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95910发布日期:2020-06-05 22:10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公知以下这样的鞍乘型车辆:将保护发动机等车体的防护部件借助设置于防护部件的端部的撑架与车架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撑架为夹在防护部件的杆状的本端部与车架之间的平板状。因此,防护部件相对于车架以比较高的安装刚性被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80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像上述以往那样,在防护部件相对于车架被牢固地固定的情况下,存在防护部件导致车架的刚性过高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车架的刚性适当的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具备:车架10;防护部件50,其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53l、53r,其将所述防护部件50与所述车架10连接,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撑架53l、53r具备:车架连接部70、270,其连接于所述车架10侧;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其连接于所述防护部件50;以及连结部72、272,其连接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所述撑架53l、53r由所述连结部72、2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和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而形成为u字状。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设置有从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的凸起部73、273,在所述凸起部73、273的末端73b、273b与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中的所述另一方的所述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77、277。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63、263;以及安装部62、262,其设置于所述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端部,并固定于所述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在沿所述凸起部73、273的轴向观察时,所述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相对于所述安装部62、262的根部63e、263e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凸起部73、273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防护部件50包括设置于所述车架10的前部侧方的侧防护件55l、55r以及设置于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11的侧方的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侧防护件55l、55r配置在比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靠上方的位置,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其将所述侧防护件55l、55r的下部固定于所述撑架53l、53r;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其将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上部固定于所述撑架53l、53r,所述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及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共同紧固于同一所述撑架53l、53r。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侧防护件55l、55r与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重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所述撑架53l、53r在所述下框架19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所述u字的底部的所述连结部72、2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所述撑架53l、53r借助于左右贯通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下框架19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67a、67b而紧固于所述下框架19。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所述撑架53l、53r在所述下框架19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所述u字的底部的所述连结部72、2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所述撑架53l、53r借助于左右贯通所述车架连接部70、270及所述下框架19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67a、67b而紧固于所述下框架19,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上下的所述紧固部件67a、67b之间设置有所述凸起部73、273及所述根部63e、263e。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所述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所述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其将所述侧防护件55l、55r的上部固定于所述车架10;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其将所述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下部固定于所述车架10,所述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被固定于所述前立管16,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被固定于所述车架10中位于比下框架19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撑架53l、53r在所述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与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之间固定于所述下框架19。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支承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11的发动机吊架66紧固于所述车架10,所述撑架53l、53r与所述发动机吊架66共同紧固于所述车架10。

发明效果

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具备:车架;防护部件,其固定于车架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其将防护部件与车架连接,撑架具备:车架连接部,其连接于车架侧;防护部件连接部,其连接于防护部件;以及连结部,其连接车架连接部与防护部件连接部,撑架由连结部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形成为u字状。

根据该结构,撑架为u字状,能够适度地挠曲,因此,防止了因防护部件导致车架的刚性过高。因此,即使是设置了防护部件的结构,也能够使车架的刚性适当。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所述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设置有从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的凸起部,在凸起部的末端与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该结构,撑架以对应于凸起部的末端与车架连接部及防护部件连接部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的量变形,而在间隙消失的状态下,撑架的变形被凸起部限制。因此,能够利用撑架的变形使车架的刚性适当,并且在有大的外力作用于防护部件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撑架的变形。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防护部件具备: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以及安装部,其设置于防护件主体部的端部,并固定于防护部件连接部,在沿凸起部的轴向观察时,防护件主体部的相对于安装部的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凸起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凸起部承受防护件主体部的根部,因此能够利用凸起部有效地承受从防护件主体部传递到撑架的外力。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防护部件包括设置于车架的前部侧方的侧防护件以及设置于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的侧方的发动机防护件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防护部件从侧方护板车架的前部及发动机,并且能够使车架的前部的刚性适当。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侧防护件配置在比发动机防护件靠上方的位置,防护部件具备: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其将侧防护件的下部固定于撑架;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其将发动机防护件的上部固定于撑架,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共同紧固于同一撑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侧防护件及发动机防护件处共用撑架,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在正视观察车辆时,所述侧防护件与所述发动机防护件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侧防护件与发动机防护件接近,因此容易在侧防护件及发动机防护件处共用撑架。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架具备:前立管;主车架,其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下方延伸,撑架在下框架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撑架借助于左右贯通车架连接部及下框架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而紧固于下框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左右贯通车架连接部及下框架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而将左右的撑架牢固地固定于下框架。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架具备:前立管;主车架,其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下方延伸,撑架在下框架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撑架借助于左右贯通车架连接部及下框架的上下一对紧固部件而紧固于下框架,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在上下的紧固部件之间设置有凸起部及根部。

