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客梯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87185发布日期:2020-01-14 18:16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船用客梯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客梯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船用客梯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船用客梯车是港口码头接驳轮船供旅客上下船所用的设备,该设备作为连接邮轮或船只等与港口旅客侯船点的纽带,是港口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船用客梯车设备可实时检测码头水位的变化,反馈信号至主控系统,从而控制船用客梯车的接船廊道随之变化使得接船廊道始终与甲板面保持水平,为旅客提供较为舒适的上下船环境。一般情况下,船用客梯车仅有最后一截廊道是可以上下活动的,其他廊道都是固定的。一般船用客体车的廊道包括与船直接对接的部分以及主体行走部分,其中与船直接对接的部分与舱口连通,主体行走部分一般沿船靠岸时的长度方向(船舱对应的船身一侧的长度方向)延伸,两者一般采用大致直角弯折的形式对接,由于轮船上下船甲板面离码头面的距离较高,为了满足人行走坡度的舒适性,会将客梯车廊道的坡度做得较为平缓,不可避免的廊道的弯折的每段的长度都会做长,所以船用客梯车整体的体积又宽又大。对于路面狭窄的码头来说,又宽又大的客梯车是无法运送至工作地点的。另外,对于可供客梯车停放的位置离码头面距离较远的情况,客梯车廊道也难以完成接船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用客梯装置,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船用客梯车的体积又宽又大,对于路面狭窄的码头来说,又宽又大的客梯车难以运送到工作地点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船用客梯系统,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船用客梯车的体积又宽又大,对于路面狭窄的码头来说,又宽又大的客梯车难以运送到工作地点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船用客梯装置,包括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所述第一廊道沿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廊道用于连接在船舶的舱口与所述第一廊道之间,且所述第二廊道与所述第一廊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廊道与所述第一廊道能够以所述第一廊道与所述第二廊道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相对转动,以使两者在收拢收纳状态或展开使用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廊道包括上下设置的活动廊道和固定廊道,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廊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廊道的第二端能够以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在水平面上靠近或远离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二端;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廊道的上端铰接,以使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一端能够以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二端的铰接位置转动以实现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廊道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的上端与所述活动廊道铰接;

所述活动廊道、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一段首尾依次连接呈“z”型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一端的下方,用于驱动所述活动廊道以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二端的铰接位置转动以实现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驱动机构为剪叉式顶升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廊道包括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

所述旋转廊道的第二端与所述伸缩廊道连接,所述伸缩廊道能够沿所述旋转廊道的长度方向滑动,以调节其伸缩出所述旋转廊道的长度;所述旋转廊道的第一端与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旋转廊道的第二端能够以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在水平面上带动所述伸缩廊道靠近或远离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廊道的第一端安装在回转平台支架上,所述回转平台支架与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活动廊道的第一端设置有旋转驱动机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所述回转平台支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为直线驱动件,所述直线驱动件包括液压缸或电动丝杠组件,所述直线驱动件的固定端铰接在活动廊道的第一端,所述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回转平台支架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俯仰驱动机构,所述俯仰驱动机构一端与所述回转平台支架连接,所述俯仰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廊道连接,所述俯仰驱动机构用于使所述旋转廊道的第二端上升或下降。

进一步地,所述俯仰驱动机构包括直线驱动件,所述直线驱动件包括液压缸或电动丝杠组件;所述直线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回转平台支架连接,所述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旋转廊道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廊道上设置有伸缩驱动机构,所述伸缩驱动机构与所述伸缩廊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驱动机构为直线驱动件,所述直线驱动件包括液压缸或电动丝杠组件;

所述直线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旋转廊道上,所述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伸缩廊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支撑架,所述第一廊道和所述第二廊道支撑在所述支撑架上;

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腿和车轮,所述支腿的高度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牵引架,所述牵引架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且所述牵引架用于与所述支撑架和/或动力机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廊道与所述第二廊道之间设置有第三平台;

所述固定廊道与所述活动廊道之间设置有第二平台;

所述固定廊道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设置有第一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廊道的下端连接有接地廊道,所述接地廊道的长度可调。

