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舷外机,特别涉及一种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军用冲锋舟、快艇、民用小型船等均采用在船体后端设舷外推动设备,简称为舷外机,该机为一体结构,上端为油箱和发动机及操作杆,下端为推进螺旋浆,该机位于船体后端舷外并与船帮轴性连接。在使用时舷外机的大部分位于船底下端,由于河底高低不平,还多有凸出的暗礁和杂物位于河内,所以为了防止船在高速行驶时舷外机撞到暗礁和杂物,使舷外机整体抬起,脱离水面避免受到撞击而损坏,但稍有不慎,舷外机还会因为撞到暗礁和杂物而损坏。
传统船用舷外机用升降装置结构复杂、零部件多、生产制造成本高,安全性差、推力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它不仅能够实现驾驶者在行驶状态下调节发动机运行角度,且能够防止发动机螺旋桨角度抬起过大造成船头上翘,同时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调节迅速、使用安全方便、推力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它包括并列设置的液压集成系统和液压油缸;所述液压集成系统包括与液压油缸相连的齿轮泵、带动齿轮泵运转的电机以及供油的油箱;所述液压油缸包括分内外层设置的第一级油缸和第二级油缸,第一级油缸包括第一缸筒、活塞杆组件以及套置在活塞杆组件上的第一活塞和第一前盖,第二级油缸包括第二缸筒、套置在活塞杆组件上的第二前盖、与活塞杆组件下端连接的第二活塞以及设置在第二活塞下方的浮动活塞;所述第一活塞的横截受压面积大于浮动活塞的横截受压面积以使在相同压力下第一级油缸的推力大于第二级油缸的推力。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齿轮泵中设有与第一级油缸和第二级油缸相连接控制活塞杆组件升降的换向机构,换向机构包括有杆腔换向阀、有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无杆腔换向阀和无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第二活塞内设有防撞阀结构,防撞阀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弹簧和防撞阀钢球。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液压集成系统上设有防止电动起翘器出现故障可实现发动机正常运行的故障自卸阀。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齿轮泵内设有过载保护阀,过载保护阀包括相互连接的弹簧和过载保护阀钢球。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电机通过连接套与齿轮泵连接来带动齿轮泵运转。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电机通过与其相连接的电气控制设备来给电机通电以实现舷外机的角度调整。
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第二前盖和第一活塞为同一物件结构。
较之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它不仅能够实现驾驶者在行驶状态下调节发动机运行角度,且能够防止发动机螺旋桨角度抬起过大造成船头上翘,同时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调节迅速、使用安全方便、推力大
(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活塞和两级油缸结构,相同油压下,因活塞受力面积不同,整套系统提供的推力不同,既能满足驾驶者在行驶状态下调节发动机运行角度,又可避免因发动机螺旋桨角度抬起过大,造成船头上翘这一不安全因素。
(2)本实用新型控制活塞杆组件上升或下降的换向机构集成于齿轮泵中,避免在最外层缸筒上开孔,造成液压油的泄露隐患。
(3)本实用新型设有防撞阀结构来防止发动机撞坏;当发动机被动抬起后,重新运行电动升降装置,就可恢复正常状态。
(4)本实用新型设有故障自卸阀,避免因电动起翘器出现故障,造成人员在水面上因发动机无法合适角度运行而产生危险。
(5)本实用新型设有过载保护阀,当齿轮泵内压力升高,过载保护阀钢球在压力作用下打开,高压油即进入油箱,当压力减小到安全数值,在弹簧作用下钢球复位。
