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支柱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81562发布日期:2020-06-12 16:3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前支柱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前支柱构造。



背景技术:

前支柱由前部前支柱、后部前支柱及它们之间的副窗玻璃构成,在构成前部前支柱的前支柱主体(骨架构件)通过埋入螺栓部而安装有冲击吸收构件(支柱装饰件)的构造是以往已知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3-27663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上述构造中,需要用于在前部前支柱的前支柱主体安装埋入螺栓部的平面部,即具有规定的宽度并与乘员对向的平面部。换言之,需要法线方向与在俯视视图中乘员从车厢内侧观察前部前支柱时的视线成为大致同一方向的平面部。因此,存在前部前支柱的窄幅化会被平面部阻碍的不良情况。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将前支柱窄幅化的前支柱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具备:支柱骨架构件,通过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与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构件的车厢外侧凸缘部及车厢内侧凸缘部分别重叠并接合而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构成前支柱;及支柱装饰件,具有表皮部和弹性体,构成所述前支柱,其中,所述表皮部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支柱骨架构件,所述弹性体接合于所述表皮部的与所述支柱骨架构件对向的壁面并且将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含入。

根据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通过接合于表皮部的与支柱骨架构件对向的壁面的弹性体将构成闭合截面形状的支柱骨架构件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含入,支柱装饰件安装于支柱骨架构件。也就是说,在支柱骨架构件无需形成用于安装支柱装饰件的与乘员对向的平面部。因此,与具有该平面部的情况相比,前支柱窄幅化。

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弹性体所含入的所述车厢内侧凸缘部在俯视剖视图中朝向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的上身突出。

根据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弹性体所含入的车厢内侧凸缘部在俯视剖视图中朝向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的上身突出。因此,前支柱进一步窄幅化,乘员从车厢内侧观察时的由前支柱引起的死角减少。

第三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弹性体所含入的所述车厢内侧凸缘部的前端部具有在俯视剖视图中折弯成大致直角的部分。

根据第三方案的前支柱构造,弹性体所含入的车厢内侧凸缘部的前端部具有在俯视剖视图中折弯成大致直角的部分。因此,弹性体由该车厢内侧凸缘部的前端部牢固地保持。也就是说,支柱装饰件难以从支柱骨架构件脱落。

第四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所述表皮部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向车厢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

根据第四方案的前支柱构造,支柱装饰件的表皮部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向车厢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因此,与支柱装饰件的表皮部在俯视剖视图中未形成为向车厢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情况相比,前支柱进一步窄幅化。

第五方案的前支柱构造以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前支柱构造为基础,在所述弹性体形成有切口,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二构件的至少一方的车厢内侧凸缘部插入于所述切口。

根据第五方案的前支柱构造,能够以简易的结构使弹性体含入车厢内侧凸缘部。

发明效果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前支柱窄幅化。

附图说明

优选的实施例将基于以下的附图来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a柱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图1的x-x线向视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图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a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图4b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比较例的前支柱构造的与图3相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up设为车辆上方向,将箭头fr设为车辆前方向,将箭头rh设为车辆右方向。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如图2所示,在车辆12设置有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且将车厢14的内侧与车厢14的外侧隔开的前风窗玻璃(以下称作“前玻璃”)18。并且,如图1所示,在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前门(图示省略)中的前侧窗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的左右一对的前支柱(以下称作“a柱”)20。

左右一对的a柱20分别沿着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参照图2)而以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为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左右一对的a柱20分别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需要说明的是,a柱20在左侧(例如副驾驶席侧)和右侧(例如驾驶席侧)左右对称而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对右侧的a柱2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a柱20具有作为前侧的支柱骨架构件的前柱30和作为后侧的支柱骨架构件的后柱40。前柱30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如图3详细示出那样,在前柱30上经由聚氨酯粘接剂52及缓冲橡胶54而接合有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

