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在货物装卸作业中使用、或者在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移动等时使用的钢索吊车。
背景技术:
为了使货物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使悬挂的货物沿着设置于顶侧的轨道进行移动,通常使用钢索吊车。如专利文献1所示,钢索吊车具备:用于卷绕钢丝绳的钢绳卷筒、使钢绳卷筒旋转的卷筒用电机以及控制部。而且,卷筒用电机与控制部之间通过用于传输驱动信号的电缆进行连接。作为该电缆的连接结构,存在例如在钢绳卷筒机构的外侧设有中继端子盒的结构。该情况下,在中继端子盒内将从卷筒用电机引出的电缆与从控制部引出的电缆加以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571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钢绳卷筒机构的外侧设有中继端子盒的结构中,由于中继端子盒从主体朝向外侧突出,因而存在变得大型化且外观不整洁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且外观整洁的钢索吊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钢索吊车具备:用于卷绕钢丝绳的钢绳卷筒;用于使钢绳卷筒进行旋转的卷筒用电机;将卷筒用电机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至钢绳卷筒的减速齿轮机构;以及用于控制卷筒用电机的驱动的控制部,其中,钢绳卷筒和卷筒用电机并列安装在端架部件的一个面上,减速齿轮机构配置在端架部件的另一个面上,端架部件具有将卷筒用电机的减速齿轮机构侧的端面密封的电机盖部;在电机盖部中远离减速齿轮机构的位置上设有凹部,该凹部以从电机盖部的表面朝向卷筒用电机的内侧突出的状态凹陷;连接从卷筒用电机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与从控制部延伸出的电缆的连接部件收容在凹部内。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优选端架部件上设有第一孔部和第二孔部,其中,第一孔部用于将从卷筒用电机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插入凹部内,第二孔部用于将从控制部延伸出的电缆插入凹部内。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优选连接部件是具有接线板和接线板支架的中继器,接线板是用于连接从卷筒用电机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与从控制部延伸出的电缆的部分,接线板支架是用于在凹部内将接线板固定在端架部件上的部分。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优选连接部件具有安装于导线的末端上的第一压接端子、和安装于电缆的末端上的第二压接端子,并且,连接部件还具有将第一压接端子与第二压接端子以两者重叠且电导通的状态加以接合的接合部件。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优选连接部件为套管,将导线的末端和电缆的末端插入套管中,从而将导线的末端与电缆的末端电连接。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优选凹部在收容有连接部件的状态下,经由垫片而被盖部件密封。
另外,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优选从控制部延伸出的电缆安装在电缆撑条上,该电缆撑条架设于端架部件与安装有控制部的配重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钢索吊车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的X1方向观察时钢索吊车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1的Z1方向观察时钢索吊车的整体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钢索吊车的构成部件的钢绳卷筒机构和减速齿轮机构的、图5中的剖切线A-A处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钢索吊车的构成部件的减速齿轮机构和中继器周围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钢索吊车的构成部件的机壳主体部的表侧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钢索吊车的构成部件的机壳主体部的背侧的立体图。
图8是从X1方向朝上观察利用作为图5所示钢索吊车的构成部件的中继器连接导线的连接结构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作为图8所示中继器22的构成部件的接线板和接线板支架在机壳主体部上的安装结构的主视图。