根据该结构,作用于防护部件的外力经由凸起部传递至上下的紧固部件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外力的力矩大幅度作用于撑架。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车架具备:前立管;主车架,其从前立管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其从前立管向下方延伸,防护部件具备: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其将侧防护件的上部固定于车架;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其将发动机防护件的下部固定于车架,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被固定于前立管,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被固定于在车架中位于比下框架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撑架使从前立管到车架中位于比下框架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处的车架的刚性适当。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撑架在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与所述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之间固定于下框架。

根据该结构,由于撑架位于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之间,因此能够在大范围内使车架的刚性适当。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支承鞍乘型车辆的发动机的发动机吊架被紧固于车架,撑架与发动机吊架共同紧固于车架。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发动机吊架的紧固部以简单的结构将撑架固定于车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车架的左视图。

图3是从前方观察车架的正视图。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前部防护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侧防护件与前防护件之间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侧防护件及发动机防护件相对于撑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1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从左侧方侧观察侧防护件及发动机防护件相对于撑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左侧撑架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图10是沿图9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右侧的撑架的周边部的右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

10:车架;

11:发动机;

16:前立管;

17:主车架;

18:枢轴框架(车架中位于比下框架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19:下框架;

20:底框架(车架中位于比下框架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50:防护部件;

52l、52r:发动机防护件;

53l、53r:撑架;

55l、55r:侧防护件;

57b: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

58、258: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

62、262: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安装部);

63、263:防护件主体部;

63e、263e:根部;

64、264: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

66:发动机吊架;

67a、67b: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紧固部件);

70、270:车架连接部;

71、271:防护部件连接部;

72、272:连结部;

73、273:凸起部;

73b、273b:末端;

77、277: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说明中,前后左右以及上下这样的方向表述如没有特别说明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自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转向系统12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该转向系统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设置于车架10的后部。

自动二轮车1是乘员以跨骑的方式就座于座椅14的鞍乘型车辆,座椅14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

图2是车架10的左视图。图3是从前方观察车架10的正视图。在图2及图3中,一起图示了后述的防护部件50与车架10。

参照图1~图3,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左右一对主车架17、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8、下框架19、左右一对底框架20以及座椅框架21。

此外,车架10具备:上部横梁22,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枢轴框架18的上端部;以及下部横梁23,其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左右的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

详细而言,前立管16设置于车架10的前端,并位于车宽的中央。

左右的主车架17从前立管16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

左右的枢轴框架18从主车架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下框架19在前立管16中从主车架17的下方位置以一根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并位于车宽的中央。

左右的底框架20从下框架19的下端部左右分支后分别向后方延伸,并与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连接。

座椅框架21从枢轴框架18的上部向后上方延伸。

底框架20及枢轴框架18是车架10中位于比下框架19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

转向系统12具备:左右一对前叉25,其借助轴支承于前立管16的转向轴(未图示)被设置为转向自如;以及把手26,其安装于前叉25的上端部。前轮2轴支承于前叉25的下端部。

枢轴27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枢轴框架18,摆臂13的前端部轴支承于枢轴27,摆臂13以枢轴27为中心上下摆动。后轮3轴支承于摆臂13的后端部。

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发动机11配置在主车架17与底框架20之间、且下框架19与枢轴框架18之间,并支承于车架10。

发动机11具备:曲轴箱30,其支承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曲轴(未图示);以及气缸部31,其从曲轴箱30的前部向上方延伸。气缸部31的气缸轴线31a相对于铅直方向前倾。

