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赋予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2556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张力赋予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张力赋予装置以及纱线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安装于纱线卷取装置,并对行进的纱线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备配置为夹持纱线的纱线通道的一对张力赋予部、驱动张力赋予部的第一动力部以及第二动力部的张力赋予装置。在日本特开2001-144030号公报所记载的张力赋予装置中,第一动力部是在对纱线赋予张力时将张力赋予部向闭方向驱动的旋转式的螺线管,第二动力部是在将纱线导入张力赋予部时将张力赋予部向退避位置驱动的直线前进式的螺线管。

在以往的张力赋予装置中,通过两个螺线管驱动张力赋予部,从而对纱线赋予张力。这样,使用多个螺线管的张力赋予装置存在构造变得复杂,并且变得大型的情况。另外,在通过马达驱动张力赋予部的结构中,需要对张力赋予部的规定的位置(初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在该结构中,也需要供传感器等配置的空间,因此无法避免张力赋予装置大型化。根据纱线卷取装置不同,而存在供张力赋予装置设置的空间较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存在无法在纱线卷取装置设置以往的张力赋予装置的情况。因此,要求张力赋予装置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的张力赋予装置以及具备该张力赋予装置的纱线卷取装置。

本发明的张力赋予装置具备:主体部;接触部,该接触部设置成至少一部分能够相对于主体部移动,与在纱线通道行进的纱线接触而对该纱线赋予张力;驱动部,该驱动部设置于主体部,构成为用于使接触部移动;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该驱动力传递机构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接触部而使接触部移动,接触部的初始位置被设定在从纱线通道退避的位置,驱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变更将驱动部的驱动力转换成接触部的移动距离的比率的转换率变更机构。

在该张力赋予装置中,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接触部而使接触部移动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变更将驱动部的驱动力转换成接触部的移动距离的比率的转换率变更机构。在该结构中,通过转换率变更机构,能够在驱动部的有限的驱动范围中,兼顾为了调整纱线的张力而欲以较高的分辨率移动的区域与为了导入纱线而需要迅速且较大地打开的区域。因此,张力赋予装置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通过机械式的卡合决定接触部的初始位置。由此,张力赋予装置不需要用于对接触部的初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因此,张力赋予装置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张力赋予装置也可以具备对驱动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驱动部是步进马达,驱动力传递机构在接触部的初始位置机械式地限制步进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控制部将实现机械式的卡合的旋转指令发送至步进马达,从而判断为动作后的接触部位于初始位置。因此,在张力赋予装置中,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对步进马达的旋转轴的旋转进行限制,从而即使不具备用于对接触部的初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也能够决定接触部的初始位置。另外,步进马达能够通过脉冲信号精度良好地进行控制。因此,张力赋予装置能够对向纱线赋予的张力精度良好地进行控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转换率变更机构也可以具有:凸轮,该凸轮固定于步进马达的旋转轴;以及活动部,该活动部连结于接触部,使接触部与凸轮的动作对应地移动,凸轮在接触部的初始位置与活动部卡合而被限制旋转。在该结构中,凸轮的旋转在接触部的初始位置被限制,因此能够正确地判断接触部的初始位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也可以具有呈梳齿状的第一接触部件以及第二接触部件,第一接触部件固定于主体部,第二接触部件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被驱动部驱动,从而向接近第一接触部件的方向以及远离第一接触部件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部件以及第二接触部件呈梳齿状,因此使纱线弯曲。由此,接触部能够对纱线良好地赋予张力。另外,对于接触部而言,第一接触部件被固定,第二接触部件向接近以及远离第一接触部件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对纱线稳定地赋予张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接触部件以及第二接触部件也可以构成为相互进入彼此的间隙,从而在第一接触部件与第二接触部件进入彼此的间隙的状态下,从纱线通道方向观察,第一接触部件与第二接触部件交叉。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纱线弯曲,从而能够对纱线良好地赋予张力。

在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具有将第二接触部件向远离第一接触部件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由此,能够将第二接触部件的位置维持在规定位置。因此,在不对纱线赋予张力时,能够防止第二接触部件与纱线接触。

