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旋翼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5273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多旋翼飞行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旋翼飞行器,尤其涉及螺旋桨保护罩可收合的多旋翼飞行器。



背景技术:

多旋翼飞行器一般包括机身以及由机身周向伸出的多个旋翼结构,每个旋翼结构由机臂与经由机臂支撑的动力组件构成。为便于携带,机臂可折叠至机身两侧。为保障安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高的飞行器,例如用于自拍的飞行器通常还会加装保护罩,现有技术中,保护罩通常叠加于机臂上,加上保护罩后,会缩短飞行器的续航时间,另外还往往会使机臂的折叠方式失效,致使飞行器不方便携带。另一方面,有些保护罩为可拆卸式保护罩,用户在携带飞行器前可先将保护罩卸下,再将机臂折叠至机身侧边。然,此种方式每次携带前均需拆卸保护罩,仍给用户带来了不方便,而机臂折叠于机身两侧的方式,会限制机身的宽度,使机身不能装载更大的电池,影响飞行器续航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多旋翼飞行器,以解决上述以及其他潜在问题。

一种多旋翼飞行器,所述飞行器包括机身,以及连接于机身的多个螺旋桨保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螺旋桨保护罩中至少一个为可收合保护罩,每一所述可收合保护罩连接于机身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且具有一收合状态与一展开状态,在收合状态下所述可收合保护罩被收合于所述机身的上方或下方,在展开状态下所述可收合保护罩从所述机身的周侧伸出。

进一步地,每一螺旋桨保护罩包括一连接部,所述螺旋桨保护罩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至所述机身的上边缘或下边缘。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可收合保护罩的连接部转动连接至所述机身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以使所述可收合保护罩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变换。

进一步地,所述可收合保护罩至少为一对,组成一对的两个可收合保护罩分置所述机身相对的两侧且呈错高分布。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可收合保护罩的连接部以绕平行所述飞行器的航向轴或横滚轴的旋转轴可转动的方式连接至所述机身,以使所述可收合保护罩可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变换。

进一步地,在收合状态下,组成一对的两个可收合保护罩在垂直于飞行器航向轴的方向具有重叠。

进一步地,组成一对的两个可收合保护罩在收合状态下分置于所述机身的上方与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可收合保护罩至少为两对,两对中位于机身同一侧且相邻的两个可收合保护罩在收合状态下分置于所述机身的上方与下方。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可收合保护罩包括一锁固-解锁结构,所述锁固-解锁结构固定设置于所述可收合保护罩的连接部上,与所述机身之间可活动式连接,用于固定所述可收合保护罩相对于所述机身的位置,以及用于将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从固定位置解开,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带动所述螺旋桨保护罩绕所述旋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螺旋桨保护罩中至少一个为机罩一体型保护罩,每一所述机罩一体型保护罩包括罩体与电机基座,所述罩体固定连接并支撑所述电机基座,所述电机基座用于装载至少一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飞行器的螺旋桨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还包括一防护圈,所述防护圈通过多个固连件固定连接与支撑所述电机基座。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固连件中的至少一固连件为中空结构,用于供控制所述电机的控制线缆通过。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固连件中距离所述机身最近的固连件为中空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连件之间呈等角度分布;及/或,所述固连件为肋条。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螺旋桨保护罩均为可收合保护罩与机罩一体型保护罩。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螺旋桨保护罩分成两对或多对,每对的两个可收合保护罩分置于所述机身相对的两侧且呈错高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多旋翼飞行器为包括四个螺旋桨保护罩的四旋翼飞行器。

进一步地,其中一对螺旋桨保护罩靠近机身头部、设置于机身两侧,另一对螺旋桨保护罩靠近机身尾部、设置于机身两侧。

进一步地,靠近机身头部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在收合状态下分置于机身的上方与下方、且在垂直于航向轴的方向重叠;靠近机身尾部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在收合状态下亦分置于机身的上方与下方、且在垂直于航向轴的方向重叠。

进一步地,设置于机身周侧同一侧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分置于机身的上方与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旋翼无人机,将螺旋桨保护罩折叠于机身上下方,既方便了用户携带,且不会影响机身宽度,使机身内可以安装更大电池,从而延长飞行器续航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一四旋翼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四旋翼飞行器处于收合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四旋翼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的前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四旋翼飞行器处于收合状态的前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四旋翼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四旋翼飞行器处于收合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三旋翼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三旋翼飞行器处于收合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六旋翼飞行器处于展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三旋翼飞行器处于收合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的多旋翼飞行器的螺旋桨保护罩展开及/或收合方法的流程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飞行器 10、20、30

