承受部42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当装载物b被放置在放置面部41上时,下部承受部42承载装载物b的下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的升降装置1中,搭载聚乙烯罐(polyethylenetank)作为装载物b。如图1所示,在放置面部41和下部承受部42之间,安装了能够每段放置两个20升(liter)聚乙烯罐的两段搁板43,并且,在货架40上最多可放置四个聚乙烯罐。

把手50设置在升降装置1的后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50从货架向后方延伸形成。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把手50的下端转动自如地连接在货架40的放置面部41的上端部,把手50向后方斜上方延伸形成。在把手50的上端设置有在左右外侧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两个把持部51。两个把持部51是由操作者把持用来进行改变行进方向和转弯等操纵的部位。在把持部51的左右内侧端部设置有用于对驱动单元11的驱动进行操作的操作开关51a。操作开关51a分别设置在两个把持部51上。此外,在把手50上设置有角度调整部52,该角度调整部52从下端部分支并连接在框架10的把手支承部10g上。角度调整部52通过调整和把手支承部10g之间的连接长度,能够使把手50的整体以把手50的下端部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调整把手50的角度。

操作开关(switch)51a采用所谓的瞬时(momentary)操作型按钮(button)开关,其在解除按压状态时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操作开关51a电连接到未图示的控制部。在控制部中,通过同时按压操作两个操作开关51a来使驱动单元11的电机11a动作,并且,即使在这种状态下解除任意一个操作开关51a的按压状态,电机11a也持续工作状态,通过解除两个操作开关51a的按压状态,执行使电机11a停止的控制。

支承构件60伸缩自如地配置在框架10和转弯单元3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构件60是油压减震器(damper),在伸长时利用压缩气体(gas)的气压施加作用力并伸长,收缩时施加由工作油的流体阻力产生的阻尼力并收缩。支承构件60的一端连接固定在货架40上。即,支承构件60的一端借助货架40安装在框架10上。另外,支承构件60的另一端连接固定在转弯单元30的操作杆32上。并且,支承构件60对转弯单元30赋予作用力,该作用力朝向使车轮31从收纳状态的位置向突出状态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具体而言,支承构件60配置在固定支承于框架10的货架40与转弯单元30的操作杆32之间,赋予朝向使操作杆32向后方移动的方向的作用力。通过该作用力,转弯单元30被赋予围绕转动轴a2转动的作用力。并且,该作用力为,朝向使得车轮31从收纳状态的位置向突出状态的位置移动的方向的作用力。另外,当车轮31从突出状态的位置向收纳状态的位置移动时,支承构件60施加阻尼力。具体而言,当操作杆32向前方移动时,支承构件60收缩并施加阻尼力。

此外,升降装置1具备照明71、72。如图2所示,照明71设置在框架10的后部。具体而言,照明71设置在左右的倾斜部10b的上端部,向前方斜下方照射光,以照亮车轮31。利用该照明71,操作员能够识别车轮31是否确切地转换到突出状态或收纳状态。另外,由于照明71从倾斜部10b的上端向前方斜后方照射光,因此能够照亮操作员的脚下前方。照明71被构成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led光源。照明72设置在框架10的侧部。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照明72分别安装在左右一对的固定板10h上,左右一对的固定板10h设置在水平部10a的侧部并用于固定货架40。照明72朝向侧方斜下方照射光来照亮升降装置1的周边部的左右。照明72被构成为,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的多个led光源。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升降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升降装置1在楼梯上升降时,通过一对履带20行驶。在楼梯上升降时,最初将转弯单元30的车轮31从突出状态转换到收纳状态。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首先,操作解除杆34c,解除第2锁定机构34的锁定。此时,虽然施加在升降装置1上的重力发挥使车轮31朝向收纳状态的位置移动的力的作用,但支承构件60的作用力和阻尼力发挥作用,从而使车轮31向收纳状态的方向的急剧移动得以缓和,换句话说,升降装置1的急剧下降得以缓和。然后,使操作杆32向前方移动。此时,使操作杆32确实地向前方移动,直到第1卡止部33a卡止到第1被卡止部33b上为止。通过卡止第1卡止部33a和第1被卡止部33b,第1锁定机构33被锁定,车轮31的收纳状态可靠地被锁定。

接下来,使驱动单元11动作。具体而言,对两个操作开关51a进行按压操作。驱动单元11在两个操作开关51a两者同时处于按压状态时才开始驱动,因此,即使只有一个操作开关51a无意地变为按压状态,也可以防止意外地驱动驱动单元11。如此使驱动单元11动作时,履带20旋转。并且,当一对履带20抵接到楼梯s的角部时,如图4所示,沿着楼梯s的角部行进,从而在楼梯s上升降。此时,即使解除两个操作开关51a中的任意一个的按压操作,仍保持驱动单元11的驱动。因此,容易进行楼梯升降中的操作。在升降完成后停止履带20的旋转时,同时解除两个操作开关51a的按压操作。由此,驱动单元11停止。