图10是图5中的剖切线B-B处的剖面图,且是表示导线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11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且是表示作为代替中继器的连接部件而使用的压接端子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使用图11所示的压接端子将导线与电缆连接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涉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且是表示作为代替中继器的连接部件而使用的压接套管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使用图13所示的压接套管将导线与电缆连接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 钢索吊车
2 钢绳卷筒机构
3 吊运机构
4 控制部
5 吊钩部
10 钢绳卷筒
11 卷筒用电机
11R 转子(卷筒用电机)
12 减速齿轮机构
13 机壳主体部(端架部件)
13P 侧板框架部
14 背侧框架(端架部件)
19 齿轮箱
20 电机盖部
21 凹部
22 中继器(对应于连接部件)
23 盖部件
25 压接端子(对应于连接部件)
27 压接套管(对应于连接部件)
30 横向移动用电机
125 壁部
136 第一孔部
138横孔(第二孔部)
139 侧壁部
140、141、142、143 导线
144、145、146 导线
147电缆
150 接线板
151A、151b、151c 槽部
155 接线板支架
158 电缆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钢索吊车1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而使用XYZ直角坐标系进行说明。在XYZ直角坐标系中,X方向是指引导钢索吊车1移动的轨道的延伸方向,X1侧是指图1所示的前侧,X2侧是指与X1侧相反的一侧。Y方向是指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Y1侧是指从X1方向观察时的右侧,Y2侧是指与Y1侧相反侧的方向。Z方向是指垂直方向且是指与X方向和Y方向两者垂直的方向,Z1侧是指垂直方向的上侧,Z2侧是指与Z1侧相反的下侧。
(钢索吊车1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钢索吊车1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的X1方向观察时钢索吊车1的整体构成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从图1的Z1方向观察时钢索吊车1的整体构成的俯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钢索吊车1具备:配置于Y2侧的钢绳卷筒机构2、隔着轨道R(参照图2)配置于钢绳卷筒机构2的相反侧的吊运机构3、配置于比吊运机构3更靠近Y1侧的位置处的控制部4、以及配置于比上述部分更靠近下侧(Z2方向)的位置处的吊钩部5。控制部4上设有朝向下方垂下的未图示的操作用遥控开关。
钢绳卷筒机构2的主要构成部件包括:钢绳卷筒10、用于使钢绳卷筒10旋转的卷筒用电机11(参照图3、图4)、以及设置于钢绳卷筒10与卷筒用电机11之间的减速齿轮机构12(参照图4、图7)。钢绳卷筒10是卷绕钢丝绳W的筒状部件,其外周侧形成有供钢丝绳W嵌入的绳槽80(参照图4)。关于钢绳卷筒10的详细结构,之后参照图4进行说明。
连接钢绳卷筒10的一端部与卷筒用电机11的减速齿轮机构12,安装在作为一侧端架部件的机壳主体部13侧,钢绳卷筒10的另一端部安装在作为另一侧端架部件的背侧框架(back frame)14上。而且,机壳主体部13安装于框架15上,背侧框架14安装于框架16上。框架15和框架16被固定在作为梁的横梁17的X方向两端部上,从而形成为与钢绳卷筒10平行的整体框架。钢绳卷筒10的上表面(Z1方向)、Y2方向侧面以及下表面(Z2方向)被主体盖18覆盖,且呈不会与钢绳卷筒10和钢丝绳W接触的结构。另外,图3中省略了主体盖18的图示。
机壳主体部13的与钢绳卷筒10相反的一侧(X1侧)配置有减速齿轮机构12。减速齿轮机构12被收容在由机壳主体部13和齿轮箱19形成的空间内。钢绳卷筒10和卷筒用电机11的端部并列安装在机壳主体部13的X2方向的面上,减速齿轮机构12配置在机壳主体部13的X1方向的面上。如图4所示,机壳主体部13具有侧板框架部13P和电机盖部20,其中,侧板框架部13P与钢绳卷筒10和卷筒用电机11的X1侧端面相对,并且,减速齿轮组的轴承配置在该侧板框架部13P上,电机盖部20是该侧板框架部13P的一部分,且将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侧的开口部密封。在机壳主体部13中远离减速齿轮机构12的位置处设有凹部21,该凹部21以从电机盖部20的减速齿轮机构12侧的表面(X1方向的表面)朝向卷筒用电机11的内侧突出的状态凹陷。将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与从控制部延伸出的电缆的导线电连接的中继器22收容在该凹部21内。凹部21在收容中继器22的状态下被盖部件23密封。如图2所示,盖部件23通过螺钉24被固定在机壳主体部13上。另外,盖部件23隔着垫片(未图示)而被固定在机壳主体部13上。此时,盖部件23的高度与机壳主体部13的电机盖部20的表面高度大致相同。另外,机壳主体部13具有支撑钢绳卷筒10的功能,但也可以间接地进行支撑。关于减速齿轮机构12的结构,之后参照图4、图5进行说明。