发动机11的进气装置(未图示)与气缸部31的后表面的进气口连接。

发动机11的排气装置32具备:排气管32a,其与气缸部31的前表面的排气口连接;以及消音器32b,其与排气管32a的下游端连接。

排气管32a从上述排气口向下方延伸,通过发动机11的下方后向后方延伸。消音器32b配置在后轮3的外侧方。

曲轴箱30的后部是收容变速器的变速器箱部30b。发动机11的输出通过连接上述变速器的输出轴与后轮3的驱动链33而被传递到后轮3。

座椅14从下方支承于座椅框架21。

燃料箱35配置在前立管16与座椅14之间,并在发动机11的上方支承于主车架17。

供乘员放脚的脚踏板36在枢轴框架18的下端部左右设置为一对。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架10及发动机11等车体的车体罩37。车体罩37具备:前罩38,其从前方及侧方覆盖前立管16及转向系统12的上部;后侧罩39,其在座椅14的下方覆盖座椅框架21;以及底罩40,其从前方覆盖发动机11的下部。

前罩38的前表面部从前方覆盖前立管16及转向系统12的上部。前罩38的侧面部从侧方覆盖前立管16、转向系统12的上部及下框架19等。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前挡泥板41,其从上方覆盖前轮2;后挡泥板42,其从上方覆盖后轮3;以及支架43。

前照灯44设置于前罩38。

自动二轮车1具备保护车体的防护部件50。

防护部件50具备:前部防护件51,其设置于车体的前部;以及左右一对发动机防护件52l、52r,其设置于发动机11的侧方。

防护部件50借助左右一对撑架53l、53r而固定于车架10。

左右一方(左侧)的撑架53l固定于下框架19的左侧面,从下框架19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左右另一方(右侧)的撑架53r固定于下框架19的右侧面,从下框架19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图4是从前方侧观察前部防护件51的立体图。

参照图1~图4,前部防护件51具备:侧防护件55l、55r,其在车体的前端部的左右侧方左右设置为一对;前防护件56,其左右连接侧防护件55l、55r的上部;以及支承部件57,其设置于前部防护件51的上部。

侧防护件55l、55r大致左右对称地设置。

侧防护件55l、55r从外侧方覆盖前罩38的侧面部。

左右一方(左侧)的侧防护件55l具备:固定于撑架53l的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和杆状的侧防护件主体部59。

侧防护件主体部59具备:下侧侧方延伸部59a,其从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上方延伸部59b,其从下侧侧方延伸部59a向上方延伸;以及上侧侧方延伸部59c,其从上方延伸部59b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此外,侧防护件主体部59具备后方延伸部59d,后方延伸部59d从上方延伸部59b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并向前下方折返,且与上方延伸部59b的下部连接。

图5是示出侧防护件55l与前防护件56之间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参照图4及图5,在侧防护件主体部59的上侧侧方延伸部59c的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固定片59e。在固定片59e中贯插有固定件60,固定件60将侧防护件55l与前防护件56连接。

左右另一方(右侧)的侧防护件55r具备:固定于撑架53r的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和杆状的侧防护件主体部259。

侧防护件主体部259具备:下侧侧方延伸部259a,其从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上方延伸部259b,其从下侧侧方延伸部259a向上方延伸;以及上侧侧方延伸部259c,其从上方延伸部259b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此外,侧防护件主体部259具备后方延伸部259d,后方延伸部259d从上方延伸部259b的上端向后方延伸,并向前下方折返,且与上方延伸部59b的下部连接。

参照图4,在侧防护件主体部259的上侧侧方延伸部259c的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固定片259e。在固定片259e中贯插有固定件260,固定件60将侧防护件55l与前防护件56连接。

左右一对雾灯45(图3)支承于上侧侧方延伸部59c、259c。

参照图4及图5,前防护件56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杆状部件。前防护件56位于前罩38的前表面部的前方。

在前防护件56的一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固定于侧防护件55l的固定片59e的固定片56a。

在前防护件56的另一端部的后表面设置有固定于侧防护件55r的固定片259e的固定片56b。

前防护件56的一端部与侧防护件55l的上侧侧方延伸部59c的端部59f嵌合,并且利用贯插于固定片59e及固定片56a中的固定件60而固定于侧防护件55l。

前防护件56的另一端部与侧防护件55r的上侧侧方延伸部259c的端部259f嵌合,并且利用贯插于固定片259e及固定片56b中的固定件260而固定于侧防护件55r。

支承部件57具备:杆状的左右延伸部57a,其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其从左右延伸部57a的左右中间部向后方延伸。

左右延伸部57a在前防护件56的后方与前防护件56大致平行地沿车宽方向延伸。

左右延伸部57a的车宽方向的一端部通过固定件60而与前防护件56的固定片56a紧固在一起。

左右延伸部57a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部通过固定件260而与前防护件56的固定片56b紧固在一起。

