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第三横梁及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1379发布日期:2020-01-17 21:00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货车第三横梁及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是货车第三横梁。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货车第三横梁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中模具是非常重要的,汽车模具是指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模具,被誉为“汽车工业之母”,汽车生产中90%以上的零部件需要依靠模具成形。

我国贵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汽车保有量也有望全球第一,但却始终无法生产出自己的高档车,这与汽车模具工业发展滞后有莫大关系。

目前,现有的货车第三横梁模具工序复杂,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残次品率较高。因此,研发一种生产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产品合格率较高的货车第三横梁模具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货车第三横梁。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货车第三横梁模具,生产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产品合格率较高,操作简便,精度较高。

为了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货车第三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凹型结构和设于所述凹型结构凹槽内的凸起结构;所述凹型结构两端呈折弯结构;有第一圆孔设于所述凹型结构外圈和所述凸起结构上端及侧端上;所述凹型结构上设有第二圆孔;有二个第三圆孔间隔设于所述凸起结构上端。

为了实现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货车第三横梁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三模具、第四模具和第五模具;所述第一模具为拉延模具,所述第二模具为切边及冲孔模具,所述第三模具为正面孔冲孔模具,所述第四模具为侧孔冲孔模具,所述第五模具为折弯模具;

所述第一模具包括第一上模部分和第一下模部分;所述第一上模部分包括第一铸铁上模座,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上模座中部凹槽结构内的第一上模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上模座两端的第一导座和第一上模吊环;所述第一上模吊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座两侧;所述第一上模公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上模凹槽结构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上模凹槽结构两侧的第一上模凸起结构;第一铸铁上模座两侧呈凸起结构、中部呈凹槽结构;有第一内脱设于所述第一上模凹槽结构内;

所述第一下模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铸铁上模座相配合的第一铸铁下模座,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下模座两端、且与所述第一导座相配合的第一导腿,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下模座两端、且与所述第一上模吊环相对应的第一下模吊环,和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下模座中部、且与所述第一上模公相配合的第一下模公;所述第一下模公呈凹形结构、且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上模凹槽结构相配合的第一下模凸起结构;所述第一下模凸起结构两侧设有第一压边圈;所述第一下模凸起结构两端均设有第一斩断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模具包括第二上模部分和第二下模部分;所述第二上模部分包括第二铸铁上模座,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两端的第二内导套,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两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内导套外侧的第二上模外限位,和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中部的第二母模板;有第二上成型结构设于所述第二母模板的凹槽结构内;所述第二上成型结构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二上模凹槽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两侧的第二上模凸起结构;有第二内脱板位于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内;

所述第二上成型结构两端均设有第二侧端冲孔,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内表面设有二个间隔设置的第二上模中部冲头;

所述第二下模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相配合的第二铸铁下模座,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两端、且与所述第二内导套相配合的第二外导柱,位于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上、且与所述第二上模外限位相配合的第二上模外限位,和位于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中部、且与所述第二上成型结构相配合的第二下公模;所述第二下公模外周设有第二斩断刀;所述第二下公模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相配合的第二下模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上模凸起结构相配合的第二下模凹槽结构,与所述第二侧端冲孔相配合的第二侧端冲头;所述第二下模凸起结构上设有与第二上模中部冲头相配合的第二下模中部冲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模具包括第三上模部分和第三下模部分;所述第三上模部分包括第三铸铁上模座,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两端的第三内导套,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两端、且位于所述第三内导套内侧的第三上模外限位,和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中部的第三中部凹槽结构;有第三母模板设于所述第三中部凹槽结构内,所述第三母模板中部两侧呈凸起结构、中部呈凹槽结构,所述第三母模板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三上模凹槽和位于所述第三上模凹槽两侧的第三上模凸起结构;有第三圆冲分别设于所述第三母模板两端、所述第三上模凹槽内表面和所述第三上模凸起结构上;所述第三上模凹槽内表面设有二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定位孔;有第三脱料板设于所述第三母模板上;

所述第三下模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相配合的第三铸铁下模座,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两端、且与所述第三内导套相配合的第三外导柱,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两端、且与所述第三上模外限位相配合的第三下模外限位,和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中部、且与所述第三母模板相配合的第三下模公;所述第三下模公呈凹形结构,中部设有第三下模凸起,有与所述第三圆冲相配合的第三圆冲圆孔分别设于所述第三下模公两端、所述第三下模公的凹形结构内表面和所述第三下模凸起上;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相配合的第三定位销间隔设于所述第三下模凸起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模具包括第四上模部分和第四下模部分;所述第四上模部分包括第四上模座,设于所述第四上模座四角处的第四导套装置,和设于所述第四上模座中部的第四冲孔结构;所述第四冲孔结构有二个,二个所述第四冲孔结构呈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冲孔结构包括叠置设置的第四上垫板、第四上夹板和第四脱料板;有第四冲孔冲头设于所述第四脱料板上;