钢绳卷筒机构2的侧方(Y1侧)连接有吊运机构3,吊运机构3与钢绳卷筒机构2隔着轨道R而配置。如图3所示,吊运机构3具备:用于使钢索吊车1沿轨道R移动的四个车轮45、46、47、48;用于驱动上述车轮中的车轮45、47的横向移动用电机30;分别支撑车轮45、46的框架15、16;以及分别支撑车轮47、48的框架33、34。框架15与框架33通过连接轴55进行连接,框架16与框架34通过连接轴56进行连接。横向移动用电机30具备减速齿轮部32,并且固定在框架33上。框架33被设置为与钢绳卷筒机构2侧的框架15相对置。另外,框架34被设置为与钢绳卷筒机构2侧的框架16相对置。而且,框架33和框架34被固定在作为梁的横梁35的X方向两端部上,从而形成为与钢绳卷筒10平行的整体框架。
车轮45、46在Z方向上的高度位置相同,并且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而配置。另一方面,车轮47、48在Z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也相同(与车轮45、46的高度位置也相同),并且在X方向上相互分离而配置。而且,车轮45和车轮47在X方向上的配置位置相同,车轮46和车轮48在X方向上的配置位置相同。另外,车轮45和车轮47为驱动轮,车轮45的框架15侧上设置有齿轮(未图示),车轮47的框架33上设置有齿轮(未图示)。剖面呈六边形的驱动轴49的两端配置有分别与作为驱动轮的车轮45、车轮47啮合的齿轮。利用横向移动用电机30的减速齿轮部32的输出轴上的齿轮驱动作为驱动轮的齿轮47,该驱动力经由驱动轴49而传递至作为驱动轮的车轮45。车轮46、48是不具备驱动机构的从动轮。
连接轴55、56能够根据轨道R的宽度而调整相对置的框架15与框架33以及框架16与框架34之间的间隔。另外,连接轴55、56将框架15、16以及框架33、34以规定的姿态固定于规定的位置处,从而即使施加负载,车轮45、46、47、48也不会脱离轨道R。另外,连接轴55、56的吊运机构3的Y2侧的框架15、16上安装钢绳卷筒机构2,连接轴55、56的Y1侧端部上安装有配重67和控制部4。另外,图2中示出了轨道R由轨道R1和轨道R2构成的情况。如图1所示,连接轴56经由连接轴轴衬57而被支撑在框架16和框架34中,连接轴55经由连接轴轴衬57而被支撑在框架15和框架33中。另外,吊运机构3能够相对于钢绳卷筒机构2而沿连接轴55、56在Y方向上移动。
钢绳卷筒机构2与吊运机构3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螺栓58进行调整。如图2、图3所示,将调整螺栓58插入框架15和框架33上所设有的贯通孔中,并利用螺母59从框架15的Y方向两侧进行紧固,从而将调整螺栓58的钢绳卷筒机构2侧固定,并且利用螺母59从框架33的Y方向两侧进行紧固,从而将调整螺栓58的框架33侧固定。与连接轴55同样地,连接轴56侧也是将调整螺栓60插入框架16和框架34上所设有的贯通孔中,并利用螺母59从框架16的Y方向两侧进行紧固,从而限定调整螺栓60的钢绳卷筒机构2侧的位置并将其加以固定,并且利用螺母59从框架34的Y方向两侧进行紧固,从而限定框架33侧的位置并将其加以固定。通过松动螺母59,能够容易地调整钢绳卷筒机构2侧的框架15、16与控制部4侧的框架33、34之间的距离。另外,从防止螺母59松动方面来看,优选将钢绳卷筒机构2侧和控制部4侧中的任意一侧或者两侧形成为双螺母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连接轴55、56的Y1方向端部上配置有控制部4。控制部4具备对卷筒用电机11进行变频控制的控制电路部65、和赋予变频控制中的制动电阻的制动电阻部66。另外,连接轴55、56的Y1方向端部上安装有配重67,控制电路部65收容在电器盒内且被安装在配重67的Y1方向的面上。另一方面,构成制动电阻部66的一部分的电阻安装在配重67的Y2方向的面上,且由电阻盖进行保护。配重67用于在将钢索吊车1悬架于轨道R上时保持Y1方向和Y2方向的重量平衡。
