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结构强度的线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57161发布日期:2022-06-18 03:35阅读:72来源:国知局
高结构强度的线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用于自行车的线控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高结构强度的线控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线控装置可参考美国证书号第10473143发明专利,其参考该专利的图2,上述专利所描述的线控装置10在结构上包含有一基座20、一致动杆30与一轴承40,其中轴承40是安装在致动杆30的主体部31的孔32中,并且轴承40的外圈42接触主体部31的内壁面33。轴承40的内圈41接触轴件50的外周面51,并且轴件50为基座20所支撑。通过上述线控装置10的结构设计,让致动杆30能在轴承40的帮助下顺利地转动,借以拉动操控线12(见上述专利的图5与图6)以驱动自行车的变速器或者是座杆升降装置。
3.然而,在上述专利中,轴承40是嵌设于致动杆30,导致致动杆30的体积明显会比基座20还要大,进而造成线控装置10整体结构强度较弱的问题。也即致动杆30在被扳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致动杆30施予基座20的应力过大而造成结构损坏的问题,可见现有的线控装置的结构设计未臻完善而尚有可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线控装置,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5.于是,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高结构强度的线控装置,其设于一自行车的一握把,线控装置包含有一本体、一轴承与一把手组件。其中,上述本体包含有一轴承固定座,并且轴承固定座具有一环状内壁。上述轴承是设于轴承固定座并包含有一内圈与一外圈,轴承的外圈接触轴承固定座的环状内壁。上述把手组件是可转动地设于上述本体,把手组件具有一转动轴,轴承的内圈套接并接触转动轴。
6.通过上述线控装置的结构设计,由于轴承是主要安装于本体的轴承固定座上,轴承的外圈是接触轴承固定座的环状内壁且内圈是接触把手组件的转动轴,因此线控装置的把手组件整体的体积不需要设计得太大,只要能够可转动地设置于本体上并能通过转动轴而插接于轴承的内圈即可。由于把手组件施予本体的应力不至于过大,本实用新型的线控装置遂能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7.在其中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的线控装置是安装于平把上,其也可应用于弯把。
附图说明
8.有关线控装置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以下的实施例予以说明,然而,应能理解的是,以下将说明的实施例以及图式仅只作为示例性地说明,其不应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其中:
9.图1与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控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图1是用以说明线控装置是应用于平把上的情形;
10.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线控装置的立体图,其省略绘示线控装置的夹持环套;
11.图4是图3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12.图5是图3的分解图;
13.图6是图3的剖视图;
14.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线控装置的立体图,其省略绘示夹持环套;
15.图8是图7的分解图;
16.图9是图7的剖视图;
17.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线控装置的立体图,其省略绘示夹持环套;
18.图11是图10的分解图;
19.图12是图10的剖视图;
20.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线控装置的立体图,其省略绘示夹持环套;
21.图14是图13的分解图;以及
22.图15是图13的剖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0-线控装置
25.12-操控线
26.20-基座
27.30-致动杆
28.31-主体部
29.32-孔
30.33-内壁面
31.40-轴承
32.41-内圈
33.42-外圈
34.50-轴件
35.51-外周面
36.7-握把
37.10-线控装置
38.10
’‑
线控装置
39.10
”‑
线控装置
40.10
″′‑
线控装置
41.20-本体
42.21-轴承固定座
43.211-孔
44.212-环状内壁
45.22-夹持环套
46.23-应力调节器
47.30-轴承
48.31-内圈
49.32-外圈
50.40-把手组件
51.41-拨杆
52.411-凸块
53.412-操控线穿孔
54.413-锁固螺丝
55.414-环形抵接面
56.42-枢转轴螺丝
57.421-第一螺纹段
58.423-第二螺纹段
59.43-螺帽
60.431-环形凸缘
61.44-头部
62.441-环形凸缘
63.45-螺杆
64.451-转动轴
65.452-螺纹部
66.453-插接段
67.454-螺纹段
68.50-o形环
69.60-防水盖
70.61-大径部
71.62-小径部
72.621-环槽
73.h1-螺孔
74.h2-内六角孔
具体实施方式
75.首先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特征不限于实施方式所描述的特定结构、用途以及其应用。说明内容使用的用语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例示性描述用语,本说明书内容所提及的“前”、“上”、“下”、“后”、“左”、“右”、“顶”、“底”、“内”,以及“外”等方向性形容用语,也只是以正常使用方向为基准的例示性描述用语,并非作为限制主张范围的用意。
76.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的三个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
77.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实施例说明了一种线控装置10,其安装于一自行车的一握把7(于本实施例中握把7为平把)上,借以通过操控线(图中未绘示)而致动自行车的一变速器或者是一座杆升降装置或者是其他类似的装置。线控装置10在结构上包含有一本体20、一轴承30与一把手组件40。