进一步地,所述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检测所述活动廊道的倾斜角度的第一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旋转廊道的倾斜角度的第二角度检测机构以及用于检测搭船板的倾斜角度的第三角度检测机构;

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第一角度检测机构、所述第二角度检测机构、所述第三角度检测机构、俯仰驱动机构以及升降驱动机构分别电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船用客梯系统,包括动力机构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船用客梯装置;

所述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船用客梯装置移动。

本发明提供的船用客体装置,在使用状态时,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以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转动至展开使用状态,此时第二廊道的第二端与停靠的船舶的舱口对接,方便乘客从舱口沿第二廊道出舱,第一廊道形成主体行走廊道。在非使用状态,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以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转动至两者相互靠近的收拢收纳状态,此时,由于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相互靠近设置,相比展开状态,整体船用客梯装置的横向占用空间减小,方便运输或行走。可见,本发明船用客梯装置在展开使用状态时,能够满足接客的使用需求;并且由于第一廊道和第二廊道能够相互靠近收纳,减小非使用状态的横向占用空间,使其能够在路面狭窄的码头运输,满足了狭窄运输空间的使用需求。

本发明提供的船用客梯系统,包括动力机构和本发明提供的船用客梯装置,具有与本发明船用客体装置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用客梯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活动廊道处于低位状态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用客梯装置的牵引架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用客梯装置的回转平台支架位置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船用客梯装置的升降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标:100-第二廊道;110-旋转廊道;120-伸缩廊道;200-第一廊道;210-活动廊道;220-固定廊道;221-第一段;222-第二段;300-升降驱动机构;310-直线驱动件;320-剪叉架;400-回转平台支架;410-回转平台;420-支撑框;430-转盘;500-旋转驱动机构;600-俯仰驱动机构;700-伸缩驱动机构;800-支撑架;810-车轮;820-支腿;830-牵引架;900-接地廊道;1-第一平台;2-第二平台;3-第三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船用客梯装置,包括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第一廊道200沿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廊道100用于连接在船舶的舱口与第一廊道200之间,且第二廊道100与第一廊道200转动连接,第二廊道100与第一廊道200能够以第一廊道200与第二廊道100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相对转动,以使两者在收拢收纳状态或展开使用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第一廊道200沿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延伸指的是第一廊道200的延伸方向可以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一致,或者,第一廊道200的延伸方向有沿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的分量,也即第一廊道200大致沿着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布置。需要说明的是“船舶停靠状态时的船舶长度方向”指的是船舶设置有舱口的船舶侧面的延伸方向。

收拢收纳状态与展开使用状态是相对的概念,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在收拢收纳状态比两者在展开使用状态时,占用的横向空间小。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的非使用状态,也即收拢收纳状态,其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之间处于占用横向空间最小的状态,例如接近于平行状态或平行状态等,展开使用状态一般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的之间的夹角在90度左右。

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的转动连接,可以是两者的端部转动连接,也可以是中部转动连接,一般采用端部转动连接的形式。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的相对转动,可以是第一廊道200不动、第二廊道100转动,也可以是第一廊道200转动,第二廊道100不动的形式,一般第一廊道200的体积较大,并且是设置在行走机构上的,所以通常采用第二廊道100能够相对第一廊道200转动、第一廊道200不动的形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船用客体装置,在使用状态时,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以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转动至展开使用状态,此时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与停靠的船舶的舱口对接,方便乘客从舱口沿第二廊道100出舱,第一廊道200形成主体行走廊道。在非使用状态,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以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转动至两者相互靠近的收拢收纳状态,此时,由于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相互靠近设置,相比展开状态,整体船用客梯装置的横向占用空间减小,方便运输或行走。可见,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在展开使用状态时,能够满足接客的使用需求;并且由于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能够相互靠近收纳,减小非使用状态的横向占用空间,使其能够在路面狭窄的码头运输,满足了狭窄运输空间的使用需求。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第一廊道200包括上下设置的活动廊道210和固定廊道220,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与第二廊道10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能够以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在水平面上靠近或远离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与固定廊道220的上端铰接,以使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能够以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的铰接位置转动以实现升降。

