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
背景技术:
平时收藏于船舷内,用时放出舷外沿舷边倾斜布置,供人员上下船用的梯叫舷梯,普通舷梯在船舶海洋工程中使用很普遍,但由于其沿舷边放置的局限性,只适用于船舶或平台与小艇或码头之间的人员的登乘。而常见的海工平台上的换乘步桥由于装置体积较大,不适用于常见船对船之间的人员转运。
目前,只存在适用于特定体积或型号的船与船之间的转运工具,如舷梯或换乘步桥等,由于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下使用,因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实用性不强,亟待开发出一种可以适用于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的转运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可实现在各种干舷差工况下登乘装置的使用,解决正负干舷差较大工况下人员登乘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基部、登乘斜梯和登乘平台,所述基部设于船侧甲板上,所述登乘平台设于所述基部顶部,所述登乘斜梯的一端与所述登乘平台转动相连,另一端活动置于所述船侧甲板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部包括升降装置和设于所述升降装置顶部的回转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固定设于船侧甲板上,所述回转装置的顶部连接有所述登乘平台,所述升降装置用于调节所述登乘平台的高度;
第一桥体,其一端与所述回转装置相连,在所述回转装置的驱动下绕所述登乘平台转动;
第二桥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桥体远离所述回转装置的一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桥体包括至少两段相互滑动插接的伸缩桥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升降装置包括从下往上套设的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的两侧沿高度方向均设有齿条,所述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为中空结构且内壁上侧均设有与所述齿条相匹配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驱动所述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伸缩运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基座和第三基座的外壁两侧上方对称设有限位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回转装置包括:
转轴,其两侧对称设有尺寸一致的旋转杆;
两个第一驱动油缸,所述第一驱动油缸的伸缩端分别与其同侧的所述旋转杆端部相连,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油缸同步伸长或收缩时,驱动所述旋转杆带动所述转轴转动;
回转基座,其设于所述转轴上,随着所述转轴的转动而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登乘平台包括平台本体和登乘扶手,所述平台本体固定于所述基座上,所述登乘扶手设于所述平台本体的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桥体包括三段相互滑动插接的所述伸缩桥体,靠近所述第一桥体的所述伸缩桥体与所述第一桥体转动相连,连接处设有第二驱动油缸,所述第二驱动油缸通过伸缩控制所述第二桥体相对所述第一桥体的角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登乘平台靠近所述第一桥体的端部设有第三驱动油缸,所述第三驱动油缸的伸缩端与所述第一桥体相连,所述第三驱动油缸通过伸缩来控制所述第一桥体相对所述登乘平台的角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登乘平台靠近所述登乘斜梯的端部设有第四驱动油缸,所述第四驱动油缸的伸缩端与所述登乘斜梯相连,所述第四驱动油缸通过伸缩来控制所述登乘斜梯相对所述登乘平台的角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其包括基部、登乘斜梯、登乘平台、第一桥体和第二桥体,登乘斜梯、登乘平台、第一桥体和第二桥体,之间均转动连接,通过驱动油缸来调节各自的转动角度,调节灵活方便。