机身 110、210、310

旋翼结构 120、220、320

螺旋桨保护罩 121、221、321

罩体 122

电机基座 123

固连件 124

防护圈 125

连接部 126、227、327

航向轴 Y、Ya、Yb

横滚轴 X、Xb

头部 111、211、311

尾部 112、212、312

中部 313

步骤 41-4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所有的任意的和组合。

以下以四旋翼飞行器及其使用的螺旋桨保护罩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6所示,所述四旋翼飞行器10包括机身110与连接于机身110的四个旋翼结构120,每个旋翼结构120包括一螺旋桨保护罩121。在下述具体描述中,为方便描述,会使用诸如“机身的上方”、“机身的下方”以及“机身的周侧”等表达方位的词语,其中“机身的上方”是指沿飞行器航向轴所指方向,位于机身之上的空间位置,“机身的下方”是指沿飞行器航向轴所指方向,位于机身之下的空间位置,“机身的周侧”是指环绕机身的六面空间去除机身的上方与下方后,剩余的前后左右四面空间中的任一个或多个空间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螺旋桨保护罩121均为机(“电机基座”)罩(“保护罩”)一体型保护罩,包括罩体122以及与罩体122固连且由罩体122支撑的电机基座123。所述电机基座123位于所述罩体122的中心位置、用于安装所述飞行器10的动力组件(图未示)。所述动力组件包括飞行器10的螺旋桨装置及带动螺旋桨装置旋转的电机(图未示)。具体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基座123上,螺旋桨装置再安装于电机的电机轴上。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基座123装载一个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向下伸出,带动位于所述电机基座123下方的螺旋桨装置旋转。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向上伸出,带动位于所述电机基座123上方的螺旋桨装置旋转。在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基座123装载两个电机,其中一电机的电机轴向下伸出,带动位于所述电机基座123下方的螺旋桨装置旋转,另一电机的电机轴向上伸出,带动位于所述电机基座123上方的螺旋桨装置旋转,如此,使飞行器10多了备用电机与备用螺旋桨装置。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基座123装载两个电机,所述两个电机同轴驱动一个螺旋桨装置旋转。

所述罩体122与电机基座123之间通过固连件124固定连接,以支撑电机基座123以及电机基座123装载的动力组件。所述罩体122包括一防护圈125,所述防护圈125位于电机基座123的周向外侧,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圈125上包裹防护层(未标示)。所述防护层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所述防护层可以由高弹性材料例如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或发泡聚苯乙烯聚乙烯混合体制成。

所述防护圈125与电机基座123之间通过固连件124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防护圈125、固连件124以及电机基座123之间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制成。所述固连件12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下以四个为例。其中至少一个固连件124为中空,以供从机身110内部出发的控制线缆(图未示)经由该固连件124到达装载于电机基座123的电机。在一实施方式中,距离机身110最近的一个固连件124为中空结构。四个固连件124位于同一平面内、呈等角度分布,以减少对旋翼气流的影响,延长飞行器10的续航时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四个固连件124可以位于不同平面内,例如每个固连件124固定连接电机基座121的端点与固定连接防护圈125的端点之间稍有高度差,每两相邻固连件124之间角度相同或实质相同,使固连件124之间呈等角度分布。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其他数量且呈等角度分布的固连件124固定连接电机基座123与防护圈125,例如2个、3个或更多的5个、6个等。所述固连件1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为肋条。