其中,固定廊道220可包括首尾连接并依次弯折连接的多段,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廊道220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段221和第二段222,第二段222的上端与活动廊道210铰接;活动廊道210、第二段222和第一段221首尾依次连接呈“z”型排列。

具体的,活动廊道210与第二廊道100设置有第三平台3,活动廊道210与固定廊道220的第二段222之间设置有第二平台2,固定廊道220的第二段222与第一段221之间设置有第一平台1。第一平台1、第二平台2和第三平台3均是连接相邻廊道的过渡转接段,其一般水平设置,分别作为其连接的两廊道的支撑平台。其中,第一平台1和第二平台2使得各廊道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以方便乘客转弯进入下一廊道。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能够以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在水平面上靠近或远离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也即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与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之间通过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方式,实现第一廊道200和第二廊道100(活动廊道210)的收拢收纳状态或展开使用状态。具体而言,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与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相互靠近时,是收拢收纳状态;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与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相互远离时,是展开使用状态。

为了实现活动廊道210的升降,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升降驱动机构300,升降驱动机构300设置在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的下方,用于驱动活动廊道210以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的铰接位置转动以实现升降。

具体而言,升降驱动机构300设置在第三平台3的下方,通过驱动第三平台3的升降实现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的升降。

其中,升降驱动机构300为剪叉式顶升机构。剪叉式顶升机构为现有常规技术,如图7所示,其包括直线驱动件310和剪叉架320,通过直线驱动件310的动作带动剪叉架320伸缩,以实现升降。其中,直线驱动件310可以是电机带动丝杠螺母的形式,也可以是液压缸等形式。

为了使,第二廊道100能够很好的与船舶的舱口对接,第二廊道100包括旋转廊道110和伸缩廊道120;旋转廊道110的第二端与伸缩廊道120连接,伸缩廊道120能够沿旋转廊道110的长度方向滑动,以调节其伸缩出旋转廊道110的长度;旋转廊道110的第一端与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转动连接,旋转廊道110的第二端能够以其第一端的连接位置为转动点,在水平面上带动伸缩廊道120靠近或远离活动廊道210的第二端。

具体而言,旋转廊道110上设置有伸缩驱动机构700,伸缩驱动机构700与伸缩廊道120连接。伸缩驱动机构700可为直线驱动件,直线驱动件包括液压缸或电动丝杠组件;直线驱动件的固定端固定在旋转廊道110上,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与伸缩廊道120连接。具体的,通过直线驱动件的伸缩实现伸缩廊道120的伸缩。

可以理解的是,伸缩廊道120使得第二廊道100的整体长度可调,满足了客体车与船舶停靠位置处于不同距离的需求。例如客梯车停放的位置离码头面距离较远时,可通过将伸缩廊道120相对旋转廊道110面向船舶伸长,以补偿距离差。

本实施例中,第二廊道100还具有俯仰功能,以适应不同高度的船舶舱口。为了使得旋转廊道110既能够旋转又能够俯仰,本实施例中,旋转廊道110的第一端安装在回转平台支架400上,具体可以铰接的形式固定,回转平台支架400转动连接在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或转动连接在第三平台3上。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回转平台支架400包括回转平台410,回转平台410固定在转盘430上,转盘430转动连接在第三平台3上,回转平台41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支撑框420。如图6所示,回转平台410与旋转驱动机构500连接,并能够在旋转驱动机构500的作用下与转盘同步旋转,以带动安装在回转平台支架400上的第二廊道100旋转。回转平台支架400的支撑框420上设置有俯仰驱动机构600,俯仰驱动机构600一端与支撑框420连接,俯仰驱动机构600的另一端与旋转廊道110连接,俯仰驱动机构600用于使旋转廊道110的第二端上升或下降。