(6)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气控制,可实现驾驶员位于船只前部操作;电气控制可以实现任意角度抬高舷外机体,并在螺旋桨运行状态下实现舷外机体的角度调整,从而使螺旋桨获得最佳行驶角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的换向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的齿轮泵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的过载保护阀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符号说明:1、液压集成系统;2、液压油缸;3、换向机构;4、防撞阀结构;5、故障自卸阀;6、过载保护阀;7、连接套;8、单向阀;11、齿轮泵,12、电机,13、油箱;21、第一级油缸,22、第二级油缸;210、活塞杆组件,211、第一缸筒,212、第一活塞,213、第一前盖,214、第一级油缸无杆腔,215、第一级油缸有杆腔;220、第二前盖,221、第二缸筒,222、第二活塞,223、浮动活塞,224、第二级油缸无杆腔,225、第二级油缸有杆腔;31、有杆腔换向阀,32、有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33、无杆腔换向阀,34、无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41、弹簧,42、防撞阀钢球;61、弹簧,62、过载保护阀钢球。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如下:
请参照图1-5所示,一种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它包括并列设置的液压集成系统1和液压油缸2;所述液压集成系统1包括与液压油缸2相连的齿轮泵11、带动齿轮泵11运转的电机12以及供油的油箱13;所述电机12通过连接套7与齿轮泵11连接来带动齿轮泵11运转。所述液压油缸(2)包括分内外层设置的第一级油缸21和第二级油缸22,第一级油缸21包括第一缸筒211、活塞杆组件210以及套置在活塞杆组件210上的第一活塞212和第一前盖213,第二级油缸22包括第二缸筒221、套置在活塞杆组件210上的第二前盖220、与活塞杆组件210下端连接的第二活塞222以及设置在第二活塞222下方的浮动活塞223;第一级油缸21与第二级油缸22共用一个活塞杆组件210;所述第一活塞212的横截受压面积大于浮动活塞223的横截受压面积以使在相同压力下第一级油缸21的推力大于第二级油缸22的推力。所述第二前盖220和第一活塞212为同一物件结构。所述齿轮泵11中设有与第一级油缸21和第二级油缸22相连接控制活塞杆组件210升降的换向机构3,换向机构3包括有杆腔换向阀31、有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32、无杆腔换向阀33和无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34。所述第二活塞222内设有防撞阀结构4,防撞阀结构4包括相互连接的弹簧41和防撞阀钢球42。所述液压集成系统1上设有防止电动起翘器出现故障可实现发动机正常运行的故障自卸阀5。所述齿轮泵11内设有过载保护阀6,过载保护阀6包括相互连接的弹簧61和过载保护阀钢球62。本实用新型位于齿轮泵11上方的直流电机12带动齿轮泵11向第一级油缸无杆腔214泵油,给第一活塞212压力,使第一活塞212向上运动提供推力;与此同时第一级油缸有杆腔215内的液压油被齿轮泵11吸入油箱。当第一活塞运动到最上方与第一前盖213贴合,齿轮泵11持续泵油,此时液压油进入第二级油缸无杆腔224,浮动活塞223及第二活塞222开始向上运动提供推力;与此同时第二级油缸有杆腔225内的液压油通过单向阀8被齿轮泵11吸入油箱。
本实用新型电机12通过与其相连接的电气控制设备来给电机12通电以实现舷外机的角度调整。采用电气控制可实现驾驶员位于船只前部操作,可以实现任意角度抬高舷外机体,并在螺旋桨运行状态下实现舷外机体的角度调整,从而使螺旋桨获得最佳行驶角度。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活塞和两级油缸结构,相同油压下,因活塞受力面积不同,整套系统提供的推力不同,既满足驾驶者在行驶状态下调节发动机运行角度,又可避免因发动机螺旋桨角度抬起过大,造成船头上翘这一不安全因素。本实用新型控制活塞杆组件上升、下降的换向机构集成于齿轮泵中,避免在最外层缸筒上开孔,造成液压油的泄露隐患。本实用新型设有防撞阀结构,当船向前行驶,船用发动机(舷外机)底部触礁,第二缸筒内有杆腔压力被动增大,防撞阀钢球打开,液压油进入第二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活塞杆被动拉高,防止发动机撞坏;发动机被动抬起后,重新运行电动起翘装置,就可恢复正常状态。本实用新型设有故障自卸阀,当电动起翘器出现故障无法运行时,逆时针拧开故障自卸阀,可以手动调节电动起翘器,达到发动机合适运行角度后,顺时针拧紧故障自卸阀即可实现发动机的正常运行,避免了因电动起翘器出现故障,造成人员在水面上因发动机无法合适角度运行而产生危险。本实用新型设有过载保护阀,当发动机被物体阻碍(水藻缠绕,缆绳缠绕,驾驶者忘记拔掉发动机固定销等)无法实现角度调节时,此时电动起翘器工作,因发动机被障碍物固定,无法实现角度调节,造成齿轮泵内压力增大,电机负荷猛然增大,电流升高,极易损坏电机及相关电路。此时,当齿轮泵内压力升高,过载保护阀钢球在压力作用下打开,高压油即进入油箱,当压力减小到安全数值,在弹簧作用下钢球复位。
