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5630阅读:1067来源:国知局
电梯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门装置中已知有如下的技术:在电梯出入口的两侧设置投光器及受光器,在从投光装置向受光装置的光被遮挡的情况下,检测出障碍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2451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919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由于来自投光装置的光具有扩散性,因而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现有的电梯门装置中,例如在障碍物是宠物的牵绳等较细的绳状物的情况下,有时存在来自投光装置的光的一部分被障碍物遮挡,但是在障碍物的旁侧通过的光扩散而到达受光装置的情况。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高精度地检测出细绳状的障碍物。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能够比以往精度高且更可靠地检测出被对电梯出入口进行开闭的门夹住的绳状障碍物的电梯门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门装置具有:双开式的一对门,其对电梯的出入口进行开闭;投光单元,其设于所述一对门中的一方,并照射光;受光单元,其设于所述一对门中的另一方,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光;门端部件,其设于所述一对门中的所述一方的靠门挡侧的端部;以及检测单元,其根据所述受光单元的受光状态,检测所述一对门之间的障碍物的存在,在所述门端部件上形成有:引导槽,其跨越所述门的层站侧和轿厢侧设置;以及贯通孔,其设于所述引导槽的底部,对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光进行缩束,所述受光单元被设置为,能够接收从所述投光单元照射并通过了所述贯通孔的光,在利用所述门将所述出入口全闭的状态下所述受光单元未接收到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光的情况下,所述检测单元检测为存在绳状的所述障碍物。

或者,本发明的电梯门装置具有:单开式的门,其对电梯的出入口进行开闭;门挡柱,其配置为在通过所述门将所述出入口全闭时与所述门的门挡侧邻接;投光单元,其设于所述门,并照射光;受光单元,其设于所述门挡柱,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光;门端部件,其设于所述门的靠门挡侧的端部;以及检测单元,其根据所述受光单元的受光状态,检测所述门与所述门挡柱之间的障碍物的存在,在所述门端部件上形成有:引导槽,其跨越所述门的层站侧和轿厢侧设置;以及贯通孔,其设于所述引导槽的底部,对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光进行缩束,所述受光单元被设置为,能够接收从所述投光单元照射并通过了所述贯通孔的光,在利用所述门将所述出入口全闭的状态下所述受光单元未接收到来自所述投光单元的光的情况下,所述检测单元检测为存在绳状的所述障碍物。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门装置发挥如下的效果:能够比以往精度高且更可靠地检测出被对电梯出入口进行开闭的门夹住的绳状障碍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的功能性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具有的门端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5是说明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检测绳状障碍物的情形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门装置检测绳状障碍物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并适当简化或者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图1是电梯门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电梯门装置的功能性结构的框图,图3是示意性示出电梯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图4是将电梯门装置具有的门端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图,图5是说明利用电梯门装置检测绳状障碍物的情形的图,图6是说明电梯门装置检测绳状障碍物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在电梯的轿厢设有门10。门10用于对在轿厢的正面设置的出入口进行开闭。门10设置了左右一对。即,在此,对电梯的出入口进行开闭的门10是双开式的。

利用门开闭机构20使这些门10在对出入口进行开闭的方向上移动。关于该门开闭机构20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在一对门10的上端部分别安装有门吊架21。并且,在门吊架21的上部安装有门滚轮22。

在轿厢的出入口的上方设有横梁23。在横梁23安装有门导轨24。门导轨24沿着门10的开闭方向配置,即大致水平配置。门滚轮22以可转动的方式卡合在门导轨24的上面。这样,各个门10借助于门吊架21及门滚轮22,由门导轨24吊持。并且,门滚轮22由门导轨24引导着转动,由此左右的门10能够对出入口进行开闭。

门10的开闭动作由门开闭机构20具有的门驱动装置进行驱动。门驱动装置设于横梁23中门导轨24的上方的位置。门驱动装置具有电机25、驱动轮26、从动轮27及带28。

电机25配置在横梁23中靠近门10的开闭方向的一侧的位置。驱动轮26固定在该电机25的旋转轴上。并且,从动轮27安装在横梁23中靠近门10的开闭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并且,循环无端的带28以在驱动轮26和从动轮27之间循环的方式绕挂在两者之间。在该带28的内侧以相等间隔形成凹凸而形成齿。在驱动轮26及从动轮27形成有与该齿吻合的凹凸。