其中,旋转驱动机构500为直线驱动件,直线驱动件包括液压缸或电动丝杠组件,直线驱动件的固定端铰接在活动廊道210的第一端(或铰接在第三平台3上),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与回转平台支架400铰接连接。直线驱动件通过伸缩带动回转平台支架转动。图6所示的是,旋转驱动机构500驱动旋转廊道110从向下的方向(该方向是收拢收纳状态的方向)转动到左右方向(该方向是展开使用状态的方向),两种状态的图。在向下的方向时,旋转驱动机构500是收缩状态,在左右方向时,旋转驱动机构是伸出状态。

俯仰驱动机构600也为直线驱动件,具体直线驱动件包括液压缸或电动丝杠组件;直线驱动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回转平台支架400铰接,直线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旋转廊道110铰接。直线驱动件通过伸缩,带动旋转廊道110相对其与回转平台支架400的铰接点上下转动,以实现俯仰。图5所示的是,俯仰驱动机构600驱动旋转廊道110在三种不同高度的状态图,其中,中间状态的俯仰驱动机构600是实体图,中间状态的下方状态和上方状态的俯仰驱动机构600均以直线简化展示。

本实施例的第一廊道200、第二廊道100、第一平台1、第二平台2和第三平台3以及各个驱动机构等均设置在支撑架800,支撑架800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支腿820和车轮810,支腿820的高度可调。

为了方便船用客梯装置与动力装置连接,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牵引架830,牵引架830与支撑架800连接,且牵引架830用于与支撑架800和/或动力机构可拆卸连接。也即,牵引架830可以与支撑架800是可拆卸的形式,也可是与动力机构可拆卸的形式,也可是与两者均可拆卸的形式。牵引架830可拆卸连接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方便船用客梯装置与动力机构拆卸。本实施例选用的是大致等腰三角形的牵引架830,牵引架830的底边端与支撑架800连接,三角形的顶角端与动力机构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支撑架800可理解为车架底盘,其上可设置有收拢收纳状态时支撑第二廊道100的支架,也即处于收拢收纳状态(非使用状态),第二廊道100可支撑设置在支架上。支撑架800配合支撑机构使得整体船用客体装置可以方便的行走或搬运。

其中,车轮可以是万向轮和定向轮,数量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中在牵引架830(牵引架830的一端为车头端)的下方安装万向轮组,具体在牵引架830的三角形的底边端设置万向轮组,在支撑架800的车尾部(支撑架800远离牵引架830的一端)的某处设置定向轮组。支腿820的高度,从而在使用或稳定放置状态时,将支腿820的高度调至车轮810的下底面的下方,此时,车轮810不受力,整体船用客梯装置依靠支腿820支撑,稳定性强;在行走或搬运状态时,将支腿820的高度调节至车轮810的下底面的上方,此时,支腿820不受力,整体船用客梯装置依靠车轮810进行支撑,方便行走。本实施例中,支腿820的数量为4个,分别设置在支撑架800的四个方向。

具体的,支腿820可以是手动或电动的液压顶升组件,本实施例给出的是手动液压顶升组件。

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在行走的过程中,支腿820收起(不与地面接触),此时万向轮组和定向轮组承受客梯装置的整体重量;客梯装置不工作时,放下支腿820,此时支腿820与码头面接触,客梯装置整体重量可由4个支撑装置承受或由4个支撑装置和2组轮胎承受。支撑架800的底盘下设置的牵引架830的一端(三角尖)与动力机构(叉车)连接,客梯装置整体可由叉车牵引并在水平面任意方向上运动。

一般而言,固定廊道220的下端还可连接有接地廊道900,接地廊道900的长度可调。具体接地廊道900的长度调节方式,可以是两滑板滑动连接的形式。

接地廊道是客梯装置与地面的连接构件,倾斜布置,坡度一般为1:8,将旅客所处高度从0m(相对于码头面)提升至0.45m。客梯装置在码头面行走的过程中,接地廊道通过接地廊道提升机构收起,接地廊道离开码头面。客梯车停稳后开始供旅客上下船,接地廊道提升机构不对接地廊道施加外力,接地廊道一端与码头面接触。本实施例中,接地廊道提升机构为环链葫芦。