如图2所示,车架10在前立管16的前表面具备撑架部16a。

参照图2及图4,前部防护件51的上部通过使支承部件57的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固定于撑架部16a而被支承于车架10。

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借助于在车宽方向上贯插的固定件61而紧固于撑架部16a。

即,在前部防护件51中与前防护件56一体地设置的侧防护件55l、55r的上部借助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而固定于车架10。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侧防护件55l、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相对于撑架53l、53r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1~图3及图6,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从侧方覆盖发动机11的曲轴箱30的前部。

左右一方(左侧)的发动机防护件52l具备: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安装部),其固定于撑架53l;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63;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其固定于左侧的底框架20。

防护件主体部63具备:上侧侧方延伸部63a,其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下方延伸部63b,其从上侧侧方延伸部63a向后下方延伸;以及下侧侧方延伸部63c,其从下方延伸部63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连接。

此外,防护件主体部63具备加强部件63d,加强部件63d从下方延伸部63b的上端部向后下方延伸,并与下方延伸部63b的下端部连接。

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是沿着左侧的底框架20的外侧面的板状部件。

发动机防护件52l的下部借助于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中的固定件65而紧固于左侧的底框架20。

左右另一方(右侧)的发动机防护件52r具备: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安装部),其固定于撑架53r;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263;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64,其固定于右侧的枢轴框架18。

防护件主体部263具备:上侧侧方延伸部263a,其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下方延伸部263b,其从上侧侧方延伸部263a向后下方延伸;以及下侧侧方延伸部263c,其从下方延伸部263b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64连接。

此外,防护件主体部263具备加强部件263d,加强部件263d从下方延伸部263b的上端部向后下方延伸,并与下方延伸部63b的下端部连接。

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64是从下侧侧方延伸部263c的端部朝向右侧的枢轴框架18向后方延伸的板部件。在右侧的枢轴框架18的下部设置有下部撑架18a(图2)。

发动机防护件52r的下部借助于从车宽方向外侧贯插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64中的固定件265而被紧固于右侧的枢轴框架18的下部撑架18a。

图7是沿图1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从左侧方侧观察侧防护件55l、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相对于撑架53l、53r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6~图8,在下框架19的下部设置有发动机吊架66。

发动机吊架66具备从下框架19的左右侧面19a向下框架19的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板66a、66b。

支承板66a、66b借助于从侧方贯插于支承板66a、66b的前部的一对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紧固部件)而紧固于下框架19。

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以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方式上下设置一对。

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构成为包括:一根螺栓,其沿车宽方向贯通支承板66a、66b的上部及下框架19的左右两侧面19a;以及螺母,其与该螺栓螺合。

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构成为包括:一根螺栓,其沿车宽方向贯通支承板66a、66b的下部及下框架19的左右两侧面19a;以及螺母,其与该螺栓螺合。

在支承板66a、66b的后部沿车宽方向贯插有发动机固定螺栓67。

如图7所示,发动机11具备从曲轴箱30的前表面向前方突出的吊架连结部30a。

吊架连结部30a配置在左右的支承板66a、66b之间,并通过贯插于吊架连结部30a中的发动机固定螺栓67而与发动机吊架66连结。

参照图4及图6~图8,左侧的撑架53l具备:板状的车架连接部70,其与下框架19连接;板状的防护部件连接部71,其与防护部件50连接;以及板状的连结部72,其连接车架连接部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

撑架53l由连结部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车架连接部70及防护部件连接部71而形成为u字状,所述连结部72连接车架连接部70的端部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端部。

撑架53l以构成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详细而言,撑架53l以构成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72的内表面72a面向车辆前方的朝向配置。因此,如图7所示,从上方观察撑架53l时,撑架53l呈u字状。

撑架53l的车架连接部70在上部具备供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贯插的固定孔70a,并在下部具备供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贯插的固定孔70b。

撑架53l配置成车架连接部70从外侧方与发动机吊架66的支承板66a重叠,车架连接部70通过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而紧固于下框架19。

即,撑架53l通过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而与发动机吊架66共同紧固于下框架19。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固定撑架53l。

防护部件连接部71配置成从车宽方向外侧与车架连接部70对置。

连结部72沿车宽方向延伸,连结车架连接部70的后缘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后缘。

