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3758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属于工业生产流水线输送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是由滚筒和套装在滚筒外的输送带构成的,输送带在滚筒的摩擦带动下进行循环运动,从而输送表面上承载的物料;托辊是用于支撑输送带并与输送带之间具有滚动摩擦的组件。带式输送机由于制造、安装以及接头不正等因素的影响,跑偏问题不可避免。目前,输送带跑偏的纠偏方法很多,对于带式输送机来说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式是采用调心托辊。

调心托辊的主要作用在于对跑偏的输送带进行调整,防止输送带蛇行,保证输送带稳定运行。但是现有的调心托辊只能在输送带单向(或正向或逆向)输送时才能纠偏,当输送带从正向转为逆向输送时,调心托辊不但自动纠偏效果严重降低而且输送带与调心托辊摩擦加剧,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输送带断裂,影响带式输送机正常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包括基座、横梁、水平托辊、左底托、右底托,所述横梁设置在基座的上方,横梁与基座活动连接;所述水平托辊设置在横梁的上方,水平托辊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下部与横梁固定连接,水平托辊的辊轴与支撑板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左底托设置在基座的上方,所述左底托的尾部与基座活动连接,左底托的上方设置有左挡辊,左挡辊的辊轴与左底托的头部固定连接;所述右底托设置在基座的上方,所述右底托的尾部与基座活动连接,右底托的上方设置有右挡辊,右挡辊的辊轴与右底托的头部固定连接。

本文所述左、右、前、后、上、下均相对于后文附图中图1的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结构示意图而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横梁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一转盘、第一轴承和第一转轴,第一转盘的上部与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轴承的外圈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上部与第一转盘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一转轴的下部与第一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左底托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二转盘、第二轴承和第二转轴,第二转盘的上部与左底托的尾部固定连接,第二轴承的外圈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上部与第二转盘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二转轴的下部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右底托与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三转盘、第三轴承和第三转轴,第三转盘的上部与右底托的尾部固定连接,第三轴承的外圈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的上部与第三转盘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三转轴的下部与第三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盘的圆心、第二转盘的圆心和第三转盘的圆心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转盘和第一转盘之间设置有左连杆,所述第三转盘和第一转盘之间设置有右连杆,右连杆和左连杆中心对称且第一转盘的圆心为对称中心,左连杆的左端与第二转盘的边沿铰接,左连杆的右端与第一转盘的边沿铰接,右连杆的右端与第三转盘的边沿铰接,右连杆的左端与第一转盘的边沿铰接,第三转盘与第一转盘等角位移转动且第三转盘的转向与第一转盘的转向相反,第二转盘与第一转盘等角位移转动且第二转盘的转向与第一转盘的转向相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连杆与基座之间的夹角为ε,15°≤ε≤45°;所述右连杆与基座之间的夹角为γ,15°≤γ≤45°,γ=ε。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挡辊与基座之间的夹角为α,45°≤α≤75°;所述右挡辊与基座之间的夹角为β,45°≤β≤75°,β=α。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左底托与基座之间还设置有左滚轮座,左滚轮座的上部与左底托的头部之间设置有左连扳,左连扳的一端与左底托的头部固定连接,左连扳的另一端与左滚轮座的上部固定连接,左滚轮座的下部设置有左滚轮,所述左滚轮支撑所述左底托且当所述左底托转动时所述左滚轮与基座之间滚动摩擦;所述右底托与基座之间还设置有右滚轮座,右滚轮座的上部与右底托的头部之间设置有右连扳,右连扳的一端与右底托的头部固定连接,右连扳的另一端与右滚轮座的上部固定连接,右滚轮座的下部设置有右滚轮,所述右滚轮支撑所述右底托且当所述右底托转动时所述右滚轮与基座之间滚动摩擦。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基座的外侧设置有与左滚轮相配合的左限位挡板和与右滚轮相配合的右限位挡板,所述左限位挡板为弧形,左限位挡板的底部与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右限位挡板为弧形,右限位挡板的底部与基座固定连接。

