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钢行车吊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6112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放钢行车吊装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放钢行车,尤其是涉及一种放钢行车吊装装置。



背景技术:

铸钢行业中一般采用桥式起重机来进行浇钢等作业,其基本由起重机以及起重机上滑动连接的行车组成。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桥式起重机(授权公告号:CN 2397091Y),其有一个水平横梁,横梁由顶框、底框和两个边框组成一个中空的梁架,该梁架外表装饰金属蒙皮及透明的观察窗,其内设有多道隔框,水平横梁的上部设有两条小车轨道,其上装有起重小车,起重小车上装有吊钩,水平横梁的下部设有两条电动葫芦轨道,其上装有电动葫芦,水平横梁内设有操作台轨道,该轨道上装有移动式操作台,水平横梁的两边设有走行装置和驱动机房。但这种起重机在浇钢时,浇钢的钢水量以及移动的距离需要依靠人员估计,经常造成浇钢钢水量估计失误,从而会影响产品的制造,并且钢水包在移动时晃动,容易从吊钩处脱落,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放钢行车吊装装置,其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起重机在浇钢时,浇钢的钢水量以及移动的距离需要依靠人员估计,经常造成浇钢钢水量估计失误,从而会影响产品的制造,并且钢水包在移动时晃动,容易从吊钩处脱落,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等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实用新型的放钢行车吊装装置,包括起重机,所述的起重机上设有操控起重机的司机室,起重机上通过导轨活动连接有吊装车,吊装车上设有称重平台,称重平台通过绳索连接可吊装钢水包的吊钩,吊钩上铰接有副钩,并且副钩与主钩形成封闭环,称重平台上连接有称重的重量传感器以及测量位移的位移传感器,重量传感器配合有接收重量传感器传出的重量信息的无线电子秤,位移传感器配合有接收位移传感器传出的位置信息的停机机构。起重机可以控制钢水包的升降,吊装车通过起重机上的导轨在上面左右移动,从而控制浇钢水时的位置。重量传感器安装在称重平台上,当钢水包被吊装时,称重平台便会承受钢水包的重量,重量传感器便会感应到所承受的质量,无线电子秤会接收到重量传感器传过来的信号,从而读出数据,这样可以使员工精确操控所浇的钢水量。重量传感器可设在称重平台的两端。吊装车在移动时,位移传感器能够记录吊装车的位置,当吊装车行驶到既定位置时,停机机构即可发出指令使吊装车静止,从而开展下一步工作。副钩在吊钩不吊装时是常开状态,当吊钩在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器可以控制副钩与吊钩进行闭合,这样钢水包就不能够从吊钩中脱出,较为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的副钩的内表面开有若干弧形的定位槽。通过定位槽可以将钢水包的绳索固定在其内,防止其移位脱出。

作为优选,所述的吊钩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块。吊钩内设置有多个不规则凸块,这样可以增加其与钢水包的摩擦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称重平台上连接有“凵”形的吊杆,绳索通过滑轮组连接在吊杆上。滑轮组可以由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绳索为钢丝绳。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起重机的吊装车上安装重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在浇钢时,工作人员只需根据接收重量传感器信号的无线电子秤,即可对浇钢的钢水量进行估计,同时通过位移传感器与停车机构使得吊装车能够自动停车,操作较为精确,产品质量较好,钢水包不易从吊钩处脱出,较为安全,结构简单、简单。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吊钩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起重机1、司机室2、吊装车3、称重平台4、绳索5、吊钩6、副钩7、重量传感器8、位移传感器9、定位槽10、凸块11、吊杆12、滑轮组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例的放钢行车吊装装置,如图1,包括起重机1,起重机上设有操控起重机的司机室2,起重机上通过导轨活动连接有吊装车3,吊装车上设有称重平台4,称重平台通过绳索5连接可吊装钢水包的吊钩6,如图2,吊钩上铰接有副钩7,并且副钩与主钩形成封闭环,副钩的内表面开有若干弧形的定位槽10。吊钩6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块11。称重平台上连接有称重的重量传感器8以及测量位移的位移传感器9,重量传感器配合有接收重量传感器传出的重量信息的无线电子秤,位移传感器配合有接收位移传感器传出的位置信息的停机机构。称重平台4上连接有“凵”形的吊杆12,绳索5通过滑轮组13连接在吊杆上。

使用时,在司机室2里控制起重机的升降以及吊装车3的移动。吊钩6吊装钢水包以后,钢水包的重量加在称重平台4上,在进行浇钢水时,称重平台上的重量传感器8感应到重量,然后发出信息给无线电子秤,无线电子秤上可读出重量信息,从而使得司机室的操控人员能准确掌握所浇的钢水量。当吊装车3行驶到指定位置时,位移传感器9发出信号,停机机构即可使吊装车停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内,所作的变化或修饰皆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