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悬臂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9034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吊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悬臂吊。



背景技术:

悬臂吊起重机工作强度为轻型,起重机由立柱,回转臂回转驱动装置及电动葫芦组成,立柱下端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由摆线针轮减速装置来驱动悬臂回转,电动葫芦在悬臂工字钢上作左右直线运行,并起吊重物。起重机旋臂为空心型钢结构,自重轻,跨度大,起重量大,经济耐用。内置式行走机构,采用带滚动轴承的特种工程塑料走轮,摩擦力小,行走轻快;结构尺寸小,特别有利于提高吊钩行程。

在汽车加工领域,悬臂吊是常用的启动装置,尤其是在车体外壳的拼装中,然而传统的悬臂吊在汽车外壳拼装中,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固定汽车的方式,传统的挂钩使用起来十分麻烦,其次是传统的悬臂吊吊起汽车外壳后容易晃动,最后传统的悬臂吊是使用时,需要人工摆动汽车外壳,人工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悬臂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悬臂吊,包括:立柱、横梁、移动梁、驱动器、第一电葫芦、第二电葫芦、第一固定器和第二固定器,所述的立柱为两个,两个立柱竖直固接在地面,所述的横梁为工字钢,横梁两端固接在两个立柱的顶端,所述的移动梁滑动连接在横梁上,所述的驱动器安装在横梁内,且驱动器与移动梁顶端固接,所述的第一电葫芦安装在移动梁上,所述的第二电葫芦安装在移动梁上,所述的第一固定器固接在第一电葫芦的工作端,所述的第二固定器固接在第二电葫芦的工作端。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固定器、第二固定器为强电磁铁。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器、第一电葫芦、第二电葫芦由同一控制器控制。

优选的,所述的移动梁两端设置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的移动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移动梁上部分为滑槽,移动梁下部分为工字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悬臂吊,采用新的结构解决悬臂吊在汽车壳体拼装中的缺陷,首先采用第一电葫芦、第二电葫芦对汽车壳体起重,这种方式,可防止汽车外壳在起重过程中的晃动,且两个独立的电葫芦伸缩量随意改变,可随意改变汽车外壳的悬空角度,在起重和放下的时候,大大减小了人力,且便于汽车外壳的拼装;同时采用强电磁铁作为固定器,自动固定,起重十分方便,而且两个电葫芦之间的距离可改变,可针对不同的尺寸外壳进行起重。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使用效果好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立柱;2-横梁;3-移动梁;4-驱动器;5-第一电葫芦;6-第二电葫芦;7-第一固定器;8-第二固定器;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悬臂吊,包括:立柱1、横梁2、移动梁3、驱动器4、第一电葫芦5、第二电葫芦6、第一固定器7和第二固定器8,所述的立柱1为两个,两个立柱1竖直固接在地面,所述的横梁2为工字钢,横梁2两端固接在两个立柱1的顶端,所述的移动梁3滑动连接在横梁2上,所述的驱动器4安装在横梁2内,且驱动器4与移动梁3顶端固接,所述的第一电葫芦5安装在移动梁3上,所述的第二电葫芦6安装在移动梁3上,所述的第一固定器7固接在第一电葫芦5的工作端,所述的第二固定器8固接在第二电葫芦6的工作端。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固定器7、第二固定器8为强电磁铁。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器4、第一电葫芦5、第二电葫芦6由同一控制器控制。

优选的,所述的移动梁3两端设置有限位块9。

优选的,所述的移动梁3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移动梁上部分为滑槽,移动梁下部分为工字钢。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悬臂吊,使用时,根据起重外壳的尺寸、形状以及摆放位置,调节第一电葫芦5、第二电葫芦6的间距与各自的伸缩量,然后启动第一固定器7、第二固定器8将工件吸起,在运输的过程中,调节第一电葫芦5、第二电葫芦6的间距与各自的伸缩量,至工件到需要的空中状态,采用新的结构解决悬臂吊在汽车壳体拼装中的缺陷,首先采用第一电葫芦、第二电葫芦对汽车壳体起重,这种方式,可防止汽车外壳在起重过程中的晃动,且两个独立的电葫芦伸缩量随意改变,可随意改变汽车外壳的悬空角度,在起重和放下的时候,大大减小了人力,且便于汽车外壳的拼装;同时采用强电磁铁作为固定器,自动固定,起重十分方便,而且两个电葫芦之间的距离可改变,可针对不同的尺寸外壳进行起重。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