其中,基台可上下伸缩调整高度,适用于不同干舷差的船与船之间的转运;另外,第一桥体的长度固定,第二桥体的为可伸缩桥体,有三段伸缩桥体相互滑动插设构成,可根据实际两船的距离调整第二桥体的长度和角度,最后整个转动步桥不使用使,可旋转收存至船侧的甲板上,消除了停靠时船与船之间相互摩擦碰撞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的第二桥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的回转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的回转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的登乘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部,10-升降装置,100-第一基座,101-第二基座,102-第三基座,103-齿条,104-驱动齿轮,105-限位板,11-回转装置,110-转轴,111-第一驱动油缸,112-回转基座,2-登乘斜梯,3-登乘平台,30-平台本体,31-登乘扶手,32-第四驱动油缸,4-第一桥体,40-第三驱动油缸,5-第二桥体,50-伸缩桥体,51-第二驱动油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变干舷差船的转运步桥,包括基部1、登乘斜梯2、登乘平台3、第一桥体4和第二桥体5,其中,基部1设于船侧的甲板上,登乘平台3设于基部1顶部,登乘斜梯2的一端与登乘平台3转动相连,另一端活动置于船侧甲板上。
参见图1-图3所示,基部1包括升降装置10和设于升降装置10顶部的回转装置11,升降装置10位于基部1的底部,固定设于船侧甲板上,回转装置11的顶部连接有登乘平台3,升降装置10用于调节登乘平台3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干舷差之间的船与船之间的人员转运,根据实际的情况调节登乘平台3的高度。转运步桥还包括第一桥体4和第二桥体5,其中,第一桥体4的一端与回转装置11相连,在回转装置11的驱动下,第一桥体4能绕登乘平台3转动,而第二桥体5的一端与第一桥体4远离回转装置11的一端转动相连,第二桥体5包括至少两段相互滑动插接的伸缩桥体50,在实际的转运过程中,根据实际的距离确定第二桥体5的长度,顺利完成转运。当船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第一桥体4和第二桥体5收存至船体上,不影响船体的正常行驶,消除了停靠时船与船之间相互摩擦碰撞的风险,当需要实现人员的转运时,第一桥体4和第二桥体5在回转装置11的驱动下转出至船体外,实现船与船之间的对接,完成转运。
参见图3所示,具体的,升降装置10包括从下往上套设的第一基座100、第二基座101和第三基座102,第二基座101和第三基座102的两侧沿高度方向均设有齿条103,第一基座100和第二基座101为中空结构且内壁上侧均设有与齿条103相匹配的驱动齿轮104,驱动齿轮104驱动第二基座101和第三基座102进行伸缩运动。进一步的,为了防止第二基座101和第三基座102脱出,在第二基座101和第三基座102的外壁两侧上方对称设有限位板105。升降装置10的变高设置能满足多种干舷差船与船之间的人员转运,结构合理,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节。
参见图4-图5所示,回转装置11具体包括转轴110、两个第一驱动油缸111和回转基座112,其中,转轴110的两侧对称设有尺寸一致的旋转杆,两个第一驱动油缸111的伸缩端分别与其同侧的旋转杆端部相连,两个第一驱动油缸111同步伸长或收缩时,驱动旋转杆带动转轴110转动,回转基座112设于转轴110上,随着转轴110的转动而转动。
参见图6所示,登乘平台3包括平台本体30和登乘扶手31,平台本体30固定于基座112上,登乘扶手31设于平台本体30的两侧,保证人员登乘时的安全。其中,第二桥体5包括三段可以相互滑动插接的伸缩桥体50,靠近第一桥体4的伸缩桥体50与第一桥体4转动相连,能根据实际的位置转动第二桥体5的方向,且连接处设有第二驱动油缸51,第二驱动油缸51通过伸缩控制第二桥体5相对第一桥体4的角度。登乘平台3靠近第一桥体4的端部设有第三驱动油缸40,第三驱动油缸40的伸缩端与第一桥体4相连,第三驱动油缸40通过伸缩来控制第一桥体4相对登乘平台3的角度。极大地方便了人员转运时桥与桥之间的顺利对接。
参见图1所示,登乘平台3靠近登乘斜梯2的端部设有第四驱动油缸32,第四驱动油缸32的伸缩端与登乘斜梯2相连,第四驱动油缸32通过伸缩来控制登乘斜梯2相对登乘平台3的角度。当两船之间的干舷差较大,登乘平台3需要上升较高的高度时,登乘斜梯2在第四驱动油缸32的驱动下前移,相应的斜率变大。登乘斜梯2和第一桥体4上均设有活动踏板,活动踏板均能更根据登乘斜梯2和第一桥体4的变幅角度,以保证无论登乘斜梯2和第一桥体4处于多大的斜率,活动踏板都是处于水平的状态,方便转运人员的转运。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