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立体无人机云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0354发布日期:2020-07-10 15:46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维立体无人机云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测绘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维立体无人机云台。



背景技术:

无人机在使用时,其下侧通常固定有可拆卸的云台,云台下侧固定有相机,通过相机对需要拍摄的地方进行拍摄。

现有技术中,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7191467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用于无人机航拍云台的稳定结构装置,包括第一减震装置、第二减震装置、水平旋转装置、支撑装置、垂直旋转装置、减震器,第一减震装置和第二减震装置通过减震器进行减震,第一减震装置与水平旋转装置连接,支撑装置分别与水平旋转装置与第二减震装置连接,第二减震装置与垂直旋转装置连接,垂直旋转装置与相机连接,相机用于拍摄。

但是仅有垂直旋转装置与相机连接,且相机裸露在外,当无人机失控时,相机可能会撞击到树、建筑物等,容易导致相机损坏,因此需要一个保护装置对相机进行保护,减少相机撞击而被损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立体无人机云台,可将云台下侧的相机防护起来,减小相机被撞时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三维立体无人机云台,所述云台位于无人机下侧,所述云台一侧连接有相机,所述相机与云台之间通过电机的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相机外侧套有防护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机外侧套有防护框,使得无人机失控后,相机有防护框保护,不易发生形变、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框与相机同轴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止相机转动时,由于防护框的存在影响相机转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框的竖直侧边内侧设有可形变的缓冲片,所述缓冲片内侧与相机竖直边缘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护框上设有缓冲片,当相机被撞击时,由于缓冲片可形变对相机形成一个缓冲,进而减小了相机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片与防护框之间设有缓冲气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缓冲片被撞击时,由于缓冲片的形变挤压缓冲气囊,继而对相机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小了相机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缓冲气囊设有用于充气的充气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缓冲气囊上设有充气口,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缓冲气囊中的气体会减少,当缓冲气囊中气体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可向缓冲气囊中充入气体进而使得缓冲气囊处于最佳利用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相机的与防护框之间抵触设有可形变的减振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相机与防护框之间抵触减振块,当相机被撞击时,由于减振块的存在对相机的侧面一个缓冲,减小相机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减振块未与相机抵触的侧面为波浪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减振块的侧面形状设置为锯齿状,当相机被撞击时,增大减振块的减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框架包括上框架、下框架,所述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转动连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机安装时由于镜头的存在,需要特别注意,将防护框设置为可打开的结构,使得相机安装时打开防护框,安装更加方便,且不易损坏相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相机外侧套有防护框,使得无人机失控后,相机有防护框保护,不易发生形变、损坏,在防护框上设有缓冲片,当相机被撞击时,由于缓冲片可形变对相机形成一个缓冲,进而缓冲片被撞击,由于缓冲片的形变挤压缓冲气囊,继而对相机起到缓冲作用,从而减小了相机损坏的可能性;

2.防护框与相机同轴转动,防止相机转动时,由于防护框的存在影响相机转动;

3.在相机与防护框之间抵触减振块,当相机被撞击时,由于减振块的存在对相机的侧面一个缓冲,减小相机损坏的可能性;

4.相机安装时由于镜头的存在,需要特别注意,将防护框设置为可打开的结构,使得相机安装时打开防护框,安装更加方便,且不易损坏相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无人机云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防护框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防护框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防护框的爆炸图一;

图5为图4在a处体现锁定块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防护框的爆炸图二。

附图标记:1、相机;11、镜头;2、云台;21、电机;211、转轴;22、连接架;3、防护框;31、上框架;311、第一立杆;312、第一横杆;313、固定块;314、第一转动部;315、第一防护杆;316、第一防护板;32、下框架;321、第二立杆;322、第二横杆;323、锁定块;3231、锁定槽;324、锁定杆;325、第二转动部;326、第二防护杆;327、第二防护板;33、缓冲片;34、缓冲气囊;341、充气塞;342、竖直面;343、缓冲部;3431、缓冲面;3432、曲面;344、充气口;35、减振块;36、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三维立体无人机云台,云台2位于无人机下侧并与无人机固定。云台2下侧连接有相机1用于拍摄,相机1一侧设有一个柱形的镜头11。

云台2包括用于连接无人机的连接架22,且连接架22上侧与无人机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架22一侧固定有电机21,电机21远离连接架22的一侧为转轴211,转轴211远离电机21的一侧固定有相机1,继而通过电机21的转轴211带动相机1旋转。

电机21的输出轴转动连接有防护框3,防护框3为一个方体的框架结构,防护框3包括呈方体的上框架31、下框架32。

如附图2所示,上框架31包括第一防护板316,第一防护板316位于上框架31靠近电机21的一侧,且第一防护板316竖直设置,同时第一防护板316被转轴211轴向贯穿。上框架31还包括若干第一防护杆315,第一防护杆315与第一防护板316固定构成一个方体的框架。

