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系统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3474发布日期:2022-07-09 00:0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转向系统和工程机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系统和一种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的矿用自卸车,其转向系统采用恒压泵配合转向阀组以及蓄能器作为转向动力源。这套动力源能够在发动机失去动力的紧急情况下,释放蓄能器内的油压为系统提供应急转向的能力,但此系统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系统。
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转向系统的工程机械。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系统,包括:油箱;转向齿轮泵,与油箱连接;优先阀,与转向齿轮泵连接;第一转向油缸;第二转向油缸;全液压转向器,与优先阀连接,全液压转向器与油箱连接,全液压转向器与第一转向油缸通过第一液路连接,全液压转向器与第二转向油缸通过第二液路连接;应急泵,与油箱连接,应急泵与优先阀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设于第一液路和/或第二液路。
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向系统的实施例,增设应急泵,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蓄能器,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失效时,应急泵能够为转向系统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顺利地停靠。这种设计方式,转向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保养且成本较低。另外,通过在全液压转向器与转向油缸之间增设过载保护安全阀,当负载冲击过大时可以起到保护转向油缸的作用,避免负载压力过大超过转向油缸的额定压力导致转向油缸损坏。
7.具体而言,转向系统包括油箱、转向齿轮泵、优先阀、全液压转向器、第一转向油缸、第二转向油缸、应急泵和过载保护安全阀。其中,油箱用于储存液压油液。转向齿轮泵与油箱连接。可选地,转向齿轮泵的吸油口与油箱连接。齿轮泵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齿轮泵中,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进一步地,优先阀与转向齿轮泵连接。可选地,优先阀的p口(即进油口)与转向齿轮泵的出油口连接。进一步地,全液压转向器与优先阀连接。可选地,全液压转向器的p口(即进油口)与优先阀的cf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的t口(即出油口)与油箱连接。全液压转向器是在方向盘与转向操纵机构之间,不需要用连杆连接的一种液压动力转向形式,具有操纵轻便灵活、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以及整机安装布置方便等优点。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油缸与全液压转向器连接,第二转向油缸与全液压转向器连接。全液压转向器与第一转向油缸通过第一液路连接,全液压
转向器与第二转向油缸通过第二液路连接。
8.进一步地,应急泵与油箱连接,应急泵与优先阀连接。可选地,应急泵的吸油口与油箱连接,应急泵的出油口与优先阀的p口(即进油口)连接。通过增设应急泵,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失效时,应急泵能够为转向系统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顺利地停靠。换言之,在先前的全液压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应电动应急转向系统,电动应急转向系统通过液压动力单元提供助力,主要由应急电机和应急泵组成,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失效时,按下应急按钮开关可以使应急电机工作,提供应急泵的动力,使车辆能够顺利的停靠。需要注意的是,应急电机不能连续工作超30s,完成紧急停靠后应该及时关闭电机,以免浪费电瓶电量。
9.进一步地,过载保护安全阀设于第一液路和/或第二液路。可选地,过载保护安全阀与全液压转向器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与第一转向油缸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与第二转向油缸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设于全液压转向器与转向油缸之间。来自优先阀的流体,依次经过全液压转向器、保护阀、转向油缸。通过在全液压转向器与转向油缸之间增设过载保护安全阀,当负载冲击过大时可以起到保护转向油缸的作用,避免负载压力过大超过转向油缸的额定压力导致转向油缸损坏。
10.相关技术的矿用自卸车,其转向系统采用恒压泵配合转向阀组以及蓄能器作为转向动力源。这套动力源能够在发动机失去动力的紧急情况下,释放蓄能器内的油压为系统提供应急转向的能力,但此系统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11.本实用新型限定的技术方案中,增设应急泵,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蓄能器,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失效时,应急泵能够为转向系统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顺利地停靠。这种设计方式,转向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保养且成本较低。另外,通过在全液压转向器与转向油缸之间增设过载保护安全阀,当负载冲击过大时可以起到保护转向油缸的作用,避免负载压力过大超过转向油缸的额定压力导致转向油缸损坏。