在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具有将第二接触部件向接近第一接触部件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由此,能够对纱线有效地赋予张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纱线卷取装置具备:供纱部,该供纱部支承卷绕有纱线的供纱筒管;卷取部,该卷取部卷取从供纱部供给的纱线;以及配置于供纱部与卷取部之间的上述任一个的张力赋予装置。

在该纱线卷取装置中,具备张力赋予装置。在张力赋予装置中,如上述那样,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接触部而使接触部移动的驱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变更将驱动部的驱动力转换成接触部的移动距离的比率的转换率变更机构。在该结构中,通过转换率变更机构,能够在驱动部的有限的驱动范围中,兼顾为了调整纱线的张力而欲以较高的分辨率移动的区域与为了导入纱线而需要迅速且较大地打开的区域。因此,在纱线卷取装置中,能够实现张力赋予装置的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在一实施方式中,纱线卷取装置也可以具备纱线存积部,该纱线存积部配置于供纱部与卷取部之间,能够暂时存积纱线。在具备纱线存积部的纱线卷取装置中,在配置于供纱部与卷取部之间的纱线存积部缓和纱线的张力,因此与不具备纱线存积部的情况相比,纱线的张力的变动较小。上述张力赋予装置在纱线的张力的变动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的结构的概要主视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络纱机单元的概要侧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张力赋予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对图3所示的张力赋予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图3所示的张力赋予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张力赋予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对图6所示的张力赋予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对图6所示的张力赋予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上游”以及“下游”分别是指纺纱时的纱线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以及下游。

如图1所示,自动络纱机1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纱线卷取装置)2、机体控制装置3、供纱筒管供给装置4、落纱装置5以及省略图示的鼓风箱。

机体控制装置3构成为能够与各络纱机单元2进行通信。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人员能够通过适当地操作机体控制装置3来集中地管理多个络纱机单元2。机体控制装置3控制供纱筒管供给装置4以及落纱装置5的动作。

供纱筒管供给装置4利用省略图示的机构将供纱筒管21一个一个地放置在输送托盘26上。供纱筒管供给装置4将放置在输送托盘26上的供纱筒管21向多个络纱机单元2分别供给。

在络纱机单元2中卷装30满卷(卷取了规定数量的纱线20的状态)的情况下,落纱装置5行进至该络纱机单元2的位置,取下满卷的卷装30。落纱装置5相对于取下了卷装30的该络纱机单元2放置空(未卷绕纱线的状态)的卷取筒管22。

接下来,对络纱机单元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络纱机单元2具备供纱部6、纱线存积装置(纱线存积部)18以及卷装形成部8。在络纱机单元2中,对供纱部6的供纱筒管21的纱线20进行退绕,在将退绕后的纱线20暂时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18之后,卷取于卷取筒管22而形成卷装30。

供纱部6在规定的位置支承放置于输送托盘26的供纱筒管21,从该供纱筒管21退绕纱线20并进行供给。若从供纱筒管21退绕全部的纱线20,则供纱部6排出变空的供纱筒管21,并从供纱筒管供给装置4接受新的供纱筒管21的供给。

纱线存积装置18配置于供纱部6与卷装形成部8之间。纱线存积装置18设置于纱线20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纱线存积装置18暂时存积从供纱部6供给的纱线20。纱线存积装置18构成为供卷装形成部8拉出所存积的纱线20。纱线存积装置18具备能够卷绕纱线20的纱线存积罗拉32以及旋转驱动纱线存积罗拉32的罗拉驱动马达33。罗拉驱动马达33使纱线存积罗拉32向卷取从供纱部6供给的纱线20的方向旋转。另外,罗拉驱动马达33也能够使纱线存积罗拉32向与该卷取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

卷装形成部8具备:摇架23,其构成为能够安装卷取筒管22;和横动滚筒24,其边使纱线20横动边驱动卷取筒管22。卷装形成部8构成卷取部。摇架23将卷取筒管22(或卷装30)支承为能够旋转。摇架23将卷装30的外周面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横动滚筒24的外周面接触或分离。

