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77279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0001]本申请是基于以下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原案申请日:2013年4月I日
[0003]原案申请号:201310111600.0
[0004]原案申请名称: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5]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保险杠梁与前纵梁之间隔装有溃缩盒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6]以往,已知有下述技术:在车辆的车身前部设置左右一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通过该前纵梁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溃缩来吸收冲击负荷。
[0007]然而,车辆的正面碰撞有时会在比前纵梁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身部分发生。这样的车身与碰撞物在车宽方向上的小宽度(例如车宽的25%左右的宽度)重叠的正面碰撞,有时被称作偏置碰撞(small-overlap crash)。
[0008]该偏置碰撞的碰撞物例如为电线杆或交通标识的柱子等柱状物时,有时会造成该柱状的碰撞物进入到前纵梁与前轮之间的碰撞形态,此时存在负荷往前纵梁的传递效率下降的问题。而且,即使是与例如相向车辆等非柱状碰撞物发生的偏置碰撞,该偏置碰撞时的负荷往前纵梁的传递效率也比碰撞物和前纵梁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碰撞的情形差。因此,在发生偏置碰撞时存在以下问题:由前纵梁的变形带来的冲击吸收量容易变少,冲击负荷容易传递至车室侧。
[0009]针对该问题,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066932号中公开了图10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图10所示的以往结构中,在前纵梁104的前端部与保险杠梁110之间隔装有向前方分支成两股而延伸的分叉部件150。该分叉部件150包括从前纵梁104的前端部向前方不倾斜地延伸的直进部件152、以及从前纵梁104的前端部朝着前方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外侧倾斜部件154,直进部件152的后端部与外侧倾斜部件154的后端部通过螺栓而结合。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发生偏置碰撞时,也能够将所述外侧倾斜部件154承受的冲击负荷传递至前纵梁104,使该前纵梁104有效地变形以吸收冲击,由此,能够缓和传递至车室侧的冲击。
[0010]此外,一般在前纵梁的前端部与保险杠梁之间隔装有溃缩盒。此情形下,例如发生15km/h左右的低速碰撞时,不会导致前纵梁的破损而仅通过溃缩盒的变形便能够吸收冲击负荷,从而实现修理费用的降低。
[0011]有关这一点,在上述的图10所示的以往结构的情形下,如果所述直进部件152是如溃缩盒般具有低刚性的部件,可考虑通过直进部件152的变形而在低速碰撞时无需损坏前纵梁104便能够吸收冲击负荷,此情形下,该直进部件152可看作上述溃缩盒。
[0012]但是,图10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在前纵梁104的前方不仅设置有所述直进部件152,还设置有所述外侧倾斜部件154,因此存在下述问题:低速碰撞时的冲击负荷由直进部件152的变形吸收时,不仅该直进部件152发生破损,外侧倾斜部件154也会发生破损,从而修理费用相应地增高。
[0013]另一方面,图10所示的以往结构中,如果直进部件152是无法起到溃缩盒作用的刚性大的部件,则即使在低速碰撞时,冲击也会被直接输入前纵梁104,从而使前纵梁104容易产生损伤,因此修理费用有时会变得更高。
[0014]而且,一般而言,保险杠梁以其两端延伸至与溃缩盒的结合部的方式设置,但如果要采用图10所示的具备外侧倾斜部件154的结构,则必须使保险杠梁110的两端进一步延长到与外侧倾斜部件154的结合部。因此,必须使保险杠120的两端部以形成曲角的形态向后方折曲以免干涉到长条的保险杠梁110的两端部,例如无法如图10的双点划线R所示般圆滑地向后方弯曲。因此,以往结构中,在车身前部的设计上也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保险杠梁与前纵梁经由溃缩盒而结合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缓和偏置碰撞时传递至车室侧的冲击。
[0016]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以如下的结构为特征。
[0017]所述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保险杠梁,在车身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左右一对前纵梁,分别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且前端部经由溃缩盒连结于所述保险杠梁的两端部;动力单元,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之间;其中,所述前纵梁上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设部,所述第一突设部包括:上壁部和下壁部,分别从所述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侧壁部,将所述上壁部与所述下壁部彼此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连接;其中,所述侧壁部以俯视下向车身后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所述侧壁部上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该凹槽通过肋成形加工而形成。