撑架53l具备凸起部73,凸起部73从车架连接部70及防护部件连接部71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车架连接部70及防护部件连接部71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部73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内表面朝向车架连接部70的内表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图9是左侧的撑架53l的周边部的左视图。

参照图4及图6~图9,撑架53l的防护部件连接部71具备固定孔71a、71b(图4、图9)。在固定孔71a、71b中贯插有固定件74、75,固定件74、75将发动机防护件52l的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紧固于撑架53l。

固定孔71b位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下端部,固定孔71a位于比固定孔71b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防护部件连接部71具备止动孔71c(图4)。固定件76(图6)从车宽方向内侧贯插在止动孔71c内,固定件76将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紧固于撑架53l。止动孔71c位于比固定孔71b靠上方的位置。

参照图4及图5~图9,发动机防护件52l的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是从外侧与撑架53l的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外侧面重叠地设置的板部件。

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通过固定件75而固定于撑架53l,固定件75贯插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的下部,并紧固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固定孔71b。

此外,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通过固定件74而固定于撑架53l,固定件75贯插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的前部,并紧固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固定孔71a。此处,固定件74、75由螺栓及螺母构成。

而且,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的上部通过贯插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止动孔71c中的固定件76而紧固于撑架53l。

侧防护件55l的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设置成从外侧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的外侧面重叠,并通过固定件75而与撑架53l的防护部件连接部71紧固。

即,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通过固定件75而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共同紧固于撑架53l。因此,能够通过一个撑架53l将侧防护件55l及发动机防护件52l固定于下框架19,能够简化固定结构。

此外,如图3所示,在正视观察车辆时,作为侧防护件55l的下部的下侧侧方延伸部59a与作为发动机防护件52l的上部的上侧侧方延伸部63a重叠。因此,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接近,容易在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处共用撑架53l。

图10是沿图9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6、图9及图10,凸起部73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部件,凸起部73的轴向的基端部焊接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的内表面。将凸起部73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焊接的焊道73a是沿着凸起部73的外周的环状。

在凸起部73的末端73b与车架连接部70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规定大小的间隙77。

发动机防护件52l的上侧侧方延伸部63a的相对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的根部63e焊接于撑架53l的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的外侧面。

将根部63e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焊接的焊道63f是沿着上侧侧方延伸部63a的外周的环状。

在沿凸起部73的轴向观察时,发动机防护件52l的根部63e与凸起部73重叠。此处,焊道63f包含于根部63e,焊道73a包含于凸起部73。

详细而言,在沿凸起部73的轴向观察时,被凸起部73的焊道73a的外周缘包围的区域a1与被根部63e的焊道63f的外周缘包围的区域a2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此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凸起部73及根部63e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侧的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与下侧的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之间。

而且,将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固定于撑架53l的固定件74也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与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之间。

参照图4及图6~图8,右侧的撑架53r具备:板状的车架连接部270,其与下框架19连接;板状的防护部件连接部271,其与防护部件50连接;以及板状的连结部272,其连接车架连接部2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

撑架53r由连结部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车架连接部270和防护部件连接部271形成为u字状,所述连结部272连接车架连接部270的端部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端部。

撑架53r以构成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2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详细而言,撑架53r以构成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272的内表面272a面向车辆前方的朝向配置。因此,如图7所示,从上方观察撑架53r时,撑架53r呈u字状。

撑架53r的车架连接部270在上部具备供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贯插的固定孔270a,并在下部具备供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贯插的固定孔270b。

撑架53r配置成车架连接部270从外侧方与发动机吊架66的支承板66b重叠,车架连接部270通过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紧固于下框架19。

即,撑架53r通过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而与发动机吊架66共同紧固于下框架19,。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固定撑架53r。

此外,撑架53l、53r通过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固定于下框架19。因此,能够在左右的撑架53l、53r中共用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能够简化固定结构。

防护部件连接部271配置成从车宽方向外侧与车架连接部270对置。

连结部272沿车宽方向延伸,连结车架连接部270的后缘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后缘。

撑架53r具备凸起部273,凸起部73从车架连接部270及防护部件连接部271中的一方的内表面向车架连接部270及防护部件连接部271中的另一方的内表面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部273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内表面朝向车架连接部270的内表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图11是右侧的撑架53r的周边部的右视图。