横动滚筒24被省略图示的驱动源(电动马达等)旋转驱动,通过在与卷取筒管22或卷装3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使卷取筒管22从动旋转。由此,能够将存积在纱线存积装置18的纱线20经由拉出引导件37退绕并拉出,卷取于卷取筒管22。在横动滚筒24的外周面形成有省略图示的横动槽,利用该横动槽能够使纱线20以规定的宽度横动(横向移动)。利用以上的结构,能够边使纱线20横动边卷绕于卷取筒管22,以规定长度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30。

络纱机单元2在从供纱部6经由纱线存积装置18到卷装形成部8的纱线行进路径中具备各种装置。具体而言,在纱线20的纱线通道,从上游的供纱部6侧朝向下游的纱线存积装置18侧依次配置有退绕辅助装置10、第一吹送部(纱线端部吹送部)11、第二捕捉部12、接头装置13、第一捕捉部(纱线捕捉部)14、张力赋予装置15、切断器16、纱线监视装置17以及第二吹送部48。

退绕辅助装置10通过使活动部件27与从供纱筒管21退绕的纱线20舞动而形成于供纱筒管21的上部的气圈接触并适当地控制该气圈的大小来辅助纱线20的退绕。

第一吹送部11是配置于退绕辅助装置10的下游侧的接近退绕辅助装置10的位置的吸气装置。第一吹送部11通过喷出压缩空气而形成将纱线20吹送至第一捕捉部14的气流。因此,例如在产生了断纱的情况下,第一吹送部11动作,从而能够将供纱筒管21侧的纱线端部朝向接头装置13侧吹送。

此外,在紧接着向供纱部6供给新的供纱筒管21之后的情况下,纱线20未被从供纱筒管21充分拉出,因此存在难以利用第一吹送部11将纱线端部向接头装置13侧吹送的情况。考虑到这种情况,在络纱机单元2的供纱部6设置有辅助吹送部28。

辅助吹送部28向形成为中空状的输送托盘26以及供纱筒管21的内部喷出压缩空气,由此在供纱筒管21的前端部形成将该供纱筒管21的纱线20向第一吹送部11侧吹送的气流。在新供给的供纱筒管21支承于供纱部6的情况下,辅助吹送部28以及第一吹送部11联动动作,由此能够将该供纱筒管21侧的纱线端部朝向接头装置13侧可靠地输送。

第二捕捉部12配置于接头装置13的上游侧的接近接头装置13的位置。第二捕捉部12与省略图示的吸引气流产生源连接,当接头时产生吸引气流,吸引并捕捉纱线存积装置18侧的纱线20。

接头装置13进行断开的纱线20的接头。在像纱线监视装置17检测到纱疵并利用切断器16切断纱线20的纱线切断时、退绕中的纱线20从供纱筒管21断开的断纱时、或者供纱筒管21的更换时等那样,处于供纱筒管21与纱线存积装置18之间的纱线20断开的状态时,接头装置13对供纱筒管21侧的纱线20与纱线存积装置18侧的纱线20进行接头。接头装置13配置于从纱线通道稍微退避的位置。接头装置13能够将所导入的纱线端部彼此连接,使纱线20成为连续状态。作为接头装置13,可以使用应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机械式的装置。

第一捕捉部14配置于接头装置13的下游侧的接近接头装置13的位置。第一捕捉部14构成为与省略图示的吸引气流产生源连接并且在前端部形成开口的筒状的部件。第一捕捉部14具备进退驱动部47。进退驱动部47使第一捕捉部14相对于纱线通道进退。

第一捕捉部14在接近纱线通道的状态下,在其前端侧产生吸引气流,从而对被第一吹送部11吹送来的来自供纱筒管21的纱线端部进行吸引并捕捉。第一捕捉部14在由切断器16切断纱线20时,对切断了的纱线20的供纱筒管21侧的纱线端部进行吸引并捕捉。另外,第一捕捉部14在其前端侧产生吸引气流,从而吸引附着于行进的纱线20的飞花等并将之除去。此外,第一捕捉部14在捕捉到供纱筒管21的纱线端部的状态下从纱线通道退避,从而能够将该纱线端部导入接头装置13。