12.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全液压转向器具有左油口和右油口,全液压转向器处于中位时,左油口和右油口均处于截止状态。
14.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向油缸为左转向油缸,第二转向油缸为右转向油缸。第一转向油缸具有第一无杆腔和第一有杆腔,第一无杆腔设有第一转向油缸的a口,第一有杆腔设有第一转向油缸的b口。第二转向油缸具有第二无杆腔和第二有杆腔,第二无杆腔设有第二转向油缸的a口,第二有杆腔设有第二转向油缸的b口。进一步地,全液压转向器的左油口(l口)与第一转向油缸的a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b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的右油口(r口)与第一转向油缸的b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a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处于中位时,左油口和右油口均处于截止状态。换言之,转向器中位时左右两个油口均为截止状态,此时操作人员松开方向盘后,方向盘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全液压转向器具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全液压转向器中位处于断路状态时,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均处于截止状态,第一进油口的流体压力大于第一出油口的流体压力。
16.在该技术方案中,全液压转向器的第一进油口(p口)与优先阀连接,全液压转向器的第一出油口(t口)与油箱连接。压转向器中位处于断路状态时,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出油口
均处于截止状态,第一进油口的流体压力大于第一出油口的流体压力。换言之,转向器中位处于断路状态(闭芯),即当转向器不工作时,液压油液被转向器截止,此时第一进油口为高压口。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向油缸具有第一有杆腔和第一无杆腔,第二转向油缸具有第二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第一无杆腔和第二有杆腔均与左油口连接,第一有杆腔和第二无杆腔均与右油口连接。
18.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向油缸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穿设于第一缸体,第一活塞杆能够相对第一缸体移动。第一活塞杆的活塞将第一缸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无杆腔和第一有杆腔。第二转向油缸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穿设于第二缸体,第二活塞杆能够相对第二缸体移动。第二活塞杆的活塞将第二缸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二无杆腔和第二有杆腔。第一转向油缸的第一无杆腔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第二有杆腔均与全液压转向器的左油口连接。第一转向油缸的第一有杆腔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第二无杆腔均与全液压转向器的右油口连接。通过控制左油口和右油口的给油、回油,第一转向缸或第二转向缸的活塞杆移动,以达到换向的目的。可选地,第一无杆腔设有第一转向油缸的a口,第一有杆腔设有第一转向油缸的b口。第二转向油缸具有第二无杆腔和第二有杆腔,第二无杆腔设有第二转向油缸的a口,第二有杆腔设有第二转向油缸的b口。全液压转向器的l口(即左油口)与第一转向油缸的a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b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的r口(右油口)与第一转向油缸的b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a口连接。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进油口与优先阀连接,第一出油口与油箱连接。
20.在该技术方案中,全液压转向器的第一进油口(p口)与优先阀的cf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的第一出油口(t口)与油箱连接。通过将全液压转向器与优先阀以及油箱连接,形成液压回路,液压油液可以经优先阀流向全液压转向器,也可以通过全液压转向器流回油箱。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向齿轮泵具有第一吸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一吸油口通过第三液路与油箱连接,第二出油口通过第四液路与优先阀连接。
22.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齿轮泵的第一吸油口通过第三液路与油箱连接,转向齿轮泵的第二出油口通过第四液路与优先阀的p口连接。通过将转向齿轮泵与油箱以及优先阀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转向齿轮泵能够将液压油液由油箱泵送至优先阀,之后优先阀将油液分配至全液压转向器或其它模块。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截止阀,设于第三液路。
