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1609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连接构件和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日本专利第0003974567号描述了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中,前侧框架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前柱设置在前侧框架的上后侧处,上构件从前柱的下端部朝向前方延伸,并且上构件布置在前侧框架的外侧处。在该【背景技术】中,延伸构件(延伸件)从前侧框架的前端部朝向车身前部延伸。此外,上构件的前端部通过联接构件和前侧框架联接至保险杠横梁的端部。
[000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第2014-012428号描述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在俯视图中,将裙式构件和前侧构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联接在一起的联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支撑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该支撑构件用于支撑动力单元的车辆宽度两侧。
[0004]在这些情况下,期望将从车辆前后方向前侧输入的碰撞载荷有效地分散并传递至侧构件和外伸支架(裙式构件)。

【发明内容】

[0005]考虑到上面的情况,本公开提供了如下的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其能够将碰撞载荷有效地分散并且传递至侧构件和外伸支架。
[0006]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一种车辆连接构件,其包括:前面部,其连接至碰撞盒;第一连接部,其由设置在所述碰撞盒的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构件的前端部插入并且连接至所述前端部;第二连接部,其在车辆俯视图中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并且连接至设置在所述侧构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外伸支架的下端部,其中,所述外伸支架的所述下端部朝向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延伸;以及一个或多个横肋,其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联接在一起。
[0007]在第一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中,传递至碰撞盒的碰撞载荷被输入到车辆连接构件的前面部。输入到车辆连接构件的前面部的载荷被分散且传递至:插入并连接至第一连接部的侧构件的前端部和连接至第二连接部的外伸支架的下端部。
[0008]在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联接部联接在一起的一个或多个横肋,碰撞载荷被传递至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被传递至连接至第二连接部的外伸支架的下端部。碰撞载荷因此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和外伸支架。
[0009]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第一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成抓紧结构,所述抓紧结构从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抓紧在所述外伸支架的所述下端部上。
[0010]在第二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中,第二连接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抓紧在外伸支架的下端部上并且连接于所述下端部,从而提高连接强度。碰撞载荷因此被有效地传递至外伸支架。
[0011]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是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进一步包括第三连接部,其在车辆后视图中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处并且具有螺纹紧固至悬架构件的下部,其中一个或多个直立肋形成在所述第三连接部处以便将所述下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联接。
[0012]在第三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中,输入至车辆连接构件的前面部的载荷被分散且传递至悬架构件,所述悬架构件螺纹紧固至形成在第一连接部的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处的第三连接部的下部。
[0013]在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将螺纹紧固至悬架构件的下部与第一连接部联接的一个或多个直立肋,碰撞载荷被传递至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并且被传递至悬架构件。碰撞载荷因此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外伸支架和悬架构件。
[0014]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是第三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其中,一个或多个横肋形成在第三连接部处。
[0015]在第四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中,通过形成在第三连接部处的一个或多个横肋提高了悬架构件的施力点处的刚性。
[0016]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是第三方案或第四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其中,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所述直立肋中的至少一个构造凸台,螺纹紧固件旋拧到所述凸台中。
[0017]在第五方案的车辆连接构件中,碰撞载荷通过凸台被传递至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并且被有效地传递至悬架构件。而且,悬架构件的施力点处的刚性得以提高。
[0018]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是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中描述的车辆连接构件;碰撞盒,其设置在车辆前部处并且连接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前面部;侧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碰撞盒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侧构件具有插入并且连接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以及外伸支架,其设置在所述侧构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外伸支架具有朝向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延伸的、连接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下端部。
[0019]在第六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碰撞盒、侧构件和外伸支架通过车辆连接构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部件的数量减少。因此,部件的数量减少,并且碰撞载荷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和外伸支架。
[0020]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是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括:根据第三方案至第五方案中任一个的车辆连接构件;碰撞盒,其设置在车辆前部处并且连接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前面部;侧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碰撞盒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后侧处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侧构件具有插入并且连接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前端部;以及外伸支架,其设置在所述侧构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外伸支架具有朝向所述车辆竖直方向下侧延伸的、连接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下端部;以及悬架构件,其螺纹紧固至所述车辆连接构件的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所述下部。
[0021]在第七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碰撞盒、侧构件、外伸支架和悬架构件通过车辆连接构件连接在一起,使得部件的数量减少。因此,部件的数量减少,并且碰撞载荷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外伸支架和悬架构件。
[0022]第一方案使得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分散并且传递至侧构件和外伸支架。
[0023]第二方案使得碰撞载荷能够被更加有效地传递至外伸支架。
[0024]第三方案使得碰撞载荷能够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外伸支架和悬架构件。
[0025]第四方案使得悬架构件的施力点处的刚性能够提高。
[0026]第五方案使得碰撞载荷能够被更加有效地传递至悬架构件,并且使得悬架构件的施力点处的刚性能够提尚。
[0027]第六方案使得部件的数量能够减少,并且碰撞载荷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和外伸支架。
[0028]第七方案使得部件的数量能够减少,并且碰撞载荷被有效地分散且传递至侧构件、外伸支架和悬架构件。
【附图说明】
[0029]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0030]图1为图示出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从后侧斜看时的、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0031]图2为图示出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从前侧斜看时的、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0032]图3为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加强件和碰撞盒之间的接合部位的立体图;
[0033]图4为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加强件和侧构件之间的接合部位的立体图;
[0034]图5为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加强件和外伸支架之间的接合部位的立体图;
[0035]图6为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加强件和悬架构件之间的接合部位的后视图;
[0036]图7为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模型的模型简图;以及
[0037]图8为图示出参考实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模型的模型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8,阐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加强件(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注意,在每幅附图中,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上” (UP)指示车辆竖直方向上侧,并且箭头“外”(OUT)指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该车辆前部结构基本上左右对称地构造,并因此图示和阐释车辆右侧。
[0039]图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