张力赋予装置15对行进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关于张力赋予装置15的详细的结构将后述。

纱线监视装置17通过利用适当的传感器监视纱线20的粗细等来对大肚纱、异物混入等纱疵进行检测。在纱线监视装置17的上游侧的接近该纱线监视装置17的位置配置有切断器16。切断器16在纱线监视装置17检测到纱疵的情况下立即切断纱线20。

切断器16以及纱线监视装置17收纳于共同的壳体19。收纳纱线监视装置17的壳体19配置于张力赋予装置15的下游侧的接近该张力赋予装置15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利用纱线监视装置17对行进的纱线20被张力赋予装置15保持(引导)的部分的附近进行监视,因此监视部分的纱线20难以摇晃,能够进一步提高纱线监视装置17检测纱线20的缺陷的精度。

第二吹送部48是配置于纱线存积装置18的上游侧的接近纱线存积装置18的位置的吸气装置。第二吹送部48通过喷出压缩空气形成将纱线存积装置18侧的纱线端部吹飞并输送至第二捕捉部12的气流。具体而言,第二吹送部48具备能够使供纱线20在内部通过的细的筒状的引导部件、以及作为弯曲的筒状的部件的纱线引导部件60。在引导部件的一端形成有纱线20的吹出口。纱线引导部件60被设置为接近第二吹送部48的吹出口。在纱线引导部件60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形成有开口。

纱线引导部件60以使其一端侧的开口与第二吹送部48的吹出口对置、且使另一端侧的开口与第二捕捉部12对置的状态配置。在纱线引导部件60的内部形成有引导路径。引导路径以绕过纱线监视装置17、张力赋予装置15以及接头装置13等的方式将纱线引导部件60的两端的开口彼此连接。利用第二吹送部48、纱线引导部件60以及第二捕捉部12构成存积侧纱线端部捕捉装置50。

当纱线20在供纱筒管21与纱线存积装置18之间处于断开状态的情况下,第二吹送部48捕捉纱线存积装置18侧的纱线20并将其向纱线引导部件60的引导路径吹飞,将纱线20沿该引导路径拉出,使第二捕捉部12进行捕捉。此外,在纱线引导部件60遍及全长地形成有省略图示的狭缝,因此在使第二捕捉部12捕捉纱线20的状态下,能够将该纱线20从纱线引导部件60的内部拉出。根据以上所述,能够利用第二吹送部48吹送纱线存积装置18侧的纱线20并将其朝向接头装置13侧引导。

各络纱机单元2具备控制部25。控制部25具备省略图示的cpu、rom、ram等硬件。在ram存储有控制程序等软件。控制部25通过硬件与软件的协作来控制络纱机单元2的各结构。控制部25构成为能够与机体控制装置3进行通信。由此,能够在机体控制装置3中对自动络纱机1所具备的多个络纱机单元2的动作集中地进行管理。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装置15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图5所示,张力赋予装置15具备基座(主体部)70、接触部72、马达(驱动部)74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76。

基座70例如由板状的金属部件成形。基座70例如呈l字状。基座70具有支承部70a以及固定部70b。支承部70a对接触部72、马达74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76进行支承。支承部70a具有供纱线20通过的槽部71。固定部70b固定于络纱机单元2的框架。此外,对于图3~图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装置15而言,为了掌握装置的结构,而将马达74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76示于支承部70a的上方,但在固定部70b被固定于络纱机单元2的框架时,马达74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76被配置于支承部70a的下方。

接触部72以与在纱线通道行进的纱线20接触的方式对纱线20赋予张力。接触部72具有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分别呈梳齿状,配置为沿纱线通道方向错位。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例如由陶瓷等的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形成。如图5所示,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构成为形成为梳齿状的第一接触部件72a与第二接触部件72b能够进入彼此的间隙。在第一接触部件72a与第二接触部件72b进入彼此的间隙的状态下,在从纱线通道方向观察时,第一接触部件72a与第二接触部件72b交叉。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在相互交叉时与纱线20接触,使纱线20弯曲,从而对纱线20赋予张力。