每一螺旋桨保护罩120还包括一连接部126,所述连接部126位于所述防护圈125外侧,所述螺旋桨保护罩通过所述连接部126连接至机身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桨保护罩120均为可收合保护罩,包括如图1、3、5所示的展开状态与图2、4、6所示的收合状态。所述连接部126为转动式连接部,设置于机身110的上方边缘或下方边缘,可以绕平行于飞行器10航向轴Y的旋转轴旋转,从而允许将螺旋桨保护罩120在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切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应每一个螺旋桨保护罩120,在所述机身110上方边缘或下方边缘平行于飞行器10航向轴Y的方向对应设置一转轴(图未示),所述转轴可以正位于机身110上方边缘或下方边缘上,或者位于机身110上方边缘或下方边缘稍靠机身中间的位置。所述螺旋桨保护罩120的连接部126包括一孔位(图未示),通过该孔位套设于所述转轴上并绕所述转轴旋转。每一连接部126上还设置一锁固-解锁结构(图未示),所述锁固-解锁结构可固定设置于所述可收合保护罩的连接部上,与所述机身之间为可活动式连接,所述锁固-解锁结构在螺旋桨保护罩120位于特定位置时将螺旋桨保护罩锁固于该位置,以及在将螺旋桨保护罩120从固定位置解开,使其能绕平行于飞行器10航向轴Y的旋转轴(即所述转轴)转动。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固-解锁结构可以是连接部126上一面向机身110的凸柱(图未示)以及套设于凸柱末端的紧固件,所述凸柱与机身110上的限位槽(图未示)相配合,限位槽的两端分别对应螺旋桨保护罩120的两个状态: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在展开状态下,拧紧紧固件将螺旋桨保护罩120固定于该展开状态;在将螺旋桨保护罩120切换至收合状态时,松动紧固件,将螺旋桨保护罩120沿限位槽旋转至收合状态,再拧紧紧固件将螺旋桨保护罩120固定于该收合状态。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固-解锁结构可以是设置于连接部126上的一孔位以及与所述孔位紧配的销钉,所述连接部126位于所述机身110上方边缘或下方边缘稍靠中心的位置,所述机身110上位于转轴两侧分别具有一孔位,所述孔位亦可与销钉紧配,其中,距离机身边缘较近的孔位对应所述螺旋桨保护罩120的展开状态,将螺旋桨保护罩120旋转至连接部126上的孔位对准该孔位,再利用销钉插入对准的孔位将螺旋桨保护套120固定于此位置。距离机身边缘较远的孔位对应螺旋桨保护罩120的收合状态,在将螺旋桨保护罩120切换至收合状态时,松开销钉,将螺旋桨保护罩120旋转至连接部126上的孔位对准该距离机身边缘较远的孔位,再利用销钉固定。

请参阅图2、4、6所示,在收合状态下,所述螺旋桨保护罩120被收合于机身110的上方或下方。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桨保护罩120中部分置于机身110的上方,另一部分置于机身110的下方。再进一步地,所述螺旋桨保护罩120被分成两对,两对均设置于机身110的左右两侧,第一对靠近机身110的头部111、第二对靠近机身110的尾部112。第一对螺旋桨保护罩120呈错高设置,设垂直于飞行器10航向轴Y的平面为水平面,第一对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即呈错高设置,如此在第一对螺旋桨保护罩120处于收合状态时,能相互重叠或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对的其中一个螺旋桨保护罩120连接于机身110的右侧下方边缘,被转动收合于机身110的下方;另一个螺旋桨保护罩120连接于机身110左侧的上方边缘,被转动收合于机身110的上方,收合后二者在平行航向轴Y的方向上具有重叠。第二对螺旋桨保护罩120同样呈错高设置,第二对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位于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其中一个连接于机身110右侧的上方边缘,另一个连接于机身110左侧的下方边缘,收合后二者分别位于机身110的上方和下方,且在平行航向轴Y的方向上具有重叠。更进一步地,以机身110横滚轴为中心线切分机身110左侧与右侧,位于机身110同一侧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同样呈错高设置,也就是说,位于机身110左侧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呈错高设置,例如在图1-6所示实施方式中,位于机身110左侧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中,其中靠近头部111的螺旋桨保护罩120连接于机身110的上方边缘,收合后位于机身110的上方,靠近尾部112的螺旋桨保护罩120连接与机身110的下方边缘,收合后位于机身110的下方;位于机身110右侧的另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同样也呈错高设置,如此,任一螺旋桨保护罩120与其相对的以及相邻的两个螺旋桨保护罩120均呈错高设置,如此不仅能在收合时尽量减少飞行器10横向尺寸,在飞行器10飞行过程中也能平衡飞行器重心。

以上以四旋翼飞行器为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螺旋桨保护罩的结构、原理。然,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螺旋桨保护罩同样可以应用于其他多旋翼飞行器上,例如三旋翼、六旋翼、八旋翼等飞行器上。

