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主机的机舱围壁的散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水冷通舱件。
背景技术:
船舶主机排气管内的气体温度为600~700℃,为确保安全,当主机排气管穿过围壁时需要防止其热量向周围空间和船员可触及范围传递,通常的解决方法是大量采用隔热棉对前述区域进行包覆,此方法存在如下缺点:
①围壁包覆隔热棉的用量较大;
②虽然阻止了热量向舱室空气中辐射,但围壁上的温度依然很高,对油漆、阻尼等涂敷材料形成极大的损伤;
③隔热棉内部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容易老化,需频繁更换,维护成本高,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船舶水冷通舱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船舶水冷通舱件,所述船舶水冷通舱件穿过船舶围壁,所述船舶水冷通舱件包括内壁和外壳,所述内壁一端与船舶内主机上的排烟管连通,所述内壁另一端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内壁连通,所述外壳设置在内壁外,所述述外壳的外表面与船舶围壁焊接,所述外壳内表面与内壁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密封状的冷却腔体,所述外壳一侧上开设有进水管,所述外壳另一侧开设有出水管,冷却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到冷却腔体内,冷却腔体内的冷却水通过出水管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壁一端向外延伸有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上设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第一连接法兰与船舶内主机上的排烟管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壁另一端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第二连接法兰,所述第二连接法兰上连接有排气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为圆环状,所述密封板的内圆直径与内壁对应配合,所述密封板与内壁密封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分别与船舶主机的冷却水循环系统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壁为圆管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为圆管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冷却效果显著,有效阻止排烟管内温度向所穿过的舱壁传递,同时使高温气体通过后的温度迅速降低,并且不需单独配备动力系统,无运动构件,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水冷通舱件110,其穿过船舶围壁100的排烟管的穿孔上,其包括内壁200和外壳300。
内壁200,其具体为圆管形,其穿过船舶围壁100上的穿孔,其一端与船舶内主机400上的排烟管410连通,排烟管410内的烟气可流入到内壁200内。
在内壁200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气管500,进入内壁200内的烟气可通过排气管500排出。
内壁200与排烟管410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下:
在内壁200一端向外延伸有第一连接端210,第一连接端210也为管体状。
在第一连接端210上设有第一连接法兰211,第一连接法兰211与排烟管410配合连接。
在内壁200另一端向外延伸有第二连接端220,第二连接端220具体也为管体状。
在第二连接端220上设有第二连接法兰221,在第二连接法兰221上连接有排气管500。
外壳300,其具体为圆管形,其套设在内壁200外,其外表面与围壁100上穿孔的孔面密封焊接,其内表面与内壁200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冷却腔体600。
冷却腔体600是用于对排烟管内的热气经过内壁200时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防止内壁200上的热量传递到船舶围壁100上。
在外壳300一侧上开设有进水管310,在其另一侧开设有出水管320,冷却水可通过进水管310进入到冷却腔体600内,并通过出水管320流出,这样冷却水可在冷却腔体600内进行冷循环,从而对内壁200进行降温。
为了节约成本,本申请中的进水管310和出水管320直接与船舶主机400的冷却水循环系统连通,这样冷却腔体600内的冷却水可随着船舶主机400运行而循环。
另外,为了防止冷却腔体600内的冷却水溢出,从而流入到机舱内,在外壳300的两端分别设有密封板330。
密封板330具体为圆环状,其内圆直径与内壁200的直径对应配合,密封板330可与内壁200密封焊接,从而保证冷却水只能在冷却腔体600内循环流动。
这样,通过上述实施,有效阻止排烟管内温度向所穿过的舱壁传递,同时使高温气体通过后的温度迅速降低。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