如图2所示,吊钩部5通过钢丝绳W而悬挂在相比各机构(钢绳卷筒机构2、吊运机构3以及控制部4)更靠近下侧(Z2方向)的位置处。吊钩部5主要由吊钩70、吊钩滑轮71以及挡杆72构成。挡杆72用于在吊钩70上悬挂有货物时防止货物悬挂钢绳等从吊钩70脱落。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钢索吊车1中,钢丝绳W的一端通过钢绳固定件81而被固定在钢绳卷筒10上,钢丝绳W从此处开始沿绳槽80进行卷绕(参照图4),从钢绳卷筒10垂下的钢丝绳W的末端被固定在钢绳固定部件73上。在从钢绳卷筒10垂下的钢丝绳W与利用钢绳固定部件73进行固定的固定部之间配置有中间滑轮31,并且,在从钢绳卷筒10垂下的钢丝绳W与中间滑轮31之间的钢丝绳W、以及钢绳固定部件73与中间滑轮31之间的钢丝绳W上分别悬挂有吊钩滑轮71。通过如此构成,成为使用一根钢丝绳从四个方向悬挂吊钩部5的四绳悬挂式(即所谓的4/1穿绳式)的钢索吊车。中间滑轮31安装在由中间滑轮支撑轴36进行支撑的滑轮吊架37上,且能够在与中间滑轮支撑轴36垂直的方向上转动。另外,中间滑轮支撑轴3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在框架38与框架39之间,其中,该框架38垂直固定于框架33上,框架39垂直固定于框架34上。接下来,参照图4对钢绳卷筒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钢索吊车1的构成部件的钢绳卷筒机构2和减速齿轮机构12的、图5中的剖切线A-A处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钢绳卷筒10是卷绕钢丝绳W的筒状部件,其外周侧形成有用于使钢丝绳W排列整齐地卷绕在钢绳卷筒10上的绳槽80。绳槽80的深度被形成为与钢丝绳W的半径相对应。另外,绳槽80被形成为使钢丝绳W以不重叠的状态(单层状态)整齐地进行卷绕。钢绳卷筒10的外周安装有钢绳引导机构95。钢绳引导机构95始终移动至根据钢丝绳W的卷绕量(钢绳卷筒10的旋转量)而移动的卷绕端位置处。图4表示钢绳引导机构95移动至钢绳卷筒10的X1方向端部附近的状态。
另外,钢绳卷筒10的X2侧端部上安装有用于固定钢丝绳W的一端侧的钢绳固定件81。钢绳固定件81具有用于配置钢丝绳W的凹部81a,在使钢丝绳W位于该凹部81a中的状态下,将作为连接部件的螺钉82牢固地拧入钢绳卷筒10中。由此,将钢丝绳W的一端侧固定在钢绳卷筒10上。
另外,在钢绳卷筒10的X1侧端部上安装有轴支撑部83,在钢绳卷筒10的X2侧端部上安装有轴支撑部84。如图4所示,X1侧的轴支撑部83上设有以例如花键联接的方式与卷筒旋转轴85接合的旋转轴孔83a。该卷筒旋转轴85经由作为轴承的轴承86、87而被安装在机壳主体部13和齿轮箱19上。另外,X2侧轴支撑部84的径向中央部处的环状凸部84a上安装有轴承88,该轴承88的外周侧安装在背侧框架14中。背侧框架14经由连接板90(参照图3)而被安装在框架16上。由此,钢绳卷筒10由机壳主体部13和背侧框架14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撑。
接下来,参照图4对减速齿轮机构12的构成进行说明。减速齿轮12具备:安装于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120上的小齿轮121、与小齿轮121啮合的齿轮122、与齿轮122啮合的齿轮123、以及与齿轮123啮合的齿轮124,其中,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120从后侧(X2方向)朝向表侧(X1方向)贯穿机壳主体部13。齿轮124的旋转轴成为卷筒旋转轴85,且卡合在呈花键结构的旋转轴孔83a中。输出轴120由轴承89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齿轮122由轴承89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齿轮123由轴承89c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卷筒旋转轴85(齿轮124)通过设置于机壳主体部13和齿轮箱19上的轴承86、8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另外,由小齿轮121和齿轮122、123、124构成的齿轮组为减速齿轮组。如图4所示,在电机盖部20的远离减速齿轮机构12的位置处设有凹部21。凹部21被盖部件23密封。该凹部21内收容中继器22。关于中继器22的配置和结构,参照图5至图9进行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5等对钢绳卷筒机构2的减速齿轮机构12和中继器22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作为图1所示钢索吊车1的构成部件的减速齿轮机构12和中继器22周边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5表示拆除齿轮箱19和盖部件23后的状态。减速齿轮机构12具备:安装于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120上的小齿轮121、与小齿轮121啮合的齿轮122、与齿轮122啮合的齿轮123、以及与齿轮123啮合的齿轮124,其中,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120从后侧(X2方向:卷筒用电机11的配置方向)朝向表侧(X1方向:卷筒用电机11的相反侧)贯穿机壳主体部13。齿轮124的旋转轴为卷筒旋转轴85(参照图4)。