下面给出本实施例船用客体装置的一种具体布置形式。

固定廊道220的第一段221的下端可与接地廊道铰接,第一段221的上端与第一平台1固定连接,倾斜布置,坡度1:8,将旅客所处高度从0.45m提升至1.95m。第一平台1一端与第一段221固定连接,第一平台1的另一端与第二段222固定连接,水平布置,顶面高程1.95m。第二段222一端与第一平台1固定连接,第二段222的另一端与第二平台2固定连接,倾斜布置,坡度1:8,将旅客所处高度从1.95m提升至3.30m。第二平台2一端与第二段222固定连接,第二平台2的另一端与活动廊道210铰接,水平布置,顶面高程3.30m。

活动廊道210一端与第二平台2铰接,另一端与第三平台3铰接,活动廊道210与第三平台3连接的一端可随第三平台3的上下运动而运动,使得活动廊道210的坡度可在-1:12~1:8范围内变化,可将旅客所处高度从3.30m最低下降至2.40m,最高提升至4.60m。

第三平台3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与活动廊道210铰接,另一部分与旋转廊道110铰接,水平布置,高程可在2.40m~4.60m范围变化。第三平台3上方设置旋转廊道110的俯仰驱动机构600,包括电动缸(电机配合丝杠螺母)和回转平台支架400。第三平台3下方设置旋转驱动机构500,旋转驱动机构500采用电动缸侧推的方式,用于控制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的旋转。旋转驱动机构500下方设置升降驱动机构300,采用剪叉式顶升结构内置电液缸顶升,通过驱动器驱动电机,电动机通过正反转驱动双向液压泵正反输出压力油,经液压控制阀送至油缸,推动剪叉臂运动,以控制第三平台3的升和降,采用该结构的优点是升降行程范围较其他结构更大,可适应码头水位潮汐变化范围较大的码头。

旋转廊道110一端与第三平台3铰接,另一端与伸缩廊道滑动连接,坡度在-1:9~1:8范围内变化,联合伸缩廊道120可将旅客所处高度从2.4m降低至1.4m或从4.6m提升至5.9m。旋转廊道110长度方向的某一位置与旋转廊道的俯仰驱动机构600的电动缸一端连接,俯仰驱动机构600的电动缸另一端与回转平台支架400连接。旋转廊道110在旋转驱动机构500的作用下,可从初始位置(平行于客梯装置长度方向的位置)旋转至与客梯装置长度方向呈96°的位置。

伸缩廊道120一端与旋转廊道110通过滑动连接(伸缩廊道120在旋转廊道110上或在下均可),另一端与搭船板铰接,坡度在-1:9~1:8范围变化,联合旋转廊道110可将旅客所处高度从2.4m降低至1.4m或从4.6m提升至5.9m。旋转廊道110与伸缩廊道120下方设置伸缩驱动机构700,采用电动丝杠或电动液压缸的形式,当伸缩驱动机构700处于收缩状态时,伸缩廊道120与旋转廊道110近乎重叠;当伸缩廊道120处于伸出状态时,为适应码头的舱门位置,伸缩廊道120可伸出(伸出距离小于伸缩廊道的长度)。伸缩廊道120下面设一组万向球,当客体车与轮船搭接时,万向球与轮船甲板面接触。

搭船板一端与伸缩廊道120铰接,另一端下面设置一组万向球,该组万向球的型号、高度与伸缩廊道下的万向球一致。当搭船板未搭上船时,通过链条或其他可固定搭船板的部件将搭船板收起。当搭船板搭上船时,搭船板下的万向球与轮船甲板面接触,正常状态下搭船板始终与轮船甲板面平行。

船用客梯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用于检测活动廊道210的倾斜角度的第一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旋转廊道110的倾斜角度的第二角度检测机构以及用于检测搭船板的倾斜角度的第三角度检测机构;控制系统与第一角度检测机构、第二角度检测机构、第三角度检测机构、俯仰驱动机构600以及升降驱动机构300分别电连接。