第一接触部件72a固定于基座70。具体而言,第一接触部件72a被固定部73固定于基座70的支承部70a。第一接触部件72a配置为其一部分位于基座70的槽部71的上方。

第二接触部件72b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基座70移动。第二接触部件72b固定于驱动力传递机构76的第二活动部79(后述)。第二接触部件72b通过第二活动部79的移动而相对于基座70的支承部70a的面大致平行地移动。具体而言,第二接触部件72b向接近第一接触部件72a的方向以及远离第一接触部件72a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部件72b设定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初始位置是第二接触部件72b与第一接触部件72a分离,第二接触部件72b不与纱线20接触的位置(从纱线通道退避的位置)。

马达74驱动构成接触部72的第二接触部件72b。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74是步进马达。马达74固定于基座70的支承部70a。马达74具有旋转轴74a。马达74的动作被控制部25控制。具体而言,马达74与从控制部25被输出的脉冲信号对应地驱动。

驱动力传递机构76将马达74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接触部件72b。驱动力传递机构76具有凸轮77、第一活动部78、第二活动部79以及施力部件83(参照图3)。凸轮77、第一活动部78以及第二活动部79构成转换率变更机构。

凸轮77是板状的部件。凸轮77固定于马达74的旋转轴74a。凸轮77与马达74的旋转轴74a的旋转同步地向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凸轮77具有凹部77a。凹部77a与后述的第二活动部79的抵接部78a卡合。

第一活动部78设置为能够以固定轴75为中心摆动。固定轴75固定于支承部70a。固定轴75相对于支承部70a的面大致垂直地立起设置。第一活动部78呈大致l字状。第一活动部78的一端插通于固定轴75。在第一活动部78的另一端设置有抵接部78a。抵接部78a与凸轮77的侧面抵接。另外,抵接部78a与凸轮77的凹部77a卡合。抵接部78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活动部78。第一活动部78与凸轮77的旋转对应地摆动。

第二活动部79设置为能够以固定轴75为中心摆动。第二活动部79固定于第一活动部78。第二活动部79与第一活动部78的摆动同步地摆动。

第二活动部79具有减振器80。减振器80对与第二接触部件72b接触的纱线20的微弱的振动(偏移)进行吸收。减振器80具有第一减振器81以及第二减振器82。第一减振器81例如由凝胶形成。第二减振器82例如由橡胶形成。第一减振器81与第二减振器82相互抵接地排列配置。

施力部件83以第一活动部78以及第二活动部79始终向一个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施力。施力部件83例如是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83以第一活动部78以及第二活动部79以固定轴75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施力。即,施力部件83以第二接触部件72b向远离(分离)第一接触部件72a的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施力。第一活动部78以及第二活动部79通过施力部件83设定摆动范围。具体而言,第一活动部78以及第二活动部79被限制摆动以使得第二接触部件72b不从初始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移动。

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张力赋予装置15的动作进行说明。张力赋予装置15例如若投入络纱机单元2的电源,则决定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具体而言,控制部25向马达74输出规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而使马达74的旋转轴74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若旋转轴74a绕逆时针旋转,则第一活动部78的抵接部78a位于凸轮77的凹部77a,而与凹部77a卡合。若抵接部78a与凹部77a卡合,则凸轮77的旋转被限制。控制部25将足够凸轮77实现机械式的卡合的旋转指令发送至马达74,从而判断为移动后的第二接触部件72b位于规定位置。如图4所示,控制部25在第二接触部件72b的规定位置使马达74的旋转轴74a的旋转停止。

在向纱线20赋予张力时,控制部25向马达74输出规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而使马达74的旋转轴74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控制部25被输出的脉冲信号的个数与对纱线20赋予的张力对应地设定。详细而言,控制部25存储脉冲信号的个数与对纱线赋予20的张力建立关联的表格。