另外,在楼梯平台等狭窄的地方进行转弯(转换方向)时,升降装置1通过转弯单元30的车轮31进行转弯。也就是说,在转弯时,升降装置1通过使车轮31处于突出状态并接地,从而进行转弯。将车轮31从收纳状态转换到突出状态时,首先,操作解除杆33c来解除第1锁定机构33的锁定。然后,使操作杆32向后方侧(把手50侧)移动(参照图5)。此时,使操作杆32确实地向后方移动,直到第2被卡止部34b被卡止到第2卡止部34a为止。通过卡止第2卡止部34a和第2被卡止部34b,第2锁定机构34被锁定,并且车轮31的突出状态可靠地被锁定。另外,此时,作为施力构件的支承构件60伸长,从而施加朝向使车轮31移动到突出状态的位置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容易进行转换。

另外,如图6所示,在货架40上放置有装载物的状态且被置于平地上的状态下,处于突出状态的车轮31位于升降装置1整体的重心g的位置的后方。换句话说,在这种状态下的升降装置1的重心g位于车轮31与升降装置1的前端之间。由此,升降装置1的重心g位于接地的车轮31与履带20的前端部之间,升降装置1能够以稳定的状态静止。

接下来,抓住把手50的把持部51向下方推压,以车轮31为轴将升降装置1的前部抬起。由此,如图7所示,前端部悬空,成为只有突出状态的车轮31接地的可转弯的状态。通过在该状态下左右移动把手50,升降装置1能够以两个车轮31的中间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弯。此时,通过将两个车轮31的间隔d设定为整体的宽度w的1/3,可以良好地抑制左右方向的倾斜,并且履带20不会接地而能够良好地转弯。

此外,当抬起升降装置1的前部时,重心g的位置以车轮31为轴转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1的重心g向车轮31的上方移动。即,车轮31位于重心g的铅垂下方附近。因此,不需要施加用于维持使升降装置1的前部悬空的状态的较大的力,也容易控制前后的倾斜。

如上所述,升降装置1包括框架10、履带20和转弯单元30。框架10组装有驱动单元11。履带20在框架1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并由驱动单元11驱动。转弯单元30具有车轮31。车轮31围绕沿着升降装置1的左右延伸且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旋转轴a1旋转自如地被支承,并沿着旋转轴a1排列配置。另外,车轮31被设置为,在位于行驶于平地上的状态下的履带20的下表面的下方的突出状态、与侧视观察时位于履带20的外周面内侧的收纳状态之间移动自如。并且,升降装置1在转弯时,通过使车轮31处于突出状态来利用转弯单元30进行转弯。

通过这样的结构,升降装置1能够以处在突出状态的车轮31为轴使履带20悬空。因此,在仅使车轮31接地的状态下,能够以车轮31的中央附近为中心容易地进行转弯。

因此,能够容易地操作升降装置1。

此外,升降装置1在后部具备把手50。此外,转弯单元30具有操作杆32。操作杆3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设置在把手50的前方,并且通过向前方移动来将车轮31从突出状态转换到收纳状态,并且通过向后方移动来将车轮31从收纳状态转换到突出状态。因此,位于把手50后方的操作者通过进行将操作杆32拉向后方的操作,能够使车轮31处于突出状态。此外,通过向前方推动操作杆32,能够使车轮31处于收纳状态。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突出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的转换操作。

另外,升降装置1中,转弯单元30分别在下端部配置有车轮31,在上端部配置有操作杆32,并且,围绕转动轴a2转动自如地被框架10支承,该转动轴a2配置在这些车轮31和操作杆32之间,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前后方向正交。另外,升降装置1具备作为施力构件的支承构件60。支承构件60配置在框架10与转弯单元30之间,并且对转弯单元30赋予作用力,该作用力朝向使车轮31从收纳状态的位置向突出状态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因此,当使车轮31处于突出状态时,支承构件的作用力辅助地作用于操作杆32。该作用力与升降装置1整体的倾斜(前后方向)无关地发挥作用。由此,能够以较小的力使车轮31处于突出状态。

此外,升降装置1具备作为缓冲构件的支承构件60。支承构件60配置在框架10和转弯单元30之间,当车轮31从突出状态的位置向收纳状态的位置移动时使阻尼力作用于转弯单元30。因此,能够缓和将车轮31设为收纳状态时的冲击。在车轮31以突出状态接地的情况下,升降装置1整体的重量施加到车轮31。即,升降装置1的下降由车轮31支承。当从该状态变为收纳状态时,作用于升降装置1的重力发挥作用,朝向收纳状态的位置对车轮31施力。但是,能够通过支承构件60的阻尼力来抵抗该施力,从而能够缓解冲击。