具体的,活动廊道210、旋转廊道110、搭船板下均设置角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活动廊道210、旋转廊道110、搭船板的倾斜角度(坡度),并将该坡度值反馈至控制系统(主控系统)。第三平台3和伸缩廊道120远离旋转廊道110的一端下面设置距离传感器,用于测量第三平台3到码头面的距离、伸缩廊道120远离旋转廊道110的一端到轮船甲板的距离,并将该值反馈至控制系统。

本实施例船用客体装置的控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活动廊道的升降、旋转廊道的俯仰、伸缩廊道的伸缩、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的旋转、支腿的收放。分为手动控制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设置在控制室内,控制室位于第二平台2下方,内设操控平台,操作员在内通过按钮或手柄控制第三平台3的升降、旋转廊道110的俯仰、伸缩廊道120的伸缩、旋转廊道110和伸缩廊道120的旋转、支腿820的收放等。控制室内还含有ups((uninterruptiblepowersystem/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即不间断电源))电源,在客梯装置没有条件连接上岸电时,可作为备用电源供客梯车完成所需动作和系统报警的功能。

本实施例客梯装置是露天的设备,在廊道和平台的两侧均会设置护栏,护栏采用双层护栏的形式,可供成年人和小孩在行走的过程中攀扶。

本发明实施例船用客体装置还包括照明系统、报警系统、倒车影像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天色较暗时,打开照明系统。照明的灯饰为带灯,安装于廊道两侧护栏。客梯装置在行走和搭接状态时应提供声光报警系统。可在第一平台1、第二平台2和第三平台3分别布设一套声光报警系统,并作为工作状态下提醒旅客安全上下船的语音提示,以及在紧急状态的撤离提醒。

由于客梯装置的体积较大,需要设置倒车影像系统辅助客梯装置的行走,保证客梯装置行走的安全。摄像头布置于车尾两侧,无线传输图像至显示设备,显示设备放置于控制室中。

出于应急等安全考虑,本设备需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辅助操作员掌握设备上人员状况及做视频记录。分别在第一平台1、第二平台2和第三平台3设置摄像头一个,在设备控制房配置显示屏和主机,掌握和记录设备上下旅客过程中情况。

工作原理

船用客梯装置的控制系统有三个工作模式,分别是手动控制模式、自动控制模式和应急模式。

手动控制模式:

船用客梯装置未参与接船工作时静置在码头面某角落,此时客梯装置支撑架的4个支腿处于受力状态,与2组车轮一起承受整车的重量。接到需要接船的通知后,现场工作人员可手摇或电动控制(电动控制需要用到ups电源为支腿供电)同时收起4个支腿,此时仅有2组车轮承受整车的重量。随后,工作人员将驱动设备(本实施例为叉车)与客梯装置牵引架(三角尖)一端搭接,驱动设备将客梯装置拖行至指定区域。

客梯装置与轮船搭接的整个过程为手动电动控制过程,操作人员需手动电动控制支腿收放、旋转廊道俯仰、伸缩廊道伸出、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旋转、第三平台3升降。设备停稳后,将客梯装置电缆拉出与岸电连接通电,放下4个支腿使其与地面接触并与2组车轮一同承受整机重量,此时客梯装置在支腿的作用下不易发生位置的偏移。操作员控制旋转廊道俯仰装置运动,使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提升至仰角1:10坡度。旋转第三平台3至旋转廊道中轴线对准接船口,调整第三平台3高度至伸缩廊道略高于轮船接船口甲板,伸出伸缩廊道至搭船板进入到接船口以内0.5m~1.0m,调整旋转廊道俯仰装置至伸缩廊道下方万向球与轮船甲板面接触,将搭船板放下,此时搭船板前端万向球与轮船甲板面接触。控制接地廊道提升机构运动,使接地廊道远离固定廊道的一端与码头面接触。此时客梯装置与轮船的搭接工作即已完成,可将设备由手动控制模式切换至自动控制模式,在自动控制模式下,主控系统调整旋转廊道俯仰和第三平台3的升降,以使搭船板与轮船甲板面平行。手动控制客梯装置回收操作同理于手动控制客梯装置与轮船的搭接过程,反向操作即可。