所述第四下模部分包括第四下模座,设于所述第四下模座四角处、且与所述第四导套装置相配合的第四外导柱装置,和设于所述第四下模座中部的第三下模固定装置;所述第三下模固定装置呈t型结构,包括与所述第四下模座呈垂直设置的第三下垫块和垂直设于所述第三下垫块端部的第三下模板;所述第三下模板上表面侧端设有与所述第四冲孔冲头相配合的第四冲孔、侧端面设有二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定位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下公模呈凹形结构;有第二吊环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和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侧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第三吊环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和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的侧壁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脱料板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上垫板的宽度、且小于所述第四上夹板的宽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四导套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第四上模座上的第四导套固定座和设于所述第四导套固定座中部的第四导套;所述第四外导柱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第四下模座上的第四外导柱固定座和设于所述第四外导柱固定座上的第四外导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设于二个所述第四冲孔结构上的所述第四冲孔冲头数量不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生产效率较高,成本较低,产品合格率较高,操作简便,精度较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具的第一上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具的第一下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模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模具的第二上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模具的第二下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模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模具的第三上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模具的第三下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模具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模具第四上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模具第四下模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待加工方形材料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未经折弯工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模具,1.1-第一上模部分,1.11-第一铸铁上模座,1.12-第一上模公,1.121-第一上模凸起结构,1.122-第一上模凹槽结构,1.13-第一内脱,1.14-第一导座,1.15-第一上模吊环,1.2-第一下模部分,1.21-第一铸铁下模座,1.22-第一下模公,1.221-第一下模凸起结构,1.23-第一压边圈,1.24-第一导腿,1.25-第一下模吊环,1.26-第一斩断刀,2-第二模具,2.1-第二上模部分,2.11-第二铸铁上模座,2.12-第二内导套,2.13-第二母模板,2.131-第二上成型结构,2.1311-第二上模凹槽结构,2.1312-第二上模凸起结构,2.1313-第二侧端冲孔,2.1314-第二上模中部冲头,2.14-第二内脱板,2.15-第二吊环,2.16-第二上模外限位,2.2-第二下模部分,2.21-第二铸铁下模座,2.22-第二外导柱,2.23-第二下公模,2.231-第二下模凸起结构,2.232-第二下模凹槽结构,2.233-第二侧端冲头,2.234-第二下模中部冲孔,2.24-第二斩断刀,2.25-第二上模外限位,3-第三模具,3.1-第三上模部分,3.11-第三铸铁上模座,3.111-第三中部凹槽结构,3.12-第三内导套,3.13-第三上模外限位,3.14-第三母模板,3.141-第三上模凹槽,3.142-第三上模凸起结构,3.143-第三圆冲,3.144-第三定位孔,3.15-第三脱料板,3.16-第三吊环,3.2-第三下模部分,3.21-第三铸铁下模座,3.22-第三外导柱,3.23-第三下模外限位,3.24-第三下模公,3.241-第三下模凸起,3.242-第三圆冲圆孔,3.243-第三定位销,4-第四模具,4.1-第四上模部分,4.11-第四上模座,4.12-第四导套装置,4.121-第四导套固定座,4.122-第四导套,4.13-第四冲孔结构,4.131-第四上垫板,4.132-第四上夹板,4.133-第四脱料板,4.134-第四冲孔冲头,4.2-第四下模部分,4.21-第四下模座,4.22-第四外导柱装置,4.221-第四外导柱固定座,4.222-第四外导柱,4.23-第三下模固定装置,4.231-第三下垫块,4.232-第三下模板,4.233-第四冲孔,4.234-第四定位销,5-第五模具,6-货车第三横梁,6.1-凹型结构,6.2-凸起结构,6.3-第一圆孔,6.4-第二圆孔,6.5-第三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参阅附图可知:货车第三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凹型结构6.1和设于所述凹型结构6.1凹槽内的凸起结构6.2;所述凹型结构6.1两端呈折弯结构;有第一圆孔6.3设于所述凹型结构6.1外圈和所述凸起结构6.2上端及侧端上;所述凹型结构6.1上设有第二圆孔6.4;有二个第三圆孔6.5间隔设于所述凸起结构6.2上端(如图22、图23所示)。

参阅附图可知:所述货车第三横梁模具,包括第一模具1、第二模具2、第三模具3、第四模具4和第五模具5;所述第一模具1为拉延模具,所述第二模具2为切边及冲孔模具,所述第三模具3为正面孔冲孔模具,所述第四模具4为侧孔冲孔模具,所述第五模具5为折弯模具(如图1、图6、图11、图16所示);