上框架31的两个竖直侧面各设有两根竖直的第一立杆311,且第一立杆311上端与第一防护杆315固定。上框架31的上侧面设有两根垂直交叉设置的第一横杆312,且第一横杆31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防护杆315固定。

如附图3所示,下框架32包括第二防护板327,第二防护板327位于下框架32靠近电机21的一侧竖直设置,第二防护板327也被转轴211轴向贯穿。下框架32还包括若干第二防护杆326,第二防护杆326依次搭接并与第二防护板327固定构成一个方体的形状。进而将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上下叠加放置共同构成防护框3。

下框架32的两个竖直侧面各设有两根竖直的第二立杆321,且第二立杆321下端与第二防护杆326固定。下框架32的底面设有两根垂直交叉设置的第二横杆322,且第二横杆32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防护杆326固定。

防护框3内侧设有若干个减振块35,减振块35的形状为柱状,且减振块35的侧面为波浪形,并将各个减振块35的一个端面分别与相邻的上框架31、下框架32固定,减振块35的另一端面与相机1抵触.

如附图2所示,防护框3靠近电机21的一侧固定有两根转动轴36,转动轴36水平设置,且转动轴36的一端与电机21的转轴211固定,使得电机21转动时带动转动轴36旋转。

上框架31靠近电机21的一侧固定有一对第一转动部314,第一转动部314为柱形,且两个第一转动部314分别位于转轴211两侧。两个第一转动部314分别被两侧的转动轴36贯穿并转动连接。

下框架32靠近电机21的一侧固定有一对第二转动部325,第二转动部325为柱形,且两个第二转动部325分别位于转轴211两侧。两个第二转动部325分别被两侧的转动轴36贯穿并转动连接。

进而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均与转动轴36铰接,使得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均可以以转动轴36为轴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并且当转动轴36在竖直平面内垂直于转轴211转动时,可带动防护框3转动。

如附图4所示,上框架31远离电机21的一侧设有两个固定块313,且固定块313固定于竖直的第一防护杆315上。

如附图4、附图5所示,下框架32远离电机21的一侧设有两个锁定块323,且锁定块323固定于竖直的第二防护杆326上。锁定块323上表面凹陷设有锁定槽3231,锁定槽3231的形状大小与固定块313吻合,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旋转至上下重叠放置时,固定块313与锁定槽3231插接,并在锁定槽3231外侧设有依次贯穿锁定块323、固定块313的锁定杆324,锁定杆324使用螺栓结构,进而将固定块313与锁定块323进行锁定,从而将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固定。

如附图6所示,竖直设置的第一防护杆315、第二防护杆326内侧均固定有缓冲气囊34,缓冲气囊34包括两个与第一防护杆315、第二防护杆326内侧抵触的竖直面342,缓冲气囊34还包括有朝向防护框3内侧的缓冲部343。

缓冲部343位于缓冲气囊34靠近相机1的一侧,且缓冲部343的形状与相机1的四个竖直侧边相吻合。缓冲部3431包括两个竖直的缓冲面3431,且缓冲面3431倾斜设置。缓冲部343还包括一个曲面3432,曲面3432的横截面形状为弧形,曲面3432位于两个缓冲面3431之间并与两个缓冲面3431承接。进而使得缓冲气囊34内侧形状与相机1边缘吻合。缓冲气囊34上设有可进行充气的充气口344,充气口344外侧固定有可启闭的充气塞341,当缓冲气囊34多次使用跑气后将气体充入进行填满。

缓冲气囊34内侧固定有缓冲片33,缓冲片33具有弹性,缓冲片33的形状与缓冲部343的形状吻合,使得缓冲片33内侧与相机1边缘抵触,当无人机失控撞击建筑物时,可借助缓冲片33与缓冲气囊34给相机1一个缓冲,使得相机1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安装时,将上框架31以转动轴36为轴向远离下框架32的方向转动,令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之间的距离适中,并将相机1放入防护框3内,再将防护框3闭合,并将上框架31的固定块313与下框架32的锁定槽3231插接,并利用锁定杆324贯穿锁定块323与固定块313,进而将上框架31与下框架32进行锁定;

当相机1工作时,电机21转动带动相机1转动,同时借助固定轴与防护框3固定,且固定轴与电机21转轴211固定,进而使得电机21可带动固定轴转动,固定轴带动防护框3与相机1同步转动;

当无人机失控时,相机1撞击到建筑物等,首先防护框3受到撞击从而对相机1实施防护,并借助防护框3内侧的减振块35对相机1进行减振缓冲,相机1的侧面弧形边缘与缓冲片33抵触,缓冲片33带有弹性,使得缓冲片33对相机1形成缓冲,缓冲片33再抵触挤压缓冲气囊34,进而再次对相机1缓冲,多处缓冲结构的存在,降低了相机1损伤的可能性;

当缓冲气囊34多次使用内部气体不足时,可打开充气塞341向缓冲气囊34中鼓入气体,以便下次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