在电机25进行旋转驱动时,驱动轮26旋转。带28的齿与驱动轮26及从动轮27的凹凸卡合,因而在驱动轮26旋转时,带28在驱动轮26和从动轮27之间循环移动。这样,形成将电机25的旋转驱动转换成带28的循环移动而进行传递的柔性传动机构。门驱动装置由这样形成的柔性传动机构构成。

在各个门10的门吊架21的上端安装有连接部件29。在左右一对中的一方的门10设置的连接部件29卡定在上侧及下侧的带28中的一方。并且,在另一方的门10设置的连接部件29卡定在上侧及下侧的带28中的另一方。

门驱动装置的电机25的正反两个方向的旋转驱动被转换成带28的双向的循环移动。此时,带28的上侧和下侧彼此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因此,通过连接部件29,左右一对门10也彼此向左右的相反方向移动,对出入口进行开闭。

另外,在横梁23设有未图示的挡块,该挡块用于限制门10超过全开位置及全闭位置而移动。在门10位于全开位置及全闭位置时,挡块与门吊架21的端部抵接,抑制门10的超出该部分的移动。

在左右一对中的一方的门10安装有投光装置41。并且,在左右一对中的另一方的门10安装有受光装置42。投光装置41是向受光装置42的方向照射光的投光单元。并且,受光装置42是设于所述一对门的另一方,接收来自作为投光单元的投光装置41的光的受光单元。

门驱动装置的电机25的旋转驱动由门控制装置30进行控制。门控制装置30控制电机25的旋转驱动,由此控制门10的开闭动作。下面,参照图2说明包括该门控制装置30的功能性结构在内的电梯门装置的功能性结构。

如图2所示,门控制装置30具有电机控制部31、门全闭判断部32、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及输入输出端口34。电机控制部31控制电机25的动作。

门全闭判断部32根据从门全闭检测装置50输出的信号,判定门10是否位于将电梯的出入口全闭的位置(以下,简称为“全闭位置”)。门全闭检测装置50在门10位于全闭位置时输出检出信号,当门10不在全闭位置时不输出检出信号。门全闭检测装置50例如由设于横梁23的微动开关或者光学开关等构成。如果从门全闭检测装置50输出了检出信号,则门全闭判断部32判断为门10位于全闭位置。

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是根据作为受光单元的受光装置42的受光状态,检测左右一对门10之间的障碍物的存在的检测单元。受光装置42根据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受光状态输出信号。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受光状态是指接收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或者未接收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

如果受光装置42接收到光,则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判断为在左右一对门10之间不存在遮光物即障碍物。另一方面,如果受光装置42未接收到光,则认为在投光装置41和受光装置42之间即左右一对门10之间,存在遮挡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遮光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检测出左右一对门10之间的遮光物即障碍物的存在。

输入输出端口34是进行门控制装置30的各部分和电梯控制装置60之间的信号(信息)的交换的接口。电梯控制装置60用于控制包括轿厢的运行在内的该电梯的运转动作整体。

例如,在轿厢停靠在某个楼层而需要将门10打开的情况下,电梯控制装置60向门控制装置30输出开门指令信号。并且,将所输出的开门指令信号通过输入输出端口34输入门控制装置30。

电机控制部31根据来自电梯控制装置60的指令信号、门全闭判断部32的判定结果及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的检测结果,控制电机25的动作。例如,如果输入了来自电梯控制装置60的开门指令信号,则电机控制部31控制电机25的动作使门10开门。并且,例如当处于为使门10关门而控制电机25的动作的过程中时,门全闭判断部32判断为门10不在全闭位置、且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检测出门10之间的障碍物的存在的情况下,电机控制部31控制电机25的动作使得中断门10的关门,使门10反转而开门。

作为检测单元的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能够根据门全闭判断部32的判定结果及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的检测结果,检测左右一对门10之间的绳状障碍物的存在。下面,参照图3~图5说明用于检测该绳状障碍物的存在的结构。