小齿轮121、齿轮122、齿轮123以及齿轮124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4、5所示,机壳主体部13的X1侧形成有壁部125,该壁部125被形成为从侧板框架部13P以将该减速齿轮组包围的状态突出,齿轮箱19成为盖部件,将开口部密封。齿轮箱19的平面形状与壁部125的平面形状大致相同。电机盖部20被设置为朝向壁部125(齿轮箱19)的外侧延伸,在电机盖部20的远离减速齿轮机构12的位置处设有凹部21。该凹部21内配置有中继器22。接下来,对机壳主体部13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机壳主体部13的表侧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机壳主体部13的背侧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机壳主体部13是由铸件形成的框架。另外,在图6和图7中,将机壳主体部13的X1侧设为表侧、X2侧设为背侧。如图6所示,机壳主体部13具有从侧板框架部13P朝向表侧突出形成的壁部125,由该壁部125围成的区域Q内配置有减速齿轮组(参照图4、图5)。另外,区域Q内设置有贯穿表背侧的贯通孔127、128,贯通孔127是供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120插通的孔,贯通孔128是供卷筒旋转轴85插通的孔。在侧板框架部13P的区域Q内,如图6所示,在贯通孔127与贯通孔128之间设置有环状凸部129、130。环状凸部129内配置齿轮122,环状凸部130内配置齿轮123(参照图4)。
机壳主体部13的Z1-Y1方向的外周上形成有两个从侧板框架部13P延伸且呈半岛状的突起部131、132,机壳主体部13在该突起部131、132的位置处被固定在连接板133(参照图2)上,经由该连接板133而被固定在框架15上。
如图6所示,在从机壳主体部13的侧板框架部13P延伸的电机盖部20中位于壁部125的外侧(Z2侧)的部分上,设置有从电机盖部20的表面朝向背面侧凹陷的凹部21。凹部21的底部167朝向卷筒用电机11的内侧突出,凹部21的周围成为盖部件23的支撑面134,并且,凹部21周围的高度从电机盖部20的表面降低与盖部件23和垫片(未图示)的厚度相对应的尺寸。该支撑面134的四角位置处设有用于固定盖部件23的螺纹孔135。凹部21的周围被侧壁部139包围,在作为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的引出线的导线143的引出口附近位置(Y2侧)处,开设有供该导线143(参照图8)插入的第一孔部136。侧壁部139从第一孔部136延伸至卷筒用电机的内侧,以防导线140、141、142(参照图8)与卷筒用电机11的转子接触。机壳主体部13的Z2-Y1方向的侧面上,开设有与凹部21连通的作为第二孔部的横孔138。该横孔138是将从控制部4至中继器22的电机动力用的电缆导入凹部21内部的导入引导孔。
如图7所示,机壳主体部13上设有供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120插通的贯通孔127,卷筒用电机11配置于该位置处。以将凹部21包围的状态而设置的侧壁部139,成为隔离卷筒用电机11和减速齿轮组与凹部21的分离壁。另外,由于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至凹部21的导线与卷筒用电机11内旋转的转子相互被隔离,因而能够防止导线与旋转体接触。
(导线连接结构)
图8是从X1方向观察利用图5所示中继器22连接导线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为了便于说明导线的连接结构而呈透视状表示中继器22附近的一部分的图。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的导线140、141、142通过第一孔部136后被导入凹部21内。本实施方式的卷筒用电机11为三相交流电机,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引出三根导线140、141、142。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导线140、141、142统称为导线143。
另一方面,从控制部4延伸的导线144、145、146在通过电缆支架157、横孔138以及孔部137后被导入凹部21内。孔部137是将横孔138与凹部21连通的横孔连通部。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横孔138与凹部21直接连通的结构。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导线144、145、146统称为电缆147。导线143和电缆147各自的末端部上分别安装有接线端子148(参照图10)。
