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直梯保护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6041阅读:9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直梯保护平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直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直梯保护平台。



背景技术:

船舶直梯在超过一定长度后,会增加工作工作人员使用时的危险性。标准要求超过5米的船舶直梯需增加保护结构,船舶直梯设于平台的一端,在平台与直梯的交接处焊接竖直设置的栏杆,便于工作人员上下时作为扶手以起到保护作用。但现有的保护结构在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下平台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拉杆焊接作为扶手的强度也往往不能满足强度要求,而且如果是矿砂船,保护圈很容易被矿物打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直梯保护平台,以加强船舶直梯与平台交接处的强度,提高平台的安全性能。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船舶直梯保护平台,包括平台本体,所述平台本体的一侧设有开口,直梯设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直梯与开口之间设有保护框。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框包括底框,两个焊接于底框且竖直设于平台本体的开口两侧的第一栏杆柱,以及一端焊接于底框且平行于第一栏杆柱的若干第二栏杆柱;相邻两个第二栏杆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其中一第一栏杆柱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栏杆柱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一栏杆柱之间设有组合横挡,所述组合横挡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其中一第一栏杆柱,其另一端卡接于另一第一栏杆柱。

进一步的,卡接所述组合横挡的第一栏杆柱与另一第一栏杆柱相对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组合横担卡接于第一栏杆柱的一端设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卡钩。

进一步的,所述平台本体包括平台底,设于平台底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若干第三栏杆柱,以及连接位于平台底宽度方向同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三栏杆柱的第三连接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栏杆柱和与其位于平台本体同一侧的第一栏杆柱通过第三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的,沿所述平台本体底部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倾斜设置的支撑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平台本体一侧设置开口,将直梯设于开口处,并将保护框设于直梯与开口之间。所述保护框与平台本体围成了一个方形的保护圈,提高了保护圈的强度,同时扩大了直梯与平台交接处的空间,使保护圈不会影响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下平台,而且更加便于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下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船舶直梯保护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C向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向示意图;

图5是图4的B-B向示意图。

图中:

1、平台本体;11、平台底;12、第三栏杆柱;13、第三连接杆;14、开口;2、保护框;21、底框;22、第一栏杆柱;23、第二栏杆柱;24、第二连接杆;3、组合横挡;4、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直梯保护平台,包括平台本体1,所述平台本体1的一侧设有开口14,直梯4设于所述开口14处,所述直梯4与开口14之间设有保护框2。所述保护框2与平台本体1围成了一个方形的保护圈,在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下平台时,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所述平台本体1包括平台底11,设于平台底11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若干第三栏杆柱12,以及连接位于平台底11宽度方向同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三栏杆柱12的第三连接杆13。所述平台本体1的结构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平台本体1宽度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三栏杆柱12和第三连接杆13,另一侧直接通过平台底11连接于船舶的其他部件。

所述平台底11包括由角钢焊接围成的四边型结构,以及若干平行铺设于所述四边型结构的相对两边的若干方钢,若干方钢沿平台底11的长度方向均布分布(图1中所示的L方向)。所述第三栏杆柱12竖直焊接于平台底11宽度方向(图1中所示的W方向)两侧的角钢上,且位于平台底11宽度方向每一侧的相邻两个第三栏杆柱12通过第三连接杆13连接。位于平台底11宽度方向其中一侧的第三栏杆柱12连接于船舶的其他部件。

参照图1至图5,沿所述平台本体1底部的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倾斜设置的支撑杆4。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焊接于构成所述平台底11的平行于宽度方向设置的角钢的一端,其另一端的端面与构成平台底11的平行于宽度方向设置的角钢的另一端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如图4所示),通过支撑杆4以及平台底11将平台本体1连接于船舶的其他部件。所述支撑杆4采用角钢。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框2包括底框21,两个焊接于底框21且竖直设于平台本体1的开口14两侧的第一栏杆柱22,以及一端焊接于底框21且平行于第一栏杆柱22的若干第二栏杆柱23;相邻两个第二栏杆柱23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24连接,其中一第一栏杆柱22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栏杆柱23通过第二连接杆24连接。其中所述底框21是由角钢焊接而成并与平台底11围成的U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24采用圆钢。所述保护框2通过位于平台本体1宽度方向同一侧的第一栏杆柱22、第二栏杆柱23以及底框21连接于船舶的其他部件。

通过底框21、第一栏杆柱22、第二栏杆柱23、第一连接杆24与平台本体1围成一个方形结构的保护圈,提高了保护圈的强度,同时扩大了直梯与平台交接处的空间,使保护圈不会影响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下平台,而且更加便于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下平台,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栏杆柱12和与其位于平台本体1同一侧的第一栏杆柱22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杆13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栏杆柱22之间设有组合横挡3,所述组合横挡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其中一第一栏杆柱22,其另一端卡接于另一第一栏杆柱22。具体的,卡接所述组合横挡3的第一栏杆柱22与另一第一栏杆柱22相对的一侧设有卡槽(图中未示出),所述组合横担3卡接于第一栏杆柱22的一端设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卡钩(图中未示出)。在工作人员通过直梯上到平台本体1上之后,将组合横挡3的活动端通过卡钩卡设于卡槽内,为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以防工作人员因意外跌倒而从平台本体1上摔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