在左右一对门10中的安装有投光装置41的一方的门10,安装有门端部件。门端部件设于该门10的门挡侧的端部。门端部件具有遮光部件43及透明部件44。遮光部件43与透明部件44的靠投光装置41的一侧相邻。反过来讲,透明部件44与遮光部件43的靠受光装置42的一侧相邻。因此,透明部件44配置在该门10中最靠门挡侧的端部。遮光部件43由具有遮挡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性质的材料构成。透明部件44由具有使来自投光装置的光通过的性质的材料构成。

在具有这样的遮光部件43和透明部件44的门端部件上,形成有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遮光物引导用槽46是跨越门10的层站侧和轿厢侧设置的引导槽。光限制用针孔45是用于对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进行缩束的贯通孔。光限制用针孔45形成于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底部。

另外,在将光限制用针孔45的形状设为例如圆形的情况下,其直径设为在作为检测对象的绳状障碍物的宽度以下。这样,能够将超过遮光物的宽度的向外的光切断,其中该超过遮光物的宽度的向外的光成为难以检测出较细的绳状遮光物的原因。即,通过光限制用针孔45能够将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限制为检测绳状障碍物所需的最小限度。

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配置在与投光装置41的正面对置的位置。换言之,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配置在投光装置41的光的照射方向的延长线上。从投光装置41照射的光中只有通过光限制用针孔45的光,在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内部通过并向另一方的门10的方向照射。从投光装置41照射的光中的、通过光限制用针孔45的光以外的光被遮光部件43遮挡。

这样,从投光装置41照射的光被光限制用针孔45缩束。受光装置42配置在连接投光装置41和光限制用针孔45的线的延长线上。因此,受光装置42能够接收从投光装置照射并通过了光限制用针孔45的光。

遮光物引导用槽46形成于透明部件44。并且,光限制用针孔45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遮光部件43。并且,在透明部件44中的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底部也形成有贯通孔,该贯通孔和遮光部件43的贯通孔连通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光限制用针孔45。

图4是从受光装置42侧观察设有投光装置41的门10的门端部件的图。在门端部件的透明部件44的靠门挡侧的端面形成有前述的遮光物引导用槽46。遮光物引导用槽46沿着门10的厚度方向,从门10的轿厢侧跨越层站侧设置。光限制用针孔45配置在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底部中的门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

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在配置了光限制用针孔45的门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最窄。并且,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形成为随着朝向层站侧及轿厢侧逐渐变宽。

参考图3及图5考虑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装置中,例如宠物的牵绳等绳状遮光物从轿厢侧跨越层站侧位于左右的门10之间的情况。另外,图5是与图4同样从受光装置42侧观察设有投光装置41的门10的门端部件的图。

在这种情况下,设门10不在全闭位置且绳状遮光物位于图3及图5的遮光物70(A)所示的位置。此时,在(A)位置的遮光物70不遮挡从投光装置41通过光限制用针孔45射出的光。因此,受光装置42接收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因此,如果受光装置42接收到光,则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判断为在左右一对门10之间不存在遮光物即障碍物。

在从该状态起门10全闭时,绳状遮光物70被夹在左右的门10之间。并且,在轿厢例如上升或者拿着绳状遮光物70的人向下移动该遮光物70时,绳状遮光物70以被夹在左右的门10之间的状态相对于门10向下相方移动。这样,绳状遮光物70如图3及图5的(B)所示进入遮光物引导用槽46中。

当绳状遮光物70处于该图3及图5的(B)所示的状态时,来自投光装置41的被光限制用针孔45缩束的光被该遮光物70遮挡。因此,受光装置42没有接收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在这种情况下,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不仅仅检出门10之间的障碍物的存在,而且确定出并检测到存在于该门10之间的障碍物呈绳状。即,在门10位于全闭位置即利用门10将出入口全闭的状态下、且受光装置42没有接收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情况下,作为检测单元的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检测出左右一对门10之间存在绳状障碍物。

在此,如前面所述,通过使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层站侧及轿厢侧而逐渐变宽,即使是绳状遮光物70如图3及图5所示从轿厢侧跨越层站侧上下倾斜地斜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遮光物引导用槽46将该遮光物70可靠地引导到光限制用针孔45的前面。

另外,通过使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层站侧及轿厢侧而逐渐变宽,即使是在绳状遮光物70嵌入遮光物引导用槽46中的状态下轿厢进一步上升或者下降时,也能够使该遮光物70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封堵光限制用针孔45。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绳状遮光物70。