参照图4、图6~图8以及图11,撑架53r的防护部件连接部271具备固定孔271a、271b(图11)。在固定孔271a、271b中贯插有固定件274、275,固定件274、275将发动机防护件52r的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紧固于撑架53r。

固定孔271b位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下端部,固定孔271a位于比固定孔271b靠上方的位置。

此外,防护部件连接部271具备止动孔271c(图4)。固定件276(图6)从车宽方向内侧贯插在止动孔271c内,固定件276将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紧固于撑架53r。止动孔271c位于比固定孔271b靠上方的位置。

发动机防护件52r的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是设置成从外侧与撑架53r的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外侧面重叠的板部件。

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通过固定件275而固定于撑架53r,固定件275贯插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下部,并紧固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固定孔271b。

此外,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通过固定件274而固定于撑架53r,固定件274贯插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前部,并紧固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固定孔271a。此处,固定件274、275由螺栓及螺母构成。

而且,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上部通过贯插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止动孔271c中的固定件276(图6)而紧固于撑架53r。

侧防护件55r的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设置成从外侧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外侧面重叠,并通过固定件275紧固于撑架53r的防护部件连接部271。

即,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通过固定件275而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共同紧固于撑架53r。因此,能够通过一个撑架53r将侧防护件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r固定于下框架19,能够简化固定结构。

此外,如图3所示,在正视观察车辆时,作为侧防护件55r的下部的下侧侧方延伸部259a与作为发动机防护件52r的上部的上侧侧方延伸部263a重叠。因此,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接近,容易在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处共用撑架53r。

图12是沿图11中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6、图11及图12,凸起部273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部件,其轴向的基端部焊接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内表面。将凸起部273焊接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的焊道273a是沿着凸起部273的外周的环状。

在凸起部273的末端273b与车架连接部270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规定大小的间隙277。

发动机防护件52r的上侧侧方延伸部263a的相对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根部263e焊接于撑架253l的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外侧面。

将根部263e焊接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262的焊道263f是沿着上侧侧方延伸部263a的外周的环状。

在沿凸起部273的轴向观察时,发动机防护件52r的根部263e与凸起部273重叠。此处,焊道263f包含于根部263e,焊道273a包含于凸起部273。

详细而言,在沿凸起部273的轴向观察时,被凸起部273的焊道273a的外周缘包围的区域a3与被根部263e的焊道263f的外周缘包围的区域a4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此外,在侧视观察车辆时,凸起部273及根部263e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侧的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与下侧的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之间。

而且,将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58固定于撑架53r的固定件274也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与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b之间。

作用于防护部件50的外力的一部分经由撑架53l、53r传递到下框架19。

在本实施方式中,撑架53l由于为u字状,因此当有外力作用时,主要以使车架连接部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式比较大幅地挠曲。

此外,撑架53r也同样,由于外力而以使车架连接部2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式比较大幅度地挠曲。

因此,即使将防护部件50固定于车架10,也防止了因防护部件50导致车架10的刚性过高。

在撑架53l受外力而在车宽方向上大幅度挠曲的情况下,间隙77成为零,凸起部73的末端73b与车架连接部70的内表面抵接,由此,撑架53l的变形被限制。

此外,在撑架53r受外力而在车宽方向上大幅度挠曲的情况下,间隙277成为零,凸起部273的末端273b与车架连接部270的内表面抵接,由此,撑架53r的变形被限制。

因此,在有大的外力作用于防护部件50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凸起部73、273防止撑架53l、53r的变形。

而且,在沿撑架53l的凸起部73的轴向观察时,凸起部73与发动机防护件52l的根部63e重叠。同样地,撑架53r的凸起部273在沿轴向观察时与发动机防护件52r的根部263e重叠。因此,能够利用凸起部73、273高效地承受从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作用于撑架53l、53r的外力,能够防止撑架53l、53r的过度变形。

如图7所示,从气缸部31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排气管32a分别通过u字状的撑架53l、53r的内侧。

即,排气管32a通过车架连接部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之间、以及车架连接部2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271之间。因此,能够利用撑架53l、53r的内侧空间紧凑地配置排气管32a。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的保护结构具备:车架10;防护部件50,其固定于车架10以保护车体;以及撑架53l、53r,其将防护部件50与车架10连接,撑架53l、53r具备:车架连接部70、270,其连接于车架10侧;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其连接于防护部件50;以及连结部72、272,其连接车架连接部70、270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撑架53l、53r由连结部72、272以及彼此对置配置的车架连接部70、270和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而形成为u字状。