另外,前柱30构成为包括作为第一构件的钢板制的前侧支柱外板32和作为第二构件的钢板制的前侧支柱内板34。前侧支柱外板32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大致礼帽型形状,前侧支柱内板34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也形成为大致礼帽型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后方侧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的棱线部(角部)34d。并且,由前侧支柱外板32和前侧支柱内板34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前柱30。即,在前侧支柱外板32的大致车辆后方侧以对向的方式设置有前侧支柱内板34,前侧支柱外板32与前侧支柱内板34通过点焊而接合。

若详细说明,则前侧支柱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厢14外侧)端部即外侧凸缘部32a与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厢14外侧)端部即外侧凸缘部34a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也就是说,在外侧凸缘部32a及外侧凸缘部34a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断续地)形成有多个点焊部36。

另外,前侧支柱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厢14内侧)端部即内侧凸缘部32b与前侧支柱内板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厢14内侧)端部即内侧凸缘部34b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也就是说,在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断续地)形成有多个点焊部38。

需要说明的是,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朝向就座于前席的座椅(例如驾驶席:图示省略)的乘员的上身突出。这里所说的“乘员”是指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eimpactdummy:worldsid)的am50型(美国成人男性的第50百分位)或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的af05型(美国成人女性的第5百分位)。并且,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的前端部在俯视剖视图中分别被设为互相向相反方向折弯成大致直角的折弯部32c、34c。

如图2所示,后柱40配置于前柱30的大致车辆后方侧。换言之,后柱40相对于前柱30在大致车辆前后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而配置,与前柱30大致平行地(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后柱40构成为包括钢板制的后侧支柱外板42、钢板制的后侧支柱加强件43及钢板制的后侧支柱内板44。后侧支柱外板42及后侧支柱加强件43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后侧支柱内板44的与长度方向(沿着大致车辆上下方向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大致礼帽型形状。

并且,由后侧支柱外板42、后侧支柱加强件43及后侧支柱内板44形成闭合截面形状的后柱40。即,在后侧支柱外板42的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对向的方式设置有后侧支柱加强件43及后侧支柱内板44,后侧支柱外板42、后侧支柱加强件43及后侧支柱内板44通过点焊而接合。

若详细说明,则后侧支柱外板42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即前侧凸缘部42a、后侧支柱加强件43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即前侧凸缘部43a及后侧支柱内板44的车辆前方侧端部即前侧凸缘部44a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也就是说,在前侧凸缘部42a、前侧凸缘部43a及前侧凸缘部44a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点焊部46。

并且,后侧支柱外板42的车辆后方侧端部即后侧凸缘部42b、后侧支柱加强件43的车辆后方侧端部即后侧凸缘部43b及后侧支柱内板44的车辆后方侧端部即后侧凸缘部44b互相重叠,该重叠的部分被点焊。

也就是说,在后侧凸缘部42b、后侧凸缘部43b及后侧凸缘部44b也以在其长度方向上空出规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点焊部48。需要说明的是,在互相重叠的后侧凸缘部42b、后侧凸缘部43b及后侧凸缘部44b通过从大致车辆后方侧嵌合而安装有树脂制(橡胶制)的开口密封条22。

另外,在前柱30与后柱40之间经由后述的支柱玻璃模制件56、57、缓冲橡胶54及聚氨酯粘接剂52而架设有作为透明构件的a柱玻璃50。需要说明的是,a柱玻璃50是以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透明的窗构件,在侧视下随着朝向车辆上方侧而向车辆后方侧倾斜(参照图1)。另外,a柱玻璃50不限定于玻璃,例如也可以由透明的纤维增强树脂等构成。

如图3所示,在a柱玻璃50的前端部一体地安装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车辆后方侧配置直角部的俯视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树脂制(橡胶制)的支柱玻璃模制件56。并且,在该支柱玻璃模制件56的朝向车厢14内侧的壁面一体形成有定位用的突出部56a,在该突出部56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安装有聚氨酯粘接剂52。

