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排气且防潮的新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1984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排气且防潮的新型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高排气且防潮的新型结构,该新型结构具有高排气、防潮的双层功能,属于纳米粉体高分子材料生产包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塑料重包装袋所具有的优异的防潮、阻隔特性,使其在食品、化工等行业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袋身排气性差,使其应用领域局限于大颗粒及切片等非气送灌装领域的应用,而在主要使用气送灌装的建筑行业使用塑料包装袋则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通过对袋身进行打孔虽可极大提高袋身排气性,但存在降低袋身强度、极大降低整袋防潮性能和粉状物料泄漏等问题,而采用普通的刀口排气工艺,其排气效率很低,且依旧存在防潮性降低及物料从迷宫式切口泄漏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采用普通刀口排气效率过低,而采用袋身打孔则整袋防潮性及袋身强度会极大降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高排气且防潮的排气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排气且防潮的新型结构,所述结构设置于包装袋的其中一个平侧面的重叠区域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外层袋身、阻隔片及内层袋身;所述阻隔片设置于外层袋身与内层袋身之间,与外层袋身或内层袋身粘接连接;所述外层袋身内设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孔,为第一排气孔;所述重叠区域内也设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第一排气孔相连接;所述内层袋身上也设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孔,为第二排气孔,所述第一排气孔与排气通道相连接;所述内层袋身的中间部位设有防粘结构。

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排气孔设置于外层袋身的底部位置,其数量大于或等于1~5个。

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排气孔设置于内层袋身的头部位置,其数量大于或等于1~5个。

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袋身、内层袋身均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复合膜袋身。

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层袋身的边缘处设有翻边折叠结构;所述翻边折叠结构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mm。

进一步改进,所述阻隔片为无纺布阻隔片、透气性纸阻隔片、打孔的塑料薄膜阻隔片、化纤物阻隔片或由棉/麻/毛织物类软性透气性材料制成的阻隔片。

进一步改进,所述结构的宽度为20~200mm,,长度为300~1200mm;该结构的具体长度及跨度根据包装袋长度和宽度而定,位置位于包装袋的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利用两层袋身通过在特定位置进行加工形成排气孔,袋身边缘进行一定宽度的翻边工艺以增加通道宽度,袋身进行防粘处理以防止通道粘黏;应用该结构的包装袋排气率是普通刀口排气的2倍以上,其排气效果与袋身打孔相近,且同时解决袋身防潮性及强度降低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排气且防潮结构正视图。

图2为高排气且防潮结构剖面图。

图3为高排气且防潮结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高排气且防潮的新型结构,所述结构设置于包装袋的其中一个平侧面的大小页重叠区域内;所述结构包括外层袋身1-3,阻隔片1-2及内层袋身1-4;所述阻隔片1-2设置于外层袋身1-3与内层袋身1-4之间,与外层袋身1-3或内层袋身1-4粘接连接;所述外层袋身与内层袋身粘接连接。

实施例一

在本实用新型结构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包装袋为方形袋身,其包括袋身1;所述袋身1包括上底面、下底面,前平侧面或后平侧面;所述重叠区域设置于前平侧面或后平侧面;在图1中,所述重叠区域位于袋身1的前平侧面; 所述折叠区域内设有排气通道,为排气通道;本实施例中的袋身还包括一个阀口结构;所述阀口结构设置于上底面,且与上底面粘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袋身1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纸塑复合膜袋身;聚乙烯(PE)、聚丙烯(PP)、纸塑复合膜袋身等材料是制作塑料包装袋的常用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片1-2设置于外层袋身1-3上,且与外层袋身1-3粘接连接;优选的,所述阻隔片1-2为具有高排气、防潮及物料阻隔功能的阻隔片;具体的,所述阻隔片1-2为为无纺布阻隔片、透气性纸阻隔片、打孔的塑料薄膜阻隔片、化纤物阻隔片或由棉/麻/毛织物类软性透气性材料制成的阻隔片,之所以选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阻隔片,是因为它们具有透气、防潮及物料阻隔作用;本实施案例中,具有高排气、防潮及物料阻隔功能的阻隔片1-2选用无纺布,阻隔片1-2不仅具有极佳的透气效果,也具有良好的物料阻隔性和防潮性。