参阅图7与图8所示,为一三旋翼飞行器20,所述三旋翼飞行器20包括机身210与连接于机身210的三个旋翼结构220。其中一个旋翼结构220位于机身210的头部211,另一对旋翼结构220位于机身210的尾部212。每个旋翼结构220包括一螺旋桨保护罩221,所述螺旋桨保护罩221可以均是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也可以不全都是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例如,位于头部211的螺旋桨保护罩221可以不是机罩一体型保护罩。所述螺旋桨保护罩221可以均是可收合保护罩,也可以不全是可收合保护罩,例如,位于头部211的螺旋桨保护罩221可以不是可收合保护罩。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螺旋桨保护罩221均为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以及可收合保护罩。每一螺旋桨保护罩221通过一连接部227可转动式连接至机身210,通过所述连接部227可将螺旋桨保护罩221在图7所示的展开状态与图8所示的收合状态之间切换。连接部227同时还包括一锁固-解锁结构(图未示),所述锁固-解锁结构配合机身210上的相应结构,将螺旋桨保护罩221固定于展开状态或收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头部211的螺旋桨保护罩221的连接部227设置于机身210的上边缘,因此,在收合状态下所述螺旋桨保护罩221收合于机身211上方,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旋桨保护罩221的连接部227可以设置于机身210的下边缘以使所述螺旋桨保护罩221收合于机身210的下方。位于尾部212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221的连接部227一个设置于机身210的上边缘,一个设置于机身210的下边缘,如此使两个螺旋桨保护罩221在机身210两侧呈错高布置,在收合时,一个收合于机身210的上方,一个收合于机身210的下方,二者在垂直于飞行器20航向轴Ya的方向具有重叠。

参阅图9与图10所示,为一六旋翼飞行器30,所述六旋翼飞行器30包括机身310与连接于机身310的六个旋翼结构320,其中第一对旋翼结构320位于机身310的头部311,第二对旋翼结构320位于机身310的尾部312,第三对旋翼结构320位于机身310的中部313。每个旋翼结构320包括一个螺旋桨保护罩321,所述螺旋桨保护罩321可以均是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也可以不全都是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例如,位于头部311及/或尾部312的螺旋桨保护罩321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保护罩。所述螺旋桨保护罩321可以均是可收合保护罩,也可以不全都是可收合保护罩,或者,虽然可以收合,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收合于机身310的周侧,例如,位于头部311及/或尾部312的螺旋桨保护罩321可以以其他方式收合于机身310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六个螺旋桨保护罩321均为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以及可收合保护罩,每一螺旋桨保护罩321通过一连接部327可转动式连接至机身310,通过所述连接部327可将螺旋桨保护罩321在图7所示的展开状态与图8所示的收合状态之间切换。连接部327同时还包括一锁固-解锁结构(图未示),所述锁固-解锁结构配合机身310上的相应结构,将螺旋桨保护罩321固定于展开状态或收合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头部311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321的连接部327一个设置于机身310的上边缘,一个设置于机身310的下边缘,如此使两个螺旋桨保护罩321在机身310两侧呈错高布置,在收合时,一个收合于机身310的上方,一个收合于机身310的下方,二者在垂直于飞行器30航向轴Yb的方向具有重叠。位于尾部312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321的连接部327一个设置于机身310的上边缘,一个设置于机身310的下边缘,如此使两个螺旋桨保护罩321在机身310两侧呈错高布置,在收合时,一个收合于机身310的上方,一个收合于机身310的下方,二者在垂直于飞行器30航向轴Yb的方向具有重叠。同样的,位于中部313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321的连接部327一个设置于机身310的上边缘,一个设置于机身310的下边缘,如此使两个螺旋桨保护罩321在机身310两侧呈错高布置,在收合时,一个收合于机身310的上方,一个收合于机身310的下方,二者在垂直于飞行器30航向轴Yb的方向具有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机身310横滚轴Xb为中心线切分机身310左侧与右侧,位于机身310同一侧的三个螺旋桨保护罩321按从头部311至尾部312的顺序分别呈上-下-上或下-上-下的错高设置,例如,位于左侧的三个螺旋桨保护罩321从头部311至尾部312分别呈上-下-上的错高设置,位于右侧的三个螺旋桨保护罩321从头部311至尾部312分别呈下-上-下的错高设置,如此,使任一侧的任两个相邻螺旋桨保护罩321之间亦呈错高布置,避免了相邻螺旋桨保护罩321收合后相互干涉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机身310尺寸更小更紧凑。

