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置备胎架支架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1265发布日期:2020-10-28 11:3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置备胎架支架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货车、自卸车及部分专用车,为备胎提供安装地点的支架总成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侧置备胎架支架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载货车、自卸车及部分专用车的车架孔距不同,多为50mm孔距或60mm孔距,因此,侧置备胎架的车架安装孔距至少分为两种,而且侧置备胎架较为笨重,且零部件较多。此外,载货车、自卸车及部分专用车所用车轮多为分布圆,分布圆,分布圆,因此侧置备胎架的车轮安装分布圆至少分为三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车架孔距不同、车轮备胎架安装孔距不同及侧置备胎架较重,零部件较多,导致侧置备胎架的车架安装孔距至少分为两种的问题,提供一种侧置备胎架支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置备胎架支架总成,包括主支架和与所述主支架焊接的加强板,连接板和定位板;所述加强板设置有两个,两个加强板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支架的一端外侧,所述连接板设置于所述主支架上且位于所述加强板的上部;所述定位板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板设置于所述主支架的内侧,所述主支架与车架连接位置的螺栓孔设置有若干个。使得不同的车架安装孔距共用一种侧置备胎架;由于所述主支架与加强板,连接板和定位板焊接,起到加强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支架的上部设置有折弯部,能够起到加强筋作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两个加强板的规格相同、两个定位板的规格相同;最大限度减少板的种类,降低安装困难。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螺栓孔设置有五个;五个螺栓孔的间距分别为60mm,60mm,30mm,30mm。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板共设置有六个孔,孔距分别为30mm,30mm,60mm,30mm,30mm,最大可能实现零件通用;最大限度减少板的种类,降低安装困难。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支架为一体式结构,提高其稳定性;其主支架由钢板多次折弯而成;所述主支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减重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支架与车轮连接位置设置有螺栓孔分布圆,所述螺栓孔分布圆分为三种,三种螺栓孔分布圆包括可使得不同分布圆车轮可共用一种备胎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车架孔距不同、车轮备胎架安装孔距不同及侧置备胎架较重,零部件较多,导致侧置备胎架的车架安装孔距至少分为两种的问题而且不同的车架安装孔距共用一种侧置备胎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附图中:1是加强板、2是连接板、3是主支架、4是定位板、5是螺栓孔、6是螺栓孔分布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侧置备胎架支架总成,包括主支架3和与所述主支架3焊接的加强板1、连接板2和定位板4;所述加强板1设置有两个,两个加强板1分别设置于所述主支架3的一端外侧,所述连接板2设置于所述主支架3上且位于所述加强板1的上部;所述定位板4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定位板4设置于所述主支架3的内侧,所述主支架3与车架连接位置的螺栓孔5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螺栓孔5设置有五个;五个螺栓孔的间距分别为60mm,60mm,30mm,30mm。当车架安装孔为60mm时,可装配1、2、3孔,且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高度调节;当车架安装孔为50mm时,可装配1、4孔,可使得不同的车架安装孔距共用一种侧置备胎架。由于所述主支架3与加强板1,连接板2和定位板4焊接,起到加强作用,其中加强板1可左右两侧通用(既两个加强板的规格相同),定位板4可前后通用(既两个定位板的规格相同)。

所述加强板1共设置有六个孔,孔距分别为30mm,30mm,60mm,30mm,30mm,最大可能实现零件通用;最大限度减少板的种类,降低安装困难。所述主支架3为一体式结构;其主支架3由钢板多次折弯而成;由于备胎架两侧受力较小部分,所以所述主支架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减重孔。

所述主支架3与车轮连接位置设置有螺栓孔分布圆6,所述螺栓孔分布圆6分为三种,三种螺栓孔分布圆包括可使得不同分布圆车轮可共用一种备胎架。

所述主支架3的上部设置有折弯部,折弯部为加强筋;由于所述主支架3进行了折弯部(既翻边)设计,能够起到加强筋作用。

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车架孔距不同、车轮备胎架安装孔距不同及侧置备胎架较重,零部件较多,导致侧置备胎架的车架安装孔距至少分为两种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