如图2所示,在a柱玻璃50的后端部一体地安装有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配置直角部的俯视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树脂制(橡胶制)的支柱玻璃模制件57。并且,在该支柱玻璃模制件57的朝向车厢14内侧的壁面的车辆后方侧安装有聚氨酯粘接剂52,在该壁面的车辆前方侧安装有缓冲橡胶54。

a柱玻璃50的前端部通过支柱玻璃模制件56从车辆前方侧由突出部56a定位并由聚氨酯粘接剂52接合于外侧凸缘部32a而安装于前柱30。a柱玻璃50的后端部通过支柱玻璃模制件57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由缓冲橡胶54定位并由聚氨酯粘接剂52接合于前侧凸缘部42a而安装于后柱40。

如图2、图3所示,在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通过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嵌合而安装有作为密封构件的树脂制(橡胶制)的模制件16。并且,该模制件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6a相对于支柱玻璃模制件56以弹性变形的状态(以规定的压力)无间隙地抵接。通过设置于前玻璃18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18a与支柱玻璃模制件56之间的模制件16,雨水等向a柱玻璃50与前玻璃18之间的浸入被防止。

另外,如图2所示,在后侧支柱外板4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配置前门的门框架24。在门框架24的车辆前方侧设置有门密封条26,门框架24的车辆后方侧设置有玻璃导槽28。

如图2、图3所示,在前柱30及后柱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a柱装饰件58。a柱装饰件58为树脂(包括橡胶)制,构成为包括设置于前柱30的车厢14内侧的前侧支柱装饰件60和设置于后柱40的车厢14内侧的后侧支柱装饰件70。

前侧支柱装饰件60具有沿着前柱30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作为表皮部的主体部62和通过粘接剂等一体地接合于主体部62的内面(与前柱30对向的壁面)的作为弹性体的橡胶部64。主体部62作为一例而由聚丙烯(pp)形成,橡胶部64作为一例而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形成,但不特别限定于此。橡胶部64也可以由其他的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具有弹性的弹性体、具有弹性的树脂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视图中,若将后柱40的下端部的圆弧状部分与直线状部分的交界部分设为交界部40a,将与交界部40a在与a柱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向的前柱30的部分设为特定部位30a,则橡胶部64至少设置于比特定部分30a靠上方侧处即可。主体部62的下端部插入于在仪表盘(图示省略)形成的插入口(图示省略),主体部62的上端部抵接于车顶顶衬(图示省略)。

如图3所示,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厢14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将前柱30(包括内侧凸缘部32b、34b及外侧凸缘部32a、34a)从车厢14内侧以非接触状态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所示的俯视剖视图中,主体部62的与前侧支柱内板34对向的后侧的侧壁部62b形成为比与前侧支柱外板32对向的前侧的侧壁部62a长,侧壁部62b的前端部62c以与不弯折的情况相比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朝向车辆前方侧稍微弯折。

也就是说,侧壁部62b的前端部62c以接近外侧凸缘部32a及外侧凸缘部34a的方式配置。由此,稍微对乘员从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60引起的死角dw为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下的结构起到了帮助。另外,成为了乘员从副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60引起的死角pw为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下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瞳孔中心间距离”是指就座于前席的座椅(驾驶席或副驾驶席)的乘员的右眼的瞳孔中心与左眼的瞳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日本人的成人中为约60~65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该瞳孔中心间距离设定为“65mm”。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与表示乘员从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60引起的死角dw的单点划线t平行且前侧支柱外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处的假想切线k1与外侧凸缘部32a、34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的假想切线k2之间的区域配置内侧凸缘部32b、34b。

另外,在俯视剖视图中接合于主体部62的内面的橡胶部64的与前柱30对向的面侧的大致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将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含入的规定深度的切口即切口部66。通过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向该切口部66内插入,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被橡胶部64从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及内侧按压并夹持。由此,前侧支柱装饰件60安装于前柱3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的前端部被设为互相向相反方向折弯成大致直角的折弯部32c、34c,但通过橡胶部64适当弹性变形,折弯部32c、34c能够向切口部66内插入。另外,也可以设为内侧凸缘部32b及内侧凸缘部34b不是仅由切口部66含入(由橡胶部64夹持),而是由切口部66含入并且由涂布于切口部66的内面的粘接剂等粘接的结构。