若驱动马达74,则凸轮77与旋转轴74a的旋转同步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与凸轮77抵接的抵接部78a沿着凸轮77移动,与此相伴,第一活动部78向逆时针方向摆动。若第一活动部78绕逆时针摆动,则第二活动部79与第一活动部78同步地绕逆时针摆动。第二接触部件72b与第二活动部79的摆动同步地从规定位置移动,而接近第一接触部件72a,从而与纱线20接触。由此,张力赋予装置15对纱线20赋予张力。

在解除向纱线20赋予的张力时,控制部25向马达74输出规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而使马达74的旋转轴74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从控制部25被输出的脉冲信号的个数是使马达74的旋转轴74a向上述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的个数以上。

若驱动马达74,则凸轮77与旋转轴74a的旋转同步地绕逆时针旋转。由此,与凸轮77抵接的抵接部78a沿着凸轮77移动,与此相伴,第一活动部78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若第一活动部78绕顺时针摆动,则第二活动部79与第一活动部78同步地绕顺时针摆动。抵接部78a若位于凸轮77的凹部77a,则与凹部77a卡合。若抵接部78a与凹部77a卡合,则凸轮77的旋转被限制。控制部25将足够凸轮77实现机械式的卡合的旋转指令发送至马达74,从而判断为移动后的第二接触部件72b位于规定位置。控制部25在第二接触部件72b的规定位置使马达74的旋转轴74a的旋转停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装置15中,将马达74的驱动力传递至接触部72而使接触部72移动的驱动力传递机构76具备变更将马达74的驱动力转换成接触部72的移动距离的比率的转换率变更机构。在该结构中,通过转换率变更机构,能够在马达74的有限的旋转角度中,兼顾为了调整纱线20的张力而欲以较高的分辨率移动的区域与为了导入纱线20而需要迅速且较大地打开的区域。详细而言,能够在有限的马达74的旋转角度中兼顾为了微妙地控制张力而欲以较高的分辨率移动的细支纱用的低张力区域、和为了追随性良好地控制张力而欲以较快的速度移动的粗支纱用的高张力区域。因此,张力赋予装置15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76通过机械式的卡合决定接触部72的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由此,张力赋予装置15不需要用于对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因此,张力赋予装置15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络纱机单元2具备对马达74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5。驱动力传递机构76在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限制马达74的旋转轴74a的旋转,控制部25将足够凸轮77实现机械式的卡合的旋转指令发送至马达74,从而判断为移动后的第二接触部件72b位于初始位置。因此,在张力赋予装置15中,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76限制马达74的旋转轴74a的旋转,从而即使不具备用于对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也能够决定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另外,马达74能够通过脉冲信号精度良好地进行控制。因此,张力赋予装置15能够精度良好地控制对纱线20赋予的张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76的转换率变更机构具有固定于马达74的旋转轴74a的凸轮77、连结于第二接触部件72b并使第二接触部件72b与凸轮77的动作对应地移动的第一活动部78以及第二活动部79。凸轮77在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与第一活动部78的抵接部78a卡合而被限制旋转。在该结构中,在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限制凸轮77的旋转,因此能够正确地判断第二接触部件72b的初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72具有呈梳齿状的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第一接触部件72a固定于基座70的支承部70a,第二接触部件72b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76被马达74驱动,从而向接近第一接触部件72a的方向以及远离第一接触部件72a的方向移动。第一接触部件72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呈梳齿状,并配置为沿纱线通道方向错位,因此使纱线20弯曲。由此,接触部72能够对纱线20良好地赋予张力。另外,对于接触部72而言,第一接触部件72a被固定,第二接触部件72b向相对于第一接触部件72a接近以及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对纱线20稳定地赋予张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76具有将第二接触部件72b向远离第一接触部件72a的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83。由此,能够在规定位置维持第二接触部件72b的位置。因此,在不对纱线20赋予张力时,能够防止第二接触部件72b与纱线20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6~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张力赋予装置90具备基座(主体部)92、接触部94、马达(驱动部)96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98。张力赋予装置9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装置15相同,例如在络纱机单元2中配置于第一捕捉部14与切断器16之间。