自动控制模式:

客梯装置完成搭接之后,旅客即可上下船,旅客上下船的过程称为客梯装置接船过程。一般情况下,客梯装置接船的过程最长达10小时,在接船过程中码头水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为了保证客梯装置在水位变化后廊道倾斜角度不至于太大影响旅客上下船的舒适性,第三平台3、3号廊道、旋转廊道、伸缩廊道、搭船板均需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是客梯装置自动控制的过程。客梯装置自动控制过程遵循几个原则:3号廊道的坡度变化范围-1:12~1:8,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坡度变化范围-1:9~1:8,第三平台3的高程变化范围2.40m~4.60m。自动控制过程会发生运动的驱动件有两个,分别是第三平台3的顶升装置以及旋转廊道的俯仰装置;会发生变化的结构以及变化的形式分别是:第三平台3的升降、3号廊道随第三平台3的升降发生的俯仰、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的俯仰、搭船板的升降。

我们定义第三平台3、活动廊道与第二平台2处于同一高度(3.3m)且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与码头面平行时的状态为自动控制模式的初始状态,此时的水位为临界水位。当水位发生变化时,自动控制模式的调整方式有多种,(一)首先调整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的俯仰,当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的坡度达到临界坡度的时候,开始调整第三平台3的升降;(二)首先调整第三平台3的升降,保持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的坡度为初始状态,当第三平台3的升降高度达到临界(也就是3号廊道的俯仰坡度达到临界)时,开始调整旋转廊道的俯仰;(三)同时调整旋转廊道的俯仰和第三平台3的升降,控制旋转廊道与3号廊道的坡度一致或控制各廊道坡度为系统设定的较为平缓的位置。下面详细介绍第(一)种方式。

当码头水位高于(低于)临界水位时,搭船板下的角度传感器检测到搭船板的倾斜角度大于(小于)零,反馈信号至主控系统,主控系统控制旋转廊道俯仰装置中电机运动,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俯仰装置电动缸的伸缩运动,从而拉动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向上仰(向下俯),进而调整搭船板的坡度至搭船板下角度传感器反馈的角度值为0°(即接船板与轮船甲板面平行),控制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停止向上仰(向下俯)。当水位持续上涨(下降),不断调整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向上仰(向下俯)至旋转廊道下方角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坡度为1:8(-1:9)时停止上仰(下俯),此时为了适应水位的变化,主控系统控制平台顶升装置的电机运动,从而控制剪叉结构将第三平台3提升(降低)至接船板与轮船甲板面平行,直至3号廊道达到坡度为1:8(-1:12)时到达接船范围的极限点。

应急模式:

正常工作状态下突发断电或系统报错等情况下,客梯装置进入应急模式,此时客梯装置从ups上获得电量,并开启声光报警,提醒旅客尽快离开客梯装置。安全员确保无旅客在客梯装置上且将搭船板收起后启动一键回收模式。旋转廊道俯仰装置使伸缩廊道下方万向球提升至离轮船甲板面0.5m位置,伸缩廊道缩回至最短距离,控制旋转机构运动使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回到初始位置(平行于客梯装置长度方向位置),第三平台3降低至最低,旋转廊道和伸缩廊道俯仰至平行于码头面的位置放置在支撑架支撑架上。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旋转廊道的俯仰为了适应码头水位的变化;工作状态下,第一廊道水平旋转至正对接船口的位置,伸缩廊道伸出之后可放入轮船接船口的位置,不工作时,伸缩廊道收缩至最短状态并水平旋转至与客梯装置整体长度方向平行位置,有效的减小客梯装置整体体积,从而更好的适应狭窄的码头。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船用客梯系统,包括动力机构和本实施例船用客梯装置;动力机构用于驱动船用客梯装置移动。动力机构可以是运输车头或叉车等。

船用客梯装置的第二廊道100的第二端能够通过搭接板与船舶的舱口连通。

本实施例船用客梯系统具有与本实施例体统的船用客梯装置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