本发明所述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对现有调心托辊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左底托上的左挡辊和右底托上的右挡辊协同配合,能够自动对跑偏的输送带进行纠偏,并且无论输送带从正向转为逆向或从逆向转为正向的输送过程中发生向左或向右偏移,左挡辊和右挡辊都能及时动作,将跑偏的输送带及时自动纠偏;由于左挡辊和右挡辊之间采用转盘配合连杆传动,当输送带从正向转为逆向输送时,左挡辊和右挡辊仍能自动纠偏,不会造成转动不灵活或传动滞后,纠偏动作灵敏,实施效果好,输送带与左挡辊和右挡辊之间的摩擦低,避免输送带被撕裂,输送带的使用寿命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2所示,所述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包括基座10、横梁20、水平托辊30、左底托40、右底托50,所述横梁20设置在基座10的上方,横梁20与基座10活动连接;所述水平托辊30设置在横梁20的上方,水平托辊30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撑板31,支撑板31的下部与横梁20固定连接,水平托辊30的辊轴与支撑板31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左底托40设置在基座10的上方,所述左底托40的尾部与基座10活动连接,左底托40的上方设置有左挡辊41,左挡辊41的辊轴与左底托40的头部固定连接;所述右底托50设置在基座10的上方,所述右底托50的尾部与基座10活动连接,右底托50的上方设置有右挡辊51,右挡辊51的辊轴与右底托50的头部固定连接。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横梁20与基座10之间设置有第一转盘21、第一轴承22和第一转轴23,第一转盘21的上部与横梁20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轴承22的外圈与基座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3的上部与第一转盘21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一转轴23的下部与第一轴承22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左底托40与基座10之间设置有第二转盘42、第二轴承43和第二转轴44,第二转盘42的上部与左底托40的尾部固定连接,第二轴承43的外圈与基座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44的上部与第二转盘42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二转轴44的下部与第二轴承43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右底托50与基座10之间设置有第三转盘52、第三轴承53和第三转轴54,第三转盘52的上部与右底托50的尾部固定连接,第三轴承53的外圈与基座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轴54的上部与第三转盘52的下部固定连接,第三转轴54的下部与第三轴承53的内圈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盘21的圆心、第二转盘42的圆心和第三转盘52的圆心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即第一转盘21的圆心与第二转盘42的圆心的连线与第二转盘42的圆心与第三转盘52的圆心的连线共线,所述第二转盘42和第一转盘21之间设置有左连杆45,所述第三转盘52和第一转盘21之间设置有右连杆55,右连杆55和左连杆45中心对称且第一转盘21的圆心为对称中心,左连杆45的左端与第二转盘42的边沿铰接,左连杆45的右端与第一转盘21的边沿铰接,右连杆55的右端与第三转盘52的边沿铰接,右连杆55的左端与第一转盘21的边沿铰接,第三转盘5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且第三转盘52的转向与第一转盘21的转向相反,第二转盘4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且第二转盘42的转向与第一转盘21的转向相反。

本文所述左、右、前、后、上、下均相对于图1的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结构示意图而言。输送带在水平托辊30正向输送(输送带从前向后运动)且输送带不发生跑偏时,左挡辊41、右挡辊51和水平托辊30均处于同一平面,在此时第一转盘21、第二转盘42、第三转盘52均处于原始位置。当输送带在正向输送中发生向右跑偏时,输送带的右边推动右挡辊51向后运动,此时第三转盘52从原始位置顺时针转动,在右连杆55的带动下,第一转盘21从原始位置逆时针转动,使得水平托辊30的右端向前运动,水平托辊30的左端向后运动,水平托辊30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可不断的将输送带纠正回原始位置,并且在左连杆45的带动下,第二转盘42从原始位置顺时针转动,左挡辊41向前运动,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之间的间距进一步缩小,当输送带向右跑偏越严重,输送带受到的纵向阻力也越大,该纵向阻力的方向是向左,纵向阻力会推动向右跑偏的输送带返回正常运动轨道,输送带在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的纵向阻力和水平托辊30的摩擦力的双重作用下,输送带跑偏的轨迹被自动纠正。当输送带在正向输送中发生向左跑偏时,输送带的左边推动左挡辊41向后运动,此时第二转盘42从原始位置逆时针转动,在左连杆45的带动下,第一转盘21从原始位置顺时针转动,使得水平托辊30的左端向前运动,水平托辊30的右端向后运动,水平托辊30与输送带之间的摩擦力可不断的将输送带纠正回原始位置,并且在右连杆55的带动下,第三转盘52从原始位置逆时针转动,右挡辊51向前运动,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之间的间距进一步缩小,当输送带向左跑偏越严重,输送带受到的纵向阻力也越大,该纵向阻力的方向是向右,纵向阻力会推动向左跑偏的输送带返回正常运动轨道,输送带在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的纵向阻力和水平托辊30的摩擦力的双重作用下,输送带跑偏的轨迹被自动纠正。

其中,当输送带发生跑偏时,由于第三转盘5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且第三转盘52的转向与第一转盘21的转向相反,第二转盘4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且第二转盘42的转向与第一转盘21的转向相反,使得右挡辊51和左挡辊41始终处于中心对称状态,第一转盘21的圆心为对称中心,保证右挡辊51和左挡辊41动作同步且右挡辊51的动作方向和左挡辊41的动作方向相反,进一步提高所述带式输送机可逆调心上托辊组的自动纠偏效果;同时,由于右挡辊51和左挡辊41始终处于中心对称状态,在输送带跑偏过程中,保证右挡辊51和左挡辊41不会处于基座10的同一侧,避免输送带发生剧烈磨损。第三转盘5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即为:第三转盘52从原始位置转动到新位置所转过的角度等于第一转盘21从原始位置转动到新位置所转过的角度;第二转盘4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即为:第二转盘42从原始位置转动到新位置所转过的角度等于第一转盘21从原始位置转动到新位置所转过的角度。所述第一转盘21的圆心、第二转盘42的圆心和第三转盘52的圆心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保证了右连杆55和右连杆45传动的同步性和一致性。