24.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截止阀。具体地,截止阀设于第三液路,即截止阀位于转向齿轮泵与油箱之间。截止阀也称作截门,开闭过程中密封面之间摩擦力小,比较耐用,开启高度不大,制造容易,维修方便,不仅适用于中低压,而且适用于高压。截止阀的闭合原理是,依靠阀杠压力,使阀瓣密封面与阀座密封面紧密贴合,阻止介质流通。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单向阀,设于第四液路;和/或高压过滤器,设于第四液路。
26.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单向阀。具体地,单向阀设于第四液路,即单向阀位于转向齿轮泵与优先阀之间。通过设置单向阀,液压油液仅可以由转向齿轮泵流向优先阀,液压油液不能由优先阀流向转向齿轮泵。
27.进一步地,转向系统还包括高压过滤器。具体地,高压过滤器设于第四液路,即高
压过滤器位于转向齿轮泵与优先阀之间。通过设置高压过滤器,可以起到过滤杂质保护液压系统的作用。另外,高压过滤器相较普通的过滤器,能够承受更大的液体压力。
28.值得说明的是,转向系统可以仅包括单向阀以及高压过滤器中的一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应急泵具有第二吸油口和第三出油口,第二吸油口与油箱连接,第三出油口与优先阀连接。
30.在该技术方案中,应急泵的第二吸油口与油箱连接,应急泵的第三出油口与优先阀的p口连接。通过将应急泵与油箱以及优先阀连接,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失效时,应急泵能够为转向系统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顺利地停靠。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举升阀,与优先阀连接。
32.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举升阀。具体地,举升阀与优先阀的ef口连接。液压油液经优先阀流向举升阀,以完成举升动作。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举升泵,具有第三吸油口和第四出油口,举升阀具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五出油口,第三吸油口与油箱连接,第四出油口与第二进油口连接,第五出油口通过第五液路与油箱连接。
34.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举升泵。具体地,举升泵具有第三吸油口和第四出油口。举升阀具有第二进油口和第五出油口。举升泵的第三吸油口与油箱连接,举升泵的第四出油口与举升阀的第二进油口连接,举升阀的第五出油口通过第五液路与油箱连接。举升泵能够将液压油液由油箱泵送至举升阀。
3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回油滤芯,设于第五液路。
36.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回油滤芯。具体地,回油滤芯设于第五液路,即回油滤芯位于举升阀与油箱之间。通过设置回油滤芯,能够起到过滤杂质保护液压系统的作用。
3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举升缸,与举升阀连接。
38.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举升缸。具体地,举升缸与举升阀连接。液压油液由举升阀流向举升缸,举升缸的活塞杆移动,以完成液压系统的举升动作。
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先阀具有第三进油口、第六出油口和第七出油口,转向齿轮泵和应急泵均与第三进油口连接,第六出油口与全液压转向器连接,第七出油口用于与举升阀连接。
40.在该技术方案中,优先阀的第三进油口(p口)与转向齿轮泵的出油口连接,且优先阀的第三进油口与应急泵的出油口连接。优先阀的第六出油口(cf口)与全液压转向器的p口连接,优先阀的第七出油口(ef口)与举升阀连接。液压油液能够经转向齿轮泵或应急泵流向优先阀,液压油液还能够经优先阀流向全液压转向器或举升阀。
4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三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一口与第七出油口连接,第二口与举升阀连接,第三口与油箱连接。
42.在该技术方案中,转向系统还包括三通阀。具体地,三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三通阀的第一口与优先阀的第七出油口(ef口)连接,三通阀的第二口与举升阀连接,三通阀的第三口与油箱连接。优先阀的ef口与三通阀的第一口连通,在举升货厢时能够将ef口流出的液压油与举升泵压出的液压油汇合,增大举升时的压油的流量,提升货箱举
升速度。
4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操纵装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向系统,转向系统的全液压转向器与操纵装置连接。
4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程机械的实施例,工程机械包括操纵装置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向系统。具体地,转向系统的全液压转向器与操纵装置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工程机械可以是工程车辆,比如矿用自卸车等。当然,工程机械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设备。
