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34538发布日期:2021-07-13 15:14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中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车中控,广泛用于助力自行车、滑板车、电动车、折叠代驾车、电动摩托车等个人消费或租行业,以前的电动车仅仅通过控制器来控制电机、转把、刹车等,随着智能化运用越来越广泛,需要远程平台采集车辆状态及行驶中的实时数据,并需要通过软件来中控制和设置车辆的一些设备功能,给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服务。

现有的中控装置功能受限,中控装置对电机控制器、头灯、电池bms、仪表、电池仓等设备控制分散,集成度较低,整体需要更大的安装空间,增大了电动车的生产成本,设计灵活性较差,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卡槽卡接,所述下壳体内侧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中控pcb板,所述中控pcb板边侧设有排线接口,所述排线接口通过导线连接有连接线端子组件,所述下壳体靠近排线接口一侧开设有便于导线穿过的线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连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电源输入端子、通信接口端子、电池仓锁开关检测端子、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电池仓锁电源输出端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上壳体内侧壁粘接有蜂鸣器本体,所述上壳体外侧壁开设有与蜂鸣器本体相适配的发声孔,所述中控pcb板上连接有与蜂鸣器本体电连接的蜂鸣器谐振电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中控pcb板中部上侧连接有震动检测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中控pcb板左侧设有蓝牙通信模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中控pcb板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与螺栓相适配的安装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中控pcb板上连接有mcu模块、mcu程序烧写口、48v转24v的第一降压电路、48v转3.3v的第二降压电路、电池仓锁供电降压电路、电源芯片和485通信模块。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通过上壳体、下壳体、导线和连接线端子组件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将电动车上的各个分散的传统子设备,如电机控制器、头灯、电池bms、仪表、电池仓等设备整合成一个车载系统,实现对这些子设备的状态数据采集上报,并根据远程平台的需要进行集中智能控制,给用户的控制使用带来了便利。

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利用485通信模块和通信接口端子可以实现一对多的能力,实现对子设备固件在线远程升级,同时将一些简单且常用的功能如防盗器功能、锁控制等直接集成,可以省掉一些子设备,从而优化整车成本。

3、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在新增更多功能情况下,采用高密度模块化设计,节省了安装空间,给电动车整体设计提供更大可能,设计灵活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的整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的中控pcb板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的中控pcb板的背视图。

图例说明:

1、上壳体;2、发声孔;3、电源输入端子;4、通信接口端子;5、电池仓锁开关检测端子;6、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7、电池仓锁电源输出端子;8、蓝牙通信模块;9、下壳体;10、安装孔;11、震动检测器;12、排线接口;13、蜂鸣器本体;14、mcu程序烧写口;15、第一降压电路;16、第二降压电路;17、蜂鸣器谐振电路;18、mcu模块;19、电池仓锁供电降压电路;20、电源芯片;21、485通信模块;22、中控pcb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手机控制及具备防盗功能的智能电动车中控装置: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9,上壳体1和下壳体9通过卡槽卡接,上壳体1和下壳体9的连接处以及线槽处均打胶密封,做防水处理,下壳体9内侧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中控pcb板22,中控pcb板22边侧设有排线接口12,排线接口12通过导线连接有连接线端子组件,下壳体9靠近排线接口12一侧开设有便于导线穿过的线槽。

连接线端子组件包括电源输入端子3、通信接口端子4、电池仓锁开关检测端子5、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6、电池仓锁电源输出端子7,需要说明的是:

一、通过电池仓锁开关检测端子5和电池仓锁电源输出端子7,外接普通的磁性锁,即可实现通过手机app对电池仓开锁的智能控制;

二、通过通信接口端子4和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6连接电动车电机控制器,通过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6连接的信号线来控制电机控制器的上电和断电控制,通过通信接口端子4和电机控制器实现数据传输和交互,采集电机工作状态信息,并将自身逻辑产生的指令或处理后的手机app控制指令,下达到控制器,让控制器执行相应的动作,实现智能控制;

三、本装置通过蓝牙通信模块8和手机app连接通信,可采集电机控制器的工作时的电压、电流、电机转速、行驶里程、行驶速度、电机轮动、电动车档位、刹车、转把、头灯、故障状态等信息,对电机控制器进行设置电动车档位、防盗锁车、开关头灯等控制,并将采集到的状态数据上报都手机app,再通过手机将这些数据和当前的定位信息一起传输到远程后台,可以实现对电动车的定位和轨迹跟踪,远程后台下达的控制指令或用户app界面交互产生的控制指令,也通过蓝牙下发到本装置,实现远程平台和app对电动车的智能控制;

四、本装置通过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6连接电动车电池电源,通过第二降压电路16将48v降至3.3v,给mcu模块18提供工作电源,通过第一降压电路15将48v降至24v,给蜂鸣器本体13和电池仓提供工作电源。

其中,上壳体1内侧壁粘接有蜂鸣器本体13,上壳体1外侧壁开设有与蜂鸣器本体13相适配的发声孔2,中控pcb板22上连接有与蜂鸣器本体13电连接的蜂鸣器谐振电路17,可实现防盗报警、超速提醒、操作提示音,音量可达55-95分贝。

中控pcb板22中部上侧连接有震动检测器11,可检测非行驶状态下的人为非法碰触。

中控pcb板22左侧设有蓝牙通信模块8。

中控pcb板22四个拐角处均开设有与螺栓相适配的安装孔10。

进一步地,中控pcb板22上连接有mcu模块18、mcu程序烧写口14、48v转24v的第一降压电路15、48v转3.3v的第二降压电路16、电池仓锁供电降压电路19、电源芯片20和485通信模块21。

需要注意的是:排线接口12为13针,参照图2和图3所示,预留了2路信号线,便于未来可扩展功能使用;预留了物理上电接入线,可为电动车加装物理上电开关使用;同时中控pcb板22上预留了mcu程序烧写口14,则便于后续维护。

工作原理:在电动车壳体上设置专门安装本装置的安装槽,将通信接口端子4和电机控制器485通信接口端子连接,将电机控制信号接口端子6与电机控制器信号端子连接,将电池仓锁开关检测端子5和磁性锁开关检测端子连接,将电池仓锁电源输出端子7与电池仓电源连接端子连接,将电源输入端子3与48v电池包电源连接,上电开始工作。

手机下载专用app,打开app,点击蓝牙搜索,可搜索到本装置安装所在的电动车,执行绑定登录等操作,该装置就和对应用户形成一对一锁定关系,只能由该用户操作。

用户登录进入后,通过操作该app,即可查看电动车的各种状态,并可对电动作进行各种控制操作,在固件升级界面,如果有可升级固件,可以对电动车电动机控制器等子设备进行软件升级更新,电动车的各种状态信息数据通过蓝牙上传到该用户的app,再由app传输到远程平台,同时,手机app也利用手机的定位功能,将位置信息也传输到远程平台,远程平台即可对电动车进行定位和轨迹跟踪。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