所述第一模具1包括第一上模部分1.1和第一下模部分1.2;所述第一上模部分1.1包括第一铸铁上模座1.11,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上模座1.11中部凹槽结构内的第一上模公1.12,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上模座1.11两端的第一导座1.14和第一上模吊环1.15;所述第一上模吊环1.15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导座1.14两侧;所述第一上模公1.12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一上模凹槽结构1.122和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上模凹槽结构1.122两侧的第一上模凸起结构1.121;第一铸铁上模座1.11两侧呈凸起结构、中部呈凹槽结构;有第一内脱1.13设于所述第一上模凹槽结构1.122内(如图2、图3所示);

所述第一下模部分1.2包括与所述第一铸铁上模座1.11相配合的第一铸铁下模座1.21,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下模座1.21两端、且与所述第一导座1.14相配合的第一导腿1.24,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下模座1.21两端、且与所述第一上模吊环1.15相对应的第一下模吊环1.25,和设于所述第一铸铁下模座1.21中部、且与所述第一上模公1.12相配合的第一下模公1.22;所述第一下模公1.22呈凹形结构、且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上模凹槽结构1.122相配合的第一下模凸起结构1.221;所述第一下模凸起结构1.221两侧设有第一压边圈1.23;所述第一下模凸起结构1.221两端均设有第一斩断刀1.26(如图1、4、图5所示)。

所述第二模具2包括第二上模部分2.1和第二下模部分2.2;所述第二上模部分2.1包括第二铸铁上模座2.11,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2.11两端的第二内导套2.12,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2.11两端、且位于所述第二内导套2.12外侧的第二上模外限位2.16,和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2.11中部的第二母模板2.13;有第二上成型结构2.131设于所述第二母模板2.13的凹槽结构内;所述第二上成型结构2.131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二上模凹槽结构2.1311和位于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2.1311两侧的第二上模凸起结构2.1312;有第二内脱板2.14位于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2.1311内;

所述第二上成型结构2.131两端均设有第二侧端冲孔2.1313,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2.1311内表面设有二个间隔设置的第二上模中部冲头2.1314(如图7、图8所示);

所述第二下模部分2.2包括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2.11相配合的第二铸铁下模座2.2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2.21两端、且与所述第二内导套2.12相配合的第二外导柱2.22,位于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2.21上、且与所述第二上模外限位2.16相配合的第二上模外限位2.25,和位于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2.21中部、且与所述第二上成型结构2.131相配合的第二下公模2.23;所述第二下公模2.23外周设有第二斩断刀2.24;所述第二下公模2.23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上模凹槽结构2.1311相配合的第二下模凸起结构2.231,与所述第二上模凸起结构2.1312相配合的第二下模凹槽结构2.232,与所述第二侧端冲孔2.1313相配合的第二侧端冲头2.233;所述第二下模凸起结构2.231上设有与第二上模中部冲头2.1314相配合的第二下模中部冲孔2.234(如图6、图9、图10所示)。

所述第三模具3包括第三上模部分3.1和第三下模部分3.2;所述第三上模部分3.1包括第三铸铁上模座3.11,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3.11两端的第三内导套3.12,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3.11两端、且位于所述第三内导套3.12内侧的第三上模外限位3.13,和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3.11中部的第三中部凹槽结构3.111;有第三母模板3.14设于所述第三中部凹槽结构3.111内,所述第三母模板3.14中部两侧呈凸起结构、中部呈凹槽结构,所述第三母模板3.14包括位于中部的第三上模凹槽3.141和位于所述第三上模凹槽3.141两侧的第三上模凸起结构3.142;有第三圆冲3.143分别设于所述第三母模板3.14两端、所述第三上模凹槽3.141内表面和所述第三上模凸起结构3.142上;所述第三上模凹槽3.141内表面设有二个间隔设置的第三定位孔3.144;有第三脱料板3.15设于所述第三母模板3.14上(如图12、图13所示);

所述第三下模部分3.2包括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3.11相配合的第三铸铁下模座3.21,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3.21两端、且与所述第三内导套3.12相配合的第三外导柱3.22,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3.21两端、且与所述第三上模外限位3.13相配合的第三下模外限位3.23,和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3.21中部、且与所述第三母模板3.14相配合的第三下模公3.24;所述第三下模公3.24呈凹形结构,中部设有第三下模凸起3.241,有与所述第三圆冲3.143相配合的第三圆冲圆孔3.242分别设于所述第三下模公3.24两端、所述第三下模公3.24的凹形结构内表面和所述第三下模凸起3.241上;有与所述第三定位孔3.144相配合的第三定位销3.243间隔设于所述第三下模凸起3.241上(如图11、图14、图15所示)。