45.其中,由于工程机械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转向系统,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4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7.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4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转向齿轮泵的示意图;
49.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优先阀的示意图;
50.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全液压转向器的示意图;
51.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应急泵的示意图;
52.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举升泵、举升阀和举升缸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3.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三通阀的示意图;
54.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全液压转向器与第一转向油缸以及第二转向油缸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55.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程机械的示意图。
56.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57.100:转向系统;110:油箱;120:转向齿轮泵;121:第一吸油口;122:第二出油口;130:优先阀;131:第三进油口;132:第六出油口;133:第七出油口;140:全液压转向器;141:左油口;142:右油口;143:第一进油口;144:第一出油口;151:第一转向油缸;152:第一有杆腔;153:第一无杆腔;154:第二转向油缸;155:第二有杆腔;156:第二无杆腔;160:应急泵;161:第二吸油口;162:第三出油口;171:过载保护安全阀;172:截止阀;173:单向阀;174:高压过滤器;175:回油滤芯;176:第三液路;177:第四液路;178:第五液路;1791:第一液路;1792:第二液路;181:举升阀;182:第二进油口;183:第五出油口;184:举升泵;185:第三吸油口;186:第四出油口;187:举升缸;190:三通阀;191:第一口;192:第二口;193:第三口;200:工程机械;210:操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0.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系统100和工程机械200。
61.实施例一
6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转向系统100,包括油箱110、转向齿轮泵120、优先阀130、全液压转向器140、第一转向油缸151、第二转向油缸154、应急泵160和过载保护安全阀171。其中,油箱110用于储存液压油液。转向齿轮泵120与油箱110连接。可选地,转向齿轮泵120的吸油口与油箱110连接。齿轮泵是依靠泵缸与啮合齿轮间所形成的工作容积变化和移动来输送液体或使之增压的回转泵。齿轮泵中,由两个齿轮、泵体与前后盖组成两个封闭空间。当齿轮转动时,齿轮脱开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小变大,形成真空,将液体吸入;齿轮啮合侧的空间的体积从大变小,而将液体挤入管路中去。进一步地,优先阀130与转向齿轮泵120连接。可选地,优先阀130的p口(即进油口)与转向齿轮泵120的出油口连接。进一步地,全液压转向器140与优先阀130连接。可选地,全液压转向器140的p口(即进油口)与优先阀130的cf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的t口(即出油口)与油箱110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是在方向盘与转向操纵机构之间,不需要用连杆连接的一种液压动力转向形式,具有操纵轻便灵活、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以及整机安装布置方便等优点。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油缸151与全液压转向器140连接,第二转向油缸154与全液压转向器140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与第一转向油缸151通过第一液路1791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与第二转向油缸154通过第二液路1792连接。
63.进一步地,应急泵160与油箱110连接,应急泵160与优先阀130连接。可选地,应急泵160的吸油口与油箱110连接,应急泵160的出油口与优先阀130的p口(即进油口)连接。通过增设应急泵160,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120失效时,应急泵160能够为转向系统100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200顺利地停靠。换言之,在先前的全液压转向系统100的基础上增加应电动应急转向系统100,电动应急转向系统100通过液压动力单元提供助力,主要由应急电机和应急泵160组成,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120失效时,按下应急按钮开关可以使应急电机工作,提供应急泵160的动力,使车辆能够顺利的停靠。需要注意的是,应急电机不能连续工作超30s,完成紧急停靠后应该及时关闭电机,以免浪费电瓶电量。