本实用新型船用舷外机电动液压升降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本实用新型当操作者需要向上调整螺旋桨行驶角度时(使螺旋桨向上抬起),控制开关打向正向,液压集成系统的直流电机通电,电机正向旋转带动齿轮泵中的主动齿轮运转,齿轮泵驱动的高压油同时进入有杆腔换向阀及无杆腔进出油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有杆腔换向阀使有杆腔换向阀向下运动,打开有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使第一级油缸有杆腔内的液压油可以被齿轮泵通过管道吸出。高压油进入无杆腔单向阀,在压力作用下单向阀打开,高压油通过管道进入第一级油缸无杆腔,给第一活塞及第二活塞压力,使第一活塞向上运动同时带动第二级油缸整体向上运动,为向上调节螺旋桨运行角度提供推力。
当操作者需要向下调整螺旋桨行驶角度时(使螺旋桨向下),控制开关打向反向,液压集成系统的直流电机通电,电机反向旋转带动齿轮泵中的主动齿轮运转,齿轮泵驱动的高压油同时进入无杆腔换向阀及有杆腔进出油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无杆腔换向阀使无杆腔换向阀向下运动,打开无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使第一级油缸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可以被齿轮泵通过管道吸出。高压油进入有杆腔单向阀,在压力作用下单向阀打开,高压油通过管道进入第一级油缸有杆腔,给第一活塞压力,使第一活塞向下运动同时带动第二级油缸整体向下运动,为向下调节螺旋桨运行角度提供拉力。
当船靠岸,需要将舷外机整体抬起,脱离水面时,控制开关打向正向,液压集成系统的直流电机通电,电机正向旋转带动齿轮泵中的主动齿轮运转,齿轮泵驱动的高压油同时进入有杆腔换向阀及无杆腔进出油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有杆腔换向阀使有杆腔换向阀向下运动,打开有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使第一级油缸、第二级油缸有杆腔内的液压油可以被齿轮泵通过管道吸出。高压油进入无杆腔单向阀,在压力作用下单向阀打开,高压油通过管道进入第一级油缸无杆腔,给第一活塞压力,使第一活塞向上运动同时带动第二级油缸整体向上运动,当第一活塞运动到最高处与第一级油缸的第一前盖相碰,此时第二级油缸的第二前盖(第二前盖与第一活塞为同一物件)上的单向阀打开,使第二级油缸有杆腔内的液压油通过此单向阀流出并通过管道被齿轮泵吸回油箱。与此同时,液压油进入第二级油缸内的无杆腔,压力作用下第二活塞向上运动,带动活塞杆持续向上升起,最终抬起舷外机,使舷外机整体抬起,脱离水面。
当船在岸边结束停靠需要驶离,将舷外机整体落下时,控制开关打向反向,液压集成系统的直流电机通电,电机反向旋转带动齿轮泵中的主动齿轮运转,齿轮泵驱动的高压油同时进入无杆腔换向阀及有杆腔进出油单向阀。高压油进入无杆腔换向阀使无杆腔换向阀向下运动,打开无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使第一级油缸、第二级油缸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可以通过无杆腔进出油口单向阀被齿轮泵通过管道吸出。高压油进入有杆腔单向阀,在压力作用下单向阀打开,高压油通过管道进入第一级油缸有杆腔,高压油给第一活塞压力,使第一活塞向下运动同时带动第二级油缸整体向下运动,当第一活塞运动到最低处,高压油通过第二级油缸的第二前盖上的单向阀,高压油进入第二级油缸的有杆腔,第二级油缸的第二活塞在压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带动活塞杆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舷外机向下运动,最终放下舷外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