如图2所示,后侧支柱装饰件70具有沿着后柱40在大致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主体部72。主体部72的下端部与前侧支柱装饰件60同样地插入于在仪表盘形成的插入口,主体部72的上端部抵接于车顶顶衬。

后侧支柱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朝向大致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厢14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后侧支柱装饰件70的主体部72将后柱40从车厢14内侧以非接触状态覆盖。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俯视剖视图中,主体部72的与后侧支柱内板44对向的前侧的侧壁部72a形成为比后侧的侧壁部72b长。另外,在后侧支柱装饰件70与后柱40之间配置有线束74。

在后侧支柱装饰件70的内面沿着主体部72的长度方向且空出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在顶端侧具有扩径部78的大致箭头形状的多个夹子76。该夹子76(扩径部78)形成为能够在与其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以能够与一体地设置于后侧支柱内板44的支撑部45对向的方式突出设置于主体部72的内面(壁面)。

在一体地设置于后侧支柱内板44的支撑部45形成有比扩径部78的外径稍小的矩形状的贯通孔(图示省略)。后侧支柱装饰件70通过夹子76的扩径部78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向支撑部45的贯通孔插入之后扩径部78复原而安装于后柱40。

在被设为以上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中,接着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图5所示的比较例的前支柱构造10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在该前支柱构造100中,前侧支柱外板132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后方开口的俯视剖视大致u字状,前侧支柱内板134形成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俯视剖视大致倒“c”字状。

并且,通过配置于前侧支柱外板1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壁132a通过点焊而接合于配置于前侧支柱内板1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壁134a,从而构成了前柱130。另外,配置于前侧支柱内板134的车辆后方侧的后壁134b被设为朝向乘员对向的平面部,之后在壁134b形成有比后述的扩径部168的外径稍小的贯通孔(图示省略)。

前侧支柱装饰件160的主体部162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朝向车辆前方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前侧支柱装饰件160的主体部162将前柱130从车厢14内侧以非接触状态覆盖。并且,在前侧支柱装饰件160的内面沿着主体部162的长度方向且空出规定的间隔而设置有在顶端侧具有扩径部168的大致箭头形状的多个夹子166。

夹子166(扩径部168)形成为能够在与其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以能够与前侧支柱内板134的后壁134b对向的方式突出设置于主体部162的内面(壁面)。因此,前侧支柱装饰件160通过夹子166的扩径部168一边弹性变形一边向贯通孔插入之后扩径部168复原而安装于前柱130。

也就是说,在比较例的前支柱构造100中,由于具备用于安装夹子166的作为朝向乘员对向的平面部的后壁134b,所以前柱130及前侧支柱装饰件160的宽度(大致车辆宽度方向的大小)变大。由此,乘员从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160引起的死角dw比瞳孔中心间距离大,而且乘员从副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160引起的死角pw也比瞳孔中心间距离大。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中,如图3所示,通过接合于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的内面的橡胶部64将构成前柱30的前侧支柱外板32及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2b、34b含入(夹持),前侧支柱装饰件60安装于前柱30。

也就是说,在前柱30无需形成用于安装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与乘员对向的平面部。因此,与具有该平面部的情况(比较例的前支柱构造100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前柱30及前侧支柱装饰件60(a柱20)窄幅化。

尤其是,当将橡胶部64含入(夹持)的内侧凸缘部32b、34b在俯视剖视图中朝向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的上身突出时(当在假想切线k1与假想切线k2之间的区域配置有内侧凸缘部32b、34b时),能够将前柱30及前侧支柱装饰件60(a柱20)进一步窄幅化。由此,能够减少该乘员从车厢14内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60(a柱20)引起的死角。

具体而言,能够使乘员从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60引起的死角dw为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下,而且能够使乘员从副驾驶席侧观察时的由前侧支柱装饰件60引起的死角pw也为瞳孔中心间距离以下。由此,能够扩大乘员的视野。

而且,将前柱30(内侧凸缘部32b、34b及外侧凸缘部32a、34a)从车厢14内侧覆盖的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向车厢14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因此,与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主体部62在俯视剖视图中未形成为向车厢14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前侧支柱装饰件60(a柱20)进一步窄幅化。