[0018]根据本发明,在所谓的偏置碰撞时,利用从前纵梁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设部能够承受其冲击负荷。而且,第一突设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部以俯视下向车身后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在第一突设部处将从前方承受的冲击负荷有效地传递至前纵梁。
[0019]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突设部的侧壁部上设置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该凹槽通过肋成形加工而形成,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突设部对来自前方的负荷输入的强度。故此,能够在偏置碰撞时,利用第一突设部切实地承受从碰撞物直接输入的冲击负荷,从而能够更切实地实现从该第一突设部往前纵梁的负荷传递。
[0020]这样,根据本发明,偏置碰撞时的车身前部中,由于冲击负荷有效地得到吸收以及分散,因此能够缓和传递至车室侧的冲击。
[0021]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凹槽形成在所述侧壁部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更为理想的是,所述凹槽以向车身后方侧逐渐变浅的方式形成。
[0022]本发明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突设部的前端面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与所述溃缩盒和所述前纵梁的连结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该连结部更后侧的位置,所述第一突设部与所述动力单元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0023]这样地,所述第一突设部与设置在左右的前纵梁间的动力单元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地设置,因此能够利用重量大的动力单元来承受从第一突设部传递至前纵梁的冲击负荷。由此,在偏置碰撞时,能够使前纵梁稳定地变形,因此既能够实现由前纵梁的变形带来的更有效的冲击吸收,又能够使冲击负荷分散至动力单元。
[0024]而且,第一突设部的前端面位于车身前后方向上与溃缩盒和前纵梁的连结部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该连结部更后侧的位置(即第一突设部设置在比溃缩盒更后侧),因此当低速碰撞时仅通过溃缩盒的变形来吸收冲击而前纵梁不会受损时,能够避免第一突设部的损伤从而能够抑制修理费用。
[0025]此外,由于第一突设部如上述那样设置在比溃缩盒更后侧,因此能够将保险杠的两端部设置在溃缩盒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空间中而不会干涉第一突设部。因此,例如能够采用保险杠的两端部以通过溃缩盒的侧方且第一突设部前方的空间的方式向后方圆滑地弯曲的设计,能够良好地维持车身前部的设计自由度。
[0026]本发明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突设部设置于该第一突设部的后端部与所述动力单元的一部分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0027]根据该结构,当基于伴随偏置碰撞而产生的从所述第一突设部传来的冲击负荷的作用,所述前纵梁以所述第一突设部的后端部为起点而以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形态弯折时,该弯折部会碰到动力单元,因此这能够使冲击负荷切实地分散至动力单元。
[0028]更具体而言,所述动力单元具有以与所述前纵梁相向且俯视下与该前纵梁平行的方式设置的平行面部,所述平行面部与所述第一突设部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0029]所述的“平行的方式设置”不仅包括前纵梁与平行面部之间的间距在任何位置均相同的情形(完全平行的情形),也包括两者之间的间距在某些位置若干互不相同的情形(大致平行的情形)。即,只要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则不论是完全平行还是大致平行皆可。
[0030]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动力单元的平行面部来切实地承受从第一突设部传递给前纵梁的冲击负荷。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在偏置碰撞时由前纵梁的变形带来的冲击吸收以及往动力单元的负荷分散。
[0031]本发明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一突设部还包括:上下一对凸缘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与所述前纵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接合,其中,所述上壁部以从所述上下一对凸缘部中位于上侧的凸缘部的下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所述下壁部以从所述上下一对凸缘部中位于下侧的凸缘部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突设部的前端面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面接合于沿着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而设置的同一板状部件。
[0032]所述的“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不仅包括以准确的90°的角度相对于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交叉的情形,也包括以非90°的近似的角度交叉的情形(大致正交的情形)。即,只要能够获得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