64.进一步地,过载保护安全阀171设于第一液路1791和/或第二液路1792。可选地,过载保护安全阀171与全液压转向器140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171与第一转向油缸151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171与第二转向油缸154连接。过载保护安全阀171设于全液压转向器140与转向油缸之间。来自优先阀130的流体,依次经过全液压转向器140、保护阀、转向油缸。通过在全液压转向器140与转向油缸之间增设过载保护安全阀171,当负载冲击过大时可以起到保护转向油缸的作用,避免负载压力过大超过转向油缸的额定压力导致转向油缸损坏。
65.相关技术的矿用自卸车,其转向系统100采用恒压泵配合转向阀组以及蓄能器作为转向动力源。这套动力源能够在发动机失去动力的紧急情况下,释放蓄能器内的油压为系统提供应急转向的能力,但此系统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66.本实用新型限定的技术方案中,增设应急泵160,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蓄能器,当
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120失效时,应急泵160能够为转向系统100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200顺利地停靠。这种设计方式,转向系统100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保养且成本较低。另外,通过在全液压转向器140与转向油缸之间增设过载保护安全阀171,当负载冲击过大时可以起到保护转向油缸的作用,避免负载压力过大超过转向油缸的额定压力导致转向油缸损坏。
67.实施例二
68.如图4所示,全液压转向器140具有左油口141和右油口142,全液压转向器140处于中位时,左油口141和右油口142均处于截止状态。全液压转向器140的左油口141(l口)与第一转向油缸151的a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154的b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的右油口142(r口)与第一转向油缸151的b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154的a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处于中位时,左油口141和右油口142均处于截止状态。换言之,转向器中位时左右两个油口均为截止状态,此时操作人员松开方向盘后,方向盘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69.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全液压转向器140具有第一进油口143和第一出油口144,全液压转向器140中位处于断路状态时,第一进油口143和第一出油口144均处于截止状态,第一进油口143的流体压力大于第一出油口144的流体压力。全液压转向器140的第一进油口143(p口)与优先阀130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的第一出油口144(t口)与油箱110连接。转向器中位处于断路状态(闭芯),即当转向器不工作时,液压油液被转向器截止,此时第一进油口143为高压口。
70.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8所示,第一转向油缸151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穿设于第一缸体,第一活塞杆能够相对第一缸体移动。第一活塞杆的活塞将第一缸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一无杆腔153和第一有杆腔152。第二转向油缸154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穿设于第二缸体,第二活塞杆能够相对第二缸体移动。第二活塞杆的活塞将第二缸体的内部分隔为第二无杆腔156和第二有杆腔155。第一转向油缸151的第一无杆腔153以及第二转向油缸154的第二有杆腔155均与全液压转向器140的左油口141连接。第一转向油缸151的第一有杆腔152以及第二转向油缸154的第二无杆腔156均与全液压转向器140的右油口142连接。通过控制左油口141和右油口142的给油、回油,第一转向缸或第二转向缸的活塞杆移动,以达到换向的目的。可选地,第一无杆腔153设有第一转向油缸151的a口,第一有杆腔152设有第一转向油缸151的b口。第二转向油缸154具有第二无杆腔156和第二有杆腔155,第二无杆腔156设有第二转向油缸154的a口,第二有杆腔155设有第二转向油缸154的b口。全液压转向器140的l口(即左油口141)与第一转向油缸151的a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154的b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的r口(右油口142)与第一转向油缸151的b口以及第二转向油缸154的a口连接。
71.进一步地,全液压转向器140的第一进油口143(p口)与优先阀130的cf口连接,全液压转向器140的第一出油口144(t口)与油箱110连接。通过将全液压转向器140与优先阀130以及油箱110连接,形成液压回路,液压油液可以经优先阀130流向全液压转向器140,也可以通过全液压转向器140流回油箱110。
72.实施例三
73.如图2所示,转向齿轮泵120具有第一吸油口121和第二出油口122。转向齿轮泵120的第一吸油口121通过第三液路176与油箱110连接,转向齿轮泵120的第二出油口122通过
第四液路177与优先阀130的p口连接。通过将转向齿轮泵120与油箱110以及优先阀130连接,形成液压回路,转向齿轮泵120能够将液压油液由油箱110泵送至优先阀130,之后优先阀130将油液分配至全液压转向器140或其它模块。
