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推车,尤其涉及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儿童用推车(婴儿推车)一般具备调整靠背角度的功能,其调整方式有如下方式:一种是全塑料的座椅靠背,这种在童车上用的较少,因为靠背本身成本就很高,一般是用专门的钢丝牵引调节角度;第二种是常见的无级调节,虽然成本低,使用最广泛,但其调节结构需要两只手操作,使用不便;第三种是为了解决第二种出现的问题,单手有档调节,但需要专用的锁定结构,其强度要求高,容易发生故障,成本也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能单手方便地调整靠背角度或展开/折叠靠背,且其成本低。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包括:
[0006]靠背件,该靠背件的底部用于与推车的车体铰接;
[0007]第一调整带,该第一调整带的一端与推车的车体连接;
[0008]换向扣,具有供第一调整带穿入的入口以及供第一调整带穿出的出口,入口与出口的朝向相交;
[0009]第二调整带,该第二调整带与由所述出口穿出的第一调整带的另一端相连;
[0010]卡扣件,设于靠背件的顶部,用于锁定或解锁第二调整带,该第二调整带具有由卡扣件中穿出的穿出部;
[0011]张紧带,该张紧带的一端与换向扣连接,该张紧带的另一端用于与推车的车体连接。
[0012]优选地,靠背件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的一端用于与推车的车体铰接,第一杆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杆体的一端相交连接,第二杆体的另一端用于与推车的靠背连杆铰接,卡扣件设于第二杆体。
[0013]优选地,第一杆体为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二杆体的两端并形成“ η ”型,对应地,所述入口为两个,且两入口分别朝向两第一杆体,所述出口朝向第二杆体。
[0014]优选地,换向扣包括第一扣壳及分设于第一扣壳正面和背面的两所述入口,两入口均倾斜设置,第一扣壳的下端设为第一扣环,张紧带的一端绕设于该第一扣环;所述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扣环,由所述出口穿出的第一调整带的另一端与第二扣环相连,第二调整带绕设于该第二扣环,且该第二调整带的一端与卡扣件固定,该第二调整带的另一端由卡扣件中穿出形成所述穿出部。
[0015]优选地,换向扣包括第二扣壳及同设于第二扣壳一表面的两所述入口,两入口均倾斜设置,第二扣壳的下端设为第三扣环,张紧带的一端绕设于该第三扣环。
[0016]优选地,第二调整带的一端与由所述出口穿出的第一调整带的另一端一体成型,第二调整带的另一端绕设于卡扣件后由该卡扣件中穿出形成所述穿出部。
[0017]优选地,所述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还包括日字扣,第二扣壳的上端设为第四扣环,由所述出口穿出的第一调整带的另一端绕过日字扣一端后连接于第四扣环,第二调整带绕设于日字扣的另一端,且该第二调整带的一端与卡扣件固定,该第二调整带的另一端由卡扣件中穿出形成所述穿出部。
[0018]优选地,卡扣件包括铰接于第二杆体的勾部及由勾部的一端伸出的扣板,扣板上分别开有分别用于第一调整带和第二调整带穿过的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该扣板的背面凸出有凸块。
[0019]优选地,第一开口槽、第二开口槽和凸块均呈长条状,且三者相互平行。
[0020]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实用新型通过单手对穿出部进行拉扯,调整穿出部被拉出的多与少,就可以无极调节靠背件相对于车体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对靠背角度地便捷调整或便捷完成靠背的展开和折叠,其中,通过对卡扣件操作或卡扣件的自身调整,使卡扣件对第二调整带形成卡扣作用,使得在靠背件向下转动时,能锁定第二调整带,以稳定靠背的调整角度;当需要向上转动靠背件时,拉动穿出部,再通过第二调整带、换向扣来将拉力作用在第一调整带,使第一调整带被更多地收缩至换向扣的出口,进而将靠背件拉近车体,完成向上转动的动作,更关键是,张紧带保证了换向扣与靠背件的相对位置,从而将第一调整带的收缩或扩展直接转化为靠背件的上转或下转,故其以简单的结构、低廉的成本完成了靠背调节的单手操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采用第一种换向扣时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调整带与卡扣件的其中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采用第二种换向扣时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调整带与卡扣件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采用第三种换向扣时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与车体配合且背靠杆准备向上转动时的不意图;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与车体配合且背靠杆向上转动过程中的不意图;
[0029]图8本实用新型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与车体配合且背靠杆向上转动至折叠贴合车体时的示意图。
[0030]图中:100、车体;200、靠背连杆;1、靠背部;11、第一杆体;12、第二杆体;2、第一调整带;3、换向扣;301、入口 ;302、出口 ;31、第一扣壳;311、第一扣环;32、第二扣壳;321、第三扣环;322、第四扣环;4、第二调整带;41、穿出部;5、卡扣件;51、勾部;52、扣板;521、第一开口槽;522、第二开口槽;523、凸块;6、张紧带;7、第二扣环;8、日字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32]如图1所示的推车靠背单手调节机构,包括靠背件1、第一调整带2、换向扣3、第二调整带4、卡扣件5和张紧带6,其中:
[0033]靠背件1,该靠背件I的底部用于与推车的车体100铰接;
[0034]第一调整带2,该第一调整带2的一端与推车的车体100连接;
[0035]换向扣3,具有供第一调整带2穿入的入口 301以及供第一调整带2穿出的出口302,入口 301与出口 302的朝向相交,用于换向;
[0036]第二调整带4,该第二调整带4与由所述出口 302穿出的第一调整带2的另一端相连;
[0037]卡扣件5,设于靠背件I的顶部,用于锁定或解锁第二调整带4,该第二调整带4具有由卡扣件5中穿出的穿出部41 ;
[0038]张紧带6,该张紧带6的一端与换向扣3连接,该张紧带6的另一端用于与推车的车体100连接。
[0039]通过单手对穿出部41进行拉扯,调整穿出部41被拉出的多与少,就可以无极调节靠背件I相对于车体100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对靠背角度地便捷调整或便捷完成靠背的展开和折叠,其中,通过对卡扣件5操作或卡扣件5的自身调整,使卡扣件5对第二调整带4形成卡扣作用,使得在靠背件I向下转动时,能锁定第二调整带4,以稳定靠背的调整角度;当需要向上转动靠背件I时,拉动穿出部41,再通过第二调整带4、换向扣3来将拉力作用在第一调整带2,使第一调整带2被更多地收缩至换向扣3的出口 302,进而将靠背件I拉近车体100,完成向上转动的动作,更关键是,张紧带6保证了换向扣3与靠背件I的相对位置,从而将第一调整带2的收缩或扩展直接转化为靠背件I的上转或下转,故其以简单的结构、低廉的成本完成了靠背调节的单手操作。
[0040]第一调整带2、第二调整带4和张紧带6均为丙纶带,韧性和柔性均较好,且可以与换向扣3、卡扣件5间形成摩擦力,以巩固靠背件I的调整角度。
[0041]靠背件I可以是板件等可用于背部支撑的部件,也可以采用以下优选的结构,靠背件I包括第一杆体11和第二杆体12,如图6?8所示,第一杆体11的一端用于与推车的车体100铰接,第一杆体11的另一端与第二杆体12的一端相交连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