导线143和电缆147通过对应于连接部件的中继器22而被连接。中继器22具备接线板150和将接线板150固定在机壳主体部13上的接线板支架155,接线板150用于连接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143与从控制部4延伸出的电缆147。导线143和电缆147中的各根导线上分别安装有一个接线端子148(参照图10),并被导入设置于接线板150上的槽部151中。而且,按照导线140与导线145为一组、导线141与导线144为一组、导线142与导线146为一组的方式使接线端子148重叠,并在槽部151内利用螺钉152固定在接线板150上。由此,各导线以上述各组合进行连接。如图2所示,电缆147通过未图示的安装部件固定在电缆撑条(cable stay)158上,并沿着电缆撑条158向控制部4延伸,从电装盒上所设有的孔68通过后连接在控制部4内的控制电路部65的规定的接线端子位置处。电缆撑条158架设固定于框架15与配重67之间。
如图8所示,接线板150通过螺钉153被固定在接线板支架155上,接线板支架155通过螺钉156被安装在机壳主体部13上。关于该结构,参照图9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图8所示中继器22的接线板150和接线板支架155在机壳主体部13上的安装结构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导线143、电缆147的连接结构的、图5中的剖切线B-B处的剖面图。如图9、图10所示,接线板支架155在基部160的Y方向两端设有固定端部161、162。固定端部161、162相对于基部160呈直角弯曲,且被构成为能够通过螺钉156固定在机壳主体部13上的凹部的底部167上。
如图9所示,接线板150上形成有从Z1方向表面凹陷的槽部151,槽部151包括槽部151a、151b、151c。这些槽部151a、151b、151c内设有能够紧固螺钉152的未图示的螺纹孔。接线板155的Y方向两端设有沿Z方向贯穿的螺钉插通孔165、166,通过将螺钉插入该螺钉插通孔165、166中并拧紧,从而能够将接线板150固定在接线板支架155的基部160上。接线板支架155的基部160上形成有与螺钉插通孔165、166相对应的螺纹孔(未图示)。接线板150利用如陶瓷、树脂等具有绝缘性的高强度材料形成。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0对导线143与电缆147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143导入接线板150中。例如,按照导线142导入槽部151a内、导线141导入槽部151b内、导线140导入槽部151c内的方式将各导线导入接线板150的槽部内。接着,将从控制部4侧延伸出的电缆147导入接线板150。例如,按照导线146导入槽部151a内、导线144导入槽部151b内、导线145导入槽部151c内的方式将各导线导入接线板150的槽部内。然后,在使卷筒用电机11侧的导线143和控制部4侧的电缆147各自的接线端子148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钉152固定在接线板150的规定位置处。接着,通过螺钉156将接线板150固定在接线板支架155的基部160上。
将导线143和电缆147安装在接线板150上的工序和将接线板150安装在接线板支架155上的工序,在机壳主体部13的外部进行。另外,上述导线143和电缆147的连接方法仅为一例,例如,也可以在将接线板150固定在接线板支架155上之后,再安装导线143和电缆147。
以上所说明的钢索吊车1中,卷筒用电机11和减速齿轮机构12呈分别位于作为端架部件的机壳主体部13的表侧和背侧的位置关系而配置。在机壳主体部13中远离减速齿轮机构12和卷筒用电机11两者的位置上,设有以从电机盖部20朝向卷筒用电机11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凹陷的凹部21,该凹部21内收容中继器22,其中,电机盖部20将卷筒用电机11的输出轴侧开口部密封。而且,通过中继器22而连接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143与从控制部147延伸出的电缆147。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将中继器22收容在机壳主体部13的内部,而不会从机壳主体部13突出。换而言之,由于未从钢绳卷筒机构2突出,因而能够提供小型化且外观整洁的钢索吊车1。另外,由此能够防止中继器22在钢索吊车1运转等时与外部物体发生碰撞。
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143经由第一孔部136而被导入凹部21内,从控制部4延伸出的电缆147在作为第二孔部的横孔138的引导下被导入凹部21内。而且,在凹部21内,通过中继器22将导线143与电缆147加以连接。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导线143与卷筒用电机11内旋转的转子等发生接触或被卷入,且能够容易地进行从定子至中继器22的配线作业。另外,导线143未露出机壳主体部13的外侧,从而能够提供整洁的外观。另外,能够防止导线143与外部物体发生碰撞。
