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防撞装置,具体为一种具有高反力和高吸收能量的防撞钢浮筒护舷。
背景技术:
钢浮筒护舷由于通用性强,移动方便,更换维修便捷,在码头靠泊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码头升级改造,或临时靠泊时,随时可提供安全稳定靠泊,并且适合多种船型,还可以对船与船之间靠泊提供防护。
目前钢浮筒一般都为圆筒型,在圆筒表面固定1-3圈实心橡胶条,或者整个圆周面上均排布有橡胶用来防撞,但实际靠泊时,整个圆周上面的橡胶与船舶仅为点接触,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大大减小了减震的效果。同时,橡胶大多为实心结构,可提供的靠泊距离有限,吸收的靠泊能量非常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性能的钢浮筒护舷,该钢浮筒护舷在船舶靠泊时的使用率接近100% ,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钢浮筒的防撞反力和吸收能量,靠泊效果良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性能的钢浮筒护舷,包括钢浮筒护舷单元,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柱体,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的两个端面上设有圆台,所述圆台上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的侧面设有两个安装台,所述两个安装台分别位于钢浮筒护舷的两侧并呈对称分布,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D 形橡胶护舷。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安装台与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横截面中的长轴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钢浮筒护舷两端的连接环上连接有钢链条。
进一步地,所述D 形橡胶护舷横向并列或竖向并列安装在安装台上。
进一步地,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两两相接且之间通过销钉固定连接,所述销钉依次插入两个钢浮筒护舷单元的连接环并拧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圆台上的连接环有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钢浮筒护舷单元的侧面设有两个安装台,所述两个安装台分别位于钢浮筒护舷的两侧并呈对称分布,所述安装台上设置有D 形橡胶护舷,一侧D 形橡胶护舷与船舶接触,另一侧D 形橡胶护舷与码头胸墙接触;当船舶靠泊时,两侧D 形橡胶护舷同时受力,由于该钢浮筒护舷单元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柱体,且两个安装台与钢浮筒护舷单元横截面中的长轴相互垂直,因此钢浮筒护舷单元的使用率接近100% ,极大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钢浮筒的防撞反力和吸收能量,靠泊效果良好。与实心橡胶相比,在靠泊时,两侧D 形橡胶护舷同时受到压缩,极大的增加了靠泊距离,靠泊更平稳,靠泊能量吸收的更多。本实用新型中的钢浮筒护舷单元可单个组成护舷使用,亦可由若干个钢浮筒护舷单元依次首尾相接地固定连接在一起使用;多个组合使用时,本实用新型能在码头沿岸形成一道防撞保护线,在船舶靠泊时,有效提高了对码头胸墙的保护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提供一种高性能的的钢浮筒护舷,如图1所示,包括1个钢浮筒护舷单元1及该钢浮筒护舷单元1两端的钢链条4,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柱体,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的两个端面上设有圆台10,所述圆台10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环3,所述钢链条4与连接环3连接;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的侧面设有两个安装台2,所述两个安装台2分别位于钢浮筒护舷的两侧并呈对称分布,所述两个安装台2与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横截面中的长轴相互垂直;所述安装台2上设置有D 形橡胶护舷20,所述D 形橡胶护舷20有两排且横向并列安装在安装台2上。
当船舶靠泊时,两侧D 形橡胶护舷同时受力,由于该钢浮筒护舷单元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柱体,且两个安装台与钢浮筒护舷单元横截面中的长轴相互垂直,因此钢浮筒护舷单元的使用率接近100% ,极大的提高产品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了钢浮筒的防撞反力和吸能,靠泊效果良好。与实心橡胶相比,在靠泊时,两侧D 形橡胶护舷同时受到压缩,极大的增加了靠泊距离,靠泊更平稳,靠泊能量吸收的更多。
实施例2
提供一种高性能钢浮筒护舷,如附图1所示,由5个钢浮筒护舷单元1依次首尾相接地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两个钢浮筒护舷单元1之间通过销钉5固定连接,所述销钉5依次插入两个钢浮筒护舷单元1的连接环3并拧紧固定;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为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柱体,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的两个端面上设有圆台10,所述圆台10上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环3;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的侧面设有两个安装台2,所述两个安装台2分别位于钢浮筒护舷的两侧并呈对称分布,所述两个安装台2与所述钢浮筒护舷单元1横截面中的长轴相互垂直;所述安装台2上设置有D 形橡胶护舷20,所述D 形橡胶护舷20有多排且竖向并列安装在安装台2上,D 形橡胶护舷20的具体排数不做限制,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所述钢浮筒护舷两端的连接环3上连接有钢链条4,用于把该钢浮筒护舷固定在码头沿岸。
5个钢浮筒护舷单元通过销钉5依次首尾相接地固定连接在一起组成钢浮筒护舷,护舷中首尾两端的连接环3通过钢链条固定在码头沿岸,在码头沿岸形成一道防撞保护线,在船舶靠泊时,有效提高了对码头胸墙的保护力度。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现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