78.如图2与图5所示,本体20在结构上包含有一轴承固定座21、一夹持环套22与一应力调节器23。轴承固定座21具有一孔211与一环状内壁212,孔211贯穿本体20的上、下二侧,线控装置10是通过夹持环套22而固定于自行车的握把7上。应力调节器23是用以调整操控线的张紧程度。
79.轴承30是嵌设于轴承固定座21,其结构上包含有一内圈31与一外圈32,轴承30的外圈32接触轴承固定座21的环状内壁212。
80.把手组件40是可转动地设于本体20,把手组件40在结构上包含有一拨杆41与一枢转轴螺丝42,拨杆41具有一呈圆柱形的凸块411,凸块411上设有一螺孔h1,轴承固定座21的环状内壁212、轴承30以及螺孔h1三者是同轴地设置,凸块411抵接轴承30的内圈31的底缘。枢转轴螺丝42包含有一头部44与一螺杆45,头部44的顶侧设有一内六角孔h2,让骑乘者可以使用六角扳手而转动枢转轴螺丝42。头部44的底侧设有一环形凸缘441(见图6),环形凸缘441抵接内圈31的顶缘。螺杆45包含有一转动轴451与一螺纹部452,转动轴451是位于头部44与螺纹部452之间,轴承30的内圈31套接并接触上述转动轴451,螺纹部452螺合拨杆41的凸块411上的螺孔h1。
81.另请参考图4,拨杆41还具有一操控线穿孔412与一锁固螺丝413,让从应力调节器23延伸而出的操控线能穿过操控线穿孔412,锁固螺丝413则将操控线固定于拨杆41上,让拨杆41被按压而转动时,能拉动操控线,进而作动变速器或座杆升降装置。
82.另外,为了强化防水效果,线控装置10还包含有一o形环50(见图5与图6),o形环50是被压抵于枢转轴螺丝42的头部44以及轴承固定座21的一顶端缘之间,轴承30是位于轴承固定座21的顶端缘与拨杆41之间。
83.通过第一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的结构设计,由于轴承30是主要安装于本体20的轴承固定座21上,轴承30的外圈32是直接接触轴承固定座21的环状内壁212且内圈31是直接接触枢转轴螺丝42的转动轴451,因此线控装置10的把手组件40的拨杆41的整体体积不需要设计得太大,把手组件40只要能够可转动地设置于本体20上并能通过转动轴451而插接于轴承30的内圈31即可。由于把手组件40本身的体积较小且其施予本体20的应力也不至于过大,让本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能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84.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第二实施例,请参考图7至图9。第二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中的一个差异在于第二实施例的把手组件40还包含有一螺帽43,转动轴451是连接拨杆41的凸块411,凸块411的外径大于转动轴451的外径,转动轴451具有一插接段453与一螺纹段454,插接段453是位于螺纹段454与拨杆41的凸块411之间。轴承30的内圈31是套接并接触转动轴451的插接段453,并且螺帽43螺合于螺纹段454。另外,螺帽43具有一环形凸缘431(见图9),螺帽43的环形凸缘431是抵接于轴承30的内圈31的顶缘。
85.另外,第二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也具有一o形环50,o形环50是被压抵于螺帽43以及轴承固定座21的一顶端缘之间,轴承30也是位于轴承固定座21的顶端缘与拨杆41之间。通过第二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的结构设计,也能有效地强化线控装置10’的整体结构强度。
86.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第三实施例,请参考图10至图12。第三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中,第三实施例的把手组件40在结构上是同时包含有一拨杆
41、一枢转轴螺丝42与一螺帽43。拨杆41的凸块411设有螺孔h1。枢转轴螺丝42在结构上包含有一第一螺纹段421、转动轴451与一第二螺纹段423,转动轴451是位于第一螺纹段421与第二螺纹段423之间,枢转轴螺丝42通过该第一螺纹段421而螺合拨杆41的凸块411的螺孔h1,轴承30的内圈31套接并且直接接触转动轴451,并且螺帽43螺合第二螺纹部423。
87.同样地,第三实施例的螺帽43也具有一环形凸缘431(见图12),螺帽43的环形凸缘431与拨杆41的凸部411是分别抵接轴承30的内圈31的顶侧与底侧。另外,线控装置10”也具有一o形环50,o形环50是被压抵于螺帽43以及轴承固定座21的一顶端缘之间,并且轴承30是位于轴承固定座21的顶端缘与拨杆41的凸部411之间。
88.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第四实施例,请参考图13至图15。第四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
″′
的结构和第一实施例相似,其中一个差异在于,第四实施例的线控装置10
″′
还包含有一防水盖60,防水盖60是设于轴承固定座21的顶端缘,具体而言,防水盖60在结构上包含有一大径部61与连接大径部61的一小径部62,大径部61的外径大于小径部62的外径,大径部61是位于轴承固定座21之外并且围绕且盖住轴承固定座21的顶端缘,借以防止水流入轴承固定座21。小径部62是伸入轴承固定座21内,而且小径部62还设有一环槽621,o形环50是设于环槽621,o形环50同时抵接环槽621的槽壁以及轴承固定座21的环状内壁212,能更佳地避免水流入轴承固定座21。
89.另一方面,于第四实施例中,拨杆41的凸块411还具有一环形抵接面414,环形抵接面414是呈平滑的圆环形的结构,凸块411同样设有螺孔h1。轴承30的内圈31是直接套接并接触环形抵接面414,轴承30的外圈32同样抵接轴承固定座21的环状内壁212,枢转轴螺丝42的头部44抵接于轴承30的内圈31的顶缘(也即枢转轴螺丝42的头部44是位于轴承30相对于拨杆41的另一侧),螺杆45不接触内圈31但是螺合于凸块411的螺孔h1。如此,同样可以达到让拨杆41不需设计得太大的效果,且拨杆41同样也不会对本体20施予过大的应力。
90.最后,必须再次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于前述实施例中所公开方法及构成组件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举凡未超脱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简易结构润饰或变化,或与其他等效组件的更替,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涵盖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