另外,升降装置1具有配置在框架10上方并用于放置装载物b的货架40。并且,在突出状态下,处于在货架40上放置有装载物b的状态且处于被置于平地上的状态时,车轮31位于升降装置1整体的重心g的位置的后方。因此,由于重心g位于接地的状态的车轮31与履带20的前部之间,所以能够稳定地维持被置于平地上的状态。另外,通过将把手50向下方按压,能够以车轮31为轴容易地将升降装置1的前部抬起,因此能够容易地转换到可转弯的状态。

另外,升降装置1在突出状态下,处于在货架40上放置有装载物b的状态且处于能够转弯的状态时,车轮31位于升降装置1整体的重心g的铅垂下方附近。因此,与重心g的位置位于车轮31的远方的情况相比,转弯时的惯性力矩(moment)变小,因此能够更容易转弯。另外,由于升降装置1整体的重心g位于车轮31的铅垂上方,所以容易取得平衡(balance),能够容易维持只有处于可转弯的状态的车轮31接地的状态。

此外,升降装置1具有照亮车轮31的照明71。因此,即使在夜间或在黑暗的地方进行作业,也能够容易目视确认车轮31是否确实地处于突出状态以及收纳状态中的某一个状态。

另外,升降装置1设置有两个车轮31,并且这两个车轮31之间的间隔d被设定为整体的宽度w的大约1/3。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可转弯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的倾斜,能够稳定地使其转弯。此外,到各车轮31的转弯中心为止的距离、即各车轮31的转弯半径被控制得小于升降装置1整体的转弯半径,因此能够提高转弯性能。由此,能够实现兼具转弯性能和转弯稳定性的升降装置1。

本发明不限于通过上述说明和附图所描述的实施方式1,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1)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通过使车轮围绕规定的转动轴转动来转换突出状态和收纳状态的形式,但这并非必须。车轮在突出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进行转换的形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采用通过使车轮在上下方向上直线移动来进行转换的形式等。

(2)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转弯单元具有转换车轮的突出状态和收纳状态的操作杆的形式,但这并非必须。用于转换车轮的突出状态和收纳状态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定。

(3)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具备作为施力构件的支承构件的形式,该施力构件对转弯单元赋予朝向使车轮从收纳状态的位置向突出状态的位置移动的方向的作用力,但这并非必须。在具有施力构件的情况下,施力构件的种类和由其产生的作用力的赋予形式等没有特别限定。

(4)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具备作为缓冲构件的支承构件的形式,该缓冲构件在车轮从突出状态的位置向收纳状态的位置移动时施加阻尼力,但这并非必须。在具备缓冲构件的情况下,缓冲构件的种类和由其施加阻尼力的形式等没有特别限制。

(5)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在货架上放置有装载物的状态且被置于平地上的状态下的车轮,在突出状态下位于整体的重心位置的后方的形式,但这并非必须。

(6)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在货架上放置有装载物的状态且可转弯的状态下的车轮,在突出状态下位于整体的重心位置的铅垂下方附近的形式,但这并非必须。

(7)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具备照亮车轮的照明的形式,但这并非必须。

(8)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设置有多个(两个)车轮,并且将多个车轮中位于两端的车轮的间隔设定为升降装置整体的宽度的1/3左右的形式,但这并非必须。该间隔可以是装置整体的宽度的0.25倍至0.5倍,优选为0.3倍至0.35倍。在这些情况下,能够良好地抑制通过车轮进行转弯时的升降装置的左右方向的倾斜。

(9)在实施方式1中,将车轮的数量设定为两个,但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10)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履带示例了橡胶履带,但也可以采用金属制的履带等使用了其他材料的履带或由这些材料的组合形成的履带。

(11)在实施方式1中,示例了以在楼梯上升降时成为接地面的部位跨越楼梯的至少2个以上的角部的长度将履带卷挂在履带引导部上的形式,但从升降时的稳定性的观点来看,优选为跨越楼梯的三个以上的角部的长度。

附图标记说明

1…升降装置10…框架

10a…水平部10b…倾斜部

10c…电机安装部10d…履带引导部

10e…前方轴承部10f…后方轴承部

10g…把手支承部10h…固定板

11…驱动单元11a…电机

11b…驱动轴11c…驱动带轮

12…从动单元12a…从动轴

12b…从动带轮20…履带

30…转弯单元31…多个车轮

32…操作杆33…第1锁定机构

33a…第1卡止部33b…第1被卡止部

33c…解除杆34…第2锁定机构

34a…第2卡止部34b…第2被卡止部

34c…解除杆40…货架

41…放置面部42…下部承受部

43…两段搁板50…把手

51…把持部51a…操作开关

52…角度调整部60…支承构件(施力构件,缓冲构件)

71、72…照明a1…多个车轮的旋转轴

a2…转弯单元的转动轴b…装载物

d…多个车轮中位于两端的车轮之间的间隔

g…升降装置整体的重心s…楼梯

w…升降装置整体的左右的宽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