所述外层袋身1-3包括翻边折叠结构1-5;所述翻边折叠结构设置于外层袋身1-3的一个侧边上;优选的,所述翻边折叠结构1-5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mm。

优选的,外层袋身1-3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复合膜袋身。

所述外层袋身1-3的底部位置设有排气孔,为第一排气孔1-6;所述第一排气孔1-6与设置于重叠区域内的排气通道相连接。

所述内层袋身1-4包括两个粘接结构、防粘结构1-9;所述粘接结构分别为第一粘结结构1-7、第二粘接结构1-10;所述第一粘接结构1-7与第二粘接结构1-10分别设置于内层袋身1-4的两侧边上;所述内层袋身1-4分别通过第一粘接结构1-7、第二粘接结构1-10与外层袋身1-3进行连续性粘接,从而将内层袋身1-4与外层袋身1-3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内层袋身1-4为聚乙烯袋身、聚丙烯袋身或复合膜袋身;

所述内层袋身1-4内还设有一排排气孔,为第二排气孔1-8;所述第二排气孔1-8设置于内层袋身1-4的头部位置,且连接重叠区域内的排气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孔1-6数量也大于或等于1~5个;所述第二排气孔1-8量也大于或等于1~5个;通过在内外层袋身上进行排气孔工艺,使得灌装时气体可以从第二排气孔1-8进入,通过重叠区域内的排气通道,经第一排气孔1-6处排出,达到排气效果。

所述第二排气孔1-8设置在内层袋身1-4的头部位置,以保证灌装时,第二排气孔1-8能在物料装满的最后时刻关闭,设置于外层袋身1-3上的第一排气孔1-6则无特殊位置要求。

所述防粘结构1-9设置于内层袋身1-4的中间部位;该防粘结构1-9用于防止通道粘黏。

所述内层袋身1-4的两个侧边的边缘处通过翻边工艺形成一定宽度的翻边,这样有利于增加重叠区域内的排气通道的宽度。

所述阻隔片1-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气孔1-6或第二排气孔1-8的长度;其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排气孔1-6或第二排气孔1-8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孔1-6、第二排气孔1-8均为刀型口、十字孔、微型孔、梅花形孔或多边形孔。

所述结构的边缘处通过热熔胶或热封方式将重叠区域连续密封粘接;优选的,所述结构的宽度为20~200mm,长度为300~1200mm;所述排气通道的宽度为10~190mm。

所述袋身1的一侧边的粘接采用翻边后粘接,且粘接位置距离翻边后边缘距离大于或等于2mm,这样就使得重叠区域在充气时被鼓起,增加排气通道的体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袋身1还进行了防粘工艺处理,即采用特殊的工艺及防粘材料进行防粘处理,比如对材料进行压花或上防粘涂层等。

所述防粘结构为袋身压花、防粘涂层等表面处理,或在其通道内加入填充物,其填充物可以为绳线、阻隔片等不阻碍气体通过通道的材料。

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其中防粘结构1-9为袋身压花及软绳防粘,能快速将袋内气体排出。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案例中,物料连同压缩空气通过阀口进入包装袋,气体和部分物料通过该结构内层袋身1-4的第二排气孔1-8进入排气通道,设置有翻边折叠结构1-5的外层袋身1-3由于气压作用将排气通道体积变大,具有高透气、防潮及阻隔功能阻隔片1-2阻隔几乎所有进入排气通道的物料并让空气自由排出,通过外层袋身1-3的第一排气孔1-6排出袋外,达到高效排气效果,内层袋身1-4的第二排气孔1-8位于袋身头部,仅当灌装接近完成后,其排气孔才会被物料堵塞,此时灌装完成,整个灌装过程,包装袋排气率不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所述阻隔片1-2设置于内层袋身1-4上,且与内层袋身1-4粘接连接;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此不再累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袋身1为筒型袋身,包括两个平侧面,所述结构设置于该筒型袋身的其中一个平侧面的大小页折叠区域内,所述结构与筒型袋身的外侧粘接连接;所述阻隔片设置于该重叠区域内,且与该结构的外层袋身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其他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此不再累述;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在,本实施案例中具有高排气、防潮及阻隔功能的阻隔片设置于内层袋身4,与内层袋粘接连接;本实施案例的其他部分与案例三相同。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