另外,也可以跨越门10的上下方向设置多组投光装置41及受光装置4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按照投光装置41及受光装置42的组的数量,还设置多组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但是,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数量不超过投光装置41及受光装置42的组的数量。

另外,优选的是,至少在门10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和最下端分别配置搭配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投光装置41及受光装置42。一般来说,在较细的绳状障碍物跨越轿厢侧和层站侧的状态下利用者拿着其一头的情况时,认为往往拿着的位置比利用者的胸部靠下。并且,也难以认为绳状障碍物的与利用者拿着的一头相反的一头位于比利用者拿着的位置高的位置。这样,通过将搭配光限制用针孔45及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投光装置41及受光装置42分别配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和最下端,在轿厢上升的情况及下降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认为能够向遮光物引导用槽46引导绳状遮光物70并检测出该遮光物70。

在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检测出左右一对门10之间的绳状障碍物的存在的情况下,从门控制装置30向电梯控制装置60输出绳状障碍物检出信号。电梯控制装置60在被输入绳状障碍物检出信号时,如果轿厢正在行进中,则使轿厢紧急停止。接着,电梯控制装置60使轿厢行进,以返回到此前刚刚停靠过的原来的楼层。并且,使轿厢在此前刚刚停靠过的原来的楼层停靠,使门10开门。

另外,在门10不在关门位置时,绳状遮光物70遮挡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受光装置42接收不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情况下,门10的关门被阻止,因而能够避免绳状遮光物70被夹在门10之间的情况。

下面,参照图6的流程图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装置的有关绳状障碍物的检测的动作的流程。

首先,在步骤S1中,门全闭判断部32根据来自门全闭检测装置50的检出信号,判定门10是否在全闭位置。当门10在全闭位置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

在步骤S2中,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根据受光装置42的受光状态,确认是否检测出门10之间的遮光物。在未检测出门10之间的遮光物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另一方面,在检测出门10之间的遮光物的情况下,门10位于关门位置且检测出门10之间的遮光物,由此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检测出位于门10之间的绳状的遮光物的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电梯控制装置60使轿厢返回到此前刚刚停靠过的原来的楼层。并且,在接下来的步骤S4中,在轿厢停靠在原来的楼层后,电梯控制装置60使门10开门。这样,通过在原来的楼层将门10打开,能够清除被门10夹住的绳状障碍物。另外,在步骤S4中与绳状障碍物的检测有关的一系列的动作结束,恢复到通常的运行控制。

另外,以上的说明是有关双开式门10的。但是,门10不限于双开式,也可以是单开式。在门10是单开式的情况下设有门挡柱,该门挡柱以在利用门10将电梯的出入口全闭时与门10的门挡侧邻接的方式配置。并且,投光装置41及门端部件设于门10,受光装置42设于门挡柱。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电梯门装置中,在安装有投光装置41的门10的门挡侧的端部设置门端部件(遮光部件43及透明部件44),在该门端部件形成有:遮光物引导用槽46,其跨越门10的层站侧和轿厢侧设置;以及作为贯通孔的光限制用针孔45,其设于该遮光物引导用槽46的底部,缩束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

并且,受光装置42设置为,能够接收从投光装置41照射并通过了光限制用针孔45的光,当在利用门10将出入口全闭的状态下受光装置42接收不到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的情况下,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3检测出绳状障碍物的存在。

这样,通过利用光限制用针孔45缩束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使得不产生从较细的绳状障碍物的旁侧扩散的光。并且,通过在光限制用针孔45的位置处设置遮光物引导用槽46,门10之间的较细的绳状障碍物可靠地配置在光限制用针孔45的前面,将来自投光装置41的光遮光。

因此,能够比以往高精度且更可靠地检测出被对电梯出入口进行开闭的门夹住的绳状障碍物。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在电梯出入口的两侧设有用于检测障碍物的投光装置和受光装置的电梯门装置。

标号说明

10门;20门开闭机构;21门吊架;22门滚轮;23横梁;24门导轨;25电机;26驱动轮;27从动轮;28带;29连接部件;30门控制装置;31电机控制部;32门全闭判断部;33门间遮光物检测部;34输入输出端口;41投光装置;42受光装置;43遮光部件;44透明部件;45光限制用针孔;46遮光物引导用槽;50门全闭检测装置;60电梯控制装置;70遮光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