在上述介绍的实施例中,虽然四旋翼飞行器10、三旋翼飞行器20以及六旋翼飞行器30的每个螺旋桨保护罩均为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与可收合保护罩,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飞行器的任一螺旋桨保护罩可以仅仅是机罩一体型保护罩,并不需要同时是上述实施例中阐述的可收合保护罩,或者,螺旋桨保护罩可以收合,但收合方式可与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不同,例如收合于机身两侧或机身前后。另外,在飞行器的多个旋翼中,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是部分旋翼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介绍的机罩一体型保护罩,另部分旋翼仍沿用现有技术中的机臂与保护罩分开设置的方式,例如由机臂支撑电机基座,保护罩再支撑于电机基座上;再者,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是部分旋翼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介绍的可收合保护罩,另部分旋翼采用其他方式收合、或者旋翼与机身之间为固定连接、无法收合。在部分旋翼采用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与部分或全部旋翼采用可收合保护罩的方案中,还可以细分为: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与可收合保护罩应用于同样的旋翼上,例如同时应用于三旋翼飞行器的旋翼A、B、C上;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与可收合保护罩应用于不同的旋翼上,例如机罩一体型保护罩应用于三旋翼飞行器的旋翼A上,可收合保护罩应用于旋翼B、C上;机罩一体型保护罩与可收合保护罩应用的旋翼部分重叠,例如机罩一体型保护罩应用于四旋翼飞行器的旋翼A、B、C上,可收合保护罩应用于旋翼B、C、D上,再者例如机罩一体型保护罩应用于四旋翼飞行器的旋翼A上,可收合保护罩应用于旋翼A、B、C、D上等。

在将可收合保护罩旋转叠置机身的上方或下方的方案中,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采用将可收合保护罩绕平行于飞行器横滚轴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式。

参阅图11所示,为一实施方式中多旋翼飞行器的螺旋桨保护罩展开及/或收合的方法,包括:

S41:在第一位置将一螺旋桨保护罩解锁,使所述螺旋桨保护罩可绕一旋转轴旋转,所述旋转轴平行多旋翼飞行器的航向轴或横滚轴;

S42:绕所述多旋翼飞行器的旋转轴将所述螺旋桨保护罩旋转至第二位置;及

S43:在所述第二位置锁定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于机身上,使所述螺旋桨保护罩无法绕所述多旋翼飞行器的旋转轴旋转;

其中,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中的其中一个时,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位于机身的周侧,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位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中的另一个时,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位于机身的上方或下方。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分别位于机身周缘相对两侧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并锁定于机身上。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分别位于机身周缘相对两侧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继续旋转所述一对螺旋桨保护罩使其在垂直于航向轴的方向重叠,以及锁定所述一对螺旋桨保护罩于机身上。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靠近机身头部、且分别位于机身周侧相对两侧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121,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并锁定于机身上。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靠近机身尾部、且分别位于机身周侧相对两侧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并锁定于机身上。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靠近机身中部、且分别位于机身周侧相对两侧的一对螺旋桨保护罩,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并锁定于机身上。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位于机身周侧同一侧的两个相邻的螺旋桨保护罩,分别折叠至机身的上方与下方。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在所述第二位置解锁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使所述螺旋桨保护罩可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绕所述旋转轴将所述螺旋桨保护罩旋转至所述第一位置;及

在所述第一位置锁定所述螺旋桨保护罩于机身上,使所述螺旋桨保护罩无法绕所述多旋翼飞行器的旋转轴旋转。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旋翼飞行器,由于直接利用保护罩代替传统的机臂来支撑电机基座,进而支撑飞行器的动力组件,不仅解决了对安全性高度敏感的某些飞行器带来的安全隐患,且由于节省了机臂,相比传统的既有机臂又有保护罩的无人机,重量可以更轻、且对旋翼气流不会产生叠加影响,因而不会影响飞行器的续航时间,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螺旋桨保护罩进行错高设置,分别折叠于机身上下方,既方便了用户携带,且不会影响机身宽度,使机身内可以安装更大电池,从而延长飞行器续航时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