基座92例如由板状的金属部件成形。基座92例如呈l字状。基座92具有支承部92a与固定部92b。支承部92a对接触部94、马达96以及驱动力传递机构98进行支承。支承部92a具有供纱线20通过的槽部93。固定部92b固定于络纱机单元2的框架。

接触部94与在纱线通道行进的纱线20接触而对纱线20赋予张力。接触部94具有第一接触部件94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94b。第一接触部件94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94b分别呈梳齿状。第一接触部件94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94b例如由陶瓷等的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形成。如图8所示,第一接触部件94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94b交叉。第一接触部件94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94b在相互交叉时与纱线20接触,而使纱线20弯曲,从而对纱线20赋予张力。

第一接触部件94a固定于基座92。具体而言,第一接触部件94a被固定部95固定于基座92的支承部92a。第一接触部件94a配置为其一部分位于基座92的槽部93的上方。

第二接触部件94b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基座92移动。第二接触部件94b固定于驱动力传递机构98的第二活动部101(后述)。第二接触部件94b通过第二活动部101的移动而相对于基座92的支承部92a的面大致平行地移动。具体而言,第二接触部件94b向接近第一接触部件94a的方向以及远离第一接触部件94a的方向移动。第二接触部件94b被设定初始位置。如图7所示,初始位置是第二接触部件94b与第一接触部件94a分离,且第二接触部件94b不与纱线20接触的位置。

马达96驱动接触部94。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96是步进马达。马达96固定于基座92的支承部92a。马达96具有旋转轴96a。马达96的动作被控制部25控制。具体而言,马达96与从控制部25输出的脉冲信号对应地驱动。

驱动力传递机构98将马达96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二接触部件94b。驱动力传递机构98具有凸轮99、第一活动部100、第二活动部101以及施力部件105。

凸轮99是板状的部件。凸轮99固定于马达96的旋转轴96a。凸轮99与马达96的旋转轴96a的旋转同步地向顺时针方向以及逆时针方向旋转。凸轮99具有凸部99a。

第一活动部100设置为能够以固定轴97为中心摆动。固定轴97固定于支承部92a。固定轴97相对于支承部92a的面大致垂直地立起设置。第一活动部100的一端插通于固定轴97。在第一活动部100的另一端设置有抵接部100a。抵接部100a与凸轮99的侧面抵接。抵接部100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活动部100。第一活动部100与凸轮99的旋转对应地摆动。

第二活动部101设置为能够以固定轴97为中心摆动。第二活动部101固定于第一活动部100。第二活动部101与第一活动部100的摆动同步地摆动。

第二活动部101具有减振器102(参照图7以及图8)。减振器102对与第二接触部件94b接触的纱线20的振动进行吸收。减振器102具有第一减振器103以及第二减振器104。第一减振器103例如由凝胶形成。第二减振器104例如由橡胶形成。第一减振器103与第二减振器104相互抵接地排列配置。

施力部件105以第一活动部100以及第二活动部101始终向一个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施力。施力部件105例如是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105以第一活动部100以及第二活动部101以固定轴97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施力。即,施力部件105以第二接触部件94b向接近第一接触部件94a的方向摆动的方式进行施力。第一活动部100以及第二活动部101通过施力部件105设定摆动范围。具体而言,第一活动部100以及第二活动部101被限制摆动以使得第二接触部件94b不从初始位置向逆时针方向移动。

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张力赋予装置90的动作进行说明。张力赋予装置90例如若投入络纱机单元2的电源,则决定第二接触部件94b的初始位置。具体而言,控制部25向马达96输出规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而使马达96的旋转轴96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若旋转轴96a绕逆时针旋转,则第一活动部100的抵接部100a位于凸轮99的凸部99a。若抵接部100a位于凸部99a,则凸轮99的旋转被限制。控制部25将足够凸轮99实现机械式的卡合的旋转指令发送至马达796,从而判断为移动后的第二接触部件94b位于规定位置。如图7所示,控制部25在第二接触部件94b的规定位置使马达96的旋转轴96a的旋转停止。