根据该结构,撑架53l、53r为u字状,能够适度地挠曲,因此,防止了因防护部件50导致车架10的刚性过高。因此,即使是设置了防护部件50的结构,也能够使车架10的刚性适当。

此外,设置有从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的内表面向车架连接部70、270的内表面延伸的凸起部73、273,在凸起部73、273的末端73b、273b与车架连接部70、270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77、277。

根据该结构,撑架53l、53r以对应于凸起部73、273的末端73b、273b与车架连接部70、270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77、277的量变形,而间隙77、277消失的状态下,撑架53l、53r的变形被凸起部73、273限制。因此,能够利用撑架53l、53r的变形使车架10的刚性适当,并且在有大的外力作用于防护部件50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撑架53l、53r的变形。

此外,防护部件50具备:杆状的防护件主体部63、263;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其设置于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端部,并固定于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在沿凸起部73、273的轴向观察时,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相对于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的根部63e、263e的至少一部分与凸起部73、273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凸起部73、273直接地承受防护件主体部63、263的根部63e、263e,因此能够利用凸起部73、273有效地承受从防护件主体部63、263传递到撑架53l、53r的外力。

而且,防护部件50包括设置于车架10的前部侧方的侧防护件55l、55r以及设置于自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11的侧方的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中的至少任一方。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防护部件50从侧方保护车架10的前部及发动机11,并且能够使车架10的前部的刚性适当。

此外,侧防护件55l、55r配置在比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靠上方的位置,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其将侧防护件55l、55r的下部固定于撑架53l、53r;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其将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上部固定于撑架53l、53r,侧防护件下侧安装部58、258及发动机防护件上侧安装部62、262共同紧固于同一撑架53l、53r。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侧防护件55l、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l、52r处共用撑架53l、53r,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此外,在正视观察车辆时,侧防护件55l、55r与发动机防护件52l、52r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侧防护件55l、55r与发动机防护件52l、52r接近,因此容易在侧防护件55l、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l、52r处共用撑架53l、53r。

此外,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主车架17,其从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以及下框架19,其从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撑架53l、53r在下框架19的左右设置为一对,并且以成为u字的底部的连结部72、272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朝向配置,左右的撑架53l、53r借助于左右贯通车架连接部70、270及下框架19的上下一对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而紧固于下框架19。

根据该结构,能够借助于左右贯通车架连接部70、270及下框架19的上下一对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而将左右的撑架53l、53r牢固地固定于下框架19。

此外,在上下的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之间,设置有凸起部73、273及根部63e、263e。

根据该结构,作用于防护部件50的外力经由凸起部73、273而作用在上下的发动机吊架紧固部件67a、67b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外力的力矩大幅度作用于撑架53l、53r。

此外,车架10具备:前立管16;从前立管16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7;以及从前立管16向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9,防护部件50具备: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其将侧防护件55l、55r的上部固定于车架10;以及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其将发动机防护件52l、52r的下部固定于车架10,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固定于前立管16,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固定在车架10中位于比下框架19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此处,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固定于下框架19的后方的底框架20,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264固定于下框架19的后方的枢轴框架18。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撑架53l、53r,使从前立管16到车架10中位于比下框架19靠后方的位置的部分处的车架10的刚性适当。

而且,撑架53l、53r在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之间固定于下框架19。

根据该结构,由于撑架53l、53r位于侧防护件上侧安装部57b与发动机防护件下侧安装部64、264之间,因此能够在大范围内使车架10的刚性适当。

此外,支承自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11的发动机吊架66紧固于车架10,撑架53l、53r与发动机吊架66共同紧固于车架10。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发动机吊架66的紧固部以简单的结构将撑架53l、53r固定于车架10。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凸起部73、273从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的内表面向车架连接部70、270的内表面延伸,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凸起部也可以从车架连接部70、270的内表面向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的内表面延伸,并在该凸起部的末端与防护部件连接部71、271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侧防护件55l、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l、52r共同紧固于同一撑架53l、53r,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侧防护件55l、55r及发动机防护件52l、52r中的任一方固定于撑架53l、53r。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举例说明了自动二轮车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以及具备四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