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楼层外门用门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2313阅读:1483来源:国知局
电梯楼层外门用门锁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梯生产与制造行业,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楼层外门用门锁结构。



背景技术:

垂直升降电梯通常包括有用于负载的轿厢以及用于封闭轿厢并能够实现开启和关闭的电梯门组,该电梯门组包括有安装在轿厢上的内门以及安装在各楼层上的外门,当电梯门组接收到开启或者关闭指令时,电梯门组中的内门便会带动外门同时开启或者关闭,从而实现轿厢与楼层的连通或者阻断,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为避免安装在各楼层上的外门意外开启而引发安全事故,通常在外门上安装有一套受内门控制的电梯门锁。

通常在实际安装应用过程中,需要先将门锁固定板安装之后安装锁钩,由于在门锁固定板上没有定位部件,在安装锁钩的时候通常需要多次试验调节保证安装到位,这样将增加大量的调试时间,延长安装周期,降低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安装并且减少调试次数的电梯楼层外门用门锁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楼层外门用门锁结构,安装于电梯门上方,包括安装在门头上的左挂板以及门锁固定板,在所述的门锁固定板上设有锁钩组件,所述的锁钩组件包括与门锁固定板转动连接的转动轴,在所述的转动轴上设有锁钩,在所述的锁钩前端设有一连接板,在所述的锁钩后端设有第一活动限位板,在所述的门锁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限位板,所述的第一活动限位板位于第一固定限位板的外侧,在所述的第一活动限位板上设有一定位凸起;所述的左挂板上设有用于与锁钩配合的第一锁槽板,所述的第一锁槽板设有一斜坡与锁钩前端斜面配合。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左挂板旁设有外挂板,在所述的外挂板底部设有第二锁槽板,所述的第二锁槽板位于第一锁槽板的下方。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外挂板与左挂板之间设有定位螺钉。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左挂板上设有接近开关。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锁钩的下方设有开启推板,所述的开启推板位于转动轴的左下方。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门锁固定板上部设有第二固定限位板,在所述的锁钩上部设有第二活动限位板,所述的第二活动限位板位于第二固定限位板的下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上述结构之后,通过第一固定限位板以及第一活动限位板的配合、定位凸起能够快速的对锁钩进行安装定位,安装方便快捷,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安装效率,并且保证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门锁固定板与锁钩组件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左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外挂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挂板;2、门锁固定板;3、转动轴;4、锁钩;5、连接板;6、第一活动限位板;7、第一固定限位板;8、定位凸起;9、第一锁槽板;10、斜面;11、外挂板;12、第二锁槽板;13、定位螺钉;14、接近开关;15、开启推板;16、第二固定限位板;17、第二活动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5所示一种电梯楼层外门用门锁结构,安装于电梯门上方,包括安装在门头上的左挂板1以及门锁固定板2,在所述的门锁固定板2上设有锁钩组件,所述的锁钩组件包括与门锁固定板2转动连接的转动轴3,在所述的转动轴3上设有锁钩4,在所述的锁钩4前端设有一连接板5,在所述的锁钩4后端设有第一活动限位板6,在所述的门锁固定板2上设有第一固定限位板7,所述的第一活动限位板6位于第一固定限位板7的外侧,在所述的第一活动限位板6上设有一定位凸起8;所述的左挂板1上设有用于与锁钩4配合的第一锁槽板9,所述的第一锁槽板9设有一斜坡10与锁钩4前端斜面配合;所述的左挂板1旁设有外挂板11,在所述的外挂板11底部设有第二锁槽板12,所述的第二锁槽板12位于第一锁槽板9的下方;所述的外挂板11与左挂板1之间设有定位螺钉13;所述的左挂板1上设有接近开关14;所述的锁钩4的下方设有开启推板15,所述的开启推板15位于转动轴3的左下方;所述的门锁固定板2上部设有第二固定限位板16,在所述的锁钩4上部设有第二活动限位板17,所述的第二活动限位板17位于第二固定限位板16的下方。

安装的时候,首先将门锁固定板2与锁钩组件通过第一固定限位板7与第一活动限位板6进行定位安装,通过定位凸起8能够快速进行定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通过第一锁槽板9与第二锁槽板12保证锁钩4锁紧多一重保障,通过外挂板11上的定位螺钉13能够对左挂板1快速定位安装,第一固定限位板7与第一活动限位板6配合以及第二固定限位板16与第二活动限位板17配合保证锁钩4的活动范围;通过设置开启推板15能够在需要紧急开门的情况下,手动开启,方便快速救援。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