74.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截止阀172。具体地,截止阀172设于第三液路176,即截止阀172位于转向齿轮泵120与油箱110之间。截止阀172也称作截门,开闭过程中密封面之间摩擦力小,比较耐用,开启高度不大,制造容易,维修方便,不仅适用于中低压,而且适用于高压。截止阀172的闭合原理是,依靠阀杠压力,使阀瓣密封面与阀座密封面紧密贴合,阻止介质流通。
75.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单向阀173。具体地,单向阀173设于第四液路177,即单向阀173位于转向齿轮泵120与优先阀130之间。通过设置单向阀173,液压油液仅可以由转向齿轮泵120流向优先阀130,液压油液不能由优先阀130流向转向齿轮泵120。
76.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高压过滤器174。具体地,高压过滤器174设于第四液路177,即高压过滤器174位于转向齿轮泵120与优先阀130之间。
77.通过设置高压过滤器174,可以起到过滤杂质保护液压系统的作用。另外,高压过滤器174相较普通的过滤器,能够承受更大的液体压力。
78.值得说明的是,转向系统100可以仅包括单向阀173以及高压过滤器174中的一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79.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应急泵160具有第二吸油口161和第三出油口162。应急泵160的第二吸油口161与油箱110连接,应急泵160的第三出油口162与优先阀130的p口连接。通过将应急泵160与油箱110以及优先阀130连接,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120失效时,应急泵160能够为转向系统100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200顺利地停靠。
80.实施例四
81.如图1和图6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举升阀181。具体地,举升阀181与优先阀130的ef口连接。液压油液经优先阀130流向举升阀181,以完成举升动作。
82.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6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举升泵184。具体地,举升泵184具有第三吸油口185和第四出油口186。举升阀181具有第二进油口182和第五出油口183。举升泵184的第三吸油口185与油箱110连接,举升泵184的第四出油口186与举升阀181的第二进油口182连接,举升阀181的第五出油口183通过第五液路178与油箱110连接。举升泵184能够将液压油液由油箱110泵送至举升阀181。
83.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回油滤芯175。具体地,回油滤芯175设于第五液路178,即回油滤芯175位于举升阀181与油箱110之间。通过设置回油滤芯175,能够起到过滤杂质保护液压系统的作用。
84.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6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举升缸187。具体地,举升缸187与举升阀181连接。液压油液由举升阀181流向举升缸187,举升缸187的活塞杆移动,以完成液压系统的举升动作。
85.实施例五
86.如图3所示,优先阀130具有第三进油口131、第六出油口132和第七出油口133。优先阀130的第三进油口131(p口)与转向齿轮泵120的出油口连接,且优先阀130的第三进油
口131与应急泵160的出油口连接。优先阀130的第六出油口132(cf口)与全液压转向器140的p口连接,优先阀130的第七出油口133(ef口)与举升阀181连接。液压油液能够经转向齿轮泵120或应急泵160流向优先阀130,液压油液还能够经优先阀130流向全液压转向器140或举升阀181。
87.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转向系统100还包括三通阀190。具体地,三通阀190具有第一口191、第二口192和第三口193。三通阀190的第一口191与优先阀130的第七出油口133(ef口)连接,三通阀190的第二口192与举升阀181连接,三通阀190的第三口193与油箱110连接。优先阀130的ef口与三通阀190的第一口191连通,在举升货厢时能够将ef口流出的液压油与举升泵184压出的液压油汇合,增大举升时的压油的流量,提升货箱举升速度。
88.实施例六
89.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工程机械200,包括操纵装置2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向系统100。具体地,转向系统100的全液压转向器140与操纵装置210连接。值得说明的是,工程机械200可以是工程车辆,比如矿用自卸车等。当然,工程机械200还可以是其它类型的设备。
9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系统和工程机械的实施例,增设应急泵,取消了传统结构中的蓄能器,当发动机故障熄火或者转向齿轮泵失效时,应急泵能够为转向系统提供应急转向功能,使工程机械顺利地停靠。这种设计方式,转向系统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保养且成本较低。另外,通过在全液压转向器与转向油缸之间增设过载保护安全阀,当负载冲击过大时可以起到保护转向油缸的作用,避免负载压力过大超过转向油缸的额定压力导致转向油缸损坏。
91.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9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