另外,橡胶部64所含入(夹持)的内侧凸缘部32b、34b的前端部被设为在俯视剖视图中折弯成大致直角的折弯部32c、34c。因此,橡胶部64由该内侧凸缘部32b、34b的折弯部32c、34c牢固地保持。也就是说,能够使前侧支柱装饰件60难以从前柱30脱落。

另外,由于在前侧支柱装饰件60的内面(至少比图1所示的前柱30的特定部位30a靠上方侧的内面)设置有橡胶部64,所以即使例如车辆12发生正面碰撞,驾驶员(乘员)的头部因惯性力而向前侧支柱装饰件60侧移动,抵碰于该前侧支柱装饰件60,也能够减少该驾驶员(乘员)的头部的伤害值。

需要说明的是,前柱30的形状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设为图4a、4b所示的形状。即,也可以缩短前侧支柱外板32的内侧凸缘部32b的俯视剖视图中的突出长度,设为将其前端部通过电弧焊或激光焊而呈线状地焊接(线焊)于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4b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通过仅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4b向橡胶部64的切口部66相对地插入,前侧支柱装饰件60安装于前柱30。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图示相反,缩短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4b的俯视剖视图中的突出长度,设为将其前端部通过电弧焊或激光焊而呈线状地焊接(线焊)于前侧支柱外板32的内侧凸缘部32b的结构。

另外,如图4(b)所示,也可以变更前柱30及橡胶部64的结构。即,也可以在前侧支柱外板32的内侧凸缘部32b及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4b分别不形成折弯部32c、34c,在橡胶部64中的切口部66的周围埋设在俯视剖视图中向前柱30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的芯棒68。

即使设为这样的结构也是,通过前侧支柱外板32的内侧凸缘部32b及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4b向橡胶部64的切口部66相对地插入,前侧支柱装饰件60安装于前柱30。也就是说,橡胶部64能够通过芯棒68而将前侧支柱外板32的内侧凸缘部32b及前侧支柱内板34的内侧凸缘部34b牢固地保持(夹持)。

除此之外,外侧凸缘部32a与外侧凸缘部34a虽然通过点焊而接合,但外侧凸缘部32a及外侧凸缘部34a也可以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因而,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放入焊接用枪(图示省略)的空间。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外侧凸缘部32a与外侧凸缘部34a的接合。

另外,在从车辆前方侧向a柱20施加了载荷时,前柱30要向车辆后方侧折弯变形,但前柱30形成为闭合截面形状,且在其成为压缩变形侧的后部侧配置有在前侧支柱内板3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棱线部34d。因此,能够提高前柱30的扭转刚性,能够在前柱30的后部具备相对于压缩变形的耐力。由此,能够抑制前柱30的折弯变形(压缩变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a柱20具备透明的a柱玻璃50。因而,驾驶员(乘员)能够从前侧支柱装饰件60(前柱30)与后侧支柱装饰件70(后柱40)之间经由该a柱玻璃50而目视确认a柱20的外侧的状况。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但本实施方式的前支柱构造10不限定于图示的构造,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设计变更。例如,切口部66在图示的俯视剖视图中也可以形成为波型状而非直线状(也可以切入成波型状)。

另外,橡胶部64所含入(夹持)的内侧凸缘部32b、34b不限定于朝向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的上身突出的结构。内侧凸缘部32b、34b只要是橡胶部64能够含入的形状即可,例如也可以在俯视剖视图中以其前端部朝向前门侧的方式稍微弯折成大致“l”字状。

另外,内侧凸缘部32b、34b的前端部不限定于图示的折弯成大致直角的折弯部32c、34c,例如也可以被设为该折弯部32c、34c的顶端进一步折弯成大致直角(在俯视剖视图中折弯成大致“j”字状)的折弯部(图示省略)。

另外,橡胶部64不限定于通过粘接剂而粘接于主体部62的内面的结构,也可以设为与主体部62一体成形的结构。另外,前柱30不限定于由前侧支柱外板32和前侧支柱内板34形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在它们之间设置前侧支柱加强件等(图示省略)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