在对纱线20赋予张力时,控制部25向马达96输出规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而使马达96的旋转轴96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控制部25输出的脉冲信号的个数与对纱线20赋予的张力对应地设定。

若驱动马达96,则凸轮99与旋转轴96a的旋转同步地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与凸轮99抵接的抵接部100a沿着凸轮99移动,与此相伴,第一活动部100向顺时针方向摆动。若第一活动部100绕顺时针摆动,则第二活动部101与第一活动部100同步地绕顺时针摆动。第二接触部件94b与第二活动部101的摆动同步地从规定位置移动而接近第一接触部件94a,从而与纱线20接触。由此,张力赋予装置90对纱线20赋予张力。

在解除向纱线20赋予的张力时,控制部25向马达96输出规定数量的脉冲信号,而使马达96的旋转轴96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从控制部25输出的脉冲信号的个数是使马达96的旋转轴96a向上述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的个数以上。

若驱动马达96,则凸轮99与旋转轴96a的旋转同步地绕逆时针旋转。由此,与凸轮99抵接的抵接部100a沿着凸轮99移动,与此相伴,第一活动部100向逆时针方向摆动。若第一活动部100绕逆时针摆动,则第二活动部101与第一活动部100同步地绕逆时针摆动。抵接部100a若位于凸轮99的凸部99a,则凸轮99的旋转被限制。控制部25将足够凸轮99实现机械式的卡合的旋转指令发送至马达96,从而判断为移动后的第二接触部件94b位于规定位置。如图7所示,控制部25在第一接触部件94a的规定位置使马达96的旋转轴96a的旋转停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张力赋予装置90中,将马达96的驱动力传递至接触部94而使接触部94移动的驱动力传递机构98具备变更将马达96的驱动力转换成接触部94的移动距离的比率的转换率变更机构。在该结构中,通过转换率变更机构,能够在马达96的有限的旋转角度中,兼顾为了调整纱线20的张力而欲以较高的分辨率移动的区域与为了导入纱线20而需要迅速且较大地打开的区域。详细而言,能够在有限的马达96的旋转角度中,兼顾为了微妙地控制张力而欲以较高的分辨率移动的细支纱用的低张力区域、和为了追随性良好地控制张力而欲以较快的速度移动的粗支纱用的高张力区域。因此,张力赋予装置90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机构98机械式地决定接触部94的第二接触部件94b的初始位置。由此,张力赋予装置90不需要用于对第二接触部件94b的初始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因此,张力赋予装置90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接触部件72a(94a)被固定部73(95)固定于基座70(92)的支承部70a(92a),第二接触部件72b(94b)通过驱动力传递机构76(98)的第二活动部79(101)移动的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是第一接触部件72a(94a)以及第二接触部件72b(94b)双方移动的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马达74、96的动作被控制部25控制的方式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与控制部25不同地具备对马达74、96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张力赋予装置15、90设置于络纱机单元2的方式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张力赋予装置15、90例如也可以设置于纺纱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纱线存积装置18,而在卷装形成部8直接卷取供纱部6的纱线20,也可以构成为在纱线20被断开的情况下,从卷装形成部8捕捉纱线20并将其导入接头装置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并不限定于将供纱部6设为托盘输送式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从纡库式的筒管供给装置接受新的供纱筒管21的供给。在该结构中,当筒管供给装置向供纱部6供给新的供纱筒管21时,该筒管供给装置也能够从该供纱筒管21拉出纱线端部并将其交接至第一吹送部11。在该情况下,能够省略辅助吹送部2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卷装形成部8的一个例子,示出了利用横动滚筒24使纱线20横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纱线20的横动方法,也能够采用臂式、带式的横动机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受扭螺旋弹簧,但也可以使用各种弹性部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卷取平行形状的卷装30,也可以卷取锥形形状的卷装30。

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材料以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