所述第四模具4包括第四上模部分4.1和第四下模部分4.2;所述第四上模部分4.1包括第四上模座4.11,设于所述第四上模座4.11四角处的第四导套装置4.12,和设于所述第四上模座4.11中部的第四冲孔结构4.13;所述第四冲孔结构4.13有二个,二个所述第四冲孔结构4.13呈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冲孔结构4.13包括叠置设置的第四上垫板4.131、第四上夹板4.132和第四脱料板4.133;有第四冲孔冲头4.134设于所述第四脱料板4.133上(如图17、图18所示);

所述第四下模部分4.2包括第四下模座4.21,设于所述第四下模座4.21四角处、且与所述第四导套装置4.12相配合的第四外导柱装置4.22,和设于所述第四下模座4.21中部的第三下模固定装置4.23;所述第三下模固定装置4.23呈t型结构,包括与所述第四下模座4.21呈垂直设置的第三下垫块4.231和垂直设于所述第三下垫块4.231端部的第三下模板4.232;所述第三下模板4.232上表面侧端设有与所述第四冲孔冲头4.134相配合的第四冲孔4.233、侧端面设有二个间隔设置的第四定位销4.234(如图16、图19、图20所示)。

第二下公模2.23呈凹形结构;有第二吊环2.15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二铸铁上模座2.11和所述第二铸铁下模座2.21侧端(如图6、图9、图10所示)。

有第三吊环3.16分别对应设于所述第三铸铁上模座3.11和所述第三铸铁下模座3.21的侧壁上(如图11、图12、图14所示)。

所述第四脱料板4.133的宽度小于所述第四上垫板4.131的宽度、且小于所述第四上夹板4.132的宽度(如图17、图18所示)。

所述第四导套装置4.12包括固定于所述第四上模座4.11上的第四导套固定座4.121和设于所述第四导套固定座4.121中部的第四导套4.122;所述第四外导柱装置4.22包括固定于所述第四下模座4.21上的第四外导柱固定座4.221和设于所述第四外导柱固定座4.221上的第四外导柱4.222(如图17-图20所示)。

设于二个所述第四冲孔结构4.13上的所述第四冲孔冲头4.134数量不同(如图17、图18所示)。

第五模具5为现有技术的折弯模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货车第三横梁模具的工作过程如下:

第一模具的拉延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把方形材料放到下模压边圈上,材料通过限位块限位(如图21、图2所示);

2)冲床滑块带着第一上模部分1.1从机台上死点开始运动,第一导腿1.24先导向;

3)然后第一内脱1.13和外脱接触材料,第一上模公1.12和第一下模公1.22同时运动,开始拉延;

4)到达下死点后拉延完成;

5)模具慢慢向上运动,到达上死点后,取出产品,冲压完成(如图1-图5所示);

第二模具的切边及冲孔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把材料放到第二下公模2.23上,材料通过外形限位(如图7所示);

2)第二外导柱2.22首先接触第二内导套2.12,第二内脱板2.14和第二下公模2.23压紧材料;

3)第二内脱板2.14弹簧继续压缩,第二母模板2.13伸出第二内脱板2.14,模具开始冲裁;

4)当废料和产品分离后,第二母模板2.13压着废料继续向下运动;

5)接触到第二斩断刀2.24后,废料被切成四块;

6)模具到达下死点后,第二斩断刀2.24完全切开废料,废料从第二斩断刀2.24上滑下;

7)模具慢慢向上运动,到达上死点后,取出产品,冲压完成(如图6-图10所示);

第三模具的冲孔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把材料放到第三下模公3.24上,材料通过第三定位销3.243定位(如图12所示);

2)第三外导柱3.22首先接触第三内导套3.12,第三脱料板3.15和第三下模公3.24压紧材料;

3)继续向下运动,第三圆冲3.143伸出第三脱料板3.15,开始冲孔;

4)到达下死点后冲孔完成;

5)模具开始向上运动,运动到上死点后,冲压完成(如图11-图15所示);

第四模具的侧冲孔过程如下:

1)准备工作:把材料放到人侧下公模上,材料通过第四定位销4.234定位(如图17所示);

2)第四外导柱4.222首先接触第四导套4.122,第四脱料板4.133和第三下模固定装置4.23压紧材料;

3)继续向下运动,第四冲孔冲头4.134伸出第四脱料板4.133,开始冲孔;

4)到达下死点后冲孔完成;

5)模具开始向上运动,运动到上死点后,冲压完成;

6)把产品翻过来通过第四定位销4.234放在非人侧下模公上,冲反面的冲孔;

7)重复步骤2)-步骤5),完成侧冲孔,完成后,再采用第五模具5对材料进行翻边,冲压完成,取出产品(产品为货车第三横梁6)(如图16-图23所示)。

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