另外,从卷筒用电机11的定子绕组延伸出的导线143和从控制部4延伸出的电缆147,通过接线板150的槽部151来限制位置,同时通过螺钉紧固进行连接。而且,接线板150经由接线板支架155而被安装在机壳主体部13上。通过如此构成,能够简化导线143与电缆147的连接结构,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另外,形成于机壳主体部13上的凹部21,在收容有中继器22的状态下经由垫片而被盖部件23密封,因而能够防止水分、油或者灰尘等进入凹部21内,从而能够防止因为上述物质而导致导线的连接部处的导线间发生短路,且能够防止导线被腐蚀等,能够得到高持久性。
另外,从机壳主体部13至控制部4的电缆147被安装在架设于机壳主体部13与控制部4(配重67)之间的电缆撑条158上。由此,即使在钢绳卷筒机构2与控制部4之间的距离较大的结构中,电缆147也不会垂下,从而能够防止与外部物体发生碰撞而导致导线143、或者电缆147与控制电路部65的连接部损坏。另外,能够提供外观整洁的钢索吊车1。
<关于其他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上述钢索吊车1的其他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钢索吊车1和第三实施方式的钢索吊车1中,除了以下所说明部分以外的其他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钢索吊车1相同。
首先,对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钢索吊车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图11涉及第二实施方式,且是表示作为代替中继器22的连接部件而使用的压接端子25的结构的图。图12是表示使用该压接端子25将导线143与电缆147连接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导线143的末端和电缆147的末端上安装有图11所示的金属制成的压接端子25。压接端子25具有环状的环状端子部25a,该环状端子部25a上设有环形孔25a1。环状端子部25a上设有筒形的筒状部25b。而且,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插入该筒状部25b的筒孔25b1内。然后,在插入导体部143a后,通过敛缝加工(压扁等)而使筒状部25b产生塑性变形,从而使压接端子25与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变为压接状态,由此使压接端子25与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电导通。另外,成为导线143的末端安装有压接端子25的状态。此外,安装于导线143的末端上的压接端子25对应于第一压接端子。
另外,与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同样地,将电缆147的导体部147a插入筒状部25b的筒孔25b1中,在该插入后,使筒状部25b产生压扁等的塑性变形而进行压接,从而使压接端子25与电缆147的导体部147a电导通。另外,成为电缆147的末端安装有压接端子25的状态。另外,安装于电缆147的末端上的压接端子25对应于第二压接端子。
在上述压接后,将安装于导线143的末端上的压接端子25与安装于电缆147的末端上的压接端子25进行连接。在该连接中,使两个压接端子25的环状端子部25a重叠,并以该状态在环形孔25a1中插入螺钉171。然后,利用螺母172从螺钉171的头部的相反侧(前端侧)进行紧固。由此,将两个压接端子25电连接。另外,在上述连接之后,利用绝缘外皮173将两个压接端子25和导体部143a、147a包覆,从而形成为导体部分未露出于外部的状态。
另外,在图12中,两个压接端子25的连接部位位于偏离导线143和电缆147的延伸方向的位置处。但是,两个压接端子25的连接部位也可以位于与导线143和电缆147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呈串联连接的关系)。
另外,上述压接端子25仅为一例,各种类型的压接端子均可使用。例如,除了具有环形孔25a1的被称为R形的压接端子25以外,也可以为呈Y字形状分叉的Y形状的压接端子,还可以为其他特殊形状的压接端子。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情况下,通过取代中继器22而使用压接端子25,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可靠地将导线143与电缆147电连接。
接下来,对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钢索吊车1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图13涉及第三实施方式,且是表示作为代替中继器22的连接部件而使用的压接套管27的结构的图。图14是表示使用该压接套管27将导线143与电缆147连接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如图13所示,压接套管27为金属制成的筒状部件。该压接套管27具有供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或者电缆147的导体部147a插入的筒孔27a。另外,图13所示的压接套管27是被称为对接型的套管,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处设有凹嵌部27b。而且,通过设置该凹嵌部27b,在筒孔27a的内部形成未图示的突出部,从而在插入导体部143a或导体部147a时,该导体部143a或导体部147a与该突出部碰撞。由此,能够防止导体部143a或导体部147a的插入深度过大。