并且,由于第一转盘21、第二转盘42和第三转盘52之间采用右连杆45和右连杆5传动,使得输送带在水平托辊30逆向输送(输送带从后向前运动)时,若输送带发生跑偏,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仍能对跑偏的输送带进行纠偏;当输送带在逆向输送中发生向左跑偏时,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的动作过程跟输送带在正向输送中发生向右跑偏的动作情况相同;当输送带在逆向输送中发生向右跑偏时,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的动作过程跟输送带在正向输送中发生向左跑偏的动作情况相同。

无论输送带从正向转为逆向或从逆向转为正向的输送过程中发生向左或向右偏移,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都能及时动作,将跑偏的输送带及时纠偏;由于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之间采用转盘配合连杆传动,当输送带从正向转为逆向输送时,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仍能自动纠偏,也不会造成转动不灵活或传动滞后,输送带与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之间的摩擦力处于合理范围,避免输送带被撕裂,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左连杆45与基座10之间的夹角为ε,15°≤ε≤45°;所述右连杆55与基座10之间的夹角为γ,15°≤γ≤45°,γ=ε。由于第三转盘5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第二转盘42与第一转盘21等角位移转动,使得γ=ε;15°≤ε≤45°以及15°≤γ≤45°,限制了左连杆45和右连杆55的运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左连杆45和右连杆55在第一转盘21、第二转盘42和第三转盘52之间传动的灵活性,避免传动发生滞后。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左挡辊41与基座10之间的夹角为α,45°≤α≤75°;所述右挡辊51与基座10之间的夹角为β,45°≤β≤75°,β=α。当45°≤α且45°≤β时,输送带受到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对输送带的推力越大,同时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对输送带的摩擦力越小,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对输送带进行纠偏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输送带受到的磨损减小。但是,当α、β值越接近90°时,输送带中的物料也越不容易堆积,这会导致输送带左右两边的物料重力降低,输送带受到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对输送带的推力随之减低,不利于后续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对输送带的纠偏动作;β=α,使得左挡辊41和右挡辊51对输送带的纠偏动作能保持一致性。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左底托40与基座10之间还设置有左滚轮座60,左滚轮座60的上部与左底托40的头部之间设置有左连扳62,左连扳62的一端与左底托40的头部固定连接,左连扳62的另一端与左滚轮座60的上部固定连接,左滚轮座60的下部设置有左滚轮61,所述左滚轮61支撑所述左底托40且当所述左底托40转动时所述左滚轮61与基座10之间滚动摩擦;所述右底托50与基座10之间还设置有右滚轮座70,右滚轮座70的上部与右底托50的头部之间设置有右连扳72,右连扳72的一端与右底托50的头部固定连接,右连扳72的另一端与右滚轮座70的上部固定连接,右滚轮座70的下部设置有右滚轮71,所述右滚轮71支撑所述右底托50且当所述右底托50转动时所述右滚轮71与基座10之间滚动摩擦。左底托40和左挡辊41的自重易增大第二转轴44的转动阻力,左滚轮座60具有支撑左底托40的功能,降低第二转轴44的转动阻力,并且当所述左底托40转动时所述左滚轮61与基座10之间为滚动摩擦,进一步降低左底托40转动时的阻力,保证左底托40具有转动灵活的优点,不会发生传动滞后的情况。右底托50和右挡辊51的自重易增大第三转轴54的转动阻力,右滚轮座70具有支撑右底托50的功能,降低第三转轴54的转动阻力,并且当所述右底托50转动时所述右滚轮71与基座10之间为滚动摩擦,进一步降低右底托50转动时的阻力,保证右底托50具有转动灵活的优点,不会发生传动滞后的情况。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基座10的外侧设置有与左滚轮61相配合的左限位挡板63和与右滚轮71相配合的右限位挡板73,所述左限位挡板63为弧形,左限位挡板63的底部与基座10固定连接;所述右限位挡板73为弧形,右限位挡板73的底部与基座10固定连接。左限位挡板63有效地防止所述左底托40偏转幅度过大,从而提高了左底托40防止输送带运行跑偏的效果,同时左限位挡板63为弧形,使得左滚轮61与左限位挡板63之间接触时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急停造成输送带损伤。右限位挡板73有效地防止所述右底托50偏转幅度过大,从而提高了右底托50防止输送带运行跑偏的效果,同时右限位挡板73为弧形,使得右滚轮71与右限位挡板73之间接触时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避免急停造成输送带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