从该筒孔27a的一端侧(图14中为左端部侧)插入导体部143a,另外,从筒孔27a的另一端侧(图14中为右端部侧)插入导体部147a。在该插入之后,从压接套管27的外周侧通过敛缝加工(压扁等)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图14中示出敛缝加工部27c),从而使压接套管27与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和电缆147的导体部147a呈压接状态,由此使导线143的导体部143a与电缆147的导体部147a电导通。
另外,上述压接套管27仅为一例,各种类型的压接套管均可使用。例如,也可以是不存在凹嵌部27b的环形的压接套管,还可以为其他特殊形状的压接套管。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即使在取代中继器22而使用压接套管27时,也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可靠地将导线143与电缆147电连接。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也包含在本发明内。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钢索吊车1,使导线143与电缆147以直接重叠的状态连接在接线板150上,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导线143与电缆147之间设置连接用夹钳而进行连接。在适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三个连接用夹钳,并将固定导线143中的任意一根固定在连接用夹钳的一端部上,将与导线143对应的电缆147中的任意一根固定在连接用夹钳的另一端部上。另外,该情况下,也优选利用接线板限定连接用夹钳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线板150经由接线板支架155固定在机壳主体部13上,但是,也可以形成为接线板150直接固定在机壳主体部13上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继器22配置在机壳主体部13的正面侧,但是,作为中继器22的配置位置,只要能够将中继器22收容在机壳主体部13的内部,且能够使导线143延伸至远离减速齿轮组的位置处,则也可以将中继器22配置在机壳主体部13的侧面。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钢索吊车1是所谓的4/1穿绳式的钢索吊车,即:钢丝绳W的一端固定在钢绳卷筒10上,钢丝绳W的另一端固定在钢绳固定件81上,且中间配置有中间滑轮31。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适用于4/1穿绳式的钢索吊车。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钢丝绳W的一端固定在钢绳卷筒10上,钢丝绳W的另一端固定在钢绳固定件81上,且不使用中间滑轮的、所谓的2/1穿绳式的钢索吊车中。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钢丝绳W的一端固定在一个钢绳卷筒10上,钢丝绳W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钢绳卷筒(该钢绳卷筒的螺旋槽的方向与钢绳卷筒10相反)上,且中间配置有中间滑轮的、所谓的4/2穿绳式的钢索吊车中。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形式的钢索吊车中。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钢索吊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进行钢丝绳等绳索的卷绕的其他装置中。例如,能够适用于电动式卷扬机、链式电动葫芦等中。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钢索吊车1使用钢丝绳W作为绳索,但是,绳索也可以由树脂或布制成。另外,凹部21配置在壁部125的外侧,盖部件23的表面与电机盖部20的表面的高度相同,即处